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读后感

时间:2022-05-31 17:08: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1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球状闪电》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16篇)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我找了三体系列的小说看,觉得这部小说挺好,作者刘慈欣真是个人才,想象力丰富,看得我一惊一乍!所以就想写写读后感,而且我觉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描写场景的想象丝毫不亚于电影画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了。

  我看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从第二部《黑暗森林》开始看的,一开始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蚂蚁在三维世界里怕在二维世界里想象,刚开始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回想那不就是人类的写照吗?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时间的四位空间,按照如今维数理论,更高维的就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就有更高维的,只是凭借人类的结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并非无所不能,它受到物种的限制,就如蚂蚁永远无法想象球是圆的这种感觉!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2

  故事实在太吸引,中间一处也舍不得断开。

  并没有看过很多科幻小说,推理或者是其他故事性质的倒很喜欢。许我喜欢的是其中满足了我对于“他者是如何生活”这件事情的好奇吧。借由一个个故事,观见作者基于现实中存在的或即便不存在也可被理解共情的人性基本所塑造出来的人物以及他们不同的命运。大概这个原因同样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会喜欢刘慈欣的科幻。(其中相较于短篇又更喜欢长篇,而所有长篇里又是越长越喜欢,或许就是因为长篇在科幻世界的创造之余还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吧。)科幻的本质上是以客观现实为土壤,吸收其中存在的定理作为养料,再与想象光合作用,最终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植物。但它仍然是植物。提出的对世界的另一种解释也可以被理解。一个想象诞生:可被理解的或宏大或精妙的那些中的一部分变成科幻,而不可被理解的骇人想象则很多去了恐怖惊悚里。(这么说也不对,恐怖惊悚也需要被理解。)

  读之就好像是一辈子只见过各式粗壮树木的人第一次看到从相同土壤中蜿蜒而出的藤蔓的感觉。柔软坚韧。仔细盯着每个细节都看不够;这一处未看足够仔细又实在忍不住想知道其他更多有关于它。明知非为现实存在,也明确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人脑海中的想象产物,但在沉浸其中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又被合理自洽的那个世界完全吸引过去,看仔细的时间还不够呢?又怎么有时间分心去跳出另一个声音:可这不是真实的世界。就好像在梦里的我从来无法意识到那是梦一样。是被死死地攫住注意力的一段阅读体验。与阅读以“人”为唯一写作重心的小说不同:在看那些小说时,常会在某些地方不自觉放慢速度揣摩着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像是看展之于走迷宫的区别。

  人究竟是因为什么高大?仪表?体魄?人格魅力?知识?理性?意志?某种不熄的狂热?又或许不存在绝对高于其他所有特质的选项,在某种情境下总会有另一种看起来更闪光更易不开眼的对比存在。但显然我们每个人都要择其一二作为自己价值观的中心并尝试去实践。践行本身并不容易,同时还要保持坚定,去忽略其他声音。如果践行得到则可称之为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终于捕获到了幸福。

  又何必管着幸福对于别人来讲是不是同样的意义?

  没想到会被结尾一章触动到,明明球形闪电本身已经那么出色,何必还要把人物也搞得这么…让人想再来一遍。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3

  《球状闪电》是刘慈欣在201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也是中国科幻小说巨作《三体》的前传。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享誉世界的科幻巨著《三体》是他的巅峰之作。《球状闪电》写的是主人公为了研究球状闪电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以及心理变化,其中的哲理引人深思。

  在小说的序曲中,主角的父亲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美妙的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比如葛朗台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挣钱,也不用问挣来干什么,到死时抱着一堆钱都觉得很暖和。是啊,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往往要面对许多诱惑,这可能激发我们奋斗的动力,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太多的诱惑会分撒我们的精力,很容易样样都会,但样样不精。我们只要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或最有动力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生,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当一个人做某事到了很痴迷的地步,那么不管他原来是为了什么,现在他只为他自己而活。有一个印度传说:一个国王深爱的王妃死去,国王决定为她建造一所前所未有的豪华陵墓,他为这座陵墓耗尽了大半生的心血,当陵墓建成时,他看到正中央放着的王妃棺木说:这东西放着这儿多不协调,把它搬走。可笑而又真实。小说中的主角也是这样的,他为了研究球状闪电而在大学报考了相关专业,但是三个学期后,他已经被美妙的知识完全吸引,从那时开始,他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事,而是为了自己。

  后来,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终于明白,球状闪电是一种个观测的、宏观的电子,而它也不是突然出现在某个位置,而是它原本就在那里,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然显现出来,产生巨大的威力。被球状闪电杀死的人并不是真的死了,而是进入了量子状态,我们无法观测到。之后,他们通过这些宏观电子的位置找到了它的原子核。他只是沉迷其中的美妙,军方却想用他的研究成果制作武器。后来,还是被武器狂魔林云钻了漏洞,引爆的原子核,但是也让世人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伟力。

  我们虽然看不到林云了,但是她仍然以量子形态存在着,她有时候会趁着美人的时候在花瓶里插上一朵玫瑰花,会带着那个世界的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会在我们看不到的世界里努力生活。这会不会就是所谓的“极乐世界”呢?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4

  “美妙的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出自《球状闪电》,刘慈欣所作。

  自从他人推荐买下这本书后,我就迷上了它,对它爱不释手,两周时间便风卷残云地阅览完了——这,就是科幻的魅力啊!如今回味起来,我发现,在复杂硬核的物理知识下,是不同的`人的钻研史。

  主角是一名孤儿,父母在他12岁生日那天被突如其来的球状闪电击杀成一堆骨灰,然而,他们的椅子却毫发无伤,死一般的冰凉。从此,主角踏上了解开球状闪电之谜的旅程,为此献出他的一生。这条路上,他会遇到同样追逐球状闪电的张彬教授,独具个人魅力研究新概念武器的林云少校。在废弃的3141基地中听沧桑的老毛子诉说他的往事,也会在雷电研究基地与神神叨叨的丁仪共同工作。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为一个项目付出一生,只不过命运给予他们不同的结局。

  就像张彬,他和他妻子身为科研工作者,偶然地见到球状闪电,便不停地去追求它。光阴如流水般飞逝,他妻子因过于急切地研究球状闪电而在一次研究中不幸牺牲,张彬孤身一人奋斗三十多年,数学模型演算了一遍又一遍,存放盒都排了一整堵墙,仍然无突破。他的妻子,就像航海家葬身海洋,死得其所。而张彬,却在一次次失败的痛苦中,得不到任何回报。宛如一个大难不死却全身残废的植物人,他没有死,但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相似的经历也在老毛子身上发生。所以,人生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用其一生走的路,到头来却发现开始时便已走错,而正是这些人,让后来者找到了正确的路。是球状闪电告诉我钻研路上必有牺牲。

  比起前面所说的,物理学家丁仪就成功得多。整本书自从他的出现就有了升华。在故事情节上,丁仪的出现使球状闪电的性质之谜迎刃而解,让雷电研究基地的武器开发项目更进一步。在知识层面上,他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那里的电子有篮球那么大,而原子核则在它几百公里之外,而我们,只不过是宏观宇宙中的一个原子。正如书中人物所说,丁仪这个物理直男,就是超人,超脱于世,不识人间烟火。然而,在本书结尾,这个有点神经质的人竟也有了女朋友。这也是他的一个突破啊!球状闪电告诉了我,你不向前迈步,怎能知道世界的美妙呢?

  其实,钻研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惰性自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将伴随我们一生。然而,人类是懒惰的,又是好奇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世界的宏大。小时候,蹒跚地走在小区里,我会感到小区大得让人迷茫;之后,我们望向大海,会感叹它一望无际。如今,望向漆黑的夜空,我们知道,这后面藏着无数的恒星,无限空间,而自己,又是多么渺小!此时,钻研的种子在心中萌芽,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罢了。所以,钻研使我们有了一双好奇的眼,和一颗坚持的心。

  因为无知,我们不得不求知,而越是求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未解之谜待我们解决。我觉得,这本书更是对所有科研工作者的致敬。一支笔,一张纸,就能开启你钻研的征途。不管目的地是多么虚无飘渺,都一往无前。美妙的人生需要钻研,趁尚未老去,就赶紧启程吧!无论结果将我们导向何处,在路上的你永远是最美的!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5

  整部小说的主题就是科幻、战争、人性,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科幻故事,但实际作者是注入了对战争及人性的思考。不过大部分小说或者电影电视剧也都是使用类似的方式,通过一个特定故事作为背景,实际讲述的也是感情,人性之类的东西,故事只是为了能更好的烘托渲染人性。

  科幻故事一般都带有一点悬疑色彩,本作也是如此,讲述了主角陈博士双亲从小被神秘的球状闪电击中后化成灰烬,从而导致主角产生对球状闪电的恐惧,以及希望探其究竟的愿望。在探寻未知的道路中,也找到了同道中人,他的导师,花了毕生心血研究未果,甚至俄罗斯也存在有一群军方研究球状闪电的人也是研究了一辈子。最后,在所有人都已经绝望痛苦的情况下,主角陈博士偶然间看到海上灯塔来了灵感,原来那么多人一直研究的方向是错误的,大家一直的想法是如何制造出球状闪电,但其实可能东西就在哪里,只是需要有人去发现它。这个虽然是小说情节,但是思维上还是让人为之一亮的,而且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关键点之一。纠正了方向后,很快就有了研究突破了。作者把球状闪电描写为宏电子,乃至后续出现了宏原子,也是让人脑洞大开。

  再来说战争。科研和军事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新科技,都是服务与制造高尖端军事武器上。球状闪电,宏原子弹也作为秘密武器纳入军方研究。书中可以说是女主人公林云,从小由于母亲被高科技武器攻击牺牲,自己就成为了武器迷,一直就希望研究出高新科技武器,在球状闪电及宏原子弹上也非常痴迷,最后当军方高层认为此武器将极大危害人类社会,命令停止试验的时候,林云不顾上级命令,还是启动了宏原子弹爆炸,读到这里,大家一般会认为林云已经走火入魔,不管不顾了。因为宏原子弹的爆炸,毁掉了中国1/3领土面积上的所有芯片。但是剧情此时反转,敌对国因此建议停止战争,因为如果继续使用的话,会将地球上所有国家的科技都毁灭,导致大家重返农业社会。如果大家重新开始,那么世界格局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有时候人的疯狂,到底是办了坏事,还是好事?就像科技不仅可以使用在军事上,也可以运用在民生上造福人类,事物总有正反阴阳两面。就看人是怎么去想的。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6

  读完《球状闪电》,恍然大悟,以前我对生物及物质的理解还停留在分子和细胞阶段,现在想,应该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云及其他一些我们未发现的基本粒子所组成。

  敞开想象,一切事物都是基本粒子所组成的一定大小的空间。人吃的食物是基本粒子,周围的空气是粒子,光线有波粒二象性,周围空间中充满粒子,踩的地面,水体,周围环境全部由粒子构成。你的朋友同事都是基本粒子组成的个体,细胞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原子由物理学基本粒子组成,原子某种程度上说是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的空间。以人体为例,人体有大约40万亿到60万亿细胞,这些细胞是活着的,远古时候达成了一定生命契约,共同组成了人这样一种有机的生命形态,所以请别感到孤独,40万亿与你同在。

  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基本组成了人体所有,体内所有的生命反应不过是核外电子和质子的传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团质子和电子云,是依靠电子传输构成的一台台超级生物计算机,比现在的计算机发达太多,目前大脑复杂的功能距离完全开发还有很久(我有点怀疑我们是被高等明遗忘在这里进化的计算机,这种生物计算机不用工厂制造,只需要用DNA加以时间培育,就能长出,时机一旦成熟他们就会收割,收回这些计算力),单单情感这一块就足以让所有理论计算机难以企及,所有的喜怒哀乐嗔痴怨都自电子的传递与转移,人类尚不能了解自己的脑功能,科技真是太落后了,一旦日后人类能够修改DNA,就可用生物方法生产先进的生物计算机,真正的人工智能啊,或者依靠人脑与计算机的互联,通过电子信息的传递完成人脑的内部开发和外部延伸。

  人类就是生活在电子云中世界中的一个个小电子云团,一个个碳基的超级生物计算机,能够与硅基计算机相联,与万物的电子云互联,万有引力大概是因为世间事物都是由物理学基本粒子组成的吧。那么我们也能与光发生作用从而发生跃迁,与电磁波发生作用,我们可能具有能够操纵金木水火土的潜力,与东方世界中呼风唤雨的神仙一样,只不过我们尚未开发出这部分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电子云和其他物理学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达到自身目的。我猜想,大概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吧,我们真的是与世间万物一体的。风水可能有一定道理,唯物主义可能类似牛顿力学,没有达到量子力学的水平,故而很多事物难以解释。

  人作为由电子云空间构成的小电子云空间,随着时间会消亡,人体空间随着时间而发生坍塌,人随之衰老死亡,那为什么会寿命有限呢。我们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宇宙由空间和时间两大元素构成,相对论告诉我们时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按照我的思考,应该是存在一个宇宙定律,那就是:空间存在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宇宙应该也是有限寿命的。

  那么空间的存在时间与什么有关呢,与这个空间的大小么?与熵增减有关么,与DNA的强大与否有关么?与细胞分裂次数有关?我大胆猜测,应该是与电子云稳定与否有关,即与你整个身体的反应激烈与否有关,平缓稳定的生命状态与平和的心态可能有助于保持这种稳定,自然界告诉我们电子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我们也要保证自己的能量不要太大。要长寿的话,就要保证自己的电子云的低能量的稳定,千年王八万年龟是有道理的。

  我又在想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东东呢?时间是个什么东东呢时间是什么东东。

  时间可能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为的划分,参照物就是物质的的运动,引起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动力。无论是解释时间还是对于时间,我们很多人大概都会是诸多感慨和无能为力吧。

  唉,人类太渺小,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7

  《球状闪电》又称《三体》前传,虽然没有故事上和理论上的交集,但引出了重要人物丁仪,暗示了重要人物“智子”。大刘宇宙逐渐丰满立体,既在宏观大开脑洞大撒把驰骋,又在细节处雕花针尖上立天使。

  对人物的成长人心的把握尤其深刻,兴趣和努力可比丰富的专业知识、尖端的量化工具重要的多。因此对本书的主要感悟不在于大刘的文笔和脑洞而在于人,追风的人----

  “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一支笔的数学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费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美妙的人生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我们迷上了什么东西,并尽了自己的努力,这就够了,就是一种成功。”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8

  首先纠正我对于薛定谔的猫的错误理解,我之前看到神兽的解释,草率的认为,这不就是一个实验有两种可能性么,但是这个猫总归是死了或者活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能有多大的困扰,我甚至开始幻想涉足物理学,顺便拿个物理学奖了。这些当然是玩笑话,是这个问题太难了,每每看到薛定谔的猫的长篇解释,我身体中那个不求甚解的小人总会把我拽向我热爱的篮球场。(关于薛定谔的猫我也只是大概了解,不懂装懂的状态,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很有意思,很有思想性的一个难题)

  回到正题,我是准备很长时间才下决心去读这本书的,不像看三体的时候那样的仓促,遇到难读的地方草草带过,这次的准备包括看了好多大刘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那些‘六分仪’出过场的小说。虽然做足了准备,还是在开篇被深深的拷问了一下,这个拷问很简单,就是“你的理想是什么?”。

  "其实,儿子,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听爸爸教你: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只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歌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唯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着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比如我迷上了画画,虽然知道自己成不了梵高。"

  这一段是主人公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说的,而我恰巧是昨天,在我生日这天读完的这部书,也就算是给自己一个浪漫的生日礼物吧。在我迈向那面“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向右无限远”的墙又更近一步的时候,我陷入了困境。我的理想是什么,很可悲,我还不知道。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宋老师(大志哥)告诉我,遇到不会的题,先把他放一放,去看后面的题。所以我就怀抱着这种纠结心态,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不算长,情节紧凑,三个上下班路上时间和一个晚上就读完了。作品中的故事主线是描述一群人研究球状闪电历程,这些个历程就是在印证开篇的问题,如何过一个美妙的人生。陈博士迷上了球状闪电,林云迷上了武器研究,丁仪迷上了物理学。

  这部小说再一次勾起了我对上一个时代的向往,在我心中那是一个有梦想的时代。我的网易云歌单里藏着一些老歌,总被小飞机和闪电侠嘲讽,说我老气横秋。看电视剧也是,比如之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说的是塞罕坝植树造林的事情。我给别人推荐过这部电视剧,同样被嘲讽了,看著名字就像是中老年看的电视剧。哈哈哈,我就像是一个推销员,拿着一些自以为是精品的东西,但是总是失败。看完这部电视剧,我也经常幻想我能穿越到那个时代,去种树,种三十年,然后回首,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森林,这是时间送我的礼物,也是我送给自己的礼物,一段时间。

  失败的推销员,还是要推荐一下这部作品《球状闪电》,体验一下电工那支笔下对一件事执着的浪漫。

  最后,薛定谔的司:我是一个直男、小司、大司、老司、司坑、司神、傻叉、乖孩子、开心果等多种状态叠加在一起的,在你们不观察我的时候我可能是其中的一种状态,但是当看到我的时候,我就坍缩成了其中的一种状态。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9

  好久没写读后感了,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想给这本书写一个感悟,嗯,可能是因为是男朋友推荐的,所以说才格外注意,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本书,他本身的确是一个新发现新突破,他算得上是我在科技类图书上的第一本书,之前一直想看三体,但是也因为太长,也因为没有什么机会,就一直没有看,所以他准确的说是科幻类小说上面的第一本书,那么继续,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内容。

  它主要讲的是我和林云,还有丁仪,包括张彬,包括其他一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讲述了关于球状闪电的发现、探索,以及一些人的终身研究却没得到结果,最后却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了重要发现,当然,他还被应用于武器,这方面确实是在道德与伦理方面接受很大的考验。

  当然到了最后,随着球状闪电的发现,宏电子的发现,宏原子的发现,还有童年时期林云的生长环境对她的影响,各种各样的人都和球状闪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说整本书的框架是非常严密,很打动人的,虽然说我是分开把它看完的,但是如果我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我一定会一口气看完的,他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一种。

  包括以后还想看一些类似于这种的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还有阿瑟克拉克,和包括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我觉得都可以涉猎一下。

  最后我觉得嗯,其实怎么说呢?看完整本书,对大体印象还是有的,但是可能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前后顺序记不清了,可能最后作者的一些后记思考比较打动我,具体的观点也记不太清,总之我觉得就是科幻小说存在是有它的意义的,它不应该去想内容会不会发展为现实,而是人类应该一直存在这种想象力。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0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

  大刘表达了他对宇宙的哲学思考——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微观世界的宏世界,也可能是更宏世界的微观世界,一层一层,宏无穷尽、微无穷极。在科学泥沼中,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已被牵住脚步、难以前行,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挣脱传统的束缚,用极具开拓性的思维窥得真理之一二。

  这篇小说让我如此受触动,在于她的奇特的想象、合理真实的科学依据,更在于其哲学意义、人物塑造,三体中部分人物的塑造一直颇受诟病,而《球状闪电》中角色们的塑造可是尤为出彩——为武器痴迷的天才女军人、为少年往事而痛苦不已的青年科学家、奇才旷世又不羁的物理寻道者……

  我曾讨厌一意孤行的林云,觉得她残忍冷漠,不在意飞行员的生命、不听上级的劝诫、不怜惜那群无辜的孩子,为满足个人对武器的狂热喜好不择手段,但当我明白她极端性格的形成原因,又能理解为何她对宏聚变如此执着——她害怕敌方的攻击会像多年前那样率先落在祖国的土壤上、再次夺走同胞的性命。

  残酷的战争在落日与无数的灰烬中结束了,仿佛一切都已随风而去,只剩那朵蓝色的量子玫瑰在心灵的注视中静静摇曳,它是那么美、流露出一股冰雪的灵气,永不枯萎。浪漫至极,凄美至极。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1

  刘慈欣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泰坦之星,他的系列小说《三体》风靡全球,并成为亚洲第一名获得雨果奖的作者。他的作品恢弘大气,想象绚丽,既注意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而《球状闪电》就是一本无比精彩的小说。

  在一个离奇的雨夜,一个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他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厉,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带走了他的父母,将其变成了灰烬。之后,一个不知多少恐怖的未来降临

  刘慈欣作品的节奏很紧张,情节十分吸引人,有暴力、战争、死亡等等。想想便心感兴趣,想象奇特,漫无边际,汪洋恣肆,像极了豪放的庄子。

  刘慈欣对武器亦有一种天生的爱好,对我们这种热爱铁血军旅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客气的首选之书。进入了他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激情。

  在那个夜晚,少年的命运被彻底的改变,他将毕生的心血去投入到研究球状闪电,而他的艰辛付出,亦成就了那祖国生存与灭亡的终极武器。它不仅改变了祖国的颜色,更让整个宇宙为之动容。

  陈博士就是那位少年,他为了解开这个未解之谜,心里对父母死的伤痛化为了探索的力量,无时无刻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终于,在丁仪博士的引导下,他们一同解开了这个自然界神奇力量的结晶,并且,为保护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就了一代英雄传奇。

  我十分感叹,他们一起同心协力,不畏惧死亡的勇气,更让我明白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一真理。相信你读罢,欲罢不能。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2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苦于渺小而毁于自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科幻之翼,我们脱离卑微琐碎的庸常生活,又以更宏大广阔的视野反思自身。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就以不长的篇幅折射出多重光芒: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瑰丽隽永的理想主义和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令我沉醉,也带我飞翔。

  科幻之翼

  《球状闪电》的创作缘起是刘慈欣亲眼目睹了“球状闪电”,并在同年阅读了两本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奠定了他的科幻理念: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刘慈欣创造了“球状闪电”,这种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书中有一段话至少出现了两次,“我们都是凡人,虽然我们用超过凡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还是凡人,只能在基础理论提供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没有空气的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球状闪电俨然成了一个谜,大量的数学推演和实验都无法破解它,吸引了许多人献出生命……但世上总有一些超越凡俗的人,能把所有人都想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大概就是想象力高于知识的体现:知识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想象力是灵动的、有穿透力的;想象是灵魂,而知识只是作者构架和描述自己的想象的工具。通过常识、通过知识,我们读者去理解作者的科学想象,领略又一个世界,并触及作者的精神和思想,以此反思生活,观照内心。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3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4

  终于有机会读了这部《球状闪电》,早在之前读《三体》的时候就看到里面多次提到《球状闪电》,当时就很好奇《球状闪电》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大刘很多作品,但就是没有读过《球状闪电》。这次终于有机会从头到尾拜读了一遍,写的真不错,很有想象力,大刘把“球状闪电”和微观世界联系在一起,又通过对我们宏观世界的表述,展示了量子力学的很多特性,让人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对量子力学里面量子一些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尽管那些场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想象)。我觉得大刘的作品之所以吸引我,就像他在作品后记里说的那样“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这种想象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它们想象出来后,它们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正式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想象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小了。”大刘的作品在这方面做得真的很好,故事既充满想象有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每个作品里都体现出他扎实的科学功底,不像那些玄幻小说怎么过瘾怎么耸人听闻怎么抓眼球怎么写。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喜欢科幻,那这部作品绝对不能错过。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5

  小说中那些为真理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感到赞叹,同时也为他们苦苦追寻无果感到惋惜,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真理是在不断被寻找中发现的,但是寻找不一定有结果。

  足球一样大的宏电子,这样的想象力真是令我感到不可思议,很有冲击力的想象,量子存在的状态的探索或者假设讲的也很通俗,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探索。

  数学模型加实验操作分两部分展开写,展开自然,主人公经历从探索自我到实现自我再到和自我和解,这个过程转变的几个关键点写的很清晰,也很符合生活。

  还有一个看点就是人们对科学的态度的改变,从一颗好奇的心,到出发点造福人类到毁灭人类再到共同走向下一个科技时代和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读起来这些虽然场景只限于地球,但实际上衍生到了宇宙,科学的尽头就是哲学(丁仪,小说中人物)。

  关于林云,我觉得和他的家庭结合起来看更加清晰,幼儿园那时候在仇恨的阴影下相出的那些想法虽然很幼稚但他没想过从肉体上直接毁灭敌人,知道接触热兵器后才有这样的想法,那是12岁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林云的父亲给了她很多教育,正如小说中讲到的学习世俗中美的东西来改变原来的想法,但是仇恨的没有爱来化解最终孕育出仇恨的极端土壤,导致林云走向毁灭的深渊,不过这个人物让人恨不起来,只是太任性,真的吗?感觉分析的还不够。

  三体中的科学家丁仪在这里也出现了,喜欢的可以看看。

  《球状闪电》读后感 篇16

  我理解了文章中的“我”,理解了林云,理解了丁仪,因为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它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灯塔,不幸的是它心中只有灯塔,没有其他的部分。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到我们却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这从此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无疑是发现球状闪电的过程。这是一项有关前沿物理的研究,虽然我们用超过常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终究还是凡人,我们只能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些人设定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了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之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正如书中所言:“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的幼稚无力”

  这片小说为我打开了科学前沿的一扇窗,让我睁开了迷蒙的双眼。正如书中所言:我这是的第一感觉是我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混浊的水中,到处都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闪电,闪电》读后感作文03-22

闪电04-24

精选闪电作文6篇08-10

精选闪电作文六篇06-23

精选闪电作文五篇06-13

精选闪电作文三篇06-02

【精选】闪电作文四篇06-01

精选闪电作文3篇04-18

【精选】闪电作文4篇04-15

闪电作文400字「精选」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