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11 10:16: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能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多媒体课件、小棒、塑料拐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长方体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3、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从图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课件出示教材13页的图)

  4、在生活中,你还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闪烁的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

  师: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验证。

  3、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

  (1)下面请大家来看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谁能说说从你的角度看到了这个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2)生汇报观看到的结果。

  (3)长方体有6个面,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3个?(生思考)

  (4)怎样才能看全呢?(多角度去看)

  (5)动画演示:长方体的立体透视图。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只画三个面,其余的面用虚线表示)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A、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B、讨论: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C、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D、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

  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归纳: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或叫立方体)。

  师:请同学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魔方、积木等),然后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小组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验证。

  2、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练习深化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1)这个长方体纸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制作一个长方体灯笼框架,长12厘米,宽5厘米,高8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3、辨析

  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长方体实物,可是有一位同学却带来了一张纸。(出示)大家认为对吗?

  生讨论这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正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2-21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4-1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的教学设计范文02-23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02-28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04-18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03-31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03-13

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11-20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11-16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6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