《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

时间:2022-10-09 15:13: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精选5篇)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 篇1

  最近有几句话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是沙子乐队在《消费者之歌中》唱的“什么也说明不了问题,什么都没有意义”,还有谢天笑在《潮起潮落是什么都不为》中的那句“潮起潮落是什么都不为”,李志《梵高先生》中的“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还有里尔克的那首《严重的时刻》——“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间某处笑,无缘无故在夜间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这些话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昨天中午盯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啃完了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啃完后,头痛得不行。小说是这样开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莫尔索的这句话引领着我进入了这个故事,我宁肯称它只是个故事。莫尔索是阿尔及利亚的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他接到一个养老院的电报说他母亲死了,要他过去守灵和奔丧。于是便有了小说开头的这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这句话。莫尔索请假去养老院,他并没有看母亲最后一眼,也没有掉一滴眼泪,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哭呢。莫尔索糊里糊涂的看着别人安葬了他的母亲,他甚至对母亲的确切年龄也不甚清楚。当他回到公司上班时,老板问起时,他说“六十来岁”,并暗自认为这是个让自己很满意的回答,而老板似乎也完成了象征性的慰问任务。

  莫尔索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是星期六,这让莫尔索想到了他向老板请假时老板并不是很高兴的原因,因为他连上周末就有四天假期了,可莫尔索的母亲确乎死了。也是这天,莫尔索在海滨浴场游泳时碰见了他以前的女同事玛丽,两人一起游泳后,在晚上看了一场滑稽的电影,随后莫尔索留玛丽过了夜。似乎莫尔索把母亲刚死去的事情给忘了,可他向玛丽说他母亲昨天刚下葬的时候,玛丽先是吃了一惊,可没过多久就又有说有笑了。

  莫尔索在太阳下看报,和朋友追卡车来打发无聊而又单调的周日。莫尔索有个叫莱蒙的邻居,莱蒙自称是仓库管理员,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和女人厮混的“乌龟”,大家都不怎么喜欢他。莱蒙被情妇的弟弟揍了一顿,他想羞辱一番情妇,他毒打了情妇一番觉得还不解气,就借请莫尔索到他家吃饭的当儿让莫尔索替他写一封信好好羞辱一下他的情妇,并称莫尔索是他最好的朋友。莫尔索对写不写信和有没有莱蒙这个朋友是没所谓的,于是他就写了。

  莫尔索还有一个邻居是一个叫萨拉玛诺的老头,萨老头养着一条老狗,老狗得了一种皮肤病,毛掉的斑斑驳驳,身下近乎只剩令人恶心的疮和痂。而萨老头每天都和老狗出去散步,路线也一直没变过,八年如一日,去时是老狗拖着萨老头,回来时总是萨老头拖着老狗,即使老狗撒尿时萨老头也会拉着老狗走,以至于老狗总是撒一路的尿。萨老头总是不停的骂着老狗“混蛋、脏货”从没停过。这古怪的老头和悲哀的老狗也成了莫尔索生活的一部分。

  不久后的一天,莱蒙在屋子里把情妇狠狠揍了,莫尔索听见了声音,他没有报警,因为他觉得报不报警是无所谓的。最后一个路过的工人报了警,来到的警察教训了莱蒙一顿。莱蒙让莫尔索给他作证,莫尔索想想也没什么,就给莱蒙作证了。

  玛丽问莫尔索爱不爱她,莫尔索竟然说的是不爱,因为他觉得爱是没必要说出来的。玛丽问莫尔索愿不愿意跟他结婚,莫尔索说结不结婚是无所谓,想借就借好了。直到看见马戈和他老婆之间的关系,莫尔索才想到或许自己要结婚了。

  莫尔索的老板想让他去巴黎的一个分号去工作,莫尔索认为到哪里生活都一样,也就没去。当他跟玛丽提起这事,玛丽问他对巴黎的印象——“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这是去过巴黎的莫尔索对巴黎——这个人人向往的都市的评价。

  当萨老头的那条老狗莫名其妙的丢了,萨老头受了很大的刺激,莫尔索在那天夜里听了萨老头的倾诉,得知狗是萨老头的老伴死后才弄来的,原先是多么的漂亮,人和狗一起老了,谁也离不开谁了。莫尔索就这样听着,他其实很困了,也没怎么听进去,在老头告别时他来了句“要不再聊会儿”。

  莱蒙约莫尔索和玛丽到他的朋友马戈在海滩建的新房子去玩,他们玩的很开心。接着,海滩上的冲突发生了,莱蒙情妇的弟弟带着几个阿拉伯人把莱蒙的胳膊和脸划伤了。莱蒙在莫尔索和马戈的陪伴下回去包扎了伤口,不久,莱蒙揣了把枪独自到海滩走去,莫尔索也跟上了他,他们没有看到阿拉伯人,莱蒙把枪交给了莫尔索,独自回去了。莫尔索在海滩上走,不多会,他看到了一个躺着休息的阿拉伯人,离他有十来米远,莫尔索被太阳晃晕了眼,阿拉伯人拿出了刀,刀的锋芒刺痛了莫尔索的眼,莫尔索朝阿拉伯人开了一枪,停顿了一会,又连续开了四枪。

  莫尔索杀人了,他被捕入狱。法院问他请不请律师,莫尔索认为这无所谓。法院还是为他请了律师。莫尔索刚入狱的那几天也觉得没所谓,后来他受烟瘾困扰,有时甚至撕下床上的几根木皮在嘴里咂咂,他仿佛意识到有点什么不同了。后来他又觉得吸不吸烟也是无所谓的。莫尔索在监狱一天能睡十六七个小时,他也努力想办法度过这除了吃喝拉撒的剩余的六七个小时,他从木板床的下面的床板上发现了一张残破了的黄的泛亮的报纸,他对上面的不完整的新闻读了上千遍,可他还是怀疑新闻的真实性。莫尔索觉得时间已经没有意义了,在他脑海里只有些模糊地“昨天”、“明天”的概念。他认为在监狱里重复的生活一天或一百年是没什么太大区别的。

  这个案子一拖就是十来个月,并和市里的一起弑父案成为引起关注的两条新闻。在审判中,莫尔索听到的只是检察长的控告和律师的辩护,检察长就一切资料和手段来证明莫尔索的罪孽深重,以此申明自己对正义的忠诚;辩护律师用一切证言和才华来证明莫尔索的罪孽的轻微。在嘈杂的不时传来旁听者的哄堂大笑的法庭里,莫尔索其实只听到了几个词,他只按辩护律师让他说的那几句话应对“是,就是这样。”他也考虑过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过他觉得没有什么机会也没有什么必要。他搞不明白的是检察长怎么把案子和他在母亲葬礼上没哭以及他和女人鬼混的事联系起来来证明他杀人是早有预谋的。就这样,莫尔索被判了死刑。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因为他不信上帝,他觉得临死的囚犯看到十字架忏悔的模样是滑稽的。莫尔索觉得20岁死还是70岁死是没什么大的区别的,像这年老的神父,在他眼中就是一个死人。有一种气息会把生活和岁月吹得一干二净,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活的念头,但他仍然觉得现在是幸福的,“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莫尔索想到受刑时会有许多人来看他,来咒骂他,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莫尔索这个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他是存在着的,他在寻找存在的意义。莫尔索的着眼点很小,他在观察别的事物和人的活动,这一切是那么的荒谬,铁钹般的太阳照得他很难受。一切都没有意义,就让同样生活的没有意义的人们来看一场看头吧!至少他们可以痛快的喊叫,痛快的咒骂,痛快的呕吐,他们仿佛有了种至高无上的感觉,他们觉得这时他们站在了正义的一边,站在了神的一边。这时候他们是信神的,他们的灵魂会有那么一刹的震颤,可这其中的意义呢?

  或许人们需要这种刺激,莫尔索记得他那刚死去的妈妈对他说的他那没有见过的早已死去的父亲在看完砍头后那次恶心的呕吐。这呕吐或许是萨特在《恶心》中说的,当你意识到你存在的偶然性时,你便会感到恶心。其实,不管是莫尔索还是《恶心》里的洛根丁还是《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还是别的什么,什么都失去了意义。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 篇2

  说起加缪的名作《局外人》,很多人会有一种自动反应:荒诞。如果追问一下,什么荒诞?有人会回答:“在存在主义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由违反常规而带来的荒诞。加缪的《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生前的朋友面对着棺材哭泣时,自己却一滴眼泪也没有。询问他母亲的年纪时,他毫无把握地说大约六十多岁。当他的女友玛丽 卡多娜问他是否爱她时,他的回答是:‘这种话毫无意义’,问他是否愿意结婚时,他说:‘怎么样都行。’当检察院论证默尔索是在神智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杀了人时,他对这一控诉未于置辩,反倒觉得他观察事物的方式倒不乏其清晰正确,他说的话还是可以接受的。在最后陈述杀人动机时,他仅仅说是因为太阳。”这段谴责“局外人”默尔索行事荒诞的话原原本本地出自学界某位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靠谱中年学者的一本重要著作,而这种观点似乎代表了不少人对《局外人》及其荒诞主题的认识。

  正如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那样,《局外人》的确是加缪“荒诞三部曲”中的一部。“荒诞”主题是加缪早期作品的共同主题,“荒诞三部曲”包括《局外人》(小说)、《卡利古拉》(戏剧)和《西绪福斯神话》(论文)。到了晚期,“荒诞”主题被“反抗”主题取代。不知是出于对三位一体的执着还是什么,“反抗”主题也包括三部不同体裁的作品《鼠疫》(小说)、《正义者》(戏剧)和《反抗的人》(论文)。如果承认这种形式上的对称,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承认,《局外人》与《西绪福斯神话》应该具有内在一致性,默尔索应该是西绪福斯的一个世俗版本,而将默尔索的形象解读为荒诞的代言人显然会违背这种对称。

  那么问题来了,《局外人》中荒诞的是什么?或者是谁?

  读者由于被默尔索的行为震惊,第一时间就将他打上了“荒诞”的烙印。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愤怒的读者想打上的烙印或许是“荒谬”而不是“荒诞”。有血有肉的人,谁会一开口就“今天,妈妈死了。”呢!这句话那么惹人讨厌,以致于有些读者在心目中默默对其进行了篡改。在我亲身经历的一次研究生面试上,面试老师为了活跃气氛,问了某个参加面试的过度紧张的学生一个问题:《局外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学生没想到问题这么简单,马上两眼放光:昨天,妈妈死了。面试的老师们友善地纠正了她的回答。我则若有所思了半天:混乱的记忆也许代表了潜意识的抵抗。

  今年和我一起学习这本书的同学们正是带着这种潜意识的抵抗和一种更为有意识的憎恶,半推半就地读完了这本书。最开始,他们说,怎么还有这种人,我不能理解。后来他们意识到,一部分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作者给自己、给人物、给读者设置了最困难的处境,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去思考。这个过程有时非常痛苦,为了想象人物,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生活,借助自己的经验,有时甚至不得不触及那些我们试图掩盖的往事和回忆,或者我们试图隐藏的性格和情绪。但在这样袒露心扉之后,所有同学都表示,自己终于能够理解默尔索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对他表现出了一点钦佩之情。大家意识到,在这种表面的荒诞之后,加缪真正想揭示的是另一种荒诞。

  小说中,在妈妈的葬礼上,默尔索没有哭,小说的其他人物觉得他大逆不道。他在母亲生前把她送到养老院,那一带的人因此对他”看法不好“。在最后的审判现场,检察官觉得默尔索的冷漠比弑父者的罪行更让他憎恶,因为检察官认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前者都是为后者的行动作准备,以某种方式预示了这种行动,并且使之合法化。“检察官请求陪审团将同样的惩罚加诸精神上的弑母者和行动上的弑父者。陪审团同意了他的请求。默尔索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在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是因为他以个人的名义,背叛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

  关于亲情的本质,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这个不想多说了。在任何社会,养育之恩和骨肉亲情都不可能是可以轻易被否定的东西。我想问的是,母亲去世,默尔索真的不难过吗?普通人都有的情感,他真的没有吗?从头到尾,他似乎并没有说不想或不爱自己的母亲。在小说第一部第四章的结尾,我们看到一贯坚持理性思考的他在片刻之间也流露出“普通人”的感情:丢了老狗的老萨拉玛诺回家去后,默尔索“听见他在屋里走来走去。他的床咯吱咯吱响。我听见透过墙壁传来一阵奇怪的响声,原来他在哭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了妈妈。”这个句子是上课时一个学生帮我们划出来的,她觉得读到这里,她感受到默尔索对母亲的思念。

  但是,我们的这种解读其实还是想将默尔索纳入现成的伦理道德框架之内。我们出于同情,想去理解他的行为,但我们的理解方式从本质上说与那些因厌恶而将他视作“局外人”的人没有什么分别。反过来,如果不考虑他的内心是否真的有爱(归根到底,谁能知道谁内心真的有没有爱呢),我们会发现问题其实出在表达方式上。哭或者不哭,说不说我爱你,表不表现兄弟情义,这些都是方式,默尔索最终被社会抛弃,原因不是他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鄙视。这才是荒诞和可怕的:他并没有鄙视社会伦理道德,但人们不允许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

  直到这里为止,我一直在自言自语,正如我通常喜欢以一本书或一个作家为借口自言自语一样。其实我是很害怕写书评的,因为写着写着我就开始自言自语,到最后根本分不清哪些真的出自书上,哪些是我臆想出来的。而如果说我的书评还能堂而皇之地贴出来,这得归功于那一点点敏感和直觉,它们挽救了我,使我的自言自语好歹与胡言乱语保持三分距离。

  所以,直到这里为止,我暂时隔离了小说人物默尔索,一直在自言自语。在所有这些事情里,默尔索自己怎么看?从上文引述的靠谱中年学者对他的评论来看,他就是个懵懵懂懂的闷葫芦愣头青,歪瓜裂枣(臆想),无情无义,笨手笨脚,傻里傻气。稀里糊涂杀了人,合情合理被判处了极刑。这样的'人生一败涂地的小青年,他不可能有什么想法,遑论深刻。

  果真这样的话,那么可怜的默尔索显然再一次地成为了“转述”的受害者。经过中年靠谱学者转述后,默尔索的形象平添了几分猥琐气息。但如果读原文,就知道默尔索的形象要正派得多,也有主见得多。在小说中,默尔索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即便每一次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毫无意义”。尽管他的决定和行动几乎没有一次迎合对方的期待,不但如此,他似乎还有着总是令人不快的天赋。但他却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且决定一旦做出,就没有后悔的时候。他的性格很冷淡,但也很冷静,没有左右为难的犹豫,没有拖泥带水的黏糊。以致于在小说的结尾,他温情脉脉地说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几乎所有的场合,他与自己保持了一致,他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表率。他没有说过一句违心的话,他的灵魂始终是安宁的,因此他不需要宗教的救赎,连假装他都懒得。如果说西绪福斯是个正面出击的英雄,那么默尔索就是他的负片,他以他的不作为表现了不妥协,他不是英雄,但差不多是个英雄了。

  在这之后,小说当然也有让人困惑的地方,比如说,为什么一定要设置他杀阿拉伯人的情节。也许这是为第二部分内容也就是“审判”做铺垫,让法律及其代言人显得越发可笑。不过这也引发了一点后话。在不久前的一次闲聊中,勒克莱齐奥先生说加缪的《局外人》有种族歧视色彩,因为里面的阿拉伯人没有名字。他还说有人以这些阿拉伯人为主角写了一部名为“反默尔索”(类似,忘记了)的小说,他看了觉得很不错。勒克莱齐奥先生向来特别关心弱势群体的权利,我可以理解他会有此观点。比利时女作家诺冬则指出,《局外人》这本书始终让她觉得不安,每看一遍都觉得不舒服,一个人怎么能够就那样,轻而易举地杀死了另一个人。作为一个很快忽略这个情节的读者,我倒是觉得默尔索有点可怜,不仅得不到书中世界的理解,也得不到书外世界的理解,甚至得不到最有想象力的人的理解,于是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遭遇被放逐到“局外”的命运。当然了,无论如何,杀人这个情节看起来的确是“政治不正确”的。

  PS:2014年12月11日的法国电视五台访谈类节目“大书店”迎来了一期特别节目,主题是“改变您生活的20本书”。这二十本书是从几千名法国读者来信(每位读者只推荐一本)中统计筛选出来的。节目还邀请了法兰西学院第12把交椅的坐者端木松、比利时当红女作家诺冬等法语世界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对读者的选择进行讨论和评判。作家和评论家们的意见时而与普通读者相左,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认同读者的选择。入选的20本书包括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维昂的《岁月的泡沫》、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等等中国读者也耳熟能详的书。只有加缪一人有两本书入选,包括名列第12的《鼠疫》和名列第2的《局外人》!在座的作家和评论家谈到这本书时都讲到一点:年轻时没读懂,甚至觉得有点无聊,很长时间以后才明白它的意义。精神分析学出身的评论家Boris Cyrulnik的解释是,《局外人》是一本关于人怎样才能赋予本身无意义的生活以意义的书。年轻人面对的是整个未知的世界,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经历让他意识到生活这种本质上的空虚,因此他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局外人》,这也是很正常的。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 篇3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去世。明日葬礼。敬告。”这等于什么也没说,也许就是昨天。

  主人公默尔索随即去办理母亲的后事,他请假,长途跋涉来到敬老院。守灵过程中他不想看母亲最后一眼,全程也很冷静沉默的样子。他喝咖啡、抽烟、与人聊天和睡觉休息。

  葬礼的第二天他与玛丽相遇,一起去游泳、看喜剧电影、滚床单。

  生活回归正常,默尔索与朋友雷蒙去海边玩遇到了朋友的仇家大打出手,稀里糊涂的杀死了一个人,锒铛入狱。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和律师都把关注点放在默尔索是否是个好人而争辩着,完全把默尔索置身在外,最后根据默尔索“没有在母亲去世时表现的无动于衷,随后和玛丽寻欢作乐,连开五枪杀一个人”而被定义成一个毫无道德人性的杀人犯,最终判下死刑。

  故事的最后,是默尔索心中的独白,也是最令人反思的地方。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

  根据我的描述,你是否也认定默尔索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呢?如果认同的话,那你就和书中的法官、群众无异了。

  默尔索的种种怪诞行为乍一看难以理解,但事实上,他才是活得最洒脱、最充实、有着深沉本真追求的人。

  他并非对母亲没有感情,只是不愿意强迫自己通过做戏而表现出我很伤心。并且,他认为死亡是无法逃离的必然环节,母亲的去世算不上什么坏事。尽管形式上他的表现不符合孝子标准,可还是在灵魂深处敬爱母亲的。

  01本质

  人类终有一死,却又总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人类的命运本来就是荒谬的、孤独的与痛苦的。人类唯一的自由就是清醒地活在这样的世界当中,拒绝盲从和虚伪。

  02态度

  默尔索总是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保持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从一开始就认清世界的荒诞虚伪,所以他保持沉默的态度。他和人们保持距离,他不屑于迎合道德规范。

  当玛丽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他明明知道女友想要的答案,可他依然毫不隐讳地否定;雷蒙热切地询问他能否和自己结交,他也只是淡淡的回应着;老板对他寄予厚望,要他担当要职,他仍不肯委屈心灵,阿谀迎奉,而是立马拒绝;在法庭上,律师要求他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让他承认为母亲的去世感到悲痛不已,莫尔索却认为没必要撒谎遮掩什么,直言不讳;检察官批判他“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他也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反驳这些不公正的指责;最后神父为他做临终的忏悔仪式,他却说“我不相信上帝”,并且坚持称没有对某件事真正悔恨过。在得知不公正的死刑强加于身后,他认为自己一直是幸福的。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但是默尔索却不以为意,摆脱了死亡对他的困扰。

  03选择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是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他不崇拜任何精神偶像。于是不论神父怎样耐心劝导他皈依基督,虔心忏悔,他却不肯服从,并且坚信自己没做错什么。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坚守,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

  作为个体,在面对一个更大的、更复杂的、更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时,既不能完全的退守本心,又不能彻底的随波逐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不如默尔索。

  可以说,局外人并不是指默尔索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默尔索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04反抗

  默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沉静冷漠,实则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默尔索式的冷漠,具有积极反抗的基调,不失为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在精神上战胜了荒诞,获得了自由。默尔索的自由是否定上帝后的自由,其结果是由自己承担行动的责任,从而以挑战的姿态对抗这个荒诞的世界。

  他的自由和反抗逾越了人们划定的框架,因而成了茫茫大众的局外人,成了世俗眼中恶贯满盈的罪人,尽管他平时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没有什么危害极大的行径。可是社会通过法庭所追究的,并不是他的杀人罪,而是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对这个社会现存秩序的威胁。法庭的审判表明了社会对默尔索这样一个不遵守既定规范、而又拒绝同社会、宗教妥协的“怪物”,从肉体到灵魂都要彻底毁灭的决心。

  05意义

  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开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默尔索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没有出路,认识到世界对于人的种种欲望漠不关心,认识到人同世界,特别是人同社会这种不协调乃至对立的关系。他热爱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着自己的理性与实践精神支配着一切行动。

  经过这场盛怒,我就好像除净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对这布满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围观的民众都向我发出憎恨的吼声。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 篇4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没什么不好的,我就像个局外人”,而在扉页上面也有一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个陌生人”这样的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哪个抑郁症自闭症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最后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看见主人公默索尔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在他母亲的葬礼上默索尔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在为可以连着睡十二个小时而开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约会亲热。随后面对着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的要求以及升职加薪的诱惑表示无动于衷,再之后他因为失手杀了一个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诉,期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一理由被法官控诉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了母亲”。之后神父来引导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样在宗教感召之下忏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继续苟活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去死。毫无疑问,默尔索是一个怪人,是一个与社会与大势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开头所说的局外人。

  这个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这个怪人与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妈妈死了,他可以无动于衷?为什么爱不爱,结不结婚对他来说都无所谓?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不拒绝恋爱,不拒绝结婚?为什么他杀人之后不表达悔恨?哪怕表达悔恨可以让他免于死刑。

  毫无疑问,在那个大环境下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同他,并且他也没想着主动去参与到大环境下,这就导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对亲情,他甚至不知道母亲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礼上表露哪怕是一点点虚假的悲伤,甚至还在幻想着长达十二个小时的美好睡眠。

  面对爱情,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自己,他回答,这种话毫无意义。女友玛丽向他求婚,他说: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们可以这么做。玛丽问,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你和我一样,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回答是“当然”。玛丽说,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他反驳说:“不是”。

  面对事业,老板给他升职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机会,他却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

  面对死亡,可能很快就会死去,他却说:“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的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那个长达十二小时的美好睡眠,其他的东西好像毫无意义,甚至不值得他花费过多的精力在上面,默尔索带给我的冲击大概就是万物皆无意义,我过往所被教导的孝敬父母的,积极进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们需要的只是在那个大环境下顺着大势表现别人需要看到的模样,如果不顺着别人的思想,等待我们的大概就是被批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亲人”。

  在后文中他的辩护律师问他母亲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时,默索尔回答:“我有点儿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我很难回答。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被问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自己控制情绪的时候,他却说:“不对,因为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不妨以默尔索的角度思考一下,葬礼上不哭泣难道就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孝顺吗?难道只有人为规定的婚姻关系以及一句淡淡的我爱你才可以证明爱情的真实性吗?事业成功又什么意义?是获得更多的尊重,可以买更多和更好的东西吗?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说我们所感受到的悲伤,快乐必须依托于这一些所谓的形式上面被人们所看到,所听到,并被他们所认可之后,才可以证明我们这些情感才确实存在吗?

  毫无疑问,默尔索同样是一个极度清醒的人,这就是我们与他的差别,我们愿意在他看的无足轻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们不是,所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们不是。我们大概是始终奔忙在大势之下的人。没有所谓的好的坏的活法,全在于我们的看法。

  我曾看到过一个人对孤独的拆解,他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默尔索就是这样的人,大势永远是大势,哪怕大势要杀我,我也不愿意顺从大势。

  同样的,如果我们与默尔索一起被问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我们可能会不断思考得出一个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让别人交口称赞;而默尔索可能会直接说:“没有意义。”所以大势之下我们会活下来,因为我们愿意给出一个漂亮的答案,而他却会被处以死刑。

  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终是会被这个社会遗弃,他不参加这个社会所制定的游戏,偏执的忠于自己的内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执拗是错误的。正如他最后对神父喊出的话:“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活着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所以他带着他一身的执拗坦然死去。

  我们或许该想想我们有时候所刻意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是应该忠于别人的认可,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在意形式胜过在意我们真正的感受。我们永远不需要做到像默尔索那样的清醒,我们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 篇5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这些真相之后,我总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们的游戏中败下阵来。我了解作为胜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助、孤独、贫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选择了妥协,用谎言来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意外用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听了后心里不大乐意,这当然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其次按乡下的规矩亲戚有人生病要去看望,那么做手术之前她当然要来看望,但她来不了,于是让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去看望,十分合情理。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得为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我个人不是很在乎情理。从我这方面来说,小时候大姨对我很亲,但长大后我常年在外读书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逐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第二,这世上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很多事情都应看淡,这世上的大多数事情与我无关我也不感兴趣去参与。第三,我同很多当代青年一样处于一个断层的环境中,我并不把亲戚当成我至关重要的人,我很难倾注起和我妈一样的情感。于是被要求看望这件事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事,一个道德上的负担。但我妈是我至关重要的人,而大姨是她至关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于是我买了水果,包了红包,决定去医院。去之前我路过女朋友那给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绝。她看我只买了葡萄和荔枝,还是简单的塑料袋装着,就建议我买个水果篮,或者至少买些橙子搭配,显得颜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篮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术前不能进食,买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买当季的水果性价比更高。诚然,我不喜欢形式主义,对于这套规矩显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当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珑,在社会上多方面能吃得开,但这种要求使我为难。我和默尔索一样在成了社会规则下的矛盾体,我并不想参与人们规定的很多游戏。但我在去之前还是买了橙子,因为我觉得她说的颜色搭配的话有道理。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隐射什么,只是以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来感受默尔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远没有默尔索的那么鲜明又有特色。默尔索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是个局外人,他认为很多事情怎么都行但同时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在这种距离中他既无法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情感,也没有获得灵魂上的净化。包括参加妈妈的葬礼,和玛丽的恋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对于自己的死刑的审判。他接受自己平淡的人生又不想参与社会制定的游戏,像个局外人一样将自己的感情绝缘,自己的人生似乎是处于一种荒诞和虚无之间。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为“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我时常会产生相似的想法,脱离了生活觉得人生很多时候是无意义的。追求金钱、爱情、名誉、信仰的人生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欲望。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让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时此刻闪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是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每个人选择不同。追求这些东西无疑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但有时候获得太多也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让人畏惧无法决绝。人生就是一个大混沌,在这些追求中搅拌缠绵,蹉跎光阴。

  默尔索是个最没英雄主义的英雄,他认为人生怎么都行,却在自己荒诞的人生中寻找真相,为此他拒绝形式,拒绝教条,拒绝情感,他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活着,最后却同世间所有的荒诞做斗争。他是个可悲的人,无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时刻感受着荒诞,人们发现了他的异常后开始排斥他,用参加母亲葬礼不哭泣这个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着一个可以被摧毁的肉身,只能接受别人安排的死刑。同时他又是个英雄,他在荒诞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着要做选择,忍受荒诞,拷上枷锁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并且最终都会死。那么他最后选择了一种确定——死亡,就可以拒绝荒诞,挣脱枷锁,追求“绝对”和“真实”,他抓住了他所认为的真相,这让他超脱了平凡人成为英雄。

  “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他挣脱了约束,于是人生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要紧呢?默尔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重新拾回了对世界的感受,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但这一切在知道他认为的真相后,又有生命要紧呢?

  “Nothing really matters...”有首歌这么唱道。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有句话这么说道。

  人生朝露,冷暖自品。如果非要说人生意义在哪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追求意义本身吧。

【《局外人》读后感2500字以上】相关文章:

《局外人》读后感10-26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20篇)06-22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6篇)09-06

小说《局外人》读后感4000字05-05

局外人小说读后感(精选11篇)03-22

母亲读后感1000字以上02-23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500字以上01-23

高尔基童年读后感1000字以上03-04

《局外人》读书笔记范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