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

时间:2021-02-21 15:51:02 教案 我要投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

  导语: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实际上是一篇人物简介。讲的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经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激发阅读《史记》的兴趣,并能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重点、难点:

  1.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是重点。

  2.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可称为“发愤”,是难点。

  设计理念:

  1.理清平实语言的先后顺序,进行思维训练,为复述打基础。

  2.深切体会司马迁遭受到的奇耻大辱,体会司马迁郁结在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在这种情况下的努力写作,就叫做“发愤著书”。

  设计思路:

  分四个层面进行教学:第一个层面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能简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面体会司马迁遭受的奇耻大辱。理解他在这种情况下,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地写作,就叫“发愤”写《史记》;第三个层面,抓住“前无古人”、“生命”这两个词,结合课文体会司马迁及《史记》中所体现的一种人本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第四个层面,在以上三个来回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个什么人?请大家各自读课文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二、初读课文,读懂每段,概括主要内容

  (一)各自读。

  (二)讨论每段的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热爱历史,积累史料。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平生”(一生、终生),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受父嘱托,整理史料。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正音:“横祸”中的“横”读hèng。

  师:.这里为什么用“横祸”而不用“灾祸”?

  (“横祸”指意外的祸患;“灾祸”指祸害,没有强调他的意外性。)

  师:从哪里看出是“意外”的祸患?

  (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突然”看出是“意外”的。)

  “鸿毛”指的是鸿雁的毛。鸟的羽毛当然很轻。讨论: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横祸受刑,忍辱写史。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

  学生讨论后出示:耗尽心血,完成《史记》。

  (三)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写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经过。首先,他热爱历史,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其次他受父嘱托,每天整理史料:接着写他在横祸受刑后,忍辱写史;最后写他耗尽心血,完成《史记》。)

  三、学习本课生字

  狱 酷 刑 泰 耻 摊 隶 耗

  注意:“刑”读后鼻音;“酷刑”中的“酷”为“残酷”;“泰山”,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隶”为汉字形体的一种,(我们现在这几个生字就是隶体的字,叫“隶字”。)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这一段。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热爱历史,积累史料”?

  (第一,“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也就是今天陕西韩城的南部),讲他对历史的喜爱源于母亲河的熏陶。第二,“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感染。第三,“受父亲的.影响”,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司马迁10岁时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第四,“四处游历”,“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20岁,司马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2. 此处为什么用“游历”而不用“游览”?

  生:“游历”指到远地游览,强调的是一种经历,是“行”;“游览”强调的是看。

  师:结合句子,看看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做了什么?(“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看出司马迁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看”,还有询问与探听、考察与采集,从朋友的口中了解此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此处强调的是一种经历,所以用“游历”。)

  3. 出示第一段文字,指名一名学生边读边给这段文字加标点。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此设计意在进行一种思维训练、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准备。)

  4. 齐读这一段。

  第二课时

  一、深读课文,读懂“发愤”,体会人物精神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通过学习第一段,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的父亲是一位史官,他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这些使得司马迁具备了成为一名普通史官的条件。但后来司马迁却成为“伟大的史学家”?(课件示“伟大的史学家”且让“伟大”成为红色)他“伟大”在哪里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是什么?(用笔在“发愤”词下加着重号)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出示:

  1.想为“古代英雄”写一部史书。

  2.父亲临终嘱托。(我们祖先很强调“孝”。完成父亲的这一遗愿,不辱没祖先,这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3.李陵之祸受刑。(人生受到重大的打击。)

  (同学们一般只会答出一二两点。这时,我的引导是:如果仅此两点原因,那么题目中的“发愤”完全就可以写成这个“发奋”。然后引导学生去看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一二句话,点出这位将军是“李陵”,再出示板书。)

  师:司马迁又是怎样“发愤”的呢?先来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司马谈为什么“泪流满面”?

  (因为“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但由于身体的原因却没有完成,他痛苦、遗憾。同时,他要用这种形式告诉司马迁完成这部史书对他来说多么重要。这满面的泪水中有痛苦,有遗憾,有无奈,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交代。)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临终“交代”。(指名一生读)(若学生没有把“千万”重读,师说:司马谈临终交代时,哪个词会特别强调?再找一生读。)

  师:这里的“千万”你为什么读成重音?说说你的理解。

  (作为史官的司马谈深知,司马迁接任他的职务在朝廷为官,什么样的事情都会遇到。他可能会春风得意得到皇帝的宠爱,也可能会遭谗被贬。“千万”暗含着不管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忘了写这部史书。)

  师:在这临终嘱托的“泪流满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史官至死不渝的追求。在这临终嘱托的话语中,有任务的转交,更有理想的传递。读“司马谈临终之时——”引读这句话。

  3.师(补充资料):后来,子承父业。司马谈死后两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职务,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这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他发愤写《史记》的?(指名一生读)

  师:这里为什么用“嘱托”而不用“嘱咐”?

  (都有“嘱”,即都有告诉的意思。但“嘱咐”是告诉别人办法;而“嘱托”是告诉别人“任务”,有“托付”的意思。因为父亲把写一部史书的任务交给司马迁去完成,有委托重任的意思,所以用了“嘱托”。)

  师:从哪里看出司马迁把父亲的话语铭记在心?(“牢记”“每天”)说说你的理解。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师:“发愤”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勤奋努力”。(板书:勤奋努力)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正当司马迁开始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给出“略长”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指名学生读相关内容。)

  师:“飞来”了怎样的“横祸”?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是一位杰出的人士。李陵以5000步兵与匈奴大单于的3万骑兵交锋,结果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投降。听到这一消息,汉武帝震怒,非常生气。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就站在汉武帝的身边,他看到汉武帝这样生气,为了宽慰汉武帝,同时也为李陵开脱,对汉武帝说——

  李陵转战千里,杀贼已过数倍,箭尽稻尽,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还是会效忠朝廷的。

  汉武帝听后龙颜大怒,认为司马迁犯了“诬上”罪,对司马迁处以宫刑,也就是腐刑。这是受辱到极点的一种非死刑,这种刑罚就是阉割掉一个男子的生殖器官。在汉代,有些人宁愿接受死刑,也不愿接受宫刑。司马迁就因为说了这么一句话,而遭受到这样奇耻大辱的宫刑。听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说?

  生:汉武帝残暴。

  师:是的,司马迁很冤。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司马迁最初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示这个分句)

  师:一个字:死。他“悲”什么?(为自己遭受到的奇耻大辱而悲伤、痛苦)他“愤”什么?(对汉武帝专制、残暴的愤恨、愤怒。)

  师:这里为什么用“残生”而不用“一生”?

  (“一生”指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残生”指人的晚年,这里指受宫刑后剩余的时间。司马迁遭受酷刑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岁,所以只能说“残生”。)

  (另外,还指身体残缺、心灵重创后的生命)

  几年以后,司马迁在谈到这次宫刑给自己带来的耻辱与痛苦时,曾经说——(出示以下语句,老师先读句子语段后说语义。)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师:“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通过这段自述看出“李陵之祸受刑”给司马迁的打击是巨大的,所以他最初想到了死。

  师:但后来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师:谁来读读有关的内容。(指名一生读)(读后出示有关内容)

  师:“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有意义有价值,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死的微不足道,毫无价值,比鸿毛还轻。(师补)

  师:“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这里的“这样”指怎样?

  生:遭受极辱而未完成《史记》

  师:现在既遭受了极辱又未完成《史记》,死了毫无价值,微不足道。这个时候,司马迁想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定要让它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连用两个“一定”,连用两个叹号,语气强烈,决心之大。谁来读出那种矛盾后的决心。

  (指名读——齐读)

  师:此时的生命已不属于他个人,属于父亲的遗嘱,属于《史记》。“他想:——”(引读司马迁所想之句)

  师:司马迁的身体已经成为《史记》的身体。司马迁可以为了个人的尊严去死,但《史记》不能因为个人的尊严而废。“他想:——”(引读司马迁所想之句)

  师:“想到这里,——”(引读本段最后一句话: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看文中插图。)

  师(配乐讲解):从点着的油灯看出,司马迁正在夜以继日地写《史记》,神情更加专注,字迹更加工整。

  (再次回到这一自然段,让“一行行”“工整”变成红色。)

  师:“想到这里,——”(引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师:司马迁就是这样忍受着污辱、担负着写《史记》的重任,也就是“忍辱负重”地在写《史记》。(在课题下板书:忍辱负重。)“发愤”在此处的意思就是“忍辱负重”。司马迁由于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说了一些辩护的话,从而遭到可耻的宫刑,他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尽力克制自己——”(再次引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二、研读末段,了解《史记》,升华对人物的认识。

  师: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是“前无古人”的著作?

  2.学生自由发言:

  “52万字的辉煌巨著”,其篇幅之长是前人没有的;它完整记录了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时间之长是前人没有的;像这样“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精神,是前人没有的。

  师(补充):(相机出示以下标题的黑字)

  1.它是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

  2.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史官的任务是记录本朝代的历史,记录3000年的历史是他们父子的自觉追求;确立了从黄帝作为我们文明史的开端;叙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种历史共识、文化共识,对民族凝聚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这就是司马迁创造的中国史学著作的纪传体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历史。

  4.它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内容丰富精当,使得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能对自己祖先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如果不是司马迁,我们今天就不知道孔子的一些经历。

  鲁迅先生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什么意思?(生:独一无二)“史家之绝唱”主要称赞《史记》在史学史上不可超越的地位;《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文学价值很高。“无韵之离骚”主要指《史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史记》。所以,司马迁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

  3.为什么说是用“生命”写成的?

  4.学生自由发言:

  “用了整整13年时间”;“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师(补充):为什么“用了整整13年时间”写却说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矛盾吗?

  (生:不矛盾,写用了13年,但准备却是一生的。)

  师(看着板书讲述):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史书;20岁开始四处游历,积累史料;接受父亲临终嘱托后,勤奋努力地写《史记》;遭受宫刑后,仍然忍辱负重地写《史记》。同时,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另外,《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有不平之气,有批评之语。如写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写他招揽贤才、终成大业的同时,也写出他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等。这些都可能给他带来的生命危险。

  相机出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他为《史记》而生,为《史记》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让“他的死重于泰山”变为红色)

  三、得出结论,感受“伟大”。

  师:所以说——(示: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生齐读)

  师: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写出了《史记》,在于他坎坷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胸怀大志、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等精神。

  四、寻根溯源,找出内因,受到精神熏陶。

  师: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不仅来自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有古之圣贤的榜样激励。看看第一自然段,“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你们知道这里的“古代英雄“指哪些人?(出示以下语段,范读)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师:这里的“发愤”是抒发愤懑。

  师: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都是司马迁心中的英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人历经磨难仍奋发有为,遭受打击仍追求理想,忍辱负重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无愧为民族的脊梁。司马迁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一员。今天,读着写他的文章,就想起他这个人,想起他的坎坷经历,想起他的忍辱负重,更想起他的风骨与人格。请跟着音乐默读课文。(配乐出示:“读此文而思其人——倜傥非常之人”及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11-06

司马迁:发愤著书阅读附答案12-26

司马迁自传的名人故事04-26

历史典故:司马迁拒绝平庸08-30

发愤忘食是不是褒义词03-05

数学优秀教案09-25

《公输》优秀教案03-18

《吆喝》优秀教案03-12

司马迁高考作文素材分析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