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

时间:2022-12-08 11:43:16 音乐百科 我要投稿

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大全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凝聚了堪称3000年前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殷商文化,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歌、舞、乐的高峰,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大全,希望你喜欢。

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大全

  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

  一、商人尚鬼尊神,使音乐与巫术、宗教紧密联系,音乐的主要功能为娱乐、祭祀。

  据史料记载,商朝最重要的祭祀乐舞是《桑林》,它是商裔祭祀其玄鸟图腾和先批简狄的乐舞。我国古书《左传》记有一个故事:公元前641年,商王室后裔宋襄公在楚丘为晋侯举行盛大的宴会,晋侯提出要看宋国祖先的传统乐舞《桑林》。这个乐舞,据说由用鸟羽化装成玄鸟的舞师与化装成先批简狄的女巫进行表演。

  《乐府杂记》载:“用方相四人,带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假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十二神)及大队由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瞅,以驱逐“疫鬼”。舞时,有音乐伴奏。宫廷举行这种仪式由太常侍主持。后傩祭逐渐变化,转向娱人,最终纳入戏曲。

  二、商代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风俗的大融合。

  商代屡屡迁徙、战争及其兼并客观上带来了民族融合。也带来了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融合,也使商代艺术成了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的融合体。

  在商代的艺术作品中,中原文化、淮夷文化、荆楚文化和北方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这其中,音乐舞蹈艺术虽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青铜艺术风格的变化可以想象出,当时的音乐舞蹈也在随着都城的迁徙而吸收了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的特征,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乐舞有《桑林》、《大浸》。

  商代后期,乐器的品种已相当多样,制作工艺也很巧妙。打击乐器有多种形制的铙、钟、磐、鼓。商铙因其形体的大小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它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磬,如安阳武官村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纹饰瑰丽,声音悠扬。一种是编磬,一般均为三枚一套。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是由陶土制成,故有此名。另有一种大鼓,鼓腔用木制成,外施彩绘,鼓面蒙有鼍皮,又称鼍鼓。商代的钟,为青铜铸造,或手持或放在座上,个别的可悬挂起来演奏。单个的大钟称“庸”,常和鼓一起演奏。由多枚钟组成一套的称编钟,一般大小三枚。

  商代的吹奏乐器有埙、篱、和、言、竽等。埙有大小两种形制,均有5个按音孔,一般大小三枚组为一套,如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埙。篱陶埙,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晚商时埙已定型。有5个按音孔,基音为“a”,证明当时已有绝对音高观念。

  古代乐器

  古代乐器一览: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埙、埙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埙,乐器也。 缶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

  (1) (形声。筑(旧读zhú),会意兼形声。从竹,从巩(gǒng),巩亦声。竹是乐器,巩是抱持。表示抱持乐器。“筑”是古代乐器名。)

  (2) 古击弦乐器 [zhu,an ancient stringed instrument]。已失传,大体形似筝,颈细而肩圆。演奏时,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按长短顺序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篦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到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

  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2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3根。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失落千年的商代乐器

  商代较有典型意义的乐器有编磬、编铙、虎纹特磬、五音孔埙、排箫、兽面纹大铙。在科学田野考古的发掘下,我们看到了商代乐器的真实面貌。

  商代乐器十分丰富,多样铜制乐器的出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商代音乐的震撼音响效果。

  铜制乐器的出现,是音乐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宏大的音量和富于穿透力的音色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性能。而商代丰富的乐器,让我们更是叹为观止。

  商朝乐器主要是依据出土实物和甲骨文中记录的各种乐器的字形,有的两者之间能够相互印证。

  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乐器有编磬、编铙、虎纹特磬、五音孔埙、排箫、兽面纹大铙、骨哨、铜铃、铜鼓等。

  1、编磬

  几枚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者称之为编磬。安阳殷墟于1935年出土编磬三具,上有铭文,分别为“永启”、“永余”、“夭余”,应是宫廷乐舞所使用的器物。因此编磬(或编钟)由单个的节奏乐器磬(或钟)演变为敲击发声的旋律性乐器,标志着先秦时期“钟磬乐”的发端。

  2、编铙

  铙是钟类乐器之一。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了亚弜(jiàng)编铙5件,其中最大2件内壁均有铭文“亚弜”2字。这是发现的唯一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其他则多为3件一组。钟类乐器“一钟双音”的源头,由此可以推前到晚商时期。

  3、虎纹特磬

  1950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为商代晚期遗物,也是商代乐器中的精品。通体用大理石做成,饰以虎纹,造型精美。磬体上侧右方钻有一个“悬孔”,耳部有显著的磨损痕迹,说明是一件久被使用的乐器。

  测音结果为#C+1音分。音色浑厚,颇类于青铜之声。同墓葬西侧有女性骨架24具,生前应是乐舞奴隶,亦即古代所谓“女乐”。虎纹特磬应是奴隶主贵族生前死后享乐生活的历史见证。目前发现的商代特磬有虎形、鱼形、三角形、长条形等近30件之多。

  4、五音孔埙

  商代陶埙多为五音孔,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旋律乐器,制造也已趋向规格化。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时代的五音孔陶埙,经测音,已经在是一个音之间构成了半音关系,只差一个音就能构成十二律。

  5、排箫

  1997年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了5件骨排箫,每组编管分别为13、13、10、6、5支一组,墓葬为西周初年。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出土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

  6、兽面纹大铙

  “铙”是商代重要的铜制敲击乐器,目前所知商代铜铙,有30余件之多。

  其中有一件兽面纹大铙、铙口内两边各饰对称的二卧虎,高89.5cm,直径59cm,器重154公斤,乃是目前所见商代钟类乐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个,可称罕世之宝,出土于湖南宁乡月山铺。这种低音乐器的出现,说明商代音乐有着轰鸣般的音响效果。

  小结

  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以外,在商代甲骨卜辞中还有一些乐器类的象形字,如贲鼓,即大鼓,由三支鼓锤同时敲击发声。“豐(fēng)”字应为大鼓。“鞀(táo)”即后世之拨浪鼓。“龠(yuè)”是一种编管乐器。“言”,郭沫若认为是一种单管的吹管乐器。

  此外,甲骨文中还有不少很像乐器名称的字,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总之,商代的历史面貌及其音乐文化,为历史尘埃所遮蔽而失落千年,至近代则为甲骨文的发现和科学田野考古的发掘而证明了它们的真实存在,结合文献记载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商代音乐文化的面貌提供了珍贵的依凭。

【商朝音乐艺术及其乐器简介】相关文章:

乐曲的基本形式及乐器简介02-23

身体乐器小班音乐教案04-07

乐器演奏小班音乐教案01-01

民族乐器音乐教案12-19

晏婴的简介及其历史典故02-11

北魏皇帝列表及其简介12-01

传统音乐的简介01-13

凯尔特音乐的简介01-13

戏曲音乐的简介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