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3 11:36: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运用实践的阅读能力。

  2.以“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第10册第五组课文:《田忌赛马》、《火烧赤壁》、《汴京城杨志卖刀》、《齐天大圣》、《宝黛相会》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名著魅力,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2.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习古典名著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享同步阅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历史的天空》(片断)

  2.师: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可是,当我们阅读一本本古典名著时,在我们眼前,又会飞扬起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在文字的性灵中,去咀嚼、去感悟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设计说明:通过音乐和教师的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本节课主题,营造一个古色古香的氛围)

  二、主题回顾

  1.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学生说出人物姓名,该人物出自哪篇课文,节选自哪部名著?

  21

  蔺相如-《将相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演义》 武松-《景阳冈》-《水浒传》 石猴-《猴王出世》-《西游记》

  2.哪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师随机完善知识树内容。

  (设计说明:通过本环节回顾课本知识,并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归纳概括。)

  三、阅读概览(主要是对同步阅读课本课文的检阅,使用好阅读浏览表)

  1.交流“阅读浏览表”1、2、3项内容。

  同步阅读教材中,本单元编排了5篇课文,谁能说说文章的题目,以及选自哪一部名著。

  2.小组交流“阅读浏览表”第4、8项内容。

  五篇课文讲述了五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故事?能简单地向同学做个介绍吗?也可以在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的疑惑之处。

  题目作者选自名著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人物特点精彩句段问题 3.全班交流,师随机完善知识树。

  (设计说明:通过本环节,初步整理课外阅读材料,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为后面的片断分享和精彩赏析作准备。)

  四、片断分享(主要汇报、分享对文本感性趣的体验)

  生汇报“阅读浏览表“5、6、7”项内容。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取探究点,进行深度及广度上的拓展。

  古典名著之所以是经典,除了故事跌宕起伏,让人意犹未尽外,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关键,现在让我们继续将目光定格故事中的精彩句段,在这些句段的品读中走近人物。

  预设一:《火烧赤壁》

  在《草船借箭》中,我们知道曹操非常多疑,他又如何轻易相信黄盖向他投降呢? 其实,火烧赤壁之所以成功,还经历了“群英会蒋干中计”(反间计)、“献密计黄盖受刑”(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等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有句歇后语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说的他们的苦肉计。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众官扶起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扶归本寨,昏绝几次。动问之人,无不下泪”。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黄盖?

  预设二:《汴京城杨志卖刀》

  1.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牛二呢?(写牛二是为了衬托杨志的英雄侠义)

  22

  2.作者怎样写出了一个破落户泼皮形象? ⑴牛二的外貌——粗丑 ⑵牛二的绰号——没毛大虫 ⑶牛二的语言——蛮不讲理 ⑷牛二的行为——欺蛮霸道

  对这样一个破落户泼皮,杨志先是一让再让,最后忍无可忍,为民除害。由此,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杨志?(英雄侠义)

  预设三:〈齐天大圣〉

  1.“齐天大圣”是什么意思?孙悟空为什么让玉帝封他这个称号? (说明悟空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权威。)

  2.孙悟空与巨灵神和哪吒的两场打斗有什么不同?从这两场打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悟空?(智勇双全)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善于观察分析学情,找到学生的疑难处入手,巧设探究点,切不可机械地按预设内容进行。)

  五、精彩赏析

  刚才我们用经典镜头走近名著人物。名著的魅力除了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语言的精美、准确。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一段语言文字上,看你能有什么收获。

  课件出示:归坐细看时,真是与众不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1.哪一句写得最生动?读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黛玉?做批注。 2.在语言的结构上,你发现曹雪芹用了哪些语言的密码?

  (作者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闲静时”对“行动处”;“似”对“如”;“娇花照水”对“弱柳扶风”。这一组句子写出了林黛玉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娇花”和“弱柳”则写出了黛玉的柔弱美、病态美。)

  3.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找到这样的描写,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说明:对第三学段学生来说,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引导孩子细细品味名著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能促进孩子对书籍而不是电视剧的兴趣)

  六、主题拓展

  (主要与生活联系、延伸;推荐相关主题的名著;能引起学生对该组主题产生主动的阅读兴趣的活动设计等)。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展现几部名著中的图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善于谋略的孙膑,精忠报国的黄盖,反抗权威、智勇双全的悟空,柔弱善感、秀外慧中的林黛玉。在我国古典名著中,这样精彩的人、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

  2.生制定名著阅读计划。

  同学们,每一个画面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阅读名著,能增益智慧,提升素养。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感受了中国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你对哪部名著感兴趣?你最想阅读关于哪方面的内容?请写一个简单的阅读计划吧。

  3.结束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孩子们,这节课,只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的一个起点,希望你们能按照自己的阅读计划,坚持沐浴在古典名著的甘泉里,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设计说明:在恢宏的乐曲中结束课堂,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随音乐出现的名著图片,能进一步激起孩子阅读名著的愿望。)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

  选文:古诗《元日》(宋)王安石、《元夕》(宋)欧阳修,《社日诗》(唐)王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关键词句、写批注、交流”等方法阅读文章,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多文本阅读和分享,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各地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

  2、尊重不一样的传统风俗,感受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方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阅读几篇文章,来了解不一样的民风民俗。

  二、回顾旧知,了解风俗

  1、课文内容回顾

  引语:我们自学了第一单元里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它们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独自勾画、批注,然后和同桌讨论后回答。)

  (《北京的春节》:喜气洋洋;《腊八粥》:使人馋涎欲滴;古诗《寒食》:开心;古诗《迢迢牵牛星》:想念;古诗《十五夜望月》:思念家乡。)

  2、了解民风民俗

  引语:在这些文章和古诗中,都描绘到了我们的一些民风民俗,你能具体说一说有哪些吗?

  (《北京的春节》描绘了春节,其中还写到了腊八熬粥、泡醋蒜、孩子们买杂拌儿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扫房、除夕、元旦、举办庙会、元宵节;《腊八粥》一文,则具体描写了熬腊八粥的过程;《古诗三首》描绘了人们在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所做的事情。)

  三、选文阅读

  引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空,都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我们来看看这几首古诗。

  1、出示古诗,默读。要求读通、读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社日诗》(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谈内容

  引语:读过这些古诗后,你知道诗中所描绘的传统习俗吗?

  (《元日》:春节放爆竹、贴新符;《元夕》:灯会;《社日诗》:在社日这一天人们把酒言欢,很欢乐。)

  3、朗读

  放声朗读这三首古诗,熟读成诵。

  四、对比感受

  引语: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让我们知道了各地不一样的民风民俗。我相信,其中有很多地方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比一下这些文章和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吧。(学生自己在组内谈感受,后全班汇报)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有详有略地描绘了在春节这一段时间里的风俗习惯,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祥写),而其他的地方描绘得很简略。

  2、《腊八粥》一文,作者以八儿的视角,描绘了在腊八节这一天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事情。其中在等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整个熬制腊八粥的详细经过,写得细腻而形象,让人垂涎欲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等粥(祥写),喝粥(略写)。

  3、而这几首古诗,每首古诗都描写了一种节日,不仅如此,诗中还写到了在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浓浓的情感也从古诗中显露出来,让人印象很深刻。

  4、感受:在文章中安排好主次,对重点内容抓住特点进行祥写,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习作的时候,也应该试着运用这样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引语:其实,很多的风俗习惯,都有一段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呢。把大家收集到的有关风俗习惯的传说故事和组内同学分享分享吧。

  1、组内分享传说故事,巩固对传统习俗的了解

  2、派选代表,全班交流

  (过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的野兽"年"的威胁。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这一天,人们都在自家门上挂上红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后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点灯笼,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现在的"过年"。

  元宵节: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要烧死人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一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让天帝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此逃过一劫。从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花灯,赏灯会来纪念这个日子。

  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 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 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 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六、小练笔

  引语: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让我们对这些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们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学着今天学到的分主次、分详略的写法,把我们心中最想描绘的风俗习惯写一写吧。

  1、学生自由构思,进行练笔

  2、组内分享交流

  七、推荐阅读

  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让人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要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华民俗的知识,《华夏诸神》、《中华民俗常识》两部书籍推荐给大家。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 联系上下文

  二、生活中的种种智慧:

  逻辑推理 2. 以理服人

  三、群文阅读资料:

  (一)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同游玩。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孩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1)王戎:字浚( j ùn)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5)折枝:压断枝条。

  (6)竞:争着。

  (7)走:跑。

  ⑻信然:的确这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 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三)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 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 悦,即施行焉。

  翻译: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 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注释:

  (1)生:长到。

  (2)智:智慧。

  (3)意:意识。

  (4)若:相比。

  (5)尝:曾经。

  (6)致:送

  ( 7)欲:想要

  ( 8)访:询问。

  (9)群下:手下群臣。

  (10)咸:都

  ( 11)理:办法,道理。

  (12)置:安放。

  (13)物:实物。

  (14)校:通“较”,比较。

  (15)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16)悦:高兴,开心。

  (17)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四)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拜见。

  ⑹乃:就,于是。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9) 未:没有

  (10) 夫子:旧时对

  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2)禽:鸟。

  四、小组合作要求(时间8-10 分钟)

  在组长指定下,成员依次发言交流,全员参与。

  针对组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整理。

  得出最终结论,并完善阅读记录卡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3、从丑菊身上得到启发,学习正确地看待事物的方法,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丑菊吗?知道它和一般的菊花有什么区别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丑菊》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眼中的丑菊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谈谈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1)“有不少东西往往名实并不完全相符”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名可以丑,但实必定要美”?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组内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交流。

  (l)感悟丑菊的外形美。

  ①理解描写丑菊外形的语句

  ②点击课件,电视屏幕上显示丑菊美丽的样子。

  ③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要怀着对丑菊的喜爱之情来读。

  (2)感悟丑菊开花时的特点美。

  ①理解有关语句。

  ②点击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丑菊开花时的静态之美。

  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3)感悟结尾句的含义。

  ①谈一谈对这句的理解。

  名:指姓名或外表。

  实:指事物的本质或内在的特性。

  “名可以丑,但实必定要美”,这句既是对丑菊的评价,也告诉人们,不管你的名字或外表如何,但内在的品质必定要美,不要华而不实。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受的启发。

  ③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落花生》一文,说说在写法上,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五、延伸拓展(任选一项完成)

  1、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写下来。

  (提示:从知识上、思想上、写法上等方面谈。)

  2、课下观察一种植物,看看从它身上能得到什么启示,写成一篇习作。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四季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礼物,在不同的季节里面大自然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也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当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就能够分辨出独属于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季的美好。

  教学内容:

  1.指导阅读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秋天的雨》

  2.指导阅读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年级语文上《北大荒的秋天》

  3.指导阅读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学习作者的对于秋天的描写手法,能够仿写句子,表情达意

  3.认识秋天,总结秋天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亲近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

  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描写手法并进行实际运用

  2.认识秋天的美好,培养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熟读课文识记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型,板书课题。

  1、互动导入:(提前板书课题)秋季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季节,在老师的眼中呀,秋天的天很高阔,云很悠远,小溪小河里面的水是清清凉凉的,连拂面的风好像都带着小麦的清甜。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一两个同学,说说大海心目中的秋天)

  2、群读规则:今天我会和大家一起来尝试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把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集中到一起来进行阅读和学习。我们今天选取的文章分别是《秋天的雨》、《北大荒的秋天》、《秋天》,咱们今天要阅读学习的主题就是“秋天”,让我们拿起课本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来了解秋天、认识秋天吧!

  二、深入探究,比较阅读,体会感悟。

  (一)详读《秋天的雨》,感受秋天,畅谈感悟。

  1、我们先来感受一场秋天的雨。(教师范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默读进行想象。)

  2、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心中是否有产生了一幅秋雨绵绵的图画?(教师描述,学生补充,引起共鸣)闭上眼睛来想象,如果你身在作者描绘的秋雨里里面,作者的文字变成了你的眼睛,黄色的银杏树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橙色的果实,还有五颜六色的菊花,是不是很美呢?

  4、请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们细细倾听闭上眼睛想象。

  5、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有没有闻到有人的果实的香味?你的脚是不是也被那些香喷喷的果子勾住了呢?

  6、听男同学们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女同学们用心感受,小喜鹊漂亮吗?小松鼠可爱吗?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找出最后一段,指出它点明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

  8、请大家自由阅读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哪一句写的最好,为什么你觉得它写的好呢?

  (深入学习文章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体悟文章的描写手法)

  (二)对比阅读《北大荒的秋天》,讨论感悟。

  1、我们再一起来领略北大荒的秋天。请大家默读全文。

  2、我们再回顾一下《秋天的雨》。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篇文章中的秋天更让你喜欢呢?为什么呢?有没有人喜欢北大荒的秋天呢?说出你的理由。

  3、大家能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感受到北大荒美丽的秋天,作者也用“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最后一句直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你感受到他心中对于秋天的喜爱了吗?你最喜欢作者哪一句的描写呢?有没有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描写手法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和描写手法的学习)

  4、请大家默读《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体味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原野热闹非凡”的。

  5、除了主旨段,大海通过分析从《秋天的雨》和《北大荒的秋天》里面的点滴文字里,都体会到了作者对于秋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明明是在写秋天的景色,却无时无刻不是在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融情入景,景色才会更加动人。(课堂小结,指出融情入景写法的重要)

  (三)朗读《秋天》,体会诗歌魅力

  1、请大家自由阅读《秋天》这首现代诗,与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句子。

  2、诗歌这种问题不同于我们我们刚才所学的文章,对比一下,你觉得诗歌有什么样子的特点呢?(学习诗歌体裁的形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写法)

  3、刚才大家也发现了诗歌每一段中的句子都有重复的字,类似于我们的排比,却没有达到三句以上,在原有一句的基础上强调几个字,读起来格式一致,朗朗上口,我们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反复。(学习诗歌手法)

  三、归纳总结,提炼感悟,拓展应用。

  1、《秋天的雨》和《北大荒的秋天》里,两位作者用他们的情感和文字,为我们呈现出引人入胜的秋季风景图。让我们虽然阅读到的是文字,却仿佛身临其境,想象出了无限美丽的画面。

  2、《秋天》这首现代小诗,充满了韵律感和欢快的节奏感,我们在朗读时好像就已经让心情飞扬起来,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喜爱,令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怎样描写风景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季节。

  总结:

  群文阅读不适用于一般的日常教学,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来阶段性开展,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一节课下来感觉群文阅读这种形式能够很大程度开拓学生思维,提升阅读写作技巧,不过需要保证课前充分预习,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才能够顺利的完成阅读过程,不然课堂效率一定会深受影响。

  主题拓展:

  1、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季节

  2、搜寻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进行课下选读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

  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

  (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PPT)

  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

  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

  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

  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

  明确:上班族为生计奔波,为安身沦为背负巨额债务的“房奴”;学生为学习忙碌,容易沦为做题的“机器”……深入感悟,甲虫的背后,隐喻的就是你我。

  (二)人一觉醒来竟变成了甲虫,小说让遭遇的出现突如其来,其中有什么隐喻吗?

  提示:不可预料的无常恰恰是人生的常态。

  明确:人一觉醒来变成甲虫,隐喻命运就是这样无法预料,人生常常充满着无常感、悲剧感、灾难感。卡夫卡“人变甲虫”最荒诞的虚构,是对现代人处境最准确的描摹,而虚构中的隐喻就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般的小说世界。

  三、虚实对照,打开《骑桶者》的隐喻空间

  (一)联读《骑桶者》,第一遍阅读时,你觉得它想要表达什么?

  学生共同的阅读感受可能会是:小人物的卑微、可怜,人性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二)对照表中的“虚构”内容,将其改为写实。从写实版中,你读出小说表达了什么?(PPT)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中“写实”部分。)

  明确:读出了“同情与卑微、批判与冷漠”,和虚构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

  (三)既然写实已呈现了这一意义,那么虚构之中又有什么蕴涵呢?

  提示:参考下面经典作家的言论,你是否读出了“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的蕴涵?(PPT)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

  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它应该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读出自己……(莫言)

  1、品读重点语句,探究虚构中的丰富隐喻。

  ①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透出寒气……

  问题1:开篇渲染“我”的处境,有什么深刻意蕴?

  提示:抓住一系列的形容词和“盾牌”的比喻。

  明确:小说开篇通过“光、空、冰凉、冷酷”等形容词,更以一连串的短句表达,让“我”坠人窘迫、紧急的困境之中。天空是“银灰色”的,属于冷色调,缺少温暖感,而“盾牌”意味着厚厚的阻隔,本来人在最困苦的时候还可呼告苍天,而现在天空也成了阻隔,意味着闲境中的人求告无门。开篇这样写,意在展现人的困境是无法解脱、无处逃避、无力改变的。

  ②我骑着煤桶前去。

  问题2:桶为什么可以骑?“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前往?

  提示:空桶也有其隐喻意蕴。

  明确:煤桶可以骑是因为空无所有,空到了轻飘的程度,进而写出了人的一无所有。“我”幻想骑桶去,是因为困境紧急别无他法,骑着桶比走着去快,说明了“我”的心态,幻想尽快摆脱困境。由此,空桶成了一种匮乏、希求和寻找的隐喻。

  ③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

  问题3:“我”明知只有乞讨,才可能得到施舍,获得一点可怜的煤,但为什么仍然骑桶前往?

  提示:体会处于困境之中,人的内在心态。

  明确:一方面说明“我”内心的挣扎、畏惧、惶恐,害怕遭到拒绝,试图逃避,不愿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更隐含着卑微小人物的内在心态,在困境中想努力保持自己的自尊,不愿以尊严为代价进行乞讨。

  ④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问题4:飘浮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有什么隐喻意蕴?

  提示:无根才会飘移,失重才会上浮,由此感受其实质。

  明确:飘浮是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态,“我”飘在空中,与地面疏离,无法与别人沟通,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以及无法沟通。同时也形象地说明“我”这个小人物在社会中无根、无力、无足轻重的生命状态。正因如此,老板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间“把围裙解了下来”扇一扇,导致了“我”被扇走,可见“我”的轻微、渺小。

  ⑤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问题5:浮升是“我”主动的行为,还是无奈之下的被迫选择?浮升行为背后是“我”怎样的心境?

  提示: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是解读人物的重要通道。

  明确:对于冷酷的生存现实,“我”最后赌气咒骂,也不管对方能否听见,抗争之后“我”只能被迫选择永远弃绝这个世界,体现了一种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2、品读上述语句,除了“我”的可怜卑微,老板娘的冷漠自私之外,你还体验到了什么?

  请用一个或几个词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加以解释。

  (学生谈阅读感受并解释)

  示例:

  ①沉重。现实有挥不去的沉重,飘浮的背后恰恰是沉重,让人无可回避。

  ②匮乏。人一无所有的匮乏感。

  ③漂泊。无所依托,悬在空中的游离感,一种缺少存在感的生存方式。

  ④无法沟通。人与人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再急切的呼告都被阻隔了,他人无法理解“我”。

  ⑤无奈、无力,人无力反抗外部世界,无法改变困境的无奈与无力。

  明确: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评说的“所有这一切可以引发人无限的思索”,小说在虚构中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并通过虚构预言了现代人的处境。

  3、英国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读《骑桶者》,你有“自己也是骑桶者”的感受吗?

  明确: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沉重,都有可能经历如骑桶者一样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小说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骑桶者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处境。

  小结:小说中的“我”没有具体的描摹,没有姓名、面目模糊,是一种概括与象征,“我”的生存状态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生命状态。

  (四)卡夫卡被尊为“现代派的宗师”,同为现代主义作品,《变形记》和《骑桶者》共通之处有哪些?折射出怎样的创作理念?

  提示:与现实主义重在再现客观事实不同,现代主义重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

  明确:共通之处表现在:形式上,它们都以荒诞的虚构见长;内容上,它们都有隐喻的意味,《变形记》展现的是重压与变形、渺小与奔波、畏惧与隔绝,《骑桶者》展现的是沉重与飞翔、困境与希冀、漂泊与追寻,都是关于现代人情感和处境的关键词。这两部作品均体现了现代主义“向内转”的特点,即深刻开掘人类的心灵,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四、理解“虚构”这一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

  (一)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结合下面的材料,你认为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是什么。(PPT)

  龙应台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评论家谢有顺说:“好的小说家往往能够把假的写成真的,所谓虚构,其实是一种达到更高的想象的真实。”

  提示:可以参照《骑桶者》虚构版和写实版的比较来思考归纳。

  明确:《骑桶者》逼真的细节以及人在困境中逼真的心理,形成了有真实感的虚构。现代派作品看上去反逻辑、非理性,但其实生活很多时候就是非逻辑的,卡夫卡穿越生活表层的事实,呈现了生活的本质,在虚构中抵达了对人真实生存境况的思考。

  (二)课堂小结:通过对两篇小说虚构中隐喻的探究,我们体会到卡夫卡式的虚构创造了不同于现实的一个审美世界,也让小说的蕴涵由单一到丰富甚至无限,在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之时不断给予我们心灵的真实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小说的意义正在于—创造审美世界,逼近生活本质,抵达心灵真实。

  五、课后作业

  卡夫卡还有一篇他本人十分珍爱的小说《饥饿艺术家》。据说卡夫卡在病榻上完成这篇小说的校对工作后,长时间流泪不止。为什么他会这样?小说中艺术家表演饥饿有什么隐喻?小豹又隐喻了什么?小说揭示了艺术家怎样的精神处境和现实?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篇小说,将你的思考和认识写下来,下次课一起来讨论。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四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可称“小古文”。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之门。

  “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叶圣陶语)小学“小古文”教学,应遵循其“小”的特点,启蒙的阶段目标,把握三个一点:“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揣摩一点语言”。

  一、激发一点兴趣

  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杨氏之子》课前交流,我从生活入手,老师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刘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联系生活明白是“姓刘人家的女儿”意在营造学古文的语境。

  第二,降低难度,激发兴趣。“难读”“难懂”造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学生不会读,教师范读、带读、教读。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铺设台阶。

  第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杨氏之子》从《世说新语》导入,拓充《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两千多个,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二、读出一点韵味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读”的指导要“实”,要求要适度。《杨氏之子》的读分四个层次:音、断、意、情。 三、揣摩一点语言

  “文言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教学中当警惕“废于清议”或“死于章句”的偏颇现象。如《杨氏之子》中“禽”的演变,“惠”的通假用法,“孔君平”、“孔”、“夫子”等同一个人的不同称谓,谁为谁设果的省略??只有把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学才能扎实而不枯燥,浅白而不浅薄。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杨氏之子》《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的主要内容。

  2、运用品味语言、比较异同等阅读策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精妙。

  3、拓展阅读材料,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言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在交流朗读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练,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古文佳句,谁能说一说呢?刚才你们说的古文佳句用的语言是古人的,用这样的语言写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二、学习《杨氏之子》

  (一)、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2.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尝试着读一读。

  4.根据注释理解词语

  5.“禽”是什么意思?

  “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才能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反复练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人物,感知大意

  1.再读一读课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2.出示:“杨氏子”、“其”、“儿”、“儿”、“儿”、“君”这些词,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

  3.第三句,没有人物,为设果,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 (出示填空:( )为( )设果)

  (三)、品对话,感悟聪慧

  1.师生一起读文。

  师:第一句总起,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

  2.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呢,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下来。(生边读边圈画) 3.交流汇报。

  4.师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特点。

  三、阅读《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 学习要求:

  1、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短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大意。

  2、完成下列表格。 阅读篇目 《徐孺子赏月》 《口中狗窦》 精妙的语句 写出喜欢句子的意思

  四、课外延伸

  1.课后搜集广告词、歇后语、相声、笑话等,下一周我们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体会语言的精妙。

  2.借《世说新语》读一读,这本书里有原文、注释、译文,相信你能读懂,也会喜欢。

  【板书设计】

  小古文 语言的精妙

  《杨氏之子》 风趣幽默 《徐孺子赏月》 偷梁换柱 《口中狗窦》 击中要害

【五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2-09

中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2-09

初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02-09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路(通用9篇)01-15

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02-10

阅读教学设计02-09

主题阅读教学设计02-09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02-10

童话阅读教学设计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