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2 10:31: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学生理解几何命题的组成,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

  (1)我是中国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画一个45°的角。

  (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命题的概念,并举例。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

  如:的句子,叫做命题,分析(3),(5)为什么不是命题.

  教师分析以上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a>0,b>0,那么a+b>0。

  (5)当a>0时,|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命题。

  (7)a>0,b>0,a+b=0。

  (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命题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命题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命题的构成,改写命题的形式。

  例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命题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2)改写命题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也相等。)

  以上三个命题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命题,理解真、假命题

  1.让学生分析两个命题的不同之处。

  (l)若a>0,b>0,则a+b>0

  (2)若a>0,b>0,则a+b<0

  相同之处:都是命题.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命题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2.给出真、假命题定义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注意:

  (1)真命题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命题:“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命题,不是真命题。

  (2)假命题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的倒数一定是”,显然当a=0时命题不正确,所以也是假命题。

  (3)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4)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题,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例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

  (1)若ab>0,则a>0,b>0。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命题,(2)(3)(5)是真命题.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命题.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命题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l)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命题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

  4.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

  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

  2.以下供参选用。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命题。

  ①若a=b,则a2=b2。

  ②连结A,B两点,得到线段AB。

  ③不是正数,就不会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若a2=b2,则a=b。

  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④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⑤两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3.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从前有个木匠,大家都叫他三颗纽扣。三颗纽扣住在一个穷得不能再穷得小村子里,农民们根本没钱叫他做新家具。这样,三颗纽扣木匠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给自己做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小木房只能容下他一个人。

  (出示:小房子)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个这座房子的样子吗?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房子的故事呢?

  2、意大利的罗大里就给我们带来了三颗纽扣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书课题:三颗纽扣的房子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生字新词都会认读了吗?谁想大声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

  5、指名回答,评价。

  三、以读感悟,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个童话的?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

  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交流这篇童话的发展顺序和故事情节。

  教师应知道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语言通顺,连贯。

  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体会童话的真正寓意:

  课件出示: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读了这句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小结: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以演内化,扩展升华。

  1、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童话中人物的头饰,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吗?

  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改变成课本剧,体会人物的性格,演绎剧情。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表演课本剧。

  4、评议。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个好人,爱这个世界)

  五、总结课文,启发想象。

  1、这节课,我们从三颗纽扣的房子感受到三颗纽扣那颗善良美丽的心灵,也知道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故事的结尾是国王坐在小木屋,巡视全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们。你认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国王做了什么吗?

  2、学生想象,指名回答。

  六、作业。

  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

  2、摘抄本科的优美词句。

  3、编写国王与小木屋的童话故事。

  七、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2.进一步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表演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开火车认读生词,并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

  【设计意图:写字认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抓住字的关键笔是写好字的前提。】

  二、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出示课题《酸的和甜的》,大家齐读。

  2、你们还记得课文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吗?根据孩子们的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展出4个小动物的图片,依次排开。

  3、这4个可爱的动物之间发生了有趣的事情,你们想听听吗?赶紧打开课文,听老师朗读吧!

  【设计意图:利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很好的巩固回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容易进入主题。写字认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抓住字的关键笔是写好字的前提。】

  三、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1.听老师惟妙惟肖的朗读课文,感知故事的内容。

  2.提问:听完了朗读,谁说说这4个小动物谁认为葡萄是酸的,谁认为葡萄是甜的呢?(板书:狐狸、松鼠、兔子认为葡萄是酸的,猴

  子认为葡萄是甜的)

  【设计意图:范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在听读的过程中,可以纠正自己的发音不准,识字不准等问题。】

  四、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2.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3.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4.重点品读以下句子。课件出示: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1)自读。

  (2)小组读。

  (3)指名读。

  (4)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5.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读,从中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6.读5、6自然段。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7.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 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表演课本剧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表演的过程也是内化语言的过程,通过表演,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七、板书设计:

  17. 酸的和甜的

  狐狸 松鼠 兔子 猴子

  酸 酸 酸 甜

  吃不到听 听自己尝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第一章:舞蹈基本理论(共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舞蹈和舞蹈的类别

  教学重难点:舞蹈的定义与舞蹈的种类

  教学课时:一课时,总第一课时

  第一节:舞蹈的定义和特性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舞蹈是一种以经过提炼、组织、韵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流程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

  (一)形体表现性:就是舞蹈用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特征。

  (二)直观动态性:就是舞蹈的一切创意都要通过观众现实直观感受到的舞蹈动作来被感知。

  (三)综合展演性:包含舞蹈音乐、舞蹈灯光和舞蹈布景。

  第二节:舞蹈的分类

  一、根据舞蹈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划分

  (一)古典舞:1.中国古典舞2.芭蕾(Ballet)

  (二)民间舞:1.以反映该民族风土人情为主的民间舞 2.借用某民族的舞蹈元素,表述特定艺术构思的民间舞

  (三)现代舞:反对古典芭蕾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倾向,主张摆脱古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生活。(包含1.美国流派2.德国流派.)

  二、根据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划分

  (一)独舞

  (二)双人舞

  (三)三人舞

  (四)群舞:(主要功能:1.塑造群体形象 2.营造意境背景 3.外化主要人物内心的一种表现手段。

  (五)舞剧:是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等综合手段的舞台表演艺术。

  第二章:舞蹈基本训练(共四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熟悉一些舞蹈基训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舞蹈基训的地面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总第二课时

  第一节:舞蹈基训常识

  一、舞蹈训练的基本方位:

  以舞者所面对的方向来确定的,通常以舞者为中心点,面向正前方为起点,每向右转45°为一个方位,共分为八个方位(称1~8点)。即正前方为1点,右前方点,右方为3点……

  二、舞蹈常用术语

  1.主力腿:指在动作过程中 或造型时支撑重心的一条腿,它对舞蹈过程中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动力腿:是与主力腿相对而言的,指非支撑重心的一条腿,在动作过程中可做各种动作,如抬腿、踢腿等。

  3.韵律:是指舞蹈中的感觉和规律。它需要舞者在动作时把握这种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韵律感觉,才能把舞蹈跳得富有美感。

  4.节奏:是音乐旋律的骨干,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舞蹈动作都是在一定的节奏规范中进行的。

  第二节:地面训练

  一、脚——绷脚、勾脚、半勾脚

  (一)绷脚:动作做法:脚背绷紧,脚尖用力下压,脚底形成弓型,初学者可以通过外力施压来训练。

  (二)勾脚:动作做法:脚背收紧,脚尖向上勾起,脚跟用力前伸。

  (三)半勾脚:动作做法:在绷脚的基础上,脚尖勾起,脚背保持原样。

  (四)环绕脚:动作做法:(八拍完成)准备姿态,绷脚尖,双腿并拢,直腿坐地,双手体侧扶地。做法①(由里向外环绕):1-2双脚勾起;3-4脚跟不动,脚尖分开;5-6双脚在分开的基础上绷直;7-8双脚尖并拢,还原到准备姿态。做法②(由外向里环绕):1-2双脚尖绷直分开,脚跟靠紧;3-4双脚尖分开勾起;5-6在勾脚的形态上双脚并拢;7-8双脚绷直还原到准备姿态。※训练要求:勾脚要求力量到脚跟。绷脚要求力量到脚尖,并尽力向远处伸展。半勾脚应注意力量到前脚掌,大脚背用力绷直。

  二、腿——压腿、抬腿、踢腿

  (一)坐压前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绷脚并腿,上身垂直坐地,立腰、挺胸抬头,双手体侧扶地。做法:上身垂直下压贴近腿部,双手经体侧至头顶扶脚尖。上身抬起后,还原到准备姿态。

(二)坐压旁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坐地右腿体侧伸直,左腿体侧屈腿,右手扶地,左手托掌。做法:上身向右腿下压,左手扶右腿。压左腿时动作相反。

  (三)坐压后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跪坐,双手扶大腿。做法:压右后腿时,右腿向正后方伸直,双手体侧撑地,上身向后下压,注意尽量用后腰,头靠近右腿,还原姿态时,上身要垂直。压左腿时动作相反。

  (四)躺身抬前腿、踢前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绷脚尖直腿躺身,双手小七位。抬前腿的做法:绷右脚慢慢向上抬起,注意力量伸展到脚尖,脚尖领先抬起,落地 时要轻。抬左前腿动作相反。踢前腿的做法:在前抬腿的动作基础上加速踢起落下。

  (五)侧躺身抬旁腿、踢旁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绷脚尖双腿并拢,侧躺身,面向7点,左手头顶伸直,右手屈肘撑地。抬旁腿的做法:右腿绷直慢慢抬起,抬 腿时右腿背对右耳。踢旁腿做法:同抬旁腿的路线,向耳旁快速踢起。左腿动作同 右腿相反。

  (六)跪抬后腿、踢后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腿跪地,上身稍前倾,双手撑地。抬右后腿做法:右腿向后伸直绷脚尖,慢慢抬起,注意抬腿时开胯、用腰、脚尖领先上抬。左腿动作相反。踢右后腿做法:在抬后腿的基础上,快速后踢。

  ※训练要求:腿的训练要保持姿态的准确性。压腿要注意直膝。身体要伸直,头手尽量向脚尖靠近;踢腿注意踢起时要迅猛,落地时要轻缓;旁腿动作注意侧躺身时腰挺直,臀部收紧,不可低头,翘臀。

  三、胯——开小胯、开大胯

  (一)坐开小胯: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腿屈膝,膝底相对坐地,上身垂直,双手扶膝,立腰、挺胸、抬头、两眼平视。做法①:双手用力压膝,使膝盖接近地面。可按节拍上下颤动。注意双脚开始靠近臀部,训练中可逐渐响前伸出,扩大角度。做法②:上身垂直向地面下压,尽量使胸脯贴近地面。团身慢起,团身时头向腹部 靠,腰椎尽量弯曲,由后背肌椎一节节向上挺直,还原到准备姿态。

  (二)坐开大胯: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腿绷直两侧打开,上身垂直坐地,双手腹前扶地。做法①:上身垂直向地面下压,双手向前伸出,原路线返回。做法②:上身向右(左)下压,右手扶地,左手托掌,随身体侧压,左手扶右脚,此动作可 反复进行。四拍一次,两拍一次均可。

(三)胯环动:动作做法:(八拍完成)准备姿态,仰卧,双腿并拢绷脚,双手小七位扶地。做法①:(内环动):1-2双腿并拢绷脚抬起90°;3-4双腿分开向两侧地面靠近;5-8贴地面两腿向内移动回到准备姿态。做法②:(外环动):1-4 双腿绷直贴地面分开;5-6从体侧面向上并拢呈90°;7-8并腿慢落下到准备姿态。

  四、腰——上腰(胸腰)、旁腰、中腰

  (一)坐顶上腰:动作做法:准备姿态,绑脚并腿坐,上身垂直,手指尖体侧着地。做法:头、颈、肩、胸腰尽力向后下。

  (二)跪下旁腰: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跪坐,上身挺直,双手背后。做法:臀部慢抬起呈跪立,同时双手由左下方向右双晃手,呈顺风旗,下旁腰。此动作左右均可训练。

  (三)跪下中腰: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腿并拢跪坐,双手扶大腿。做法①:臀部抬起跪立向右后下腰,同时双分手抓住脚踝。做法②:双手经分手叉腰,向右后下腰。

  (四)拧腰: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跪坐,双手扶大腿。向右拧腰,双手向前方伸出同时提臀,上身稍前倾,再划向右侧,上身随双手向右侧拧腰,眼看右侧,右手撑右脚脚踝,左手头顶上方自然下垂。向左侧拧腰动作相反。

  (五)涮腰: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跪坐,双手山膀按掌。做法:双手与肩同宽向前伸出,上身前倾(前腰),手带动上身和头一起移动到右侧(右旁腰),再移动 到后方(中腰),移动到左侧(左旁腰),再还原到准备姿态。向左涮腰动作相反。

  ※训练要求:下上腰时,中腰垂直,不能塌腰,胸腰向上顶,颈部放松,不可憋气。下旁腰时胯部不能移动,向右侧下腰,左侧腰向上挑,姿态腰舒展。下中腰时气息 放松,尽量用中腰、上腰,头向臀部靠近。涮腰时,头、手、上身要一致,尽量用到每个部位的腰。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让同学们能掌握把杆训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舞蹈基训把杆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总第三课时

  第三节:把杆训练

  一、扶把方法

  扶把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双手扶把,身体面对把杆,距把约 20 公分,双手轻放再把上,两手间距与肩同宽(男生略宽一些),肩肘自然下垂。第二种:单手扶把,侧身站立,单手轻扶把杆,扶把得手放在身体前侧。扶把时手不能用力揪把杆,以免影响身体重心的稳固。

  二、把杆软度训练

  (一)压腿——压前腿、压旁腿

  1.把杆压前腿:动作做法:以右脚为例。面向把杆站立,先将右腿放在把杆上,直膝、勾脚(或绷脚),左腿直立与地面保持垂直,双手扶把杆,上身正对把杆,用上身贴向右腿。压左腿,动作同上。

  节奏8拍一次、4拍一次、2拍一次、1拍一次均可。

  2.把杆压旁腿:动作做法:以右腿为例。右侧对把杆,右腿侧放把杆上勾脚(或绷脚),左腿直立。右手扶把,左手上举。侧身向右腿下压,左手经头上方碰到右脚尖。压左腿,动作同上。

  节奏8拍一次、4 拍一次、2 拍一次、1 拍一次均可。

  ※训练要求:把杆压腿时软度训练的一种方法。 可以与地面软度训练结合起来有选择地进行。训练的节奏可以慢快结合。在做各类压腿动作时要注意:压前腿时动力腿收胯使两胯平行,上身挺直向前伸展,不能驼背,下压时上身要用力。压旁腿时,腿不能弯曲,下压一定要正侧身,上身伸展,用耳去贴腿,臀部不能后翘,不能扣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课《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导读法。

  教学媒体:挂图、投影。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自己观察火烧云,初步感知火烧云是怎么样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通读全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火烧云的顺序“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

  师述:晚饭过后的火烧云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好吗?

  二、新课:

  (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

  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霞光

  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三、学习第二段。

  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1)边看图,边画句。(“-----”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2)投影出示“天上的云-----着了火”着重理解这句话。进行换词练习:把“烧”字换成“红”字,比较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

  (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

  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梨黄”的构词法。

  板书:多快

  (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

  (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1)问: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看投影片)问:这些马、狗、狮子是真的吗?这是作者通过什么写出来的?

  (2)重点学“马”的一节。(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4)指导背诵。

  (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四、学习第三段:

  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3、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附板书

  火烧云

  上来了:霞光

  颜色:多

  变化着:快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奇

  下去了:恍恍惚惚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特点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文章的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活泼。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本文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全文,学习生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老师创设情景,结合投影片、挂图、实际,理解火烧云的形状、颜色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好词佳句,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课后的佳句,也是主要通过反复读,品味其中的好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课文内容的能力。

  板书设计,主要按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的顺序来体现课文的思路,重点部分则抓住形状、颜色方面写。颜色则抓了色采绚丽,形状则抓了变幻莫测来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 ji 系鞋带

  xi 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山道,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文本分析

  《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作者对家庭对生命的责任都有深入思考,感情真挚,含义深沉。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挚爱之情,并进而感受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锻炼,也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导学设想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从语言的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感悟文本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和中年人对家庭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2、欣赏品读文本,从词语、语句两方面揣摩、品味文章文辞冲淡而寓意深刻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学习

  1、结合大屏幕图片显示及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屏幕显示并伴随轻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夏夜里,凉风习习,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情景。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你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

  2、 请2——3位学生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 屏幕显示要求:轻声地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之灵。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

  2、 检查阅读效果

  屏幕显示: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目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起步阶段尽量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二是梳理文章内容,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 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请几位学生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个问题答案不拘一格,甚至回答没感觉,不喜欢也可以,但要让其简单陈述理由,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并发现问题。)

  进一步研究文本,总结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步也是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学生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他从中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

  (无论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过渡到这一点,喜欢的原因往往也是一部分人不喜欢的原因。)

  三、再读文本,领悟主旨。

  请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下列任务。

  1、 读一读,再次熟悉散步途中解决矛盾的过程。

  2、 想一想,仔细揣摩各人(“我”、儿子、母亲、妻子)的心理活动。

  3、 劝一劝,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

  (由朗读全文过渡到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即解决矛盾的部分,通过学生的读,分角色揣摩人物心理和发挥想象尽力劝家人听自己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亲情,感受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步骤是前一步的深入。)

  四、品读语言,领悟深意。

  1、学生自主学习: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2、小组内合作交流: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教师则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3、班级交流,共享成果。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当学生找到这句话时,就要让学生多读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

  (分享成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的真正达成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通过揣摩词语、句子,把对具体语言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规律的认识。)

  5、请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此步骤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领悟本文语言的特点。)

  五、与作者交流,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屏幕显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评价删改的效果。

  ①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②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括号内为删去的话)

  (请学生同桌探讨。这一环节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说得痛即可。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作者的精神,也是让学生再次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六、感知生活,真情告白。

  口语表达训练,屏幕显示训练内容:

  爸爸,妈妈,那次是我错了……

  老爸,您辛苦了……

  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妈,你们怀里撒娇的孩子长大了……

  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一进行口头训练。

  (领悟了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了祖孙三代的亲情后,让学生试着运用,与自己的父母展开一端真情告白,相信学生会有话可说,以此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再次感悟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揭示的深意。)

  七、课外延伸

  1、比较:验证发现

  阅读《三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7页),感悟两篇文章语言的不同特点。

  (比较阅读是探究学习常用的方法。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是很好的学习角度。作为依次探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适当讲评即可)

  2、写作:体验发现

  假设你是文中“我”的儿子,请从“儿子”的角度写一写这件事。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与写有机结合,事半功倍)

  教学设计点评:这个教学设计从语言的角度学课文,突破口放在文本的语言特点上,以语言带文本,是语文教学侧重对语言的学习,文本的探讨,避免了大而空(大而空的教学目标 往往是漫无目标)。同时设计者还非常注重朗读,朗读贯穿了整个设计。

  其次是注意了探究性梯度,从小问题的发现到特点的梳理到规律的归纳;学习材料由课内到课外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词语的推敲到全文把握,形成研究序列,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最后练习的设计也很有特色。比较阅读就相当于一次探究性的作业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身份,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两项作业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起到了作用。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10-01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08-0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7-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07-09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9-2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五篇06-07

【必备】外婆作文锦集十篇04-13

【必备】同桌作文锦集十篇04-07

【必备】桂花作文锦集十篇04-10

【必备】坚持作文锦集十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