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29 08:12: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集合1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可是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我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构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以往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能够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是罗贯中在民间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取材史籍、民间传说和戏曲,把零散的三国故事、传奇,写成可一部七十五万字的名著。

  先来说说曹操。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关羽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关羽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个人来说,我不喜欢三国时代打打杀杀的场面,更不喜欢三国霸主为了吞并对方的那一块土地而互相残杀,有时是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时是为了争权夺位,甚至有时只是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时英雄之风。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一个词:欲望。

  欲望,它穷凶恶极得很,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惧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爱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许它可以将目光落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指使这个人去干他一直想做却迟迟不敢动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纠缠上了你,你就会终日生活在醉生梦死中,你也许会把欲望误认为希望,愿望,但它并不仅仅像愿望,希望那样简单,让你有一种向上的动力,欲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想拥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后宫,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人们都想得到它们。当你的唇瓣微启,缓缓吐出“想要”这个词并且眼神中带着一种狂热的欲望时,很抱歉,你和欲望的PK,你失败了。

  《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像它的书名那样让人感觉是一部武侠小说,更多的是让世人看到刘备与关羽张飞真挚的友情,孙权周瑜曹操的胸怀大志,刘备诸葛亮的礼敬如宾,刘备完全信任诸葛亮,甚至在弥留之际将国家和储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待刘备忠心耿耿,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卧龙先生,为了保住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在弥留之际还设计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场计谋,让将军推着他的尸身来到山崖上,敌军看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计过许多次的士兵们都以为诸葛亮又有什么阴谋诡计,纷纷惊慌逃窜。就这样,诸葛孔明,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赢了他这一生的`最后一场战争,也赢了他去世后的第一场战争。

  也许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数数中国上下五千多年历史长河,远古至炎黄二帝寸土相争,秦皇汉武铁骑飒爽威风,唐宗宋祖挥笔写画山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弯弓射雕,建立霸业,近至孙中山国父,宋庆龄国母,为祖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艰苦长征,叶剑英、朱德等开国十大元帅在战场上洒汗水抛血水,一心只为国家而奋斗,三国里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不是吗?每个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不是吗?我们何必去褒扬歌颂一部分人,而对另一部分人弃之不顾呢?他们都是英雄,我们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虚拟与否,他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去接纳他们。古代常常有招贤纳士之说,在如今看来,现代仍需如此。

  三国,魏蜀吴,缺一不可。在我看来,他们不仅仅是敌人,更是三胞胎,连理成枝,即使有时互相残杀,但他们仍是谁也离不开谁,就如一个三角凳,缺了一条腿,就再也立不起来,谁说他们天生就是敌人呢?他们明明是一对好兄弟,三国中常常有的打斗,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兄弟间的嬉笑玩耍罢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咤风云;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残!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母亲名叫中国,为什么不能对自己的血肉至亲宽容一些,为什么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亲宽广的胸怀中尽情欢愉呢?

  只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从六年级开学初到放“十一”长假,历时一个月,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回味着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澜壮阔的场景,深深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深思:罗贯中是怎样写出这么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不朽巨著呢?

  众皆所知,《三国演义》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各路英雄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独领中原;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大败曹操,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基本形成。后来,强大的魏国日渐衰落,大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位称帝,统一天下,建立晋朝。这一历史事件,在罗贯中的加工、改编下,铸成《三国演义》这一巨著。那么,这本书的成就在那里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战争描写出特色。我们知道,三国演义的故事,就是用战争串起来的。如果这成千上万次战争写得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写出彩,更不会被后人永久传诵了。作者写战争,没仅写武力的.拼杀,而把战争的策略、计谋及战争前的波动、战争后的影响都作了介绍。这样一来,读者每读一回战争场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战斗所用的计谋、场面的壮阔所感染,自然会传诵千古。大家请看下面一段话:

  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起,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突烟冒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这就是火烧赤壁的描写。作者没有着重写蜀、吴联军如何与魏军拼杀的,而是写当时的场面。透过场面我们就能猜到战争的谋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战的场面、计谋、结果,就生动且不啰嗦地跃然纸上。可见,作者罗贯中的写作功底多么令人叫绝!

  二、人物刻画显细腻。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所出场人物全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着重刻画,描写可谓之绝。例如“义绝”关羽,一生最讲义气;“智绝”诸葛亮,神机妙算;“奸绝”曹操,狡猾奸诈……一个个“绝人”联起来,就构成了一本“绝书”。请看下面这段话: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然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这是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巧布“空城计”的片断。算下断描写了诸葛亮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他的机智,可第一、二、四句话却描写了军队、百姓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从侧面衬托哇!作者从正面与侧面两面同时入手,把诸葛亮写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诗词,也对人物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用。

  做到这两点,不就构成一本完美的小说了吗?我认为是的。罗贯中凭借自己丰实的写作功底,为后人奉献了这么一本巨著,我觉得,不读真是太可惜了!我呼吁:读读《三国演义》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会像磁铁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国演义》与我同行,我爱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道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每学期初我都结合阅读教材,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确定下来,包括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时间等列入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写作所服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无法孤立而行,它必须根植于阅读这一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课外阅读中也要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书推荐课,课上或是由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目,或是由学生之间彼此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第二步是好书共读阶段,在阅读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记采蜜本和读书笔记,对于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还有名言精句等都记录到采蜜本上,以备写作是运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也就是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样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交流会是学生读书成果的一个展示阶段。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以及读书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进行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交流会中的第一节汇报课。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四

  你听说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歇后语吗?这个歇后语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三十六计之苦肉计》——《周瑜打黄盖》里面讲:三国时期,曹操企图统一中原。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攻打荆州。诸葛亮向孙权提出联合起来抗曹军,孙权答应了,他让周瑜和诸葛亮配合。经过商量后,决定用火攻,正在此时,已经投降的蔡和、蔡中来了,周瑜很欢迎,而私下却命令部下小心提防他们俩人的行动。

  突然,周瑜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夜里周瑜叫人把老将黄盖叫去见他,问大都督为何不用火攻。周瑜说:“我正有此意,但还需要人配合我演一出戏。”黄盖要帮他,周瑜同意了。

  第二天,周瑜命令众将领领取三个月粮草。黄盖挺身而出,说:“三个月,就是三十个月也不行,就打一个月,要不行,还不如投降算了。”周瑜大怒,命令重打黄盖一百大棍,才打到第五十棍,众人为他求情,周瑜才命令停下。黄盖被人抬出去后,就给曹操写降书,蔡中也密报了黄盖挨打的事,曹操便相信了黄盖的投降。到黄盖投降那天,黄盖点燃了曹操的船,曹军大败。

  读完以后我想周瑜真聪明能用苦肉计让曹操的兵马战败。黄盖的献身的精神用自己痛苦,换来了国家的胜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这一本书,如今再翻又是一番韵味。——题记

  每次我翻开《三国》,心中都有一种复杂的情结——《三国》的人物太多太多,我喜欢的太多太多,我讨厌的也太多太多。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这更是一个昏天暗地的乱世!血肉横飞、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每天都在发生。正因如此,我才被《三国》吸引,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赵云。其实我也挺喜欢关羽,但是,我认为关羽后期的傲慢自大葬送了他。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赵云的稳重与踏实。我一直佩服赵云的赤胆忠心,一个人,为了主公的孩子,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爆发出自己所有的潜能,在长坂坡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何等的忠勇!不过,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子龙知道以后的刘禅会是此等无能之辈,他会后悔吗?在通读了几次《三国》后,我觉得子龙是不会后悔的。就算刘禅是无能,可是,子龙是不会管这些的。子龙只是一名武将,他要做的就是助力刘备而无二话。况且刘备对他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子龙心里是明白的。

  后来蜀国到了后期,国力衰弱,国内已无真正的猛将,似乎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随时都可能断了气。魏国果然趁虚而入,准备一举攻灭蜀国。这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可是你会发现,赵云上了战场还是和当年一样,还是和当年一样的威风凛凛,还是和当年一样的飒爽英姿,还是和当年一样令魏军胆寒!披上那一身盔甲,子龙还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如果我是年事已高的赵子龙,我觉得,我仍然可以对着苍天大吼一声:“老夫何曾颓废”!

  我还很喜欢大家基本上都不喜欢的一个人——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思想不正常,可是我就是喜欢曹操,我觉得曹操才真正配得上“枭雄”这个称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叫权谋;独战蜀吴联军,那叫胆识;煮酒论英雄,那叫气魄……你可以说曹操奸,但你决不可以说他是阴。曹操绝对要比刘备更适合当主公。刘备太过仁慈,他难道不知道“仁慈的主公是好人,但绝不是好主公”这个道理吗?对别人太仁慈,只是在一步一步为自己挖坑。人,还是要狠一点的。

  还有,在对待人才这一点上,我觉得刘备也不如曹操。虽然他们两个都很器重人才,都很善于招贤纳士,但是,刘备不会用人才。古语有云:“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得天下”。可是你看看刘备,两个他都得到了,可是他却没有完成复辟汉室的梦想。还有五虎将,如此勇猛异常的五个人,却一个一个地死去……反观曹操,曹操可以做到半夜赤脚迎许攸,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对敌人的部下不断给以关怀,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任命败军之将为谋士,刘备可以吗?不可以!全都做不到!

  当然,曹操也有缺点。他小心眼、多疑、刚愎自用……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我眼里,孟德永远都是唯一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不敢评论太多的历史人物,我只想对我最喜欢的两个人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对于《三国》,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精彩的书。书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历史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慢慢品味。

  再次翻开这一本书,发觉又是另一番韵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合上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感慨自己能坚持读完,但更让我感慨的三国那种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不凡。

  打开《三国演义》就是一篇大气磅礴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可以说只有这首词才能形象的形容三国,也只有三国才能配用这首词。

  这首词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因为可以说这首词形象的体现了三国时期那些令人神往、感慨的场面。

  首先是“滚滚长江”,长江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它的意义可以说是非比寻常,谁拥有长江谁就拥有天下!为了争夺它,“英雄”就一个个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则是英雄的大爆发。他们有的.只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匆匆走过,有的则是浓墨重彩!不管他们的结局怎样,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不管是最后郁郁而死的袁绍、身死名裂的吕布、被曹操所杀的马腾、还是最后称王当想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曾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过,而英雄是决不能按成败来论的!当诸多英雄都想争夺天下时,战争作为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当然不可避免,有战争就有“是非成败”“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败,“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夷陵之战”孙权胜,刘备败、大大小小的战阵一次次上演,将“三国”这幕历史大剧一次次推向高潮,也不断以其独有的惨烈一次次成就着英雄!天下,英雄,战争这三件东西就是三国的标志!

  但时间从不会过多的留念任何时代。它只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在不断东流,而天下也在一次次易手。“英雄”“浪花淘尽”,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们的舞台一个个倒塌:白门楼吕布丧命,周瑜英年早逝,关云长白走麦城,曹操遗恨陨落,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秋风五丈原、“是非成败”“转头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当踌躇满志的曹操挥鞭南征,饮马长江,想要一脚踏平东吴时,“赤壁之战”的一把火却让他丢盔弃甲,周郎则一战成名。当刘备气势汹汹杀向东吴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将会因为一个似乎弱不禁风的书生陆逊所付之东水。“夷陵之战”的八百里大火,一夕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

  当英雄陨落、成败转换,英雄的天下自然易手。“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蜀汉的灭亡带给人们无尽的惋惜和心痛,想当年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当世人物千辛万苦建立的国家,就这样迅速败亡,怎能不让人遗憾?“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曹魏的消亡带个人们无尽的疑惑,当年曹操、曹丕一手建立起的魏国为何会成为司马炎的江山?“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东吴的易手让人们跺足而叹,当年孙权、周瑜、陆逊等几次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为什么这次就不能呢?谁都在想这些问题,谁都想找到答案,但谁都不能回到三国。“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那就把这一切都归与天命吧!而天数茫茫,岂是一部薄薄的《三国演义》所能道尽?于是,这段被天所安排的历史,进入渔樵闲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各位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

  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近期,选煤厂工会组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后感活动,在二十六年的工作历程中,我觉得“三国演义”这本书,从内容、构思、欣赏价值和人生借鉴上都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经典、军事上的典范和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就其一百四十余回的内容记载而言,为我们展现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阅读之余,让人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人物描写淋漓尽致,场面刻画栩栩如生,使人流连忘返,掩卷难忘。人物性格描写中有威风不可一世且又奸诈多疑曹操曹孟德;有仁义可敬而又心慈面软的刘备刘玄德;又有雄踞江东且豪气云天的孙权孙仲谋。而这些性格又成为他们雄霸一方的资本,究其背后他们又有着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胆略过人、治国有方的雄才大略,尤有曹操胜之一筹。在军事战略上,此书是三十六计的一次成功演变;谋略上“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再次伐城”运用得恰到好处。有闻名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连营七百里”等等,至今仍然被军事称之为教科书般的经典。在治国之道上,正如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所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又如“宜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等,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期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治国方略……这些感触颇深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的`深邃,阐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不仅让人感叹:“三国真实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经典,是让人们真

  切地感到:“英雄终有用武之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忠贞之士人人敬仰”等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就其个中故事,浅谈几个个人的观点:

  一:共同创业要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如刘皇叔与刘表、曹操与司马氏、董卓与吕布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反之,刘、关、张三结义,曹操的排除异己,孙权与周瑜等是追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知己,办起事来也事半功倍。如今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善于发挥群体(集团)的力量和潜能,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在“三国演义”中无数章节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三个鼎力国家的领袖都有爱才、惜才、用才共同特点,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成就霸业。当今的人才战略和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人才,如“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便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反之,用才疑才,晾晒人才,甚至是攻击迫害人才,那么他的事业或大家集体的企事业迟早会毁在这个人的手里。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成败的关键。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成功的办法又各有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兼听则明”,“十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也表明了这一浅显的道理。如今的群力群策、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都说明了兼听则明的重要性。反之如桓、灵帝的覆灭,刘表之执拗,后汉的刘禅等都快速地走向灭亡。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研究历史规律,

  人物性格的复杂,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读了五遍“三国演义”,原因也在于此吧。名著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的,好的名著会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从《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好戏: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火烧博望,空城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这些动人的故事真让人拍案叫绝!

  每一出好戏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个主角都有鲜明的个性。比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爱民如子,曹操的阴险多疑,司马懿的自作聪明,张飞的粗中有细,关羽的忠贞仁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忠厚善良。每一个人物都被罗贯中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如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人看后赞不绝口!

  今天,我要重点说一说刘备和曹操。刘备是蜀国皇帝,是罗贯中心中的正统;而曹操是魏国的皇帝,同时也是作者要故意贬低的角色。此二人曾经“青梅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认为当时天下只有刘备和他才是真英雄,其他的人均是无名之辈。刘备是汉室宗亲,曹操是汉室之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我对这两人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曹操奸诈多疑,心狠手辣。诸葛亮根据他的弱点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火烧博望,三把大火烧的.曹操如惊弓之鸟,谈虎色变,闻风丧胆。曹操曾经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从中不难看出他是何等心狠手辣,就连自己的救命恩人也不放过,真是恩将仇报,禽兽不如。他还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从而导致了一个个名士之死:许攸多才,曹操曾赤脚迎许攸,但后来发现他骄傲狂妄,目中无人,就借刀杀人,除掉许攸而后快。杨修是曹操肚中的蛔虫,知道他的心腹事,只是偶尔的和他开开小玩笑,最终却招来了杀身之祸。神医华佗是真心真意的为曹操看脑病,他却以为华佗是关羽的朋友,有意陷害她,不问青红皂白就杀掉了一代名医。曹操做的错事真是比比皆是,这一个个充满血腥的故事让他的很多将士都心惊胆寒,敬而远之。就连徐庶这样的名士进曹营后也是一言不发。

  再看看刘备,论才智,他可能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可能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可能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系天下,心胸宽广。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许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刘备对关羽、张飞更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使关张心甘情愿地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备三请诸葛亮,以诚相待,风雨无阻,这让诸葛亮无限感激,同意辅佐刘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三让徐州,心胸坦荡,不乘人之危,不愧为真君子!刘备摔阿斗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从中不难看出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他不以貌取人,礼贤下士,正因为这样张松才心甘情愿地把原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样的明君谁不喜欢?这样的皇帝谁不爱戴?这也是蜀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不愧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我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都有很大的收获。从一个个故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生活中我们不要为得到一点点小便宜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工作中不要为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自命不凡;人生中不要为一点点失意就耿耿于怀,怨天尤人。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就是人的心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俗话说得好:“宰相肚子能撑船”。那就让我们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一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一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一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一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一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一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一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一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一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一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8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8

《 三国演义》读后感02-15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09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5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