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时间:2021-07-04 18:55:0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推荐)

  央视纪录片《镜子》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推荐)

  篇一: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

  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孩子会长大,有一天他们不再崇拜父母,不想受父母的.“奴役”,就有了叛逆之心。他们觉得父母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极力去寻找存在感。惹出一些事情来,让父母来关注自己。

  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累得要死,更无奈的是,平时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有一天就变了,变得不可理喻。片中的张钊,高三了竟然谈恋爱还把父母赶出家门。母亲委屈的眼泪,父亲无奈的眼神,让人心疼。母亲的强势暴躁孩子不能忍受,父亲的忍耐孩子看不惯。孩子总认为母亲关心他不够,对父亲母亲无端地恨。母亲也很委屈,工作累,丈夫家务不做,孩子给自己气受丈夫不搭不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一方过于强势,往往对孩子形成负面的影响,或者他学会了忍气吞声,或者他学会了盛气凌人。在张钊的心里,他替父亲不平,说他就知道逆来顺受,没有男子汉的气概。

  经过家长课堂的学习,张钊的父亲开始理解母亲,做起了家务,母亲开始收敛自己的暴躁脾气,家庭和睦相处。孩子回来后,脾气变好了很多,父母感动欣慰,最终与女朋友分了手,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后选择了复读。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我们很累,我们很苦,通过沟通让孩子理解我们。回到家,尽量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别让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

  作为孩子,应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理解父母。张钊的一句话让人心酸“有时候让她煮些东西她都不,说自己累。”一个女人,有时候确实很累,累到虚脱。他不明白母亲当时的状况,就指责母亲,让母亲心寒。他母亲懒吗?肯定不是,从片子中可以明白,她母亲很勤快,忙里忙外,就是脾气暴躁,强势了一些。作为孩子,经常为外人的一点点恩惠感激不尽,可对自己父母经年累月的付出熟视无睹。张钊的一句话:“我已经失去了父母,不能再失去女朋友。”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幼稚,父母啥时候不要他了?反而是他谈朋友把父母驱赶出去了。他极力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他说自己不上学,其实不是不想上学,就是想宣泄自己。

  孩子们,当你们在宣泄自己的同时,是否想过父母艰辛的付出?你长这么大,父母付出了多少,你又了解多少?特殊的教育更不是免费的,这笔昂贵的一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几个月的血汗钱?你的任性是在吞噬父母的血汗。

  即使特殊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最终也没有解决一个十四岁孩子的辍学上网问题,他的父母仍在继续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途径。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从问题孩子的身上,折射出家庭,社会的很多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但是家长也是社会的人,社会问题折射在家长身上,家长们也有很多的无奈。

  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父母,大环境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社会风气的改变,需要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我看了镜子后的一点感想,分享大家。

  篇二: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5-16

2017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5-09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201705-15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5-09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2-08

关于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03-27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05-09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05-12

2017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