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后感

时间:2023-04-12 17:26: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步履不停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步履不停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步履不停读后感15篇

步履不停读后感1

  很喜欢这种温情的文字,又特别害怕看,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敏感之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八个字,小学时就学到过,却从来没能理解它的意思。转眼间,成了24岁的大姑娘,总感觉自己还是原来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又觉得自己饱经沧桑。看这本书时,我总会想起父亲,要是他还在,那该有多好。

  父亲留给我的记忆,是小时候他在外打工,妈妈带我打电话给他要糖吃,是我上高中时他一月一次大晚上的接从县城回家的我,是他在家门口颓废的坐在小椅子上孤独的背影,是他在医院检查鼻子时痛苦得泪流满面的面孔,是他在床上疼痛难忍的打转转又不停地喊我名字,是他在我高考期间凌晨发消息安慰我说他睡眠很好,不要担心,是他微张着嘴呼出的口臭气味,是他在我赶回之后手掌的温度渐渐褪去......

  呵……我为什么要在大晚上的写这些,五六年了,一直无法释怀,逝去的人并没有消失,他们的面孔反而更加清晰与深刻。要是我是漫画家,我一定会把父亲的.记忆全部画出来。

  书中的母亲思念着逝去的儿子,而我想念我逝去的爸爸。

  人生总有一些来不及,这些遗憾,会跟随我们一辈子,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生命总是在不停的更换交替着,未来等我有了孩子,我也会有新的羁绊与牵挂。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么,就先做好还来得及的事情吧,比如,温柔待妈妈,常给妈妈打电话,多回去陪陪她。

步履不停读后感2

  看似平凡的一家,但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时主人公良太携家人回到久别的老家之后揭开了他们日常下的秘密。

  在电影中打动我的镜头有很多,孩子们的手伸到,淳史说他以后想当想爸爸一样的钢琴调音师如果不可能的话就当医生,良太将揉碎的粘了起来,二代人讲述的蝴蝶的故事...

  最打动我的对话是良太说母亲真残忍,良太的母亲说这是很正常的,你现在不懂是因为你还没有为人父母,良太当时还气愤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孩子。

  在这个家的每个人的形象全都通过作者手下的笔跃然生动的展现了出来:

  父亲执念有人继承他的医生名号也出过轨,母亲发现了并保留下来了自己的秘密歌曲,大哥因救人意外去世这是一直围绕整个家的`一根刺,二姐是这个家的润滑油也有自己许多的小心思,二姐夫则有点大大咧咧的,三弟娶了二婚的妻子事业不景气又想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三弟媳为人处事小心翼翼又敏感,她与其婆婆的对话一字一句都要斟酌一番再细细品味。

  充满烟火气息又不乏励志,就像良太说的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很多时候就像在这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脚步不停,但却总是慢了一拍。是好是坏呢,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步履不停读后感3

  看过上一本日本文学作品是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是有同名电影的作品。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简短,但是举轻若重。这种文风我一度很喜欢,但是渐渐的我被这种细腻折磨,无限的联想引起回忆的共鸣,说来都是痛苦不堪。直到学会接受。

  跟这本书同时在看的还有蔡崇达的《皮囊》,看这些小而细腻的文字和故事,总是唤起微微的颤抖。就像春天的柳絮,柔软而洁白,风中轻舞,钻进人们脆弱的地方。比如两本书里都提到的父母。抛去关系,其实父母也只是泛泛之众的个体罢了,像你一样的个体,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成长成了父母的样子,我们却迫不及待地想要他们丢掉自己的.身份,同时他们或许会希望我们成为他们希望成为的样子。然后我们成长了,他们衰老了,你开始看到他们的脆弱还有对你的依赖,才发现啊,原来他们也会这样,像孩子一样,其实只是他们又变回了自己。一辈子去寻找自己的样子,真的很艰难。所以不再怪那么多,我们都是因为做自己才如此不相容。

  至于烦恼,我希望可以少一点。每个人都有烦恼,而我深知自己的烦恼常来自于对自己深深的否定里,只是还是无能为力。但还是努力走下去,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4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觉得这种类型的写作很平淡,把生活中的一件事以及观点看法一一叙述开来,曾经读《人间失格》,《我是猫》都有这样的感受。

  那是平凡的生活,普通人的感受,就像一个人一直用一种令人昏睡的语调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而故事本身同样平淡无奇。可是当你真正透过文字,看完整本书,却又觉得回味悠长。那些作者书写的.普通人的感受,是那样的真实。面对“威严绝对”的父亲总感觉无话可说,相处的时候会感到心累和尴尬,却又有那么些瞬间很心疼那个已经年老逞强的父亲。

  哥哥的永远是母亲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十五年过去了,她也还总是回忆起那天一切的细节,不断深挖,想着哥哥每一个举动的意义。我想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妈妈赋予了它,期望了它,就像把路旁的蝴蝶看作是哥哥的化身一样。而“我”对于这一切感觉尴尬又不适,毕竟不是母亲,最后“我”也真正成为了父母,慢慢的,”我”也开始变成了母亲,那些自己明明曾经很不希望成为的样子,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再一次的循环上演,在失去之后才开始理解,可是就像作者所说的,总有些事情来不及,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亲情散落在那些家庭琐事,父母子女关系之中,闪着点点微光,却又被那些压迫的生活所埋没,让人很难看到。

步履不停读后感5

  人生总有一些来不及,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普通平常家庭的细枝末节,有温暖,有感动,有嫌弃,也有不甘心。可就是这种混合着各种味道的爱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年少轻狂时,我们不理解父母,感觉家是束缚,我们期待着羽翼丰满有一天能飞出这个牢笼,可是当有一天我们真正长大时,看着父母鬓角多出的银丝,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身体,我们的心酸以及没有好好陪伴父母的悔恨都已经来不及。龙应台曾经说,父母与子女关系一场,不过是在人生的旅途上 ,你望着她的背影越来越远,而她告诉你不必追。我的父母和纯良的父母一样,整天互相吵吵闹闹,有时候我想,这么不相同的`两个人是这么样生活了这么多年,可能其中的更多是忍耐吧。我和纯良好多相似又不相似,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了父辈,而我的出生打破了父亲想要男孩的愿望。我记得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想要将我送人,小时候悲惨的童年经历一直让我特别敏感,自卑。我努力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努力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好女儿。可是再怎么努力,感觉和他们还是有着无形的隔阂,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爱我,因为我知道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无私,可以拿生命保护我的人,但是还是感觉差点啥。或许有一天,我成为父母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她们隐藏下那涓涓细流的爱,感受她们生活的无奈和心酸

步履不停读后感6

  最早接触是枝裕和,就是这部同名电影。一贯的胶片风格为故事抹上怀旧的色彩,夏日高温直射下变形的公路,透过层叠的树叶罅隙投下的光斑,老式庭院里玩耍的孩童,细琐中一切都这么温柔,温柔而又克制。

  电影或者是书其实只是叙述了40岁的良多带着二婚的妻儿回老家的一天。大概每个非独生子女家庭都会面临父母没法做到对每个孩子都绝对公平这样的问题吧,在三个孩子的传统家庭中,良多是相对受冷落的一个。备受期待的大哥因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牺牲而成为父母心中永远的痛,更成为良多心中过不去的坎。

  活着的人是永远无法跟逝去的人比的。

  东方传统家庭的含蓄使得整个家别别扭扭。

  而父母的老去并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子女刹那之间的发现。良多是什么时候发现父母不再是当初那个权威的存在的呢?大概是从他发现洗手间装上了防摔倒的扶手开始的吧。整本书记忆最深的是一直由父亲看诊的邻居突然发病,而父亲只能等待救护人员到来,被晾在一边不知所措。我们一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我们又花了多少心思去关怀他们呢?

  等到后知后觉的良多终于明白了父母,谅解了父母,却早已来不及了。

步履不停读后感7

  这本书,如果按寻常一点的比喻来讲,像是平静大海下涌动的暗流,这股暗流最终将带你去向黑暗的深渊,抑或是光亮明媚的清澈水域,那最终须得有自己把握。

  跟着地铁做轻微摇晃,读着这本书,不经意间,心脏被精细的手术刀划过,冰凉而又刺痛。

  我怀疑这可能就是当时我想说出口却始终无法说出的东西。难以言喻,无可奈何。

  想起《狗十三》,然而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却通过多方的宣传 ,新媒体上的.喧嚣,我大致就知道是怎么样的父亲,最终造就了怎么样的女儿。

  在是枝裕和的这本《步履不停》里也是一样。

  “我”为什么会害怕回家,“我”为什么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产生畏惧甚至恐惧,“我”为什么对死气沉沉的家庭气氛感到窒息?

  说实话,我感同身受,甚至现在依然存在。

  那种对“家”的恐惧感,同时又有对“家”的眷恋,既矛盾又纠结 去,让人不得不想逃离,父母亲却依然为自己的行为义正言辞,实际那是“爱”却太让人窒息了。

  我现在处在23岁,但我知道即将将要面对的便是此书后半部分,父母老去而我应该在他们老去的时间中做些什么。

  可是依然感到很刺痛。不舒服。

步履不停读后感8

  提到“青春”这个词,大家大概都会觉得这是花一般的美好年华。然而……

  上初二那年,鹿隐因得罪了班里一个很有势力的男生,全班男生都欺负她,女生也对他唯恐避之不及。当时的她,脆弱敏感的.心灵在遭受了无数排挤之后轰然崩塌,她活得越发像个疲惫的影子,沉默地承受着一切,笨拙地伤害自己。

  直到她看见了一个拿着酒瓶子的醉汉,行人避之如避瘟疫,而他视而不见,照样好好走自己的路。她忽然明白,一直以来她的心魔都是自己。他没有必要回应他人的恶意。现在,她如愿在最好的重点高中读高三,有了可以一起逛街的好姐妹,一起打闹的男同学。有一次,她在街上遇见了那个曾经得罪过的男生,他朝她冷哼一声,她却坦然回望。

  我们努力去改变自己,不是为了力挽狂澜,让那些讨厌我们的人喜欢我们,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足够好。

  你看,时间最终会抚平你所有的伤痕,它亲吻着你的脸颊,柔声告诉你:其实根本就不用害怕呀。

  别低头,皇冠会掉。对于那些令人反感的恶意,不屈服,不在意,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大侠,时间会帮你化解一切。

步履不停读后感9

  记得第一次看到“步履不停”这个词,是淘宝一家卖的很好的女装店铺,当时想店主也太文艺了,难怪衣服也会卖的这么好。今天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书名啊,抱着读读看的心理,翻开第一页,结果第二第三,一口气地读了下来。

  一篇纪念父母题材的小说,跟很多这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除了写父母的优点,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琐碎小事写父母的缺点,父亲的霸道暴躁母亲的挑剔虚伪,作者也不回避自己对父母的那种厌烦情绪,但字里行间又充满温情,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人也是,我们不能接受别人身上的缺点,但也迷恋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点,爱与恨总是很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比如自己有时候打电话听着母亲唠叨些没用的`小事,用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干涉别人的生活,总是不自觉的恼火。但一听到母亲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心疼,总是想去多赚点钱给母亲一个好的安逸不会因为金钱而操心晚年生活。也许这就是肯在骨子里的一种叫亲情的东西吧。

  很多感情只有在彻底失去了才会懂,所以才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莫及,或许人生总会有些费尽力气也无法挽回的错过。我们看着别人犯错后忏悔,还是走在同样的道路上。我失去了父母,而我又变成了父亲,在这一代接替一代的延续中,生命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10

  不知不觉中理性越来越盖过感性了,最近每天闲暇的时光很多,但却懒得思考,懒得感受。我们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应该就是从亲近的人一个个开始离开我们的时候开始,从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得最安逸自得的时候吧。以前听到谁家的谁谁怎么样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去年过年那天突然听到经常来我家拜年的.叔叔去世的消息,不知不觉鼻尖一酸,不由得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是同龄人啊,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永远和陪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每次离家上学,爸爸或妈妈,甚至弟弟都会出动来送我到车站,同学们都调侃我说,多大人了,还要爸爸妈妈送,如果换作以前的话,我这么爱面子的人肯定就会勒令爸爸妈妈不要送我了,但开始懂得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以后,我一点都不觉得有多丢人,我可以独立,但不能独立到让爸爸妈妈觉得他们不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们一天天长大,对她们的依赖和崇拜一天天减少,这对他们太残忍了。

  坐在图书馆里不知不觉打完这些文字,不知不觉又难过起来,好像一直在辜负父母的期望呀。

步履不停读后感11

  嘗試著寫下大一以後再也沒有觸碰過的完整讀完書的感想。

  由作者角度,將每個人的對人的刻薄和心酸表現的就像太陽之于太阳那样。

  母亲在长子失去的数十年里,带着巨大的惋惜悲痛甚至对救起孩子的一点点一点点愤怒活着,她想要看见那孩子的愧疚,以至于忽略了对他的刻薄,但大概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一次次挽留逝去之人渐渐的消失在回忆里的脸。在之后老去的那些年里,她对于父亲那种挖苦似的,也是她无法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发泄。人老了,最无能为力的就是数着活着的日子,数着子女看望的日子。

  和贯穿母亲极为相似的`是,两个人似乎都在极为优秀的长子逝去以后,失去了寄托的理想和美满,一度沉重和痛。好像应了那句话,父爱如山,呼之欲出的满满的压抑,失去了理想的寄托以后,而对我的苛刻也似乎不那么难以理解。最深刻的是他对作者说的一句话,多打电话给母亲,听她絮絮叨叨又能怎么样。

  而我(作者),看着一切的不和谐,在双亲失去以后,一切苛刻尖酸的亲人的举止看上去明朗。身为曾经被巨大的浓浓的亲情包围过的人会感到哀痛,对于没有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后面隐藏的哀痛。双亲生前想要远离的情绪和失去以后匆匆回忆起他们也曾心酸和美好,两个巨大的矛盾。

  只想说,趁着父母还在的时候,在他们匆匆从你身边走过,哪怕偶尔忽略你的时候,步履不停地跟着他们。

步履不停读后感12

  到最后,我也没有和父亲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没让母亲坐过我的车。唉,早知道的话……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机会都早已从我身边溜走了,而且再也无法挽回。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不长,我却看了好久,一边看一边思索怀念,逝去的老人们带走的和留下的,还有他们的离开对父母的影响。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亲密的`人,拥有源自基因的扭结,颠扑不破的联系,怎么可以遗憾的因为误会而被破坏啊。

  会对她这样的准备心存感激,是在很久以后了。曾经,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只让我觉得她好施小惠而令我心烦。既然那么想要我结婚,你们就让我看看结了婚的夫妻能幸福成什么样啊。

  如文中一般,原生家庭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背了太多锅,也是为什么作者直到失去才看到那些一直就存在的幸福美好。可能还有一些东西要等成家立业以后才能体味吧。

  父母子女一场,当然最最最盼彼此好了呀。

步履不停读后感13

  没多长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还有电影也要去看的。知道是枝裕和是从邦妮那里了解的,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无人知晓》,觉得情节很细腻,感情很丰富。最近微信读书上架了《步履不停》就赶忙来看,也没有失望。一家人啊,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觉得烦啊什么的,吵吵闹闹,然而一旦有人不在了,总是一种缺憾,在父母眼中,不管你多大,都是孩子,也只有在父母跟前你才能撒娇,父母不在了,你再也没有什么依靠了。之前看到一句话“父母在,兄弟姐妹还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你们只是亲戚了”。

  现在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和他们嬉戏,不敢想象以后父母不在了会是什么样子。不过,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步履不停,一直走向人生的终点。珍惜眼前人吧,相遇即是缘分。

步履不停读后感14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也要步履不停。

  看过电影四年后再来回味这本小说,又是一番滋味。如果说电影囿于时长,难以将家庭这个小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和分分离离尽数呈现,那么这本小说则可说是用散文一般轻盈的语言,“肆无忌惮”的将家人间的各种小情绪和家庭里的各种琐碎之事倾泻而出。

  《步履不停》中糅合着自我的成长、亲人的逝去、父母的衰老,一代人接替着一代人艰难的迈步在人生路上,这种遗憾感和无力感,真实的令人痛心。回首我的这四年,春风依旧,韶光流逝,我从课堂步入社会,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当初若是听父母的话去做也许就不一样了”还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的很好”之类的感伤,至今也仍会不时袭上心头,这是我对自己逝去光阴的执念。而四年弹指一挥,父母们却已渐入退休,最近不断向我感慨“这人啊,一到50岁,身体就大大不如以前了”。父母们无意间的感叹总会让我陷入阵阵恐慌,这是家人间的羁绊。

  在衰老面前,孩子们也是手足无措的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们的。是啊,尽管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但我们依旧要含泪微笑,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15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做子女,第一次做兄弟姐妹,第一次做妻子丈夫,我们很多时候都搞不清楚应该怎么去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从小到大没有被好好教育要怎么处理亲密关系,有些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而有些人天生笨拙。等自己想起来去学习的时候又为时已晚,回过头来好像都做错了。亚洲文化里家庭的`感情往往含蓄而压抑,爱却不知道表达的方式,生活的又在慢慢磨砺着性情和爱,对父母心里总是有很多愧疚,我想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和我一样茫然吧。一直想找人问问别人家的家庭关系,但似乎这又是个很不容易开口,即便问了也不是能毫无保留来探讨的问题。

  时间步履不停,但人到中年的无力让自己常常检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对。最近的学习课题是心理学以及人际关系,虽然原来的初衷已经不需要我再学了,但想想也许能让自己对人生有新的认识。结束一段付出很多的关系有很多疼痛,就像清空自己,把骨骼归骨骼,血肉归血肉。但以前常常有后悔觉得当时如果自己再主动一些,如果再努力一点,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许结果就会不同。这次,至少我尽力了,没有后悔。至于结果,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结果。

【步履不停读后感】相关文章:

步履不停读后感04-12

《步履不停》读后感11-01

《步履不停》读后感01-22

雨中的步履优秀作文02-02

不停的旅人诗歌04-19

关于奋斗的作文:为自己的未来不停的努力,不停的奋斗04-01

时光,不停的在走作文11-09

鼠标不停的晃动的原因01-14

不停劝告的乌龟作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