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7-10 12:28: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精品)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精品)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一字一句都涵盖了修己立人的人生哲理。古代先圣孔子一生节俭行事,视执政富贵为浮云,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治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全书分为二十个篇章,学而篇位居第一篇章,可见孔子对其弟子在求知学道这一方面教育尤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个人从小即学习孔子所传授的方法。只有及时温习老师当天所讲的功课,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吸收内化。也只有当习得的知识能为我所用时,我们才会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当代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求知,为了在将来就业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于是在校期间拼命地刷题、考证。与其说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不如说是在接受谋生技能的培训罢了。而孔子求知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谋生吗?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可以有资本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从而不断满足自身无止尽的欲望。殊不知,我们早已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逐渐成为我们使用的工具的工具,也就是孔子口中的器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没有内涵的躯壳,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致力于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和宽度。而生命真正的意义,我想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吧。人首先要学习知识,学习古代先贤的思想来充实自己。现在很多人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富裕,可每天还是有很多的烦恼与不开心,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太过空虚。所以说,修己乃第一要务。只有彻底领悟圣贤思想之后,才会求得自身的心安,也不会被尘世的纷纷扰扰所困扰。当自身有一定的积淀之后,我们再通过自己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影响身边的人,这样传统文化也会得以传播。

  诚然,学习传统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放下姿态,谦卑地去学习,并且找对正确的方法,挖掘先贤的言论所蕴含的大智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乃孔子一生的治学追求,他对自己的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对有些学生也作了相应的评论。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孔子总是以循循善诱的形式,给学生以启发。至于最终的答案,则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去琢磨,这也就应了他的那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有孔子所讲的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要学会对平时所学内容多加思考,遇到疑惑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再去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而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到那时,更应虚心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学会以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去启发孩子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不论你处于什么样的阶层,都应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虚心向身边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不断将生命提升到新的高度。

  古人云,知行合一。如果我们只是学习表面浅层次的道理,那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到孔子说的那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将它践行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活以诚相待,严格要求自身,一心求自身的进步,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别人。

  风华正茂的我们,都胸怀远大的抱负,还对未来的生活怀有最赤诚的期许。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面临社会的各种考验。趁现在还有大把的光阴,我们必须好好利用大学给我们提供的学习场地和学习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潜心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学习修己立人的智慧之学。每天反省自身是否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古人尚能做到每日三省自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何不也将它作为评价自身的一个准则,自己成长道路中的一面镜子呢?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读后感03-13

论语经典读后感03-13

论语读后感05-08

论语的读后感10-15

论语读后感06-14

《论语》读后感07-11

于丹论语心得02-11

读《论语》的心得05-17

《论语》品读心得02-14

论语阅读心得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