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时间:2023-10-19 17:50:23 王娟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白石老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1

  关于白石老人,我在很小的时候便很仰慕,因此很自然地将一件好事赖办了——我很果敢地操起剪刀,将一本介绍白石老人生平以及作品的薄书做了手术,也便是将其中几副插页很麻利地剪了下来。然后充满激情地将那一张张插页涂抹一些劣质糨糊,再喜眉笑眼地粘贴到一个兄长遗弃的破旧的作业本本里。那其中,便有白石老人早年画的一副“不倒翁”画作,那个不倒翁其实是个古代穿着官袍的小官吏。他戴着一顶撑着两个圆圆帽翅儿的硬壳儿官帽,圆圆的胖脸上长着两粒小眼睛,塌鼻子下面还蓄了两缕翘翘的黑胡。

  多年来没少欣赏白石老人的画作,包括大量复印件,也去京城展览馆看过老人真迹。总得印象,就是白石老人确实属于中国一代名师,他的画作大多大气,甚至书卷气息也很浓烈。其实,老人“二十七岁始有师”,从一个细木匠成为一代巨匠,确实不易。老人以国画写意笔法画虾,笔力深厚,用笔畅达洗练,纸面上那般清新那般鲜活的极为透明滋润的虾们,可谓白石老人代表之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当年,国力并不怎样,因此那些画作大概也卖不了多少钱吧?白石老人更不可能用很多的钱去各地买豪宅吧?可是,白石老人就是白石老人,一个根据后来文章介绍的甚至平时不舍得吃点心却将锁在柜中已经发馊的点心拿出来给客人品尝的极为普通的南方老人,也是一个与世长存的永远不朽的`华夏老人。无疑,随着时光的推移,白石老人的身影乃至容貌也会越来越清晰。

  这幅画作中那位孤孤单单独立在空旷原野上的人物,看上去很象清代满族官吏,他的头上戴着暖帽儿,身上穿着镶了深色围领的裘袍,似乎也并不年轻了。他,一手持弓,一手缓缓捋着下巴下面的黑胡,正在呆呆地眺望天上很象“人”字的大雁队伍。他的旁侧,还孤孤单单地默立着一棵落败了枯叶的枯树。细细品读,就会觉出寒冷。觉出孤寂,也就品味出了乃君落寞难耐的情怀。

  这幅画作,构图均衡,用笔随意,只是表示地平线的那条直直硬线似乎很象古人“界画”效果。

  白石老人,在题记中使用了文言文,大意是说他在京城有一位相识五载却能读懂他的画作的知己。因此,在他看来有着知遇之恩。于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就于1930年秋月某夜,于灯下为那位知音画了这幅画作。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2

  对于齐白石的记忆我只在小时候有所耳闻,那是我只知道齐白石学雕水印而磨光一担石的故事,那时的齐白石老实坚韧刻苦耐劳,有着超人的恒心毅力。

  如今读到艾青笔下的白石老人却那么的天真热情,但不免有时候像个小孩子似的有点小脾气,让人有种不忍而无可奈何的感觉。

  关于艾青我已有所了解,他很爱白石老人的画,我也学过艾青写的诗和文章,总觉得文笔不错,抒情强烈而真实,也和白石老人是知己莫交。

  在艾青这篇《忆白石老人》文章中,艾青写了很多关于白石老人与自己的事。比如在作者与白石老人初次见面时,老人就作画送与他们,而且作者受赠的是白石老人画的虾,画得是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白石老人相传晚年很喜欢画虾的。文中的白石老人一生有很多的`经历坎坷,但为人勤奋好学留下了很多佳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陪外宾去访问他时,老人不高兴,作者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伸出大拇指称赞他,看看白石老人是不是很可爱啊。老人有时候也会像孩子那样有点小脾气。他的得意门生李可染去看望他时,他故作不认识地问:“你贵姓。”李可染很快明白白石老人生自己很久不去看他的气了,跟他解释许久才恳求得到了他的原谅。

  艾青在这篇文章中与老人感情很浓厚,字里行间都透着他对老人的思念与敬佩喜爱之情。

  文中老人在作者的描绘之下又多了几分纯真,多了几分童意,更突出了白石老人是个有个性而不随流的可敬可佩之人。

  人生像他们这样如同往年之交的人有几人啊!希望天下友谊永长存,人世间有更多的老人安享晚年。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3

  最近读了齐白石的自传,《白石老人自述》,齐老口述,门人张次溪笔录。

  长胡子老爷爷画白菜画虾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好像从小就深入人心啦。前一阵在网上看到齐白石四十岁左右外出游历,从而画风革新的故事,觉得很新鲜。正好当当打折力度很大,就买了这本自传。

  就如罗家伦先生的序所说,这是很好的自传,好在“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息”。

  这部自传开头,有点像归有光的散文,都是回忆穷苦的往昔岁月,以及祖辈、父母、妻儿的爱与温情,语浅情深。童年纪事的部分又有点像鲁迅的《朝花夕拾》,“大概小时候做的事情,到老总是会回忆的”。

  书中写到几个女人,妻子、母亲、祖母,语气都敬爱有加。这几位旧时代的传统女性,一生操持家事,都是穷出身而能撑起硬骨头的人,让人想到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女性角色。例如,妻春君快生产的时候,家里缺柴烧,依然托着笨重的身子去砍柴,上山实在费力,竟用手爬着走。被生存逼出来的自力与坚强,怕是今天衣食无忧的我们很难想象的.。发妻春君是他家的童养媳,十八九岁就结婚了,他对春君的人品也是赞不绝口,可是他老年定居北京,却娶了一个年十八的副室,生了好几个孩子,留春君一人住在老家。读来意难平。

  齐白石的求学之路,完全是靠自己奋发图强,和师友提携。上学前翻来覆去地温习祖父教的300个字,辍学后一有时间就拿出仅有的两三本课本从头到尾地温习,学习资源极其有限。

  他本是由木匠改作雕花匠的,是恩师胡沁园,乡里的一位绅士,打消了他种种的顾虑,劝勉他读书学画,靠卖画为生。这位恩师处处提携他,事事为他着想,并且自身也是提倡风雅、性情慷慨的。人生,得一恩师足矣。

  在艺术方面,虽然齐白石成名、摸索出自己的画风很晚,画眼前寻常事物的偏好,却是从七八岁刚开始随便画的时候就伴随着他了。二十几岁做雕花匠的时候,就不愿意总雕些麒麟送子的老套样式,自己加些葡萄石榴、牡丹芍药的花样。

  齐白石的诗十分朴实无华,但又有种生活意趣。他的诗友很多,书底子都比他好,但他很有自己的审美,说他们都有些“弋取功名”的心理,所以不跟着追求工稳妥帖,反而崇尚性灵。

  艺术,有时候总会和名利联系在一起。诗、书、画、印,既可以助人附庸风雅,也是大好的晋身之阶。但齐白石,30岁靠着给人画像的收入,家里的生计才有了转机,38岁才从父母的老屋出来另寻住处。40岁,始在朋友的盛情之下出门远游,五出五归,厌恶左右逢迎、周旋,只想使画意精进。他自己说,不希望发什么财,只望能糊住一家老小的嘴。应该可以说,他是为了生计而卖画刻印的。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 4

  《白石老人自述》讲了齐白石从出生到一九四八年的经历。它平易近人,没有什么很华丽的词藻,但读起来却总是那么生动。它让我明白,一个人想成功,就要有“别人能行我也行”的信念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八岁上了不到一年的学,就回家劳动。可他依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借松明火习画,也在牧牛时带上书本。勤奋刻苦,为他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齐白石是要强的。他十五岁时从齐长龄学粗木工,听师傅说“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就很不服气,觉得他们能学自己也能学成,就改行小器作了。

  成功者要有这种心态,这不是争先恐后,这是上进。

  在后来刻印的时候,齐白石多次更换了学习的对象。这是上进,也是不断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齐白石二十七岁才正式从师学画。在学画期间,他时常临摹名人绘画,老师的话也能记住了、做到了。老师告诉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事难不难,就看你有没有心。”这确实被他诠释了。有心者,自然是懂得上进,能够不断学习的。

  齐白石做画,讲究“在不能求似中求似”;虽然学习名人笔法,却反对“死临死摹”,能够灵活变通。他的这种不死板的习惯,也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

  靠着自己上进好学、灵活变通的品质,齐白石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他的这些品质,和其他许多的品质——诸如感恩、谦虚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自传也像他这个人,平实,却不失生动。

【忆白石老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相忆最忆是师恩作文05-23

忆童年02-16

忆家乡作文10-25

忆春天作文10-23

忆军训作文12-19

忆青春作文12-19

《拾忆》歌词10-10

忆童年作文11-28

忆母校作文06-29

忆军训作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