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三年级

发布时间:2017-04-05 编辑:文洁

  现在一到清明,公墓坟地,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纸灰飞舞,香烟缭绕。众多天南海北的游子们来去匆匆,赶到先人们墓前祭奠亲人。

  对很多人来说,现在的清明节和农历的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一样,只是简简单单成了一个上坟的节日,失去了清明节本来的文化含义,甚至成了一些在外游子的一种负担。只不过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没有清明节如此隆重而已。

  清明本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十五天,“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名清明,”。后来渐渐地和寒食节合而为一了,成为一个节日。而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是古代人改火瑞的日子,又附会了介子推的故事。寒食一般在清明的前一两天。

  在历史的沿革中,清明节不止包含了寒食节,还融合了上巳节(农历三月三)的一些习俗。上巳节是春秋时郑国的风俗,《韩诗》记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曹魏时,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人们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因而,传统的清明节包含的内容很多,荡秋千、踏青、碰蛋、放风筝等等。

  四十年前,笔者小的时候,在乡村,清明节还是十分热闹。那时,乡村的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寒食节,而不知道清明节。就像现在一样,很多人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

  寒食节来临时,村里都要在宽敞的院子里竖起几架高大的秋千。秋千都是村民自发竖起的。大人孩子都喜欢荡秋千,尤其是村里的大姑娘们,更是三五成群的一起去荡秋千。寒食前几天,妇女们用石臼把麦子、高粱、玉米等的皮舂去,准备熬饭。

  清明节的早晨,母亲烙薄饼、煮鸡蛋、炒鸡蛋,家里每个人都有几个水煮的鸡蛋,中午熬饭。

  孩子们把煮熟的鸡蛋用残留在大门上的春联染红,在一起比蛋的大小,碰蛋。碰破了,就吃掉。

  在乡村,天天生活在田野之间,本来用不着踏青。但是,“百花千草寒食路”,寒食时节,野外百花盛开,人们还是被吸引着到野外游玩采花。

  那时的寒食节,十分有意义,尤其是孝们,更是喜欢,可以荡秋千、春游、斗蛋、放风筝等,都十分有趣。不像现在,清明节就是去上坟,而没有其他的活动,寡然少味。

  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只是清明节的一项内容。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也需要我们加以继承,使清明节更加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