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

时间:2022-11-16 11:55:44 合唱教程 我要投稿

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

  合唱作为一种最具广泛群众基础的音乐活动,近年来各地都逐步重视,组建各种类型的合唱团,但水平参差不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1

  合唱是众人参与表演的一项集体的艺术活动。如何使集体的表演整齐划一(速度、力度等方面),人们开始考虑用某种方式来做出开始的信号,这便是形成“指挥”的动机。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试着敲击某些器具发出声音,并将此作为起始信号,有的用摆头、踏脚的方式,有的用琴键敲击,有的甚至采用某种乐器或生活用具来敲击,于是便相继出现了由不同的人用不同形式方法发出不同的信号,对表演的开始及过程实施着最原始的提示动作,这就是指挥形成的雏形。

  无论是敲击或是用语言来给众人发号指令,总会在音乐中产生杂乱的声音,因此,人们便开始试探用一种不出声音而有形的动作信号替代有声的行为,这样便相继出现了空间“击拍”的动作,取得了比敲击器械更好、更艺术的效果。所以,指挥基本动作的语言,大都是用有“敲击”意思的词来表示的。如意大利用"battuta"、英国用"beet"等。随着人们对空间击拍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一种眼睛能看得见并能区别各种意思的图式开始形成,不同的图式表示不同的拍子、时距,进而表示音乐的速度、力度、风格、情绪等指挥所要演绎作品的一切。“能够将自己个人的特征、独创的见解,经过努力转移到乐队(或演唱者)身上。这样,便产生了既是统帅者,又是共同诠释音乐者的现代指挥家。因此,在现代,将那些能够像演奏自己的乐器一样,不仅可以随意地使管弦乐队(或合唱队)按自己的意图行事,而且能将自己的个性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的人称为指挥家。他们和其他乐器的独奏家有着同样的地位。”

  19世纪以后,在[法]柏辽兹、[德]瓦格纳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指挥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将音乐家的作品以指挥的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来。20世纪初,指挥家才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家。

  指挥的形成过程,也是指挥的任务和意义的完善过程。“随着音乐历史的演进,现代指挥法已被视为一门很深的音乐艺术,指挥家也被尊为一个乐团或合唱团的灵魂人物。指挥家不再只是负责打拍子,或把握整个乐曲演奏、演唱的进行速度,也不再只是表现一些乐曲的强弱声音而已。他成为音乐艺术的再创造者,他必须设法表达原作曲者在乐曲中的含义及精神,必须将自己创作的力量融于作曲家的曲意之中,更进而沟通原作曲家与现代听众之间的心灵感应,使听众能通过指挥家而了解作曲家之曲意,并欣赏原作曲者之完美音乐。”

  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2

  形成:

  专业指挥自形成的那一天起,就显示出其在音乐表演领域中的独特作用。指挥艺术,尤其是那些久负盛名、造诣很深的指挥家们的指挥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指挥,在某此人看来,似乎具有某种“魔力”,能够“呼风唤雨”,创造出各种美的音响。在指挥家的指挥下,音乐时而如暴风骤雨,时而如潺潺流水,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指挥的富于表情的双手,那极富感染力的眼神以及与音乐的“动态”完全吻合的生动的“律动感”,把听众带入各种意境,使听众从中得到音乐美的最大享受。这是指挥艺术的“魅力”。

  专业指挥自1820年开始形成,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起其他艺术来,发展得较晚。古埃及和希腊时期没有专门的指挥,由唱诗班中的年长者敲击某种器具以掌握节拍和速度,谓之“统领者”或“击节拍者”。这种“统领”式的指挥自格里高利一世时期的“圣歌”开始,一直延续了很多世纪,甚至在现代仍有这种“痕迹”。菲律宾一个大学的合唱团的演出形式颇有趣。十余人的合唱队取半圆形坐在舞台上,最边上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妇人,是这个合唱团的领导者。演唱时,只见她坐在那里边唱边摇动着头部,脸上现出各种表情,其余队员均依她的表情变化而唱出不同的声音,声音协调一致,声韵间的配合错落有致。这实际上就是指挥。十五世纪左右罗马“西斯汀圣”乐团有人开始用总谱纸卷成的纸卷指挥,这是指挥棍的.最初形式十七世纪有人用手杖敲击地板来指挥,著名法国轻歌剧及芭蕾舞剧作曲家吕利就是如此。吕利(1632一1687)因用此法指挥,误伤脚背,化脓致死。用此法指挥,不适宜古典音乐中的那些轻柔、典雅的段落,于是在十八世纪便出现了边演奏某种乐器边指挥的方法。德国作曲家哈赛(1699- 1783)就是边演奏大键琴(古钢琴)边指挥。

  后来,古典乐派的大作曲家如巴哈、亨德尔、海顿等人都用此法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此外,还有小提琴家甚至管乐器演奏家边演奏边指挥的。这种形式的指挥被称为“兼任指挥”。现今东欧国家的民间乐队的指挥仍是如此。日本现代影片《砂器)中所描绘的钢琴协奏曲的演出也属于这一种。舞台正中放着一台大钢琴,由作曲家自己担任独奏,两侧则分别排列着弦乐队及管乐的演奏人员,作曲家边演奏钢琴边指挥乐队。这是十八世纪“兼任指挥”的延续。

  十九世纪初叶的1820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斯波尔·路德维格(1784 ~ 1859)在伦敦演出时,不兼任演奏,而是手持一根木棍站在乐队面前挥动手臂指挥。至此,专业指挥便形成了。这是指挥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门德尔松(1809 -1847)、韦柏(1786 ~1826)、柏辽兹(1803-1869)、瓦格纳(1813-1883)等人的大力支持,使得这种指挥形式得以肯定和发展。特别是经过德国著名指挥家冯·彪洛( 1830-1894)的不懈努力,使音乐作品通过专门的指挥来表达的形式达到了更加完美的境界。

  一个多世纪以来,指挥不仅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已成为诸多音乐艺术门类中极为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艺术了。它造就了如冯·彪洛、阿图尔·尼基什(匈,1855 -1922)、库塞维茨基·谢尔盖(俄, 1874~ 1951 )、斯托柯夫斯基·利奥波德(美, 1882 ~ 1977)、托斯卡尼尼·阿尔图罗(意,1867 ~ 1957)、伯恩斯坦·莱奥纳德(美,1915 ~ 1991)、卡拉扬、赫伯特·冯、波尔特年斯基·德米特里(俄,1751~1825)以及斯维什尼柯夫、奥尔洛夫、斯捷潘诺夫等一代大师。新的年轻指挥家亦不胜枚举。指挥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吸引着人们为它的发展而努力、近、现代的指挥,其任务已经不是如中世纪的“统领者”那样简单了。指挥不仅仅要统一作品的速度、节拍,也不仅限于完成几首作品的排练及演出。指挥是一个乐团艺术上的领导者,要对整个团体的艺术事业负责。指挥对于自己所领导的乐团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带领全团向着预定的目标和水准攀登。指挥应制定年度的和阶段性的计划,包括曲目的排练和训练的安排。指挥对团员应该很熟悉,包括他们的业务、思想、性格以至生活各方面,在业务上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定期检查和督促,以提高全团的基础水平。排练和演出是指挥的大量的日常工作,通过排练和演出不断提高全团的艺术水平,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听众。

  意义:

  一、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

  一个音乐工作者,尤其是合唱指挥工作者,无疑应该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这些基础是全方面的、综合性的。它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本体材料(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复调、配器)的整体把握与分析,以及相关外围材料(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音乐家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音乐家的个人创作思想与创作风格)的了解。指挥家只有在对音乐作品的基本情况有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再结合自己的正确审美观和在二度创作中的创造性的发挥,才会对音乐作品形成比较全面的、深人的、透彻的、准确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运用适当的指挥语言来与整个合唱团或乐队进行交流,把自己对作品的深刻的理解传递给全体演唱者或演奏者,以便将他们引领到音乐作品创作的最佳境界之中。

  二、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一个指挥家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1.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指挥者的听觉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在排练和演出时的工作质量。首先,指挥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只有这样指挥者才能在熟悉音乐作品总谱前提下,把内心想象的音响效果通过排练逐渐达到理想的实际音响效果。其次,合唱指挥在排练的过程中,其敏锐的现场听觉判断能力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的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情绪变化等一系列音乐表现手段的变化,以及合唱队中各声部之间的层次感,都需要指挥者依据即时听觉加以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进行准确把握和细致调控,这样才能胜任引领全体合唱队员和乐队队员完成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工作。

  2.良好的总谱阅读能力

  合唱总谱不比单旋律的独唱、独奏谱,它少则二至四行,多则八至十几行,另外还有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总谱,另外加上各声部之间不同的层次变化,可谓纵横交错、纷繁复杂。总谱阅读能力是指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可分为快速总谱阅读能力和仔细分析总谱的能力。首先,指挥者在拿到一部新的音乐作品时,要能进行快速阅读,大致掌握作品的基本情况,并在脑海中产生想象的旋律线条及和声音响等效果,以便加以准确判断。这个能力在排练正式开始之前,对演出或比赛曲目进行大量筛选时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仔细分析总谱的能力是指在排练之前和在排练的过程中,指挥者应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从整体到局部、从乐章到乐段、从乐句到乐节,以及谱面上标出或没有标出的音乐语言,指挥者都需要有仔细分析和深人挖掘的能力,这样在排练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从容自如。

  三、必要的音乐技能

  指挥者有了对作品整体和局部的了解,还需要有娴熟的音乐技能才能把作品很好地诊释出来。这些音乐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娴熟的指挥技法。一个好的指挥必须要有良好的指挥技法,熟练应用丰富的指挥语汇与合作者进行音乐交流。如同一个好的外交家不仅需要有敏捷的思维,还要有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一样。好的指挥技法能加强指挥者与合唱队和乐队的合作,使指挥者将个人对作品的音乐处理要求、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的理解能更快、更准确地传递给合唱队和乐队。因此,指挥者在设计指挥动作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准确、简洁、美观。准确是指指挥者的动作要能准确表达音乐语言的具体要求,如起拍、收拍、连贯、跳跃、强、弱、渐强、渐弱、突强、突弱、呼吸、保持、愉悦与痛苦、平静与激动等。简洁则是指指挥者的动作应做到一目了然,尽量简洁,应以作品的表现需求为中心,动作不能过于繁琐和花哨,否则会突出指挥者个人,喧宾夺主。美观就是指指挥者的动作要潇洒大方、优美得体、收放自如,绝对不可扭捏作态。在排练和演出实践中以上三个指挥技法原则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此外,乐队指挥法也是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所应掌握的技法之一,在此不作进一步展开。

  第二,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演唱方法。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演唱方法是合唱指挥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合唱指挥必须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熟知歌唱的发声技巧、气息的控制、咬字和吐字的规律、共鸣腔体的应用、情感的处理等演唱方法。此外更要知晓在合唱排练中,不同的演唱方法与各个声部的音色、作品风格及力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在掌握了这些声乐演唱方法之后,他就可以充分发挥合唱团的整体和个体资源的潜在力量,使合唱团的演唱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第三,熟悉各种乐器法并具备键盘乐器演奏能力。合唱指挥应该熟悉各种乐器法,对相关乐器应当有所了解。由于大型的合唱作品(如康塔塔或清唱剧等)时常用管弦乐队伴奏,因此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也应该学习乐器法知识,熟悉各类乐器的音域、音色、性能特点、演奏技术优势与不足等特征。此外,作为一名指挥还要有一定的键盘乐器演奏基础,具备在键盘乐器上视奏总谱或缩编多声部总谱的能力。

  四、广博的相关领域的文化素养

  优秀的合唱指挥必须具备出色的艺术鉴赏能力,理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唯物主义的音乐观认为:音乐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独立发展的,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流向与演变,都是音乐与其它事物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指挥家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全面的音乐素养,包括歌剧、交响乐、室内乐、民乐、芭蕾舞剧等相关音乐领域的常识,另外其它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也应有所具备。如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指挥者在研究一部音乐作品时,不能限于只分析它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调式关系等音乐理论专业的具体技术层面,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作品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和美学思想,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审美需求等各个方面来把握音乐作品。当做到了以上几点之后,指挥者在对这部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才可能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

  五、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

  由于合唱指挥者工作的主要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就要求指挥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有较好的领导才干,不断培养合唱队员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威信,善于与队员沟通,深人了解每个队员的声音特征及性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合理分配合唱队的声部,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唱团中每个成员的才干,激发整个团体的潜能,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合唱作品的演唱中去。

  六、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从音乐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对其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性格开朗且外向的人较之性格内向的人更能感染他们的工作对象。作为一个好的合唱指挥,理应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样才能将合唱队员带到音乐作品所需要的意境之中,积极主动地诊释音乐作品,从而使观众受到感染。同时,合唱指挥还应有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往往能使人心悦诚服,具体表现为高尚的道德品质、意志顽强,不计较个人得失,守得住清贫,经得起挫折,始终做到勤奋刻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执着追求等。

【合唱指挥的形成与意义】相关文章:

有关合唱指挥的形成及意义「荐读」01-22

合唱指挥手的形成的含义07-05

关于合唱指挥的形式及意义09-29

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知识11-04

合唱指挥的任务03-01

合唱指挥的技巧11-10

合唱指挥技巧04-26

合唱指挥的技巧01-09

指挥手指挥合唱要点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