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有感

时间:2023-04-22 18:56: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诗》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诗》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诗》有感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原来,我们吃下的每一颗米饭,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可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在餐厅里,人们大鱼大肉,吃饱喝醉,拍拍屁股走后,桌上还剩余了一大堆的美食;饭堂的.潲水桶里,人们每天往里面倒掉了大量的饭菜;生日聚会,人们拿着生日蛋糕打“游击战”……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那些贫困的家庭,山区的小朋友,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们倦缩着身子挨冻、挨饿的样子。相比,我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吃最香的,用最好的,从不知道饿的滋味。因而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首古诗的意义,学会珍惜粮食,珍惜资源!

  只有学会珍惜,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古诗的含义。

读《诗》有感2

  时光里的阴影

  埋没流星于寂寞

  放大的憧孔

  寻找模糊不定的归处

  流星于天际划出一条弧线

  是时光的尾巴

  还是往事的.缩影

  被掩藏已久的故事

  没有刻于石木

  没有印于宣纸

  却跳跃于你涌动的波心

  你是快乐还是忧愁

  曾见你停留于湖边的画坊

  一笔一画勾勒

  不知觉便成了安然的模样

  清风吹皱了湖面

  你的影子便荡漾了

  柳絮摆起而又回复

  你的心凌乱了

  曾经的美好

  变成不可磨灭伤痛

  像满头青丝散乱披于肩

  江山在也难以回复了

  像被洗掉胭脂

  爱人在也不能回来了

  那一抹女人的清香

  之飘摇于北国的天空

  猛然间便被风吹散

  伤心的你便消瘦了

  薄的想一张纸

  你沉默了

  在南方的庭院里

  那支笔由轻盈变得厚重

  恨不能变成刀枪剑戟

  故囯的天空在不见熟悉的面容

  苍然的月映照的是一个人的孤独

读《诗》有感3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读后感《读木兰诗有感》。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读《诗》有感4

  学习了《花木兰》这篇文章和观看了这部电影,花木兰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孝顺,因为她为了父亲做出了许多女孩子不能够做到的举动——替父亲出征;她给我的感觉是坚强,一般女孩子做的活都比较轻,而花木兰呢?替父亲出征,还要掩饰自己,只为给花家争光,在训练时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历经磨难。出征时又非常的勇敢、机灵;她给我的感觉还是柔弱的,因为虽然花木兰做出了很不一般的举动,意志很坚强,但不管怎么说她还是一个女子,她也会织布,会很贴心的给父母倒水喝,在出征回来后还是像其他女子那样,需要父母的关怀和爱,需要保护。

  花木兰这一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花木兰那可贵的精神品质,她有顽强的毅力,能够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前进,而我总会因为生活中的小困难就被打败了,所以我要向花木兰学习!

  花木兰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读《诗》有感5

  喜欢海子的诗,喜欢那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诗人对于生命 的热爱与痛惜。喜欢海子的诗,喜欢诗人笔下的阳光、麦地、房屋、钟鸣以及太多太多的美好意象,那些率真的文字,流淌出不可卒说的自然美感。喜欢海子的诗,喜欢那一首最广为流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记得高中的语文课上,一遍遍诵读这首诗,真的能够给我带来深刻的欢愉。但我毕竟不是诗人,可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我可以,从今天,从这一刻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再神经质地只戴白色头花,不再紧盯一张张雪景的照片默默地发呆,放眼我的世界,是如此缤纷闪耀。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在镜头前,我可以尽情地笑。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再孜孜不倦地咀嚼以往的点滴不幸,不再去做那些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享受今天,相信前方的路上会有温暖的曙光。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和每一个好朋友通个电话,发个短信,告诉她们我的幸福。

  然而此时此刻,我却越发感到自己并不懂得诗人笔下幸福的实质。正因为越是美到极至的东西越含蓄地难以琢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似乎成为只存现于诗中的无法企及的幸福极至。春暖未必花开,光阴的故事中,我们错过了太多花开的烂漫。透过岁月的大喜大悲,我们已无暇顾及花儿绽放的一刻,单纯地认为只有浓郁的姹紫嫣红才是幸福的场景,岂知绽放前的漫长等待本身就是幸福的'所在。错过花开的刹那并不可怕,无论是纵情怒放还是无声凋谢,年年岁岁,总有轮回的花期作证。

  是的,我要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终于明白,幸福不是锦衣玉食,虚度光阴,而是用短暂的生命吟唱不朽的诗篇;幸福不是高高在上的“一览众山小”,而是在哪怕最低矮的山脚“更上一层楼”。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听着“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黯然心碎,而是辛勤耕作,守望下一次花开的灿烂。

读《诗》有感6

  (一)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语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他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先子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的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这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浸入的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请大家要好好学习!!

  (二)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三)

  今天我学习了《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心中不禁感触万分。尤为突出的是香菱苦心学诗,她首先下定决心拜师学诗,然后专心致志地学诗。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这些困难抵挡不住她对艺术对诗的痴迷,她着魔仿的学诗。虽然自己不是很有文化基础,但她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

  《香菱学诗》这篇文章引入了我对“学习”这个题的深思,现在,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我想这就寥寥无几了吧,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不畏艰难地学习呢?我想也不多吧!何况比起当时的环境来现在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优越,图书馆,因特网……为什么她能做到,而我们不能做到呢?我想是因为现在条件好,人们变得懒惰了。也许你去问:为什么仍有些人像香菱那样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明白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人的一生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精神上的富足,就算有再多钱又怎样?死了还有用吗?而在世上精神上的富足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死后会有人歌颂你,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要在生活中学习,做到乐学,尽心尽力地学,从而就可在学习中成长。

读《诗》有感7

  今天,我读了一个关于古代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诗》。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也还是北宋的大诗人。但在一次改诗时出了失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个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后觉得很可笑。自言自语道:“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狗又怎么能我在花中呢?”于是他信手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他自己以为很好了,其实改错了。原来那位文人的家乡有一种鸟叫“明月”,明月叫出的声音很动听,还有一种虫叫作“黄犬”,黄犬常在花之中飞来飞去。王安石不了解情况所以改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写出很多好的作品来。

读《诗》有感8

  看着红绡的诗,不觉升起良多灵感。慌乱中记下。

  江边的水悠悠的晃荡着,浅浪一点一点的散开,似我的心绪,随风而开。千里江水正中,一座小亭似朵莲花,正似如穿着红衣的奇女子,妖艳却不似凡间之女子般庸俗。正如一朵小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与莲又略有不同,莲是君子,正似如这女子的内心。清澈而纯白,似这水般,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女子偶尔又会与坐客闲谈几句,宛称声公子。

  我坐于其旁,静观微风吹卷起她的发帘,仅是一眼之间,早已深陷于她的`美貌,纯洁。待之坐客离开后,她微启身,转身向我,浅浅的笑着,打趣一句,公子,看够了么。我双腮微红,姑娘说笑了,看姑娘不似凡间之庸骨,相貌不凡,又知书通理,可否诉之闺号。女子的眸子笑着,雪如。

  好名字,我抚手称好,女子本该处于深闺之中,岂可随身而欲,看姑娘是好人家出身,竟有这等闲情雅致,令尊大人竟也放心。我盯着她,等待她宽解我的好奇。她浅笑不变,小女子怎是好人家出身,于江岸打渔为生,爹爹卧病在床,自是无心管教。

  我的薄识,也只不过是自己翻看几眼,上不得台面。闲来干完农活,摆完家什,坐亭上远眺几眼,也好散去我的一头愁绪。我震惊,这渔家女儿竟生的这般美丽,不曾听闻。赞叹至极,又多问了几句,姑娘家境贫寒,也能够懂得修身养性,甚好,甚好。

  女子接上我的话头,轻笑反驳,小女子只是偶尔礼礼佛,只求精心,养神,怎有修身养性之说?我大笑。好。这女子果是不同凡响,纯洁,我想也是礼佛之人的共同点吧。女子笑道,既是今日遇上公子,也算是缘。民女亦想多留片刻,只是家中有八旬的娘亲,病重的爹爹,夕阳在山,小女子这就要下山去了。我挥挥手,强留不能留,只望吾与姑娘缘分未终,来日再见。

  我见亭上再无一人,脱下男装,恢复女身,仍旧痴痴地望着女子的身影的方向长凝,我暗笑,我这女子也为其动之芳心了。

  几日之后,我暗派侍人前去打探,江岸平平几千里,不闻一处人家。哀叹而归。

  这女子或是仙界之仙妪,亦或是我梦中之所向吧。

读《诗》有感9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纸灰飞作白蝴蝶,糜雨化作泪绵绵。

  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青柳的枝头。阴冷的春风,萧萧瑟瑟,凄凄摇落久远的记忆;薄凉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不老的情丝,迷乱了行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杏的吐花。

  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捧一锹潮湿的黄土,覆一层亲人的哀思;栽一丛嫩绿的.新枝,植一腔后辈的缅怀。滴滴泪珠向青冢,点点旧事萦脑海。过往中,断断续续的零碎花絮,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曾经的拥有和离弃,翩然远遁;曾经的贵胄与卑微,烟消云散。发黄变脆的往昔,寸寸抽离,徒留若干斑驳难辨的字迹。直面人生的尽头,此时此刻,新愁与旧爱,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此处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苍生,终究为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准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身边总有一些人,不经意间悄然香消玉殒。或老死,或病死,或死于天灾。死法有千万种,殊遇同归,从此阴阳相隔,徒留后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义千差万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的一种思想,有人秉承的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却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也许会为此,付出艰辛,受尽磨难。然而,一句不枉此生,将是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慰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别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几人能清?几人能明?也许清明自在人心。

  写于20xx-4-4 20:15

读《诗》有感10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的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的人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着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惜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不就是短暂的24小时吗?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今天就算了,我要玩个痛快!从明天开始抓紧时间,从明天开始好好学习,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有些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岁月匆匆,待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和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成为现实呢?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这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时光之短暂,便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典故。现在我们的条件优越,不是更应该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运用知识的机会,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希望。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

  虚度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着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于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生命的开端,是奋斗的起点。

读《诗》有感11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联表明了,他生活的清贫。

  徐侨是朱熹的弟子,一生清贫,为官清廉,痛恨腐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我喜欢《即事》,以清贫为乐。即使穿着粗布衣衫,也觉得温暖;吃粗菜淡饭,即使没有大鱼大肉,也吃得有滋有味。家中有朋友来了,没有美酒佳人,没有鼓乐齐鸣,只是简单地招待一下;空闲的时候,即兴几首诗,心里悠哉悠哉的,很是坦然。

  我极为欣赏的是那首《夏日即事》那句“步缓幽塘成小立,清风微度菜花香。”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那清凉的亭子里。在此我看到了蚂蚁在树干上上上下下的爬行;竹影在凉风中微微摇曳,乌龟悠然地在有树荫的水边乘凉休息。我只是缓缓地来到清静的.水池旁,清风拂来了淡淡的荷花香。

  《即事》写得清切、朴素,《夏日即事》写得清新、脱俗。这两首小诗就如一卷卷白画只是用上了那点点朴素之色,描绘着真心实意。只有在局限中,才可以看到所描绘的世界。心的本色该是如此,即使生活只有清贫,但也要跟徐所一样,活得轻松、快乐,我喜欢徐侨清新的小诗,但我最欣赏的是徐侨那朴素、以贫为乐的本质。

读《诗》有感12

  清晨,早早的起了床。拿起放在书桌上的语文书,翻开语文书,习惯性的我把书翻到了第64页《木兰诗》。因为这首诗才刚教过的缘故,我想先朗诵几遍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我似乎被木兰这种感恩知孝的行为所牵制住了。

  传说当时她的父亲重病在身,且年纪又大了。想想那个时代的人该有多么痛苦啊!唉……两国之间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呢?难道非得争个你死我活吗?那样子,百姓们不就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吗?

  我暗自在心中叹道:幸好我没出生在那个年代啊!不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的质量可真是令人难以接受:摆摊贩卖些小物品和蔬菜,却要缴收地摊费,交不起的还要挨别人的打骂;有的人家里本来就贫穷,却还要向朝廷纳税。我只能说:百姓所受的苦和罪,取之于这个国家的“主持人”---皇帝。

  木兰感恩知孝的精神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

  想想那十二年来,他是如何度过的?她是每晚都穿着盔甲睡觉吗?那盔甲多硬啊,她怎么能睡得着觉?难道是一个人一个帐篷?不可能的啊,士兵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啊!难道她就不怕她的身份被揭穿吗?要知道参军打仗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事啊!更何况是一个弱女子呢!若是被发现了,还要砍头的呢!

  这十二年来,她用她的执着,用她的勇敢,用她的机智,用她的坚强,保住了自己的身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她战功赫赫,却从不贪图名利,想想那些年来,她受到了多少严厉的训练啊,多少的责骂和鞭打啊!

  木兰替父出征的故事感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正是她那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才能让她有着这么伟大的举动啊!

  是啊!谁说女子不如男呢?

  只是,普天之下,那里再寻木兰这般女子?

读《诗》有感13

  今天我读完了《花木兰》这本书,使我深受教育。

  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她却有那么大的勇气替父从军,跟随军队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被皇上封为大将军。花木兰真是很伟大,我要学习她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

  虽然我做不了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但是我要做一个现代的花木兰。在家里我可以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我要助人为乐。当然我还要学会勇敢。

  总之花木兰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读《诗》有感14

  潘向黎在《看诗不分明》里说“读诗的感受,即使有时是由误解带来的,也仍可珍惜,人生苦短,一瞬间的心动也是好的。”

  一本书让你怦然心动,有时候可能仅仅只因一句。

  此书由三联出版,装帧素雅,书名起的好,开篇也较为精彩,偶有高论,其后便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仅内容少有新意,且文笔也属平常,但当下的女性作者能不带文艺腔实实在在地品读诗词,已属难得。作者未必写不出那些迎合小资的鸡汤文字,她是秉着对诗词认真的态度,也是为文为人的一种踏实。

  潘向黎有一篇文章叫《诗是空气,诗是呼吸》,我读到了几处饶有意趣的细节:白居易诗云“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白居易出长安和元稹回长安,有一段道路是一致的,白居易每到一处,都能发现元稹留给他的诗,于是格外留心。“长路迢迢,一路行去,每个驿亭都有诗,墨痕历历,诗韵淋漓,在墙上,在柱子上,在你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其中就有你朋友的作品,甚至就是留给你的。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李白写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写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张籍钟爱杜甫诗,常拿杜诗烧成灰烬冲来喝,“令吾肝肠,从此改易”,实在痴得可爱。

  李涉有诗《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唐诗纪事》记载李涉渡九江遇强盗,强盗首领久闻李涉诗名,于是央求李涉作诗一首即可放其离开。李涉写下此诗,首领很高兴,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这一段读来实在有趣。(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到李涉这首诗,总会想起“不见武林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宋之问夜游灵隐寺,得诗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老僧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大惊,第二天早上再寻老僧已是“云深不知处”。传闻老僧正是骆宾王,一时传为佳话。和尚贯休因为“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之句,被人呼作“得得和尚”。

  《旧唐书》记载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乃是“鬼谣”,钱起在月夜听闻此句,后将其写进诗中,遂成绝唱。唐人笔下的鬼也是颇具文采呀!

  最精彩的莫过于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斗诗。三人来到旗亭小饮,听闻歌女传唱三位诗人的诗作。王昌龄和高适的诗句被传唱好几次了,也不见有歌女吟唱王之涣的诗。王昌龄和高适便开始调笑王之涣,王之涣却深信最漂亮的歌女唱起的一定是自己的诗作。果然,歌女轻启朱唇,莺声呖呖,唱的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今细细读来,确实别是一般滋味。

  多么美妙的聚会,多么幸福的诗人。这个朝代,叫唐朝。

  我好像很小就开始读诗。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五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到贾岛“僧敲月下门”考虑是用推还是敲的时候,指着书上的插画提问同学们想到什么诗句。现在回想起来,他大概是想得到“鸟宿池边树”这样的答案。我看到画中的一轮明月,灵光乍现,站起来说道“明月松间照”,不曾想老师马上续道“胡说加八道!”接着就是一阵嘲弄,哄堂大笑。我还是能回忆起当时的不安和窘迫。这件事似乎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阴影,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语文学习还有诗词都失去了好感。

  我不知道对诗词的抵触情绪是怎样慢慢消退的,可我确信一定不是因为“诗和远方的召唤”。直到现在我也还是“看诗不分明”,又怎么感受到诗和远方对我的召唤呢?

  我把诗词理解为音律和情感。我是个很健忘的人,可我还是能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回忆起一句读过的诗。我怀疑是诗句蕴含的美丽的音律悄悄留藏在了我深深的脑海里。儿时诵读过的《三字经》、《朱子家训》中的词句,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跑到嘴边。倒不是因为意境高远寓意深刻,很多其实浅显明了,但还是乐于吟诵。听过不少由古诗词名篇谱成的现代歌曲,最钟爱的还是王菲独唱的《清平调》。相比词句的表情达意,更打动我的是音律。很多很多的古诗词遗失了唱曲,真令人遗憾。

  慢慢地,慢慢地,我可以接受和欣赏诗词这样抒发情感、表明志趣的文学形式了。古诗词的高处在于凝练和工整,所以有炼字一说。诗词为什么可以营造出胜过白话的意境?我猜想正是在于凝练。凝练的表达便于传诵,也有玩味的空间。读者在诵读诗人词作的时候,可以细细品评暗藏于词句间的情感和思绪,一点一点走进诗人的心境,完成一次与诗人的交谈,这是一种更为隐晦的交流方式,却也提供给读者理解和再创造的可能。

  不过在常听人提起的“诗和远方”里,诗究竟在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呢?似乎诗应当与苟且相对,应当起到指引方向滋润灵魂的作用,可这真的是诗词应当担负的使命吗?又或者说为什么唯独挑选“诗”和“远方”一起担负这样波澜壮阔的使命呢?我倒是更倾向于“读书,写长长的信,落叶纷飞”。

  推荐各位读潘向黎的随笔集《看诗不分明》。叶开对这本集子的评价是“作为教材之外最佳的诗歌营养补充剂”。

  另外,我还推荐叶开编写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我从《盗火者》第一期了解到了叶开为语文教育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我在《大学人文读本》和它之间选择了它,果然我还是更喜欢感性一点的文章吧。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但它确实是很好的。

读《诗》有感15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不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写的《陶者》,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烧砖瓦的人挖尽了自家门前的土,但自己家里的房上却没有一片瓦。而那些两手从不沾泥的'大官和阔佬,却舒舒服服地住在高楼大厦里面。

  这首诗揭露的是封建社会的一贯普遍现象,是芳动者终年辛苦却依旧一贫如洗,达官贵人从不劳动却住高楼吃鱼肉。不过我觉得这首诗也在批评着当今社会现象。

  这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手里怕化了。于是。父母便拼命赚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把所有好东西都让给儿女,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肺都掏出来,最终自己却一无所有。

  而儿女呢?则是躺在床上,看着电视,捧着薯片,悠闲的很,对自己的父母毫不在乎,难道这应该吗?

  父母难道不是诗中的陶者,儿女不是那些大官阔老吗?

【读《诗》有感】相关文章:

读海子的诗有感03-15

读《香菱学诗》有感02-02

读《汪国真诗两首》有感04-04

读《香菱学诗》有感5篇04-22

期待你来读我的诗诗歌03-29

《顾城的诗》读后感02-15

《木兰诗》读后感01-14

木兰诗读后感03-16

给孩子的诗读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