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戏的文化传承价值

时间:2021-03-02 11:50:10 音乐百科 我要投稿

坠子戏的文化传承价值

  坠子戏始称“化妆坠子”,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于1950年形成。下面是关于河南坠子戏的相关戏曲知识,欢迎阅读参考。

  一、坠子戏简介

  坠子戏始称“化妆坠子”,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于1950年形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1961年春,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

  二、起源

  坠子戏起源于曲艺之乡萧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初,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萧县在明、清时就是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1914年,山东郓城县坠子女艺人韩教香来萧县演出,深受当地欢迎。不久,韩教香与黄口镇一史姓男子结婚,从此在萧县安家落户。为了招徕更多观众,他们还曾尝试化妆穿箱,以戏曲形式来演唱坠子。后相继又有山东菏泽坠子艺人李元灵等来萧县演唱坠子并招徒,不少渔鼓、大鼓艺人拜其为师。至30年代,“坠子热”已在萧县悄然兴起。初期的坠子戏,是以传统坠子书目为基础,略加改动,运用原有的音乐唱腔,套用京剧、河北梆子的锣鼓经,穿上戏曲服装,增设了灯光布景而成,因而称为化妆坠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坠子进一步向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借鉴,设置了生、旦、净、丑行当;学了一些表演动作程式,又吸收豫剧、河南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和板式结构,逐渐完成了戏曲化的进程,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北方坠子。

  三、地域分布

  坠子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建国后,有些老艺人,在戏剧界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用京剧、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锣鼓,把它搬上舞台,取名"化装坠子"。我国萧县、河南、河北等地都建有坠子剧团。这些剧团组建后,经过舞台实践和吸取各剧种之长,将原来的"水词"该为固定台词;乐器增加了笙、笛、扬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时采用了京、评、梆子等戏的唢呐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创造了坠子腔的尖板、摇板等。到一九五六年,"化装坠子"发展成为具有文乐、武乐、灯光布景、文戏武打的完整剧种。

  四、文化传承价值

  1.历史价值

  坠子戏是一个新兴的地方剧种,在它起源与流传的百年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艺术上的日臻成熟,除了把诸多曲艺中的历史故事改编成戏曲剧目加以传承之外,在建国前后的各个历史时期,还创作和上演了大量的与时代同步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坠子戏以它表演和演唱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该剧种流行区域内的历史变迁以及人民生活的艺术再现,应当说坠子戏是安徽地方稀有剧种中的典型代表,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见证。是淮北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2.文化价值

  坠子戏表演艺术的生活化、情趣化、说唱结合的艺术特色,丰富拓宽了戏曲艺术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坠子戏的语言来自民间,唱腔来自说唱艺术,与淮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坠子戏把淮北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动人的故事加以整编提炼,以戏曲的艺术形式重现在舞台上,从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黄淮一带群众素有“不打场、不犁地,都要去听坠子戏”和“不打油、不称盐,都要去看坠子戏的“三大元”(指第一代坠子戏表演艺术家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之说。这些真实而形象的民间谚语,足以说明根植于淮北大地沃土之中的坠子戏在黄淮一带的群众中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从60年代起,《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新闻媒介,针对坠子戏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送戏上门的先进事迹发表了社论和报道,更佐证了坠子戏为农民服务,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底蕴及其文化价值。

  3.审美价值

  坠子戏属南北方过渡区戏曲剧种,产于曲艺之乡萧县、源于民间说唱,除了传承了大批的传统戏之外,还擅演生活小戏,常给人以扑鼻的泥土芳香。坠子戏土而不酸,土而不俗,汁纯味厚,具有一种广阔田园的自然美。善于表现淮北人善良、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特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坠子戏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小菜园》中少女王翠云那天真无邪、多情豪爽、外野内秀的性格,其父王榄宽耿介、朴实善良的农民形象。《卖甜瓜》中李迎春的开朗、大方,王保安的憨态可鞠与真诚;《王林休妻》中小姑子的善良、耿直、主持正义,以及《小包公》中少年包拯的生性耿直、聪慧睿智、宽容大度、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等都带有中原人鲜明的性格烙印,神气活现地展示在坠子戏的舞台上。它真实地反映了黄淮、江淮大地上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鲜活的人民形象的艺术再现。它弘扬了人间的真善美、鞭笞了假恶丑。人们欣赏坠子戏,在愉悦中提升了道德品位,进一步领略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坠子戏的唱腔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男腔的“大口”庄、宏、刚、厚,质朴豪爽而高亢;女腔的“小口”俏、巧、脆、柔;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华丽;“寒韵”催人泪下,充分体现了淮北人的喜怒哀乐。坠胡的独特音色和大滑音与人声水乳交融,既强化了坠子戏剧种的地域特征和乡土色彩,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坠子戏的文化传承价值】相关文章:

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02-2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12-18

孝道的传承作文03-07

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通用27篇)05-20

孝道传承作文08-15

传承孝道作文04-22

传承作文600字01-12

传承长征精神作文09-17

追求的价值作文08-16

尊严的价值作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