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时间:2022-05-30 14:43:28 国学经典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精选14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精选14篇)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1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2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现在年轻人一味追求“酷”,漠视礼仪,不尊重长辈老师前辈的都有,直到踏上了社会、工作岗位、吃到了苦头才意识到了“礼”的重要性。校园中有

  些出口成“脏”的同学是否也该引起重视,把逞一时口快的坏习惯给改改,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当然体会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尽的,只是略举一例。有许多的标准就算是在现代看来也还是绝不失色的。

  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工具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生活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带给人们快乐,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是高科技的错吗?我想不是,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必定要进入现代化。当人们的心灵面对这烦躁的社会,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在。当大家只是以物质为基础,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诲时候了。

  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业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

  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总之,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国学经典的种子,种在幸福的土壤里,花开不败!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4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5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6

  孔子的人才成长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7

  《认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即所谓万事皆有定数,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大人”可以解释为长辈、长官、长者或也可以理解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敬畏”的常识。这种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对自己、对世界的清醒认识,始终保持一种谦虚求实的态度。阿Q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子先前比你阔得多了。”那是无根据的妄自尊大。比较起来,手里有权,口袋里有钱,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很是透彻:“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汤不以天下与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中。”这里的“不敢”,便是“敬畏”。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8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

  三年级,老师给我们讲《宋词》。从欧阳修到辛弃疾,再到李清照,我不得不惊叹中华文字的奥妙,不得不惊叹词人们的才学,也不得不让我爱上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国学。

  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

  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

  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9

  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国内学者对国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一是“国粹论”者,一是“国渣论”者。前者崇古嗜古,认为古代学术文化都是“国粹”,后者则非古反古,认为是“国渣” ,要人们“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复杂的,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精华,否定和扬弃糟粕。如果不去接触,不去探讨和研究,又怎么知道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呢?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而且延续到当代的唯一国家。所谓东方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10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

  从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我本来是一个丢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业时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绩老是不稳定。自从学了论语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认真了,学习也非常主动了,成绩也有进步了。当我想玩时就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我学习拖拖拉拉时,就会想起“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

  国学知识博大精深,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它让我学会了文学的精美、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11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思想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深刻领悟人生哲理,为你的人生拨开迷雾,指明方向。因此,作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我认为必须认真学习国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助力林业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就要广泛的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哲理,学会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自身道德修养得以提升,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才能实现伟大的人生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也要首先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方案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才不会越积越多,矛盾才不会增加,工作才能更加和谐顺利,人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待由困难的人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待犯错的人要去包容理解他们……国学思想给我们启发,实现精神上的救赎,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曾经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因此,我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它对当前工作的重要借鉴意义;尤其对国学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为人处世之道。在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一定要思考,要感悟,把国学经典的内涵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修正和完善理论思想,使国学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工作效果,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助力林业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以此为傲,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12

  “碧云天,黄叶地……”“塞下秋来风景异……”“老夫聊发少年狂……”此起彼伏的诵读声从录课室里传出来,又响亮又整齐。

  这是我们国学诵读展示课的现场,今天有很多人来听我们的课,除了有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来自全国的很多老师来听。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新录课室上课,看,我们的录课室多漂亮呀!白色的墙壁上毛茸茸的,一排排高高低低的课桌,显得多少整齐!抬头看,粗粗细细的摄像头,仿佛许多双眼睛看着我们,我们既紧张又激动,大家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

  录课开始了,我们先热身,按照小组的顺序共同诵读了书上诗词。读完后,就开始紧张激烈的擂台赛了。只见屏幕上出现了八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后面都藏着一首诗。胡婉晴先上场,她走上讲台,在其中的一个正方形上一点,出现的是《水调歌头》。她微微一笑,高声背诵:“明月几时有……”她背得既流畅又有感情,我们仿佛被她带进了诗中的意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两句全班同学禁不住和她一起背了出来,我们的良好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们雷鸣般的掌声,同学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争先举手上台,每一个同学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一波一波更热烈的掌声在我们的录课室响起。

  接下来是小组赛,大组赛,男女生大PK,不管什么样的比赛方式,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我也很高兴,脸红红的,眉眼里都是笑。

  最后我说说:“同学们表现真是太棒了,每个人都是诵读小高手,背诵积累了这么多美妙的诗词!这些诗词除了课堂上的展示外,你觉得对自己还有哪些用处呢?”立马高高地举起手来,“孔昕玥!”“我觉得背诵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的作文更有文采……”我清晰流畅的发言,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下课!”我一声令下,把还沉浸在国学诵读意境中的我们带回到了现实,大家收拾好书本,意犹未尽地离开录课室。

  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什么时候再来录一次国学诵读课啊!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13

  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 篇14

  在本次的分享前我想先重温一下《大学》的由来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个章节,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来被宋朝的学者单独拿出来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这本书是儒家文化学习的基础,是宋、元朝以后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朱熹(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在他所著的《朱子语类》中记载:“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认为,《大学》是最根本的学问,讲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说的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方向;《论语》更进了一步,讲的是具体做人、修身的基本方法;《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是对孔子思想的补充和发挥;《中庸》是最上学,是儒家文化的“心法”讲的是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四书》按道理的深浅排列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所以《大学》是学习儒学文化的基础。这里说“大学之道”的“大”与“小”相对应,“小”是指我们小的时候学习的生存本能,如“洒扫、进退、应对”,“大”不止是我们年龄的增长,也是指我们站位高看得远,心胸宽阔能容纳天地之间的万物。

  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内明之学”,这个“明”就是《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明”。曾子写大学之道的第一个字就是“明”,说文解字中“朙”含义:照也,从囧从月。“月”指的是月亮“囧”的意思是窗牖格格交错而敞亮,墙上有了窗户就有光照进来就会亮;明的表面含义是说有光照来就明亮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有光照到我们的心上,指的是我们个人的内心拥有光明和对大道真知,能遵从大道来做人做事的时候的表现就是有德行的人。这就是《大学》中说的“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当我们能拥有了内心的光明,做事符合道的要求后,就可以把这种光明传播给身边的人,这个方法就是要爱我们的家人,爱身边的人让大家也能成为幸福快乐的人,这是亲民。最终的目标就是我们自己内心光明,家人和身边的人也内心光明,将这种光明和爱传播给天下的人就是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我学习儒家经典之后第一节课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为什么要在这里把《大学》里的“明”又重新和大家分享一遍,是因为最近去荣格集团分享我的学习感悟前,我重新把以前的体会捋了一遍,发现以前好多认识还是在表面。经过这将近四年的学习和实践,真正地体会到各种经典里的文化是能照到我们心里,让我们恍然大悟的内明之学。

  张教授在试讲的时候教导我们:大自然的现象中,白天有太阳,我们可以看清方向;晚上有月亮,我们也能借助月光的亮,能少走弯路不碰壁。当我们内心没有光明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会出现很多障碍,可能会茫然,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碰壁。所以我们需要内在的光明来照亮我们人生的方向,那就需要我们借助经典的力量。今天想从《大学》的“明明德”出发,借助其他经典的内容和大家从以下两个方面分享我最近学习经典的体会。

  一、诚于中形于外

  第一节是诚于中形于外,这一节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真实的,没有瑕疵的,那他的心就会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照天地自然的真知和大道。这样的人内心可以借助天地自然的力量,不需要弄虚作假也能把事情做好,做人做事都是真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诚的。

  《大学》里说了一个“明”字,但是没有直接给出怎样做就是内心光明的。借用《中庸》里面的一句话叫“自诚明,谓之性”,意思是说“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这里的明白道理指的就是能感知天地之间的大道即真知,就是内心光明的表现。所以回到《大学》里面的“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里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意思是说“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就好比人会讨厌难闻的气味,又好比人都喜欢外在的事物带给我们的形形色色的感受。”

  比如看到杏觉得酸,看到桃就觉得甜,看到好吃的就想要吃;看到小动物就想要摸摸它;看到美丽的风景就想要来一次远行。

  在这几年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人在反映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并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想,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做的还没够真,不够诚。我们说的话、做的事,一定是还不够自然。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德行还不够,我做的事还不是真心真意没有私心的为他们好。像经典里说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洗涤心镜去除私欲,能做到无瑕疵吗?”。“玄览”就是很高、很深、很远的观察,而最高深的观察不是用眼睛来看的,也不是用我们身体有形的器官来感觉的,而是用心来感知的,这就要求内心光明如镜。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做到真正的无私没有瑕疵,它就不能完全照应出天地自然的真实面目,就不能完全感应天地万物之间最真实的大道。反应出来的行为就不是最自然的,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和我们是最亲近的人,他们是最能感觉到我们的做法是不是自然的、和谐的,所以他们的态度是检验我们修炼成果的“法宝”。

  只是我们在后天的环境中生存,我们首先是有了一种生存的本能,我们的眼、耳、鼻、舌和身体随着我们成长有了各种生存功能,使得我们感知大道的“心门”被关闭。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给我们的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在学习经典之前我们很难去分辨。还有后天环境的各种诱惑,比如张雪玲老师分享的各种打发时间的方法,在一段时间内消遣一下,轻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当我们看到那些吸引我们的美食或是搞笑的段子时,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溜走了。前两天我们大学宿舍的微信群突然热闹起来,是因为我的姐妹们在抖音小视频上看到一个据说很好吃的方便面的视频。因为这个视频我的姐妹们想要从石家庄和沧州去邯郸吃一次方便面。当然至今也没有去,因为大家都太忙了,有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可以想象现在的各种软件真的是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现在就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关闭身体有形的器官带来的各种感觉,回归我们内心的平静,知道做什么才能使我们真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开阔我们的内心世界。如果现在我还在因为我的能力不够,收入不够,和家人、朋友、同事沟通不够而烦恼,在我们看小视频和刷微博的同时也应该留点时间学习。真正能使我们成长的时间是值得我们去付出的,在我们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在无形中增长,如果我们不学习,当我们的能力小于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时候,就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或工作失去平衡了。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外在事物对我们心性的影响就会渐渐地减少。使我们保持内心的真,表现在外在的行为就是诚的。这就是下面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怎样回归内心的光明。

  二、回归内心的光明

  从我们自身来说还是要从修身炼性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有为的方面来锻炼我们的身体,从无为的方面来磨练我们的心性。前面我们说从内心开始真了,就诚了,诚了心就是正的,心正了,就达到了我们修身标准。当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知”的时候我们就要从经典中获得真知和能量,回归我们圆满纯净的本性,让我们内心光明如镜,可以照映天地万物本来的`面目,感应大道和真知。这需要我们真正地打开我们的心,才能让光和爱照到我们的心里。

  下面借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来和大家分享下我对从外到内找到内心的光明的理解。《道德经》第55章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和别人和气交往自然就能够长久。当我们自己能长久保持这种和气的状态,我们的心气是顺的,我们和别人沟通交流就容易顺畅,就不容易生气不容易生病,对我个人来说就达到了身心健康的效果。

  那么我们身边环境也就顺了,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的那样,我们的影响圈渐渐的扩大,大到我的家里,我家里的人和事就顺了,这样我的家庭就和睦了。家里人就成了我们内心力量的来源,我的影响圈就会一层一层的扩大,这样我就能逐渐感应大道,就能逐渐达到明的境界。这样我们周围的社会就是和谐的。当天下人的影响圈都是和气的正的,那么天地之间的气就顺了,就是国泰民安的境界。这也是《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和公司各个科室的沟通过程中,我也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遇到一件事情不急着去下结论。放平自己的心态先和对方平静地沟通,当我没有了谁对谁错的想法,只想把事情解决的时候,对方能感觉到我的心意就会把事情真实的情况说明白,然后我在想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我在公司的主要工作是计算与施工队之间的工程预结算工作。其中就需要项目部、工程部、合同部及总工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先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再想办法去解决。当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是在追究这件事是谁的问题,而是在想办法把事情解决的时候,我们才真的从这件事中能有所收获,这样我们就能够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能把自己的心态放平,我们的心气顺了,大家能感觉的到,就会把事情的各种方面的影响都真实地反映出来,那么我们的事情就更加容易办成。我们的心顺了,事就顺了,事顺了,心里就更加通畅就更有力量,我们就容易把事情办好。当我们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断学习不断去掉自己心里的各种不良情绪,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柔软,身体也不容易生病,看见什么都是好的,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的心气柔软,用心去感知天地和我们身边的一切,自然能明白什么是好的,我们就靠近它,也能感知什么是不好的就能避开危险。

  这就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让我们“明心见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螺旋地是反反复复地不断磨练我们自己的心性地过程,就是大学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工具”就是我们学习的经典,是儒家、道家、佛家及百家的真知大道;这个“切磋琢磨”的过程就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在每一件事中学会修炼我们自己的心性;最后得到的质地淳朴的美玉就是我们原本光明的心啊!这就是通过学习经典,实践经典回归我们光明的心。也是《大学》里说的“止于至善”即回归人类圆满的本性。这就是第二小节想和大家分享的:通过学习经典,用真知和大道在工作和生活中磨练我们的心性,达到《大学》里说的“止于至善”的目标。

【国学经典导论学习心得(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名言精选03-10

国学经典名句精选03-07

国学经典精选名句03-06

国学经典精选警句03-05

精选国学经典名句精选03-06

走进国学经典研修班学习心得04-25

精选国学经典名句大全03-06

国学经典名句欣赏精选03-06

关于国学经典的作文精选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