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3-01-08 11:06: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集合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集合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

  《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有在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好好学习。

  读完《弟子规》我明白了许多以前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改正;什么事情都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会容易出错,要向父母禀报之后,经过父母同意,才能去做......

  弟子规中有一段令我难以忘记的话: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话的意思是,父母的呼唤,要及时回答,不要慢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应该借故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去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的接受,不能强词夺理,顶撞父母。

  写到这里,让我回想起了一件我做错了的事情,有一次,妈妈叫我去买东西,我却没有及时的回答,而是拖了几分钟后答道:不去!当时我并没有为我的举动而感到不满意,但读完《弟子规》后我才明白我这样做是很伤妈妈心的,所以我想对妈妈说一句:“对不起。”

  《弟子规》里面所蕴含的做人处事的道理浅显易懂,句子押运顺口,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之一。内分孝悌、谨信、亲仁、学文等篇,为便于吟诵,三字成句,朗朗上口,每一句讲述的都是令人发醒的道德与规范,使人受用一生。

弟子规读后感2

  记得我在读大班时,爸爸曾教我学了几句《三字经》和《弟子规》,那时只知道叽里呱啦读几句,背几句,觉得顺口好玩。

  去年春节的一天,我在找东西时又翻出了那本图画精致的小书本——《弟子规》。翻了几页,有些看不懂,不知什么意思,就去找爸爸,爸爸说你现在读二年级了,这些字会读就要知道它的意思。这本书是教导我们怎样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以及怎样发奋读书、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在爸爸的指导下使我知道“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的道理,就是要我们孝敬父母、亲人,他们所说都是为我们好,我们都要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凡出言,信为先”等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

  现在我在家学会做家务,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外出都能问侯爸妈好,见到客人和邻居的叔叔阿姨能主动问好,他们都夸我越来越懂礼貌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我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认真听讲,能团结同学,帮助朋友,自己觉很开心很自豪!这都是我学《弟子规》的结果使我有了这些进步,今后我要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做一个有用的“弟子”。为我加油吧!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是如何孝亲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奋好学的故事。它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涌泉跃鲤、孟宗泣竹、孔融让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跃鲤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姜诗的孝子,侍奉母亲十分周到。姜诗的媳妇庞氏,对婆母更是孝顺。婆母非常爱喝江水,庞氏便不怕路途遥远,到江边挑江水回来给婆母喝。母亲特别喜欢吃切细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后让母亲吃,并且每次都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有一天,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人们都说是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出现了“涌泉跃鲤”。

  孟宗泣竹讲的是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和后娘一起生活。后娘经常打骂他,邻居都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却说:“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后娘突然病了,什么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后娘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来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泥土到处找,可就是找不到笋。他急得哭,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听到一种声音,原来孟宗的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锅鲜美的竹笋汤,后娘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孟宗的后娘对他那么坏,而孟宗却还那么孝亲他后娘,真是个孝子!

弟子规读后感4

  自从读了《弟子规》课外阅读后,我似乎觉得我变乖了,我变得越来越懂事了,我也仿佛明白了怎样孝敬长辈?怎样帮助别人?怎样爱护自己?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的贾存仁修改编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即学生,不仅仅指儿童,扩大范围讲,凡欲学古圣训的文化人,都可以称之为弟子;规即规范,弟子规即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贤和为人处世的基本读物。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定要言行谨慎,讲信用。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孟母断机、司马光改错、孔融让梨等等,孔融的美德让我知道了要懂得谦让。最让我欣赏的是“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它让我懂得了,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去看望父母,并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一定要先向父母报平安,使他们放心;

  读了《弟子规》,让我了解了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巨大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以后一定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人捶捶背,倒倒茶,盛盛饭,落实到言行中,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修养的小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5

  父母责须顺承”时,又想起了老师的讲解“在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洗耳恭听。而当父母责怪你的时候,自己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并改正,而且不能顶嘴。”这会儿我又想到了我自己;记得一次,妈妈把早饭做好,并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后妈妈就去上班了。而我却不听话没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学了,等妈妈回家后,看到我没吃早饭,把刚刚放学回到家的我被妈妈嗅骂了一顿,我越听越生气;不就一顿早饭,至于吗?终于,我憋不住了,一句话冲出喉咙:“哦,我明白了,就是这样做妈妈啊!”说完后,妈妈被我气坏了,好几天没和我说话。现在想起来,真是很脸红,妈妈也是为我好啊,我怎么能这样呢?真是不懂事啊!当我读到“冬则温

  夏则凉”时,想起老师的讲解:“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感到凉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让我在冬天时感到温暖,在夏天时感到凉爽,但从此以后,我一定要学习体贴父母,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抚养我们的艰辛,而我们一定要报答他们,至于怎么报答,就在于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发自脏腑的想对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来,父母是绝对会感到欣慰的。在生活中,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任何人,都要以真心相对,绝对不能和别人耍手段,而使自己得到利益;也不能不尊敬别人,只认为自己是崇高的。从此以后,我们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6

  上二年级的时候,李老师开始教我们学习《弟子规》。我通过一遍一遍的吟诵,渐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通过老师的详解,我知道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中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

  学习《弟子规》最困难的就是背诵了,老师让我们反复读,直到理解,熟记于心。可是,我总有背不会的时候,这时爸爸总是陪伴在我的身边,让我体会到爸爸温暖的爱。记的有一次,我在背诵“事虽小,勿擅为”的时候怎么也背不下来。这时爸爸看见了就对我说:“我来和你一起背吧!”爸爸自告奋勇的说:“我先背。”说着就背了起来:“事虽大!”“停,不是事虽大而是事虽小。”我打断了爸爸的背诵。“对!事虽小,不擅为”“不对,不是事虽小。不擅为,而是事虽小,勿擅为”我又一次打断了爸爸的话。这里我发现我已经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了,原来爸爸通过背错来教我背会《弟子规》的。

  还记得有一次,当我背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一天,我正在专心的看书,正看到精彩处时忽然听到妈妈叫我下楼去买两袋盐,我装作没听见继续看书,“宝,家里没盐了,帮妈去买两袋盐。”我说:“你自个去买吧!我正忙着呢!”妈妈气匈匈的走来;一把抢过书说“给我背一遍《弟子规》,《弟子规》你白学了。”说着,把书给我收了,然后去做饭,边走边说:“你今天不去买盐,我们就做一顿无盐饭。”我只好下楼买了两袋盐,提回来。今天想起来,我想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自古以来,“父母命,行勿懒”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可我却是怎么做的呢?学习弟子规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做人。今后,我一定要体贴父母,孝顺父母,做个懂孝顺、知感恩的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再一次读弟子规的书,使我更加深一步了解了《弟子规》的意思。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这本书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怎么和别人相处,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这样我们的父母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我已经大概了解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光知道还不行,我还要努力的去做。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8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小时候妈妈让我看了一部动画片,名叫《中华弟子规》,就是以动画片的形式来让观众看完一集就能了解《弟子规》中的某一句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作。概括全文的一段是这样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呀,令我记忆犹新,如同刻在了骨子里,使我铭记在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意思是:刚读到这本经典,不可又羡慕另一本经典;这个进度尚未完成,不可又进入另一个进度。

  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不朽功绩,哪个没有遵守这种守则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厄运打不垮的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家境贫寒的他,只是为了抄仅仅只有十几个字的史料,四处奔波,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多次修改,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就在即将复印前,厄运降临,20多年的心血被盗。但谈迁凭着他的信念,没有被厄运打垮。他重鼓斗志,再次撰写这部鸿篇巨制。在谈迁日日夜夜奋笔疾书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他70岁高龄时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崭新的《国榷》。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我五六岁时,妈妈看我腰肢柔软,便给我报了一个舞蹈班,学习中国舞。可我却嫌这舞蹈班这不好,那不好,嚷嚷着要学美术,妈妈无可奈何,只好给我报了一个素描班。刚开始,我对素描很感兴趣,但时间长了,我画画时总静不下心来,导致如今一事无成。

  《弟子规》虽只有那么几个字,但字字都是精华,句句都是大道理,潜心学习,定会受益匪浅。

弟子规读后感10

  在我们三年级的书单里,我们有一本名为《传统蒙学读本》的书,它主要收集了《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经典。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和美好。特别是我们上个学期学的《弟子规》,更让我学到了很多传统的礼仪。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圣人教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通过学习,我对其中如何孝敬父母的行为有了很多的认识。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想到我自己,平时遇到长辈安排给我比较喜欢的事情时,我会答应的`很快,然后很快的完成,但是如果碰到我不是很喜欢的事情,我就要拖拖拉拉,不及时完成长辈的安排。特别是早上起床时,都要妈妈叫我好多次,我才肯起床。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想到古人对父母要这么照顾,我感到很惭愧。我虽然偶尔会给妈妈暖被窝,但是实在做的太少了,平日生活中,都是长辈照顾我比较多。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我小时经常感冒发烧,那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我转,喂我吃药的,喂我吃饭的,给我量温度的……日夜守护着我。轮到他们感冒时,他们都是自己照顾自己,都说:没问题的,我一会儿就好了。

  我以后要认真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做一个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11

  最近,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但是360句,计1080字,其基本资料,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明白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职责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职责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读后感12

  在二年级时,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我爱不释手。

  我有时爱发脾气,虽然平时不爱生气,但不代表我不会生气,性情十分暴躁,想快一点写好,但又快不了。下载,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事虽小,勿擅为”。脑中就幻想除了我当时发脾气时的情景,如果我当时冷静一点,就不会为这些小事情来生气了。

  在我周围的一些同伴,经常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或是出口粗话,这是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以让我不孤单,我又想到了《弟子规》中这样的一句话“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意思是:我们都是人,但是素质不同,经常大人,骂人的很多,但是懂得谦让的人却很少。

  读《弟子规》时,我最忘记不了的就是“父母乎,应勿缓,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求时要赶快做,父母命令时不能懒。我还记牢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意思是:父母有疾病了,应该赶紧给他们吃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要不停地服侍,不离开他们半步。

  还有很多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词和句我都牢牢记在心里,从而每时每刻告诫和提醒自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听从他们的话。

  在世界上,父母吧我们养大,那么疼爱我们,我们一定要孝敬他们,听从他们,服侍他们。

弟子规读后感13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两全。”

  实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

  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不过是略表谢意罢了。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弟子规读后感14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寒假在老父母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大量,什么是亲情,友情……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想想我自己的行为,真不应该.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要改正缺点,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好孩子. 孙宇

弟子规读后感15

  读完《弟子规》后,我感觉它主要是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在此我简单的写一下它给我在工作中的启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之心,尊老爱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要有责任心,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讲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在《弟子规》中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心得12-14

《弟子规》读后感10-21

弟子规读后感08-14

《弟子规》读后感02-24

《弟子规》读后感12-28

弟子规读后感04-07

弟子规的读后感10-23

国学经典《弟子规》读后感07-05

国学经典弟子规读后感01-17

经典名著弟子规读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