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知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1-04-24 09:45:24 英语知识 我要投稿

跨文化知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关于口译的理论

跨文化知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的语语言的符号,进而达到传递信息之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口译的即席性很强,所以口译人员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即刻投入双语转码的临场操作。译员在整个口译的过程当中必须随时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和语言知识相关的、和文化传统相关的、和社会背景相关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口译由于是用言语来进行交流的,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较之笔译就显得灵活多样。所以口译的标准不能完全套用笔译理论的那一套,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如法国释意派口译理论。下面笔者就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一理论。

  此理论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Seleskovitch为代表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创始人是Seleskovitch,她认为对语言符号的关注会转移对应该表达的意义的注意力,因此口译员在分析并整理源语语言后应刻意地去除源语的外在形式,摆脱源语语言结构的束缚,仅抽取源语的信息,就其意思内涵按照译语的语言组织结构重新组织译语。因此在Seleskovitch的领导下,释意学派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如下理论:“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译语结构表达理解的意思”。此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口译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在训练前就完全掌握工作语言,训练中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和翻译,排除语言因素的干扰。然而这一理论也非十全十美,许多口译实证研究学者认为该理论过于强调对源语的理解和信息的提取,却未能提出具体的解释和确切的操作方法。为了弥补释意派理论的不足,笔者想从跨文化这个视角对其进行补充,并把跨文化知识的掌握与释意派理论结合在一起来更好地解决中国菜名的.口译问题。

  二、跨文化知识与中国菜名口译教学实践

  中国是一个崇尚美食的国度。中国人多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直观感受来把握饮食,不论营养过度还是不足,只要是口味好、色泽美、造型佳,人们就乐意去吃。而西方人普遍具有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即不论饮食的色、香、味如何,一定要确保每餐的营养合理搭配,因此他们所用的鸡、鸭、鱼、肉等原料做的饭菜就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其菜名也是非常简单,通常用烹饪方法加上所用原料的名字即可,比如:T-bone steak(T形骨牛排),fried calf ribs(炸小牛排),tossed salad(油拌色拉)。反观中国菜名,则内涵深厚,悦耳动听,象征着吉祥如意,反映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比如:金玉满堂(乳猪拼盘)、鸿运团圆(红豆沙汤丸)、锦绣丝苗(扬州炒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理念的差异和中西方饭菜命名的差异,我们可以感受到要想把中国菜名准确快速而又不失其民族特色地口译给外国来宾,绝非易事。谈及中国菜名口译的问题,按照西方人菜名的命名方式,就要涉及一些专门描述如何做菜的动词,掌握这些动词对学生的口译实践会有很大的帮助。

  “炒”(stir fry或者简述为fry),如“清炒虾仁”Stir-friedshrimps;“炸”(deep-fry)与“煎”(pan-fry或者说fry in shallowoil)的区别在于油放的多与少,用于菜名时,经常简述为fried,如“炸童子鸡”Deep-fried spring chicken,“炸肉夹茄”Fried egg-plant with meat stuffing;“烤”是roast,如“北京烤鸭”Roast Beijingduck;“炖”为stew,如“腐乳炖肉”Stewed pork with preserved beancurd;“焖”译成braise,如“黄焖鸭片”Braised duck with brownsauce;“红烧”即braise in soy sauce或者braise with brown sauce,如“红烧羊肉”Mutton braised in brown sauce;“蒸”是steam,如“清蒸鳊鱼”Steamed bream。除了以上的常用动词外还有“煮”boil,“焙”broil,“煨”simmer,“烘”bake,“熏”smoke,“铁扒”grill,“涮”rinse等,使用时应理解原意,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下面我们具体从两个中国菜名的口译实例来看跨文化知识是如何在口译教学实践中运用的。

  “红烧狮子头”,是一道淮扬名菜,此菜色泽红亮、香味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咸宜。所谓狮子头,就是大大的猪肉丸子,此外译者还要在口译之前知道这道菜大致的制作程序,即先微炸,而后加入热水慢炖。这样做的原因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菜肴的特色、名称的来历以及简要的制作方法,所以在按照英语菜名的习惯来体现汉语菜名的特色外,还要在适当的时机再加以解释。

  “红烧狮子头”可以口译成Lion’s head meat balls,当然在外国人表现出对此道菜的兴趣时,还可以接着往下补充:“Pork meatballslightly fried then steamed with ginger and scallions and served over a bed ofbaby greens with reduced meat juice.”这样一来,既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中国菜名,又让西方人了解了这道菜的原料及其大致的做法。

  再比如著名川菜“麻婆豆腐”,是由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

  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此菜的特色是以“烧”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的独特风味。因此在口译这道菜时,有人和有的口译书上译作Spicy and hot bean curd或者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chill sauce。这样的译法按照释意派理论来衡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唯一的缺陷在于缺少了文化内涵,没有把跨文化知识融合进译文中来对此菜进行文化传递,外国人听了就不会觉得“麻婆豆腐”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反而会觉得是一道普通的肉末和辣椒酱炒的豆腐,因此这样的口译失了分量,以笔者之见,“麻婆豆腐”应该译成Mapo’s bean curd,同样在适当的时机,对此加以解释和补充:“Soft bean curds sauteed with mincedpork,chili,garlic and scallion.This dish is invented by a woman namedChen Mapo.”这样一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道菜的文化内涵以及特色、做法的大致情况会让外国人都有所了解。

  三、总结

  综观以上两个典型的中国菜名的英语口译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菜名口译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法国释意派的理论是不够的,它还须结合跨文化知识,对中国菜名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只有结合了跨文化知识的传递才能把中华饮食本身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完整地呈现在外国宾客面前。在口译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语言知识本身的掌握尚可,而急需补充的便是对跨文化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希望此文能够对学生的菜名口译实践有所帮助。

【跨文化知识在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茶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7-31

浅谈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论文12-05

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论文08-08

文化背景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1-06

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与商务英语教学论文05-04

教学探讨:语篇体裁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运用05-24

探讨体验式教学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09-04

英语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效能论文11-21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