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曲《梅花三弄》的赏析

时间:2022-02-11 12:34:26 音乐百科 我要投稿

著名古曲《梅花三弄》的赏析

  《梅花三弄》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欢迎阅读参考下面关于如何欣赏《梅花三弄》戏曲的文章,一起来了解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吧!

著名古曲《梅花三弄》的赏析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琴身长约1.2米,宽约20厘米,琴面是由桐木做成,琴上既无品也无码。古琴音域宽广,超过4个八度;琴上用13个徽位标明泛音的位置,同时也指出左手按指的弦位。

  古琴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手法多达50余种。每种技法大多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通过左手的演奏技法,达到古琴以韵补声的效果。古琴音色十分丰富,可以奏出散音、泛音、按音等音色,既可以模仿出优美、淡雅、空灵的山谷回声,又可以表现奔腾的流水声,因此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见于东晋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载有此乐曲。之所以命名为《梅花三弄》,一方面是因为乐曲借物咏怀,表现了梅花高洁、清逸、耐寒等品格;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曲中,同一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分别变奏了3次,这里的“弄”具有现代音乐术语中“变奏”的含义。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其中简明记载:“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整首乐曲由两部分构成,包括10个段落及尾声。前6段为第一部分,采用循环体形式,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其中泛音主题循环3次出现,使曲调清新活泼,从而突显出梅花做人的气质与节节向上的高尚品质。第二部分(7—10段),与前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旋律跌宕起伏、急促的节奏以及音调和节拍上的不稳定都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的坚毅画面。第二部分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

  乐曲的第一段为引子部分,散板、节奏自由;曲调从低音区缓慢奏出,大跳音程以及同音反复的进行使旋律流畅、抒情,柔中见刚,气氛显得低沉肃穆但又不失亲切感:

  仅短短几小节的引子部分,就已经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在风雪中迎风摇曳、做然挺立的画面。

  接着音乐进入第二段,同时也是音乐主题的第一次呈示。本段全部采用清澈透明的泛音技巧演奏,音色显得空灵、轻盈,极富美感;曲调来源于开始部分的引子,因而属于递进式的发展,附点节奏型的.运用使得旋律更加跳跃、轻盈,赋予曲调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乐曲向前发展,仿佛为我们展现了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的梅花在微风轻拂下翩翩起舞的生动场面:

  这一特定的泛音主题音调又分别在第4段和第6段各变奏一次,由此形成了“三弄”。“三弄”基本曲调完全一样,但在音区以及泛音的对比色彩也有些微妙的变化,从而刻画出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使得梅花的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如在“二弄”中,(第4段)主题音调第一次再现但音区却移低了八度(中音区移到了低音区),展现了梅花在风雪中翩翩起舞初显傲雪身姿;在“三弄”中则又把“二弄”中的同音反复换成了八度跳跃,从而起到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效果。曲调3次反复出现就好像古代文人在反复吟诵古代诗词一样,久久萦绕在我们耳旁。

  第二部分,第7—10段。整个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梅花另一个新形象。曲调中多次出现的八度大跳使得旋律火起大落、波浪起伏、摇摆不定;节奏急促、刚健,同时音型中所带的切分节奏型也使得音乐极不稳定;在演奏手法上采用了特有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

  在第7、8两段的曲调中,音乐转入高音区。二分音符的反复进行,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结合以及切分节奏型的巧妙贯穿,使曲调高亢流畅,节奏显得更加铿锵有力,情绪高昂而热烈,进一步塑造了梅花威严挺拔的英雄气概:

  在随后的段落中,曲调又在中低音区再现第7段曲调,更显苍劲气质。最后一段,音乐渐慢渐弱下来,旋律中似乎透着几分感叹。

  尾声中,音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旋律安静下来,仿佛在经历了风与雪的摧残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泛音演奏在渐慢、渐弱中结束了全曲,余音绕梁:

  《梅花三弄》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赋予了人生积极向上态度,鼓励我们去学习梅花坚贞不屈、纯洁高尚的品质。其特有的恬静、淡雅、极富深刻内涵的曲调以及它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与喜爱。正因为如此,这首具有高雅气质的乐曲除在古琴上被演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琵琶独奏曲、古筝独奏曲、笛箫合奏曲等民乐合奏多个演奏版本。

  中国人对“梅花”有着特殊的尊敬和喜爱,它已成为中国人某种人格的化身。因此,梅花自然就成为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人们寄情于梅花,以诗、画、乐来表现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以及傲霜高洁、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质。《诗经》中就有《小雅》《召南》《陈风》《曹风》等。宋代的陆游、明代的高启等人也曾以诗颂梅。画界自宋朝以来就有人画梅。到了明代以“梅、兰、竹、菊”为独立的画料,称为以梅为首的“四君子画”。比较之下,歌颂梅花的乐曲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正因为如此,一首琴曲《梅花三弄》更觉别具风情。“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

  《梅花三弄》是一首借物咏怀的乐曲,它以梅花的晶莹玉洁和动人气韵以及英雄气概来抒发那种清高傲视、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据称,东晋大将桓伊有盛名,不仅是个战功显赫的武将,且善吹笛,“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同时代的大书法家王徽之与桓伊路遇,素各羡其名,王邀桓伊吹奏一曲,桓伊欣然操笛奏一曲《三弄》,笛声悠扬悦耳,清亮激越,后世传为佳话,此曲也因此而得名。后来此曲由唐人颜师古改为琴曲,被载于明初刻印的《神奇秘谱》中流传至今。琴曲《梅花三弄》因代表梅花的主题出现三次而得名。全曲由表及里由两大部分加一尾声构成。

  至六段为第一部分,是一个带循环性的多段曲式,其特点是由同一主题与插部作轮回再现,造成连续的回旋运动。乐曲一开始便在低音区以散板形式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展现出一幅寒冬腊月的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而立的画面。然后采用四、五、六度的大幅跳跃,使旋律的转折富有层次,苍劲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以作为梅花高洁、安详形象的清越泛音在二、四、六段出现三次,故被称为“三弄”。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为的是显示梅花那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气韵。再加上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了“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三次重复旋律变化不大,主要采用在音区上的对比,将二弄降低八度以取得重复中的变化。第三、五段是插部,音乐作为主题的铺垫、衬托,象征着处于陶醉中的人对自己所倾心的梅花的观赏、品玩、陶醉及深情赞颂。整个这一部分是梅花的静观形象,谱写了它在淡、静、凌寒的环境中笑绽枝头的画面。第七段开始是第二部分。此段出现了新的音乐素材,其梅花形象带有戏剧性,旋律跌宕多姿,大起大落。第九段又在中低音区再现这一主题。乐曲采用切分节奏、高低音区的频繁跳跃、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大有竞相怒放之势,梅花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第八段起了连接的桥梁作用。第十段速度较慢,使高潮的气氛逐渐平稳下来,并通过节奏对比和调性变化将乐曲引向一个新境界。整个第二部分是梅花的动态意象,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与第一部分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梅花迎风而立,与寒风搏斗的形象。此部分象征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意态,以其梅花的铁骨、冷香的自然属性,笑战、笑弄风霜的姿容,映射和歌颂了高雅、贞洁的人的性格和气节。由于第一部分的音调渗透、贯穿,且有合尾性质,又使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保持了统一性。最后是全曲的尾声部分,近似散板。它由各段固定的终止型乐句经变化后用泛音轻盈地奏出,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将乐曲引向深远清雅的境界。如同乐者的吟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