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0-12-13 08:52: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二:《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曲别针长3(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篇三:《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触景生趣。

  师:谁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呢?(猜老师身高)昨天老师回去测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触景生疑。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3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三、触景探究

  1、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同桌之间量身高。

  四、触景实践。

  1、下列长度单位对吗?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红身高90厘米 小军1米20厘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 米。

  五、触景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厘

  篇四:2.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 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 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篇五: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米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03-30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04-18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03-31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03-13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0-15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4-11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03-0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02-28

校徽设计教学反思11-11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