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空传》有感

时间:2017-06-27 18:46: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悟空传》有感800字

  然而看今何在的《悟空传》,在笑过,哭过之后,我们更多地趋向于沉入思索。我们不得不把作品中的每一人角色,不论是人是妖还是神,都推到一个很“人性化”的层面去思考。以下是cnfla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后感,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读《悟空传》有感800字

  读《悟空传》有感一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一直以为是那天不怕地不怕,无畏无惧的齐天大圣说的话,然而,我错了.这句话竟是那温文尔雅的唐僧所说出的话.或许,是因为他看得更加的透彻.但是,这句话的气魄,让我折服,无所畏惧,唯我独尊.

  书中的唐僧,与一贯的唐僧并不尽相同.虽然他同样是手无缚鸡之力,同样的啰啰嗦嗦,同样的滥好人.但是,他比以往的唐僧多了一些无畏无惧的勇气,所以,他看得更加的透彻、空明。

  命运,天神的掌控。是唐僧,应该说是金蝉子,想要打破的锁。陷空山,无底洞,是尘世的缩影还是绝佳的逃避场所?躲进去,永远都不出来,然后在自欺、欺人之中慢慢死去。亦或者,在里面无休止地寻找出口,即使出口就在眼前,而那双混浊的眼,却始终不愿看见。是没有人知道,还是不愿意知道。或许那个洞底,便是脱离天神掌控的的界域。所有人都必须愿沉迷,沉迷在他们自己所营造的狭小的空间里。沉迷、痴迷,或许他们更加愿意忘记。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没有人会明白,当唐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宣泄出怎样一种被压抑在他狭小身躯里的,一种怎样的情感。那是对生的领悟,对诸天神佛的宣战。

  金蝉子为生命的真义而向如来发问,为真义而与如来赌输赢。他赌的仅是个人生死么?不,是众生的自由。孙悟空的筋斗云为何翻不出如来的手心?因为众生皆在天神的掌控之中,这便是所谓的天命。命握于天,任其操纵。生的真义为何?伽叶因悟而笑,或许,他自己亦不明白“生”为何物。佛曰:“众生平等。”佛界却以如来为尊。佛法可论,而如来却不可驳。如来口中所说的,便主真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来悟道说法,却不明此理。“生”的真义,便是自由。命,是自己的,命运无道,生者自控。

  金蝉子为何而留下陷空山无底洞而使得这个由神佛掌控的界域有了一个缺口?因为,人总醒悟,他们会反抗,为了自由,为了摆脱神佛的掌控,他们会与神佛一搏。陷空山无底洞便是出口,打破这界域。神佛造世,谁造神佛?云霄之上是九天,九天之上又是什么?

  唐僧化为虎,笼里是外,还是笼外是外?心在外,踏破十方;心在内,四周尽是笼壁。

  唐王命唐僧西行。我心自在佛为可佛?观音又是哪来的菩萨?西天在哪?到了西天取的又是何经?独到西天,成仙成佛,唐世众生却仍旧浑浑噩噩。佛渡众生还是众生求佛渡?是否真的就“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无想无欲,为何又要求这佛祖之尊?只是图具虚名。

  唐玄奘、金蝉子、须菩提,者他们才是三界之中看得空明之人。如果真的有神佛,如里真的有妖魔,人世是热闹还是纷乱?

  这广褒的天地之间,有几个人能有玄奘那样的气魄,那样的胆量,那样的心,说一句: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读《悟空传》有感二

  初读《悟空传》,本以为是一场闹剧,看过之后才深深感叹:理想与现实为何如此遥远,人生的意义为何如此渺茫?

  用粗俗平白的语言揭示万般的无奈,作者纸后的功力非同一般,对所有意义的探索也相当深入。唐僧的看不透、孙悟空的懦弱、猪八戒的痴情、沙僧的奴性······作者虽然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但仍别具一格。还记得唐僧对自己的师傅说我要学的东西你教不了我,师傅问他想学什么,唐僧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是何等的气魄!藐视万物,唯我独尊。唐僧发现了佛祖与观音对世人的欺骗以及小乘佛法的界限,他要跳出去,不惜自毁千年法力,不惜一死。他度不了众生也不肯自度,只能痛苦。

  当然《悟空传》的主人公还是悟空,只不过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唐僧,因为这里的悟空不再有齐天大圣的`气魄,他乞求早日取经,消除罪孽,受人蒙蔽,愚昧无知,忘记自我,完全成为受人摆布的布偶。我很这样的现实和现实对理想人生的扭曲。谁都没有错,却又都错了。当现实的枷锁束缚住一个人的心,他的心也就不能飞翔了。所以读的时候一直在乞求:希望悟空早日醒悟,希望八戒与嫦娥终成眷属,希望沙僧放下“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执着,希望小龙马不要念念不忘江流,希望紫霞可以帮悟空一把······故事的结果,所有的希望都落空,这就是现实吗?

  故事不长,平白的话却引人入胜,笑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悲剧。也许文学性不足,但确实引人深思。强,强到可以承受一切。

  读《悟空传》有感三

  《西游记》中的唐僧懦弱、轻信、无能,说穿了,不过是个小白脸。孙悟空则在第一部分的大闹天宫中出尽风头,而又在西行中显得有些窝火。沙悟净愚忠得令人无奈。只有猪八戒是个较为人性化的角色,而又因作者不愿他过于厉害,所以总给人笨的感觉。然而实际上猪八戒才是个真正厉害的角色。为什么要把真正的人性表现为好色、胆小怕事呢?这正是人之本性的一个侧面,却并不是全部。一直怀疑为什么西行这么路途遥远又艰难险阻的一路要让这么个没用的和尚做领头人。如果是孙悟空估计一个筋斗就到了,简单省事,不是很好吗?不过,那样的话就没有《西游记》了。而所谓的真经又岂是三年五载就可以领悟的。如果真有此等好事,根本用不着得到高僧,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封神了。唐僧自始至终都是最大受益者,而一路上他却什么也没做,还不时拌别人的后腿,这样一个角色不知吴承恩是在什么心理条件下创作出来的。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我很讨厌《西游记》,也许正像某评论上说的,《西游记》不过是为了给中国四大名著这个“四”凑个数罢了。

  而后,就出现了《大话西游》,这是纯喜剧效果的一部电影。当然,最后也有感人场面,但又把堂堂一个齐天大圣给刻画得过于情绪化了。孙悟空是不可以被爱情这种东西给拌住的。所以,他还是西行,而他所爱的人留在他心中,每每想起时,头就快炸裂般疼痛。《大话》的台词成为经典,在现实生活的人们中间流传。爱情仿佛是人们永远传颂的主题。刻骨铭心,惊天动地。而最最重要的则是一个凄美的结局。唐僧的性格奇迹般地转换,正是孙悟空回归本来的真实,牢记自己的目标,旅途还没有结束。

  《悟空传》是《西游》和《大话》的有机结合,它突出的是人性。人性也是人们亘古不变的主题,总想用了了几言就总结全面,但这是不可能的。孙悟空忘了自己,忘了五百年前自己的不屈、愤怒和仇恨,那只箍绑住了他的所有,让他变得空白、乖巧。但却压不住心中那如火焰般燃烧得怨。怎能不怨,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那些可爱、充满生气的生灵全都变了妖。怎能不悲哀,是他毁了所有,也是上天的神毁了所有。他的恨一生都消除不了。不管活了多少年,转生几百次,这火却熄不了,也不能熄,否则世间将没有希望。而唐僧,这个如来的弟子却质疑如来,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可以说孙悟空是以战斗来争取从神佛手中夺回自己的命运,“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战不胜之物!”,他做到了,天下再无他战不胜之物,然而他的心还是软弱的,因为他不是神,他只是一只有着人心,感情过于丰沛的猴子。而金禅子,却把这战斗化为理论和坚定的信念,“我要这天,在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但金禅子却做不到,他抛不下众生,他不像须菩提那样可以独善其身,乐得逍遥自在,所以他注定无法自己得道。金禅子和孙悟空虽然本意相同,可惜无师徒之缘,直到五百年后,转世为凡人的金禅子解救了猴子,才有缘为师徒,可惜却无法授予他道。孙悟空痛恨唐僧,恨不得杀之后快,但箍束缚住了他,他只能在一次次痛苦中诅咒:“我迟早会杀了你!”

  神佛普度众生,要人们相信神,但他们又是何其虚伪。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诸神惊慌失措,无助地逃窜。他们彻底败了,连如来也用卑鄙的手段压制了孙悟空,利用别人心中的弱点来打击人,这就是佛祖,而观音一边说着:“再相信一次吧!”一边把箍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多么险恶的用心。他们机关算尽,为的就只是消灭这个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天地之物,而孙悟空要的不过是回到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再做回一只猴子。然而一切都再也回不来了,他没有退路,却又总想找回失去的。仇恨是支持他继续前进的唯一动力。他没有一刻停止过自己的愤怒,美丽的家园,无忧的日子,全都毁坏了。他只能破坏,再无其他。

  唐僧无父无母,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己该向何处去。

  本来就一无所有的唐僧,失去一切的孙悟空,他们同样不愿放弃希望,哪怕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奋斗到底。所以这最后的一丝希望把他们引向了毁灭,但也冲破了加诸在他们身上的命运的重压。花果山将恢复本来的面目。

  《悟空传》不仅塑造孙悟空的形象,还有金禅子、天蓬、卷帘大将、紫霞、阿瑶等等等等。他们的爱恨,执念都有声有色,鲜明地突出在外。妖的感情是外露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他们看不起神的虚伪,但他们真心地佩服妖王孙悟空。为了让孙悟空自由,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要杀掉唐僧,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救得了他们的王。整个回肠荡气的故事全是由执念组成的。

  而其中唯一不沾尘世的只有散仙菩提老祖。他自得其乐,逍遥自在,须菩提是智者,一切的轮回世常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明白这一切的前因后果,但他聪明的不涉入其中,独善其身可以说自私,却也是最快乐的生存之道。当轮回之际,所有的爱恨情仇,痴缠纠结全部都化为无,何必去执着地不肯放弃,何必把自己陷入深渊。也许须菩提的思想更接近道家。

【读《悟空传》有感800字】相关文章:

1.读苏东坡传有感范文

2.《悟空传》读后感

3.读《岳飞传》有感300字作文

4.读《贝多芬传》有感100字作文

5.读名人传有感2000字

6.读苏东坡传有感范文2016

7.读《名人传》有感暑假作文

8.读《名人传》有感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