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时间:2022-04-08 11:39:0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导语:袁崇焕,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篇1

  明朝内部君臣之间、宦官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努尔哈赤在辽东却取得节节胜利。先是攻陷开原,接着又夺取铁岭。公元1621年农历三月,攻下了沈阳。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明朝辽东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都驻在辽阳。辽阳自然成了努尔哈赤下一个目标。辽阳一失,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便全面崩溃。

  为了保卫辽阳,明军在城墙周围挖了三四道宽宽的壕沟,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还是没有阻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就在明军出城与敌军作拼死战斗时,混入城里的奸细突然放起火来,城内城外的明军一片混乱,城池很快被敌人占领。辽阳的高级官员、将领们,战死的战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辽河以东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归属明朝。

  辽阳南面有个广宁卫(今辽宁北镇),辽阳失陷后,广宁卫是明朝在关外剩下的最后一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为了挽回败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经验的老将熊廷弼,负责军事;可是又用不懂军事的王化贞为广辽巡抚。两个最高长官意见不统一,熊廷弼要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坚守广宁,王化贞却不积极组织防务,企图不战而胜。由于王化贞的阻挠,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贞的意见,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挥。当努尔哈赤渡过辽河,向广宁发起进攻时,明军难以抵抗,王化贞首先丢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应,才逃进关里。由于广宁失守,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并先后被处死。辽东的明朝势力,也就一扫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关的敌军,开始极大地威胁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着急了,召集大臣们讨论形势。不少人主张完全放弃关外土地,专心一意防守山海关,但谁也拿不出一个切实的主张。这时,兵部的同事们发现,职方司(掌管图籍的部门)的主事袁崇焕却不见了。过了几天,他出现了,胸有成竹地说:“给我一些军队和钱粮,我就可以守住辽东,保卫京师。”

  原来,他一个人骑上马,奔往山海关外,实地考察去了。由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提出坚守关外,保卫关内的战略。袁崇焕的实干精神,很让兵部尚书孙承宗欣赏。

  袁崇焕是广东藤县人,进士出身,做过知县。他勇敢有胆量,有智谋,眼光远大,忠心爱国。做知县时,他就很关心辽东形势,遇到从辽东回来的退伍老兵,总要详细地询问塞外的情形,对辽东的形势,胸中早有了个大略。眼看敌人就要打到了鼻子底下,他毅然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边疆的重担。

  经明熹宗批准,袁崇焕被派到关外监军,并给他二十万饷银,收拾残局。袁崇焕冒着风雪严寒,不顾虎狼遍野,荆棘丛生,连夜赶路,四更天就赶到宁远(今辽宁兴城)前屯,安置难民,修筑工事。将士们都佩服他的胆量和精神,服从他的指挥。

  袁崇焕考察了整个形势,认为应该赶快将宁远城建设为新的军事重镇。蓟辽督师孙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进驻宁远。

  袁崇焕到宁远,立即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修筑炮台,制造火器,储备粮食,训练士兵,救济难民,整顿好宁远的防务。他又在孙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市,形成新的防线,保持了四年的安宁。

  很快,宁远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商人、百姓渐渐集中到宁远城来,使宁远变得热闹起来。关外的敌我形势,因此有了很大改观。

  孙承宗和袁崇焕对扭转辽东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孙承宗却遭到魏宗贤的排挤。魏宗贤和他的阉党利用孙承宗部将马世龙打了次败仗,将孙承宗罢了官,让魏宗贤的爪牙、兵部尚书高第负责辽东军事。高第一上任就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防御一一撤除,把军民赶进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弃城逃跑,他说:“宁可战死在这里,也不撤回关内。”

  高第一意孤行,将其他地方的军队全部撤走,所积蓄的粮食装备,全部丢弃,路上到处是饿死、累死的难民尸体,到处是悲惨的哭声。宁远变成了一座孤城。

  努尔哈赤以为战机又来了。公元1626年农历正月,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宁远城。

  袁崇焕作了必死的准备,他写了血书,与将士们一起宣誓,为保卫宁远,愿与城共存亡。他的勇敢精神感动了全体将士,大家都决心与袁崇焕死守宁远城。

  袁崇焕让城外的老百姓连同粮食,都撤回城里。军粮供应、奸细盘查、火器燃放,都有专人负责。袁崇焕又通知山海关守将,凡是从宁远逃进关的将士,一律斩首。宁远城军民安定,团结一致,准备抗击努尔哈赤的进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军队发起进攻,他们顶着盾牌,冲到城下,架起长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军用火炮、弓箭、石块还击,像雨点一样密急。后金兵像割草一样,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冲上来。城上的明军则不断向城下发射弓箭石块。这时,袁崇焕命令发射西洋巨炮,攻击后金兵的营盘,这才将后金兵打败。

  第二天,后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尔哈赤亲到前线督战。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开,将他炸成重伤。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撤军。宁远城的包围解除了,明朝与努尔哈赤开战以来,取得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努尔哈赤遭到惨重的损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山海关内外的防务都归他管辖。他的雄心更大了,一心一意地想收复被努尔哈赤占领的全部辽东土地。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篇2

  明末大将袁崇焕,字元素,出生于公元1584年,广东东莞人。初为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佥事、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等职。他小的时候,以一个智胜尚书的故事,被世人称为神童。

  袁崇焕出身于小商人家庭,自幼爱读史书,更爱读兵法。他的祖父见他是块读书的材料,六岁时就把他送到一所私塾读书去了。袁崇焕读书,除了刻苦认真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读死书,而是活学活用,善于用书中的事件、典故和道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这使他养成了爱动脑的好习惯。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见爷爷和店铺中的伙计一个个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便上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如此难过?”

  —个伙计抢先说:“要都像尚书这样仗势欺人,咱们这些人一天也别想活下去了。”

  原来,袁崇焕的祖父在家乡石龙镇开了木料店,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信誉很高,生意兴隆,便又招来十多位伙计,店铺越开越大。但是这一来,也招来一些人的妒忌,千方百计地想让他垮台。

  石龙镇住着一个退了休的尚书,他的女婿阿根也在镇上开了个木料店。开始,人们看着老尚书的面子,都去买他的木料,但是后来,由于他的木料质次价高,买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阿根见袁家的木料店越开越红火,自己的木料店越开越冷清,便大为妒忌,恨不得生个法一下子把袁记木料店搞垮,只他独家经营。于是,阿根就去找到他的尚书岳父说:“咱们的木料店得关门了!”

  尚书吃惊地问道:“为什么?”

  阿根说:“都是袁记木料店的老板搞的鬼,说什么凡是来咱木料店买木料的,都是为了巴结尚书,吓得人家没有一个人敢来了,不关门干什么?”

  尚书一听,大怒道:“真是岂有此理,看我怎么惩治他们!”

  第二天,这位尚书便带着人来到了袁记木料店,以整修尚书府为名,要买一批上好的杉木。袁崇焕的祖父不敢得罪,只好让他们随意挑选。尚书令人把杉木选好后,在计算数量的时候,动了个坏心眼,借用石龙镇的方言“条”和“跳”同音,命家人把杉木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后去跳,跳过一堆,就算一条。而实际上这一跳,便把十多条一小堆的木料,当成一条来计算了。

  当尚书命人跳完选好的木料后,一统计,七百多条杉木变成了七十二跳,便对老板说:“记上吧,共七十二条,等会去我府上拿钱便是了。”

  袁崇焕的爷爷和众伙计一听,无不惊得目瞪口呆,但又无话可说,这才知道上了当。

  袁崇焕听了事情的经过,对爷爷和众人微微一笑说:“这有啥可难过的?他尚书本来就是仗势欺人,还弄个花招,自以为聪明;我们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也来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走,现在就找他要银子去!”

  随后,袁崇焕只带了一个伙计,来到了尚书府。徐尚书倒也不赖账,立即命人去取银,然后对袁记木料店的记账伙计说:“算算吧,共七十二条,每条多少钱?本钱尽收!”

  尚书以为,每条木料价格再高,也不会超出市场价多少,算来算去,他总认为这一下肯定会把袁记木料店勒垮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当他的话音一落,袁崇焕就命伙计拿出了七十二根竹筒子,对徐尚书说:“既然徐尚书如此大方,我们也不能小气,本来这一跳(条)是两筒银子,现在每跳装一筒就是了。”

  徐尚书一听,顿时大怒道:“你这孩子毫无道理,世上哪有以装竹筒为价格卖木料的?”

  袁崇焕毫不相让地说:“尚书且慢生气,世上是没有我这样以竹筒装银作价格的,可世上有你以堆作跳买木料的吗?”

  徐尚书听了,嘴一张一合,却说不出话来,只好致歉认输,重新计算条数,按数付款了之。

  随后,当尚书说出了他这样做的原由,弄清了他女婿一番话纯属谎言后,不但狠狠地将女婿训了一顿,并且高兴地称赞袁崇焕是个难得的奇才。

  袁崇焕从政为将后,曾以足智多谋抗击清军入侵,连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宁远大捷”、“辽锦大捷”等局面,战功卓著。但是后来,由于明军中了清军使用的离间计,明帝崇祯听信谗言,认为袁崇焕有通敌之嫌,将其凌迟处死。

  但是,袁崇焕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当时的百姓知道他是清白的`,也没有忘记他,后来还修建了“袁督师庙”来纪念他,康有为并为此庙题写了对联和横额。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篇3

  清太宗皇太极率领清军,避开山海关的明军,在遵化偷过长城,直逼北京,明军节节败退。皇太极的大军一直打到北京城北的土城关。忽有军士来报,说明朝山海关总兵袁崇焕带兵来了,皇太极不禁大惊。

  原来袁崇焕是明朝后期最有名的将领。在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作战的时候,大败清兵,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是经过那次大战受伤,最后郁闷而死的。因此,皇太极对袁崇焕惧怕三分。

  如何对付袁崇焕?皇太极立刻召开军事会议,无奈众人都面面相觑,拿不出办法。只有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站在那里微笑。皇太极一看,是投降过来的明朝文人范文程。

  皇太极觉得奇怪,忙把范文程叫出去偷偷问计。范文程便如此这般地献了一计。

  第二天,明军在北京城的德胜门外和永定门外,捡了两份议和书,是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

  第三天,清军后退5里下寨,并捉了两名明军的太监(明军以太监为监军)。

  第四天,明朝的两个太监逃跑了。

  第五天,消息传来,明军督军袁崇焕、总兵祖大寿被捕下狱了。

  原来,这都是范文程使的反间计。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议和书”,袁崇焕根本没看到,就被明军捡去,送到了崇祯皇帝那里。于是,明廷上下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被清军抓去的两个太监,被软禁起来,夜里,有人还陪同他俩喝酒。酒到半酣,有人来找陪酒的清军官员说有密事。陪酒的人来到帐外,明朝的两位太监不禁去偷听,模模糊糊听到”袁督师已经应允”,”不要让明监军知道”等活。二人大惊,原来袁崇焕通敌了!

  两位监军逃跑后,向崇祯皇帝密报。崇祯皇帝顿时大怒,把袁崇焕及他手下的亲将祖大寿逮捕下狱。不久,以叛国罪处死。处死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不明真相,争食其肉!

  数年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统一了全国,才公布了这一历史真相。原来,袁崇焕的死,是一个叫明朝人痛心疾首的大冤案!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 篇4

  袁崇焕是明末的一代儒将,他在抗击满清入关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袁崇焕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遇到肯动脑筋。

  在袁崇焕10岁的时候,他们家居住在石龙镇。当时他的爷爷在当地开设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杉木店。

  一天,当地有位退休的徐尚书带领家人来到杉木店,要购买大批杉木,整修他的“尚书府”。徐尚书自恃势大气粗,利用石龙地方方言中“跳”和“条”同音的原理,命家人将店里的杉木放成一堆一堆的,然后跳过一堆就算作一跳,结账时又把一“跳”当做一“条”。这一跳杉木可有几十条之多,他就是想用这个方法来占便宜。

  挑完杉木,徐尚书想:我一跳就是几十根杉木,你价格再高,还是我占便宜,便说:“明天到府里来取银子。”于是也没有讲明价格和收款方式,就扬长而去了。

  袁崇焕放学回家后,看到祖父愁容满面,就问,“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忧愁呀?”爷爷将徐尚书的欺行霸市的恶劣行为说了出来,小崇焕一听,立刻心生一计,说道:“爷爷不必忧虑,孙儿自有办法。”

  第二天,爷孙俩来到徐尚书家中取杉木钱。徐尚书便命家人拿秤来称银子,此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根竹筒放在桌上说:“大人,不用拿秤来,本店收银不用秤,而是用竹筒来量的,一条杉木;一筒银子,请往竹筒里边装银子吧!”

  徐尚书没想到袁崇焕这个小小的孩子,竟会利用自己买杉木时没讲明价格和付款方式的漏洞,当即,他气急败坏地说:“哪有如此收银子的?”袁崇焕立即理直气壮地回答:“哪有你那样计算杉木的规矩?”

  所谓:偷鸡不成,把蚀把米。徐尚书自知理亏,无可奈何,只得如数付了杉木款。

【明末边关英雄袁崇焕的故事】相关文章:

最近的英雄哲理故事08-12

逃跑的英雄幽默小故事10-07

伪无赖,真英雄刘邦的名人故事11-11

抗日英雄王剑岳的名人故事11-08

穷人不好惹民族英雄吉鸿昌的名人故事09-20

斯诺登剑指弥天大谎的英雄名人故事08-30

《100个盖世英雄的故事》读书笔记600字07-21

英雄的阅读答案05-02

我的英雄爷爷作文10-13

任贤齐的英雄有路歌词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