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1-01-08 16:28:0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

  导演通过《百花深处》这部故事片,对人们发出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忽视了陈腐文化的存在而使它们走想死亡。在整部影片中,导演用怪诞的表示方法,通过搬迁公司与“疯子”间的摩擦,隐喻式地说明白陈腐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斗嘴,而胡同正是一个代表。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

  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一)

  片《百花深处》讲述了搬运工为精神不正常的冯先生搬家的故事。这是导演陈凯歌对文化的又一次反思,“百花深处”,美好名字与残酷现实的鲜明对比。陈凯歌让观众感受到了在平日生活中不受重视的、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使观众的眼睛在笑声中变得湿润,心也隐隐作痛。

  对于剧情简短的短片,声音对剧情的发展、对观众情绪的调动等,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语言在影视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影视声音中最基本的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占有量最多。在短片《百花深处》中,语言对于展现地方特有的文化、人物的性格、情绪的表达、心理的变化及对影片主题的揭示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影片伊始,冯先生与耿乐扮演的搬运工之间的带有浓重京腔儿的对话,明确地向观众指明了故事的发生地在北京,使观众感觉这可能是与老北京有关的故事,而影片正是讲述了一个与老北京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这京腔儿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而且也为影片增加了幽默气氛。这种在影片中运用地方语言的影片近几年并不少见,像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曹宝平的《光荣的愤怒》等,地方语言不仅为影片增加了幽默感,也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从语言方面来说,导演对演员的选择是极其成功的。演员冯远征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心理变态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百花深处》中,他对疯子的扮演更是入木三分。他对那与女性声音有几分相似的、细声细气的“娘娘腔”,也可以说是戏腔,偏慢的语速拿捏得都恰到好处,与影片中冯先生的身份、性格都极其相符。当观众意识到冯先生是疯子时,对那腔调不仅不会感到奇怪,反而会理所当然地认定这就是疯子应该具有的声音;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声音也暗示了冯先生的特别之处,使冯先生身份的揭露不会显得太突兀,能让观众在潜意识里早已接受这一事实。

  冯先生是爱“百花深处”的,他的爱在他的言语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当他面对一片废墟向搬运工介绍自己的家时,骄傲地说道:“这就是‘百花深处’!进了胡同口啊,第一个门就是,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虽然房子不在了,但冯先生依然说得清清楚楚,可见房子早已印在了他的心中,永远都抹不掉了。当搬运工搬鱼缸时冯先生提醒道:“这是吾的爱物,别给碎了啊!”“吾的爱物”,只有在古文或戏曲中才会出现的词语,却在当代人的口中说出,这无疑也是与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屋子、兰花指、前清灯座、紫檀衣橱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表,短片通过描述冯先生对这些旧物的疼爱表现传统文化的消失,引发观众的反思。

  耿乐饰演的搬运工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当冯先生面对高楼大厦、拓宽的马路迷路时,他嘲笑道:“如今就是这老北京才会在北京迷路呢!”一句嘲笑冯先生的话表明了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暗示了传统文化被钢筋水泥的当代文化代替、湮没的事实。简单的一句话不动声色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行啊,给钱的活都干!”“只要您给钱,您让我们搬什么,我们就搬什么;您说怎么搬,我们就怎么搬。”这些话体现出耿乐们的心态——为钱是图!体现出当下人们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改变,说明在这坚硬的钢筋水泥中消失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有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耿乐们逐渐被冯先生打动,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进入了虚幻的世界。当骑车人迎面撞来时,他们大声责备道:“悠着点儿,干嘛呢你?”此时,是他们心理变化的转折点,他们已经对冯先生的疯癫行为有所理解,他们与冯先生之间的距离正在一步步拉近。

  《百花深处》中,人物语言虽然都十分简短,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音乐和音响的巧妙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质量。《百花深处》中音乐和音响在参与叙事、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影片开始前,波光粼粼的水面伴着潺潺的水声、沉重的“咚咚”声出现在屏幕上,水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它与“十分钟年华老去”的主题相呼应,而与潺潺的水声相比,沉重的“咚咚”声则给人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厚重感。接着,小号声进入,表示有新的元素加入,陈凯歌的名字渐渐在屏幕上清晰起来。所有声音切出,一声“起——”,影片开始。接着,工人的吆喝声、鞭炮声、口哨声、装修声等混杂的音响有着极强的环境感,同时又表现出乔迁之喜。之后,立交桥上出现的汽车交错声、交通路况信息、警笛声、公交车售票员的声音、路边小店传出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音乐等声音不仅展现了真实的环境,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它们是与钢筋水泥相辅相成的现代文明。其中,警笛声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它是为传统文化的失落而鸣,以此来警示人们,引发人们的反思。当车刚驶入百花深处时,四周传来的“咚咚”的拆旧房的声音,不仅给观众真实感,也是为后面冯先生的房子夷为平地的一个巧妙铺垫。这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时常传出来的拆房时发出的“咚咚”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暗示一种文化、秩序的失落,是一种沉重的警示。

  影片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在废墟上搬家的情景。搬运开始,音乐响起,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鱼缸、紫檀衣橱、花瓶等,在搬运工搬运时发出水声、“吱扭吱扭”的音响,将观众带进一个虚幻的世界,给观众真实感,使观众自然而然地想象出各种物件的存在,使演员的表演看上去不会太僵硬、奇怪。当搬运工在错误的地方搬花瓶时,冯先生“等等”话音刚落,打击乐器轻轻响了一下,音乐戛然而止,冯先生开始讲述花瓶的位置。打击乐器的加入加强了节奏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当冯先生说明了“应该在堂屋”时,音乐又起,并且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高,表示冯先生的情绪逐渐高涨,耿乐们不知不觉间逐渐走进那虚幻的世界。悠扬的笛子声加入,暗示情节及人物情绪的变化,冯先生找到了屋檐下铃铛里的铛子,心情当然愈加兴奋;当笛声再一次进入时,冯先生找到了心爱的铃铛。随着铃铛的“叮当”声,动画加入,进入了非现实的空间,屏幕上出现了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当音响逐渐消失,完全过渡到音乐时,影片达到了情感的最高点。老北京的叫卖声浑厚、悠长,不仅具有真实的空间感,也把观众带回了老北京的四合院,使人回味京味儿十足的老北京文化。影片就在那浑厚的叫卖声、悠扬的笛声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对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于“百花深处”聆听那美妙的声音,我们更加理解了影片的主题与涵义。声音是影片的一部分,它与图像共同赐予了影片生命,仔细聆听,会发现影片更美妙的一面。电影也是一种听觉艺术!

  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二)

  《百花深处》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想到陈升的那首《北京一夜》:“地安门外……百花深处……面容安详的老人,等着那出征的归人”。“时光”还是两个作品共同的.主题。所不同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一如既往地超越了个人情感,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现代化与传统殊死冲突这个国际化的命题。

  陈凯歌一向是我尊重的导演。当同为“第五代”标志型人物的张艺谋完成了从反叛、漠视到招安的奋斗历程;当一批新锐导演迷恋于个人体验而无力自拔,年过半百的陈凯歌却没有放弃社会责任感,以反思和批判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似乎变幻无常的年代。

  影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头目耿乐刚刚为一个顾客搬完家,冯先生找到耿乐说自己也要搬家,于是带着耿乐一伙人找百花胡同,但当费劲周折找到百花胡同时,那里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有一棵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在那里。耿乐他们大呼上当,掉头离去,这时接到公司电话,电话说,这几天有一个疯子到处找人给他搬家,告诉耿乐别上他的当,上了当别忘了要钱。

  为了要钱,耿乐他们又折回来给冯先生搬家。于是冯先生就给他们讲:这是大立柜、这是鱼缸、那是花瓶儿,于是耿乐他们就搬没有实物的家,当搬一个前清的瓷瓶时,由于有人要吸烟借火,搬运工一松手瓷瓶摔碎了,冯先生哭了。

  搬好了东西,车往前开,冯先生告诉耿乐胡同前面有个沟,结果车真的陷进去了。在陷车的地方,挖出了一个铜铃铛,冯先生捡起铜铃铛高兴地跑向落日,耿乐他们蓦然回首,落日余辉中一个水墨四合院出现了。

  现代化对传统的征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与绝妙的创意相比,影片的摄影平庸或是平实。在汽车驶进废墟时,摄影机从一间残壁的窗户内,窗框为前景拍摄了这一画面。这个镜头不过3秒钟,但我的感觉是,它太像主观镜头,有些影响观众沉浸剧情。相比之下,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里的处理就巧妙得多。

  影片的音效颇为出彩。虚拟的搬家声响既有趣味性,又切合了疯子的主观视角。当不存在的“前清花瓶”被失手摔碎时,荒诞感的鼓点变成了忧伤的长音,与向前缓移的镜头相配合,直到冯先生哀伤的脸部特写出现,将影片的基调由荒诞转为沉重。当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新家”的时候,一个动画的四合院出现了,伴随着的是风铃声、叫卖声和传统器乐的交相辉映,这些音效把观众带回了“过去的好时光”,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并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此刻,导演——这部故事的上帝显现出了力不从心。

  应当说,在动画出现前,故事的讲述是出色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尽管搬家公司的电话我认为不太合常理——让他们从疯子手里拿工钱,但这是故事的第一个情节点,没有这个情节点,故事就无法往荒诞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十分钟的影片,凯歌尽力了。第二个情节点就自然多了,发现失落的铃铛尽管巧合,但并不算突兀,这个情节点成功地将故事引向高潮。

  总体来说,层层递进的悬念还是能吸引人看下去。陈凯歌的名字之所以能跟国际电影大师们一起排在这张DVD的封皮上,不是没理由的。但后来的一分钟证明,真正要和大师们并肩,却是一个无比艰难的任务。

  博尔赫斯最青睐短篇小说,因为它是个完美的圆形。但实际上却很难完成。长篇需要作者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力,短篇要求作者具备高度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两者都是对创作人极高的挑战。

  显然,对于这样一个短篇,陈凯歌很清楚,他必须在十分钟里就要给观众一次完整而完美的体验。为了制造一个足够刺激的高潮,在隐身奋战了近十分钟后,这个“上帝”迫不及待地出马,用百花——雪花这浅白的意境动画了一个冯先生脑海中的四合院,以弥补观众的想象力,人为的强迫这个故事以及每个观众到达高潮。不幸的是,这种最后阶段的冲刺却暴露了导演驾驭这次体验的生疏和胆怯。将脑海中的四合院写实无疑是画蛇添足,用现代化的电脑动画来表现更是匪夷所思。用搬家工人的视角来想象这一变迁则透露出明显的说教意味,这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沉重的主题。由此一来,一部艺术电影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公益广告。于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次大师的完美创作,而是一个年轻人初识人事的慌乱。

  与许多美好的人生体验一样,艺术创作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作者与受众两者共同完成的。对艺术家而言,对受众是否具备足够的尊重严重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世界级的大师对受众的智力都给予了相当的尊敬,而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电影创作者往往欠缺这一美德。

  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不断有中国电影获国际奖。也许最悲观的人都会觉得,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准离国际级大师仅隔一张窗户纸。但那个四合院却告诉大家,那张古老而陈旧的窗户纸是多么的坚韧,坚韧到令人有些丧气和绝望……


【百花深处声音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想象作文:百花深处02-27

记忆深处的声音02-02

误入百花深处优秀作文05-03

小巷深处的声音作文11-06

记忆深处的声音作文01-01

作文:记忆深处的声音02-17

记忆深处的声音作文01-15

记忆深处的好声音作文11-11

记忆深处的声音作文【精】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