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2-10-03 08:37: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6《场景革命》读后感

  《场景革命》是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声。

2016《场景革命》读后感

  场景革命读后感(一)

  “场景”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影视剧有分场景,我们做产品时也经常强调分析用户需求要从用户场景出发,分析5W1H。但是之前的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些层面。

  《场景革命》这本书内容不多,而且很多是案例和图片,但是字字珠玑。作为身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从业人员,看到很多观点都脑洞大开,对很多现象和产品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吴声在书中指出场景是后连接时代的造物逻辑,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全篇的核心词为体验、链接、社群、数据,即四大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1.体验

  -场景作为流量入口的一种颠覆,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消费精神的变换,是立足体验美学的场景新方法。

  -通过流量放大用户价值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当我们无法满足价值敏感性时,用户就会计较价格敏感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塑造用户的卓越体验:塑造体验的层次感,体验的层次感决定场景的真实性;体验要有细节,细节足够真实,才能吸引用户加入;提供基于长期消费伴随的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体验细节是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的要点所在,一个保温杯、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在一起,配上iphone或者三星手机,就意味着听课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些单品本身就会变成一种“关系标签”,关系标签就是一种体验细节的亚文化符号。

  2.链接

  -团购场景、打车场景的背后隐含了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升级,这种变化更多的时候带有极强的赢家通吃效应和链接的乘法效应

  -从四个方面完成空间链接:让场景演进为生活方式;场景标签化;基于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化,让线上模拟线下,让线下对标线上,让移动端改造PC端;多屏联动也是空间链接指数级增长的具体表征

  3.社群

  -个性化的场景生态是以人为逻辑、以体验为核心、以连接为中心、以社群为最大公约数的商业环境

  -当有大量的长尾流量时,传统的流量思考有要被颠覆掉。长尾流量并不意味着流量很少,如果谁现在基于女性健康、女性生理周期和女性情感提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将以这样的产品分发,分发给大姨妈和美袖,分发给女性公众账号“她生活”和“大忘路”,巨大的商机不言而喻。

  -到底是流量需要我,还是我需要流量?我们对流量嗷嗷待哺的同时,必须看到流量对我们也是望眼欲穿

  -商业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商业,是要去思考我们和拥护者的关系。用户不再是用好了,而是拥护者

  4.数据

  -收集可量化的数据;塑造可量化的全场景体验;精准的数据匹配精心设计的场景

  对应场景的四个核心元素,作者也提出了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

  -产品即场景,产品等于场景的解决方案

  -分享即获取,以人为中心的新分享能力,让品牌等于故事、文化和能力

  -跨界即连接,跨界的连接击穿了各种场景的区隔,形成的是新体验、新品类和新价值

  -流行即流量,流行成为流量的新入口,只有占据亚文化流行趋势的制高点,才能掌握流量的话语权

  书中最后作者利用场景理论,对场景颠覆商业模式做出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场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其实理解了场景,这些都不难理解。

  看完了这本书,我也对很多产品会更加理解。比如今年年初,美丽说和蘑菇街都进行了大幅改版,首页由之前的商品瀑布流通通改成了达人分享流,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垂直微博。当时我看到很不能理解,毕竟对于电商来说,首页流量重中之重,直接改掉了商品推荐的最佳展示位置,不怕对订单造成影响?再加上页面设计整体看起来杂乱,从一个用户逛的角度,更加接受无能。不过现在看来,估计就是想对传统流量模式的一次转型。传统电商的货架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流量越来越难获取,另一方面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导致转化越来越难。通过达人分享模式,利用达人的力量聚集粉丝效应,从而像书中所说的抓住大量长尾流量,创造社群,也许能找到另一番天地。大姨妈、辣妈帮、小红书、美啦等这些女性社区通通都开始做女性电商(而且据我所知其中小红书的转化极高),正是通过打造个性化深层次场景,聚集粉丝社群,从而获取流量的实验,毕竟电商传统模式有淘宝、京东、当当等等大佬们已经足够了。

  而且现在用户越来越细分化,比如用二次元来形容一个群体都已经过于笼统,二次元下面还会分出很多个群体。再如咖啡+甜品+鲜花=小资,咖啡+苹果电脑=创业,咖啡+关东煮+便当=上班族……一杯咖啡也能定义这么多场景和人群。这对于我们做产品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可以深挖和洞察的场景很多,挑战也在于如何做到深挖和洞察。

  场景革命读后感(二)

  开头:三等书教干货,二等书讲洞察,一等书开脑洞

  在吴老师赠书之前,宝岛眼镜的董事长王智民先生,已盛赞这书好看。

  我读书,通常越读越薄。之前看书,我会拿支荧光笔,把要点划下来,待全部看完,再抽关键点,总结成书评。流行的书,很多都比较水,长篇大论,其实没讲多少有效内容,我经常可以用区区几百字,把核心内容概括完。

  吴老师这本书,读得很崩溃。这本书是个烧脑的火炉。目光在吴老师的文字上,新想法却像爆米花一样,从脑洞里劈劈啪啪飞出来。打开Evernote,把这些新冒出来的想法,收集起来,最后自己写了几千字的米花笔记。

  书一口气读完了,翻着Evernote里面的爆米花,发了愁:太多形状不规则、散乱的珠子,串不起来。断断续续摆弄了俩礼拜,稍有头绪。

  所以,以下是我写过所有读书笔记中,最特别的一篇,因为大部分观点,是从原文启发出来,而非来自原文本身。这次不再有“剧透”,我相信1000个人的脑洞里,会爆出1000罐五颜六色的爆米花;1000个人眼里,也会有1000本《场景革命》。

  [上]好不容易聚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切换:手机赋予了人们在一瞬间“生活在别处”的能力。在单向流动的时间里,我们不愿再有无奈的等待和呆滞的留白,我们被一个一个好玩的碎片吸引,快速切换。

  游走:你在一个会议上,刚换了一个讲话的人,讲的事你觉得有点无聊,你马上打开微信,进入到一个群里,看到一条八卦,发八卦的那个妹子长得很好看,你忍不住点开她的头像,请求加好友,然后又翻了一会她的朋友圈。朋友圈里有个帖子很搞,你差点笑出声来,顺手分享在朋友圈里。有个同事点了个赞,你点开他的头像,问他王总今天下午出差回来没有......10年以前,我们的世界不是这个样子。

  意义:生命越来越像一个游戏,你在一个地图里闲逛着,四处找你觉得有意思的事。一会翻开一个水缸,一会跟另外一个玩家聊两句,一会打死一只野猪,每当你开始无聊,你就焦虑着寻找下一个Mission,Get一个新技能,你觉得满足,之后很快又感到空虚。于是下一个Mission又开始了。

  泛滥:我们进到一个场景泛滥、场景切换迅速的快社会。我们的时间很快被无数的场景填满。我们有意识进入某些场景,又无意识被某些场景吸引走。只要你愿意,每一刻都可以过得忙碌而充实。可是,你真的明白,你在忙什么吗?

  逃离:等电梯、等公交、坐地铁、排队、等红灯......我们从这些弱体验的现实场景中快速逃离,进到更好玩的,某个APP里的场景。那些不带感的现实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庄周梦蝶,究竟身体所处的场景,还是手机里那个场景更为现实?生活变成了一个现实增强版的大网游,你还会买GUCCI的包么?在这个游戏里,如此昂贵的一件道具是否真的有意义?

  卷入:媒体、产品和品牌,该如何卷入整个场景流,而不是被迅速切换的场景切碎,挤出?

  好玩:第一次我去纽约,对这个脏兮兮、乱糟糟,比北京还堵的城市并未有什么好感。后来跟一个纽约土著聊天,他说纽约很好玩,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场景可以供你游走。场景泛滥、丰富多彩、所以好玩。

  [中]一分钱的红包:意义感比钱重要

  红包:有一个群,群里每天都有人发几分钱的红包,每天都有人抢几分钱的红包。抢几分钱的红包有意义么?他们发的不是红包,是寂寞;他们抢的不是红包,是满足感。一坑小鱼、两个馒头、喂三个小时。

  情绪:电影、小说、游戏,体验到的都是情绪的流动。电影和小说的情绪流动由编剧和导演来把控,游戏的情绪流动由策划暗中牵引。那么现实中的情绪流动,又由谁来把控?是我们自己么?也许有时候不是。我有个朋友,英国回来学心理学的小美女,专门研究游戏中的情绪流,按照她的意见调整过的游戏,收入都能大涨。既然我们的现实越来越像一个游戏,我们可否设计一些关卡和任务......

  交互:交互是情感的激发、流动和转移。连接是河道、交互是水。没有水就不成为河,没有交互的场景也只是个空壳。交互让连接有意义,让连接变得丰满。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互越多,关系越近;人和物之间的情感交互越多,好感越多。

  画面:好的散文,并非来自于优美的文字,而来自作者描绘画面的能力。人很难通过直接的文字,把情感传递给对方:我写“静谧”的时候,你并不见得产生静谧的感觉。但当我透过文字,成功地在你面前展开了一个夜半月下池塘的画面,静谧的感觉自然传递给你。画面,就是一种场景,情绪可以通过场画面来激发。

  感受:“是”什么,如何“表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表达之后,对方感受到了什么。这个时代,“是”什么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如何感受你。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给对方创造感受、体验的能力。所以,“优质”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能让别人嗨起来才是。

  可乐:可口可乐在瓶身上印上那些带感的句子,把感觉传递给你,实现了你和瓶子之间、产品之间、品牌之间的交互。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物体,借此活了起来,变成一个有感情、可交流的对象。和看到它的人,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好感由此而生。

  价值:物质极大丰富,竞争充分的时代,物质本身是什么、具备什么属性,已经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如何与你对话,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体验,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开始割裂,而溢价部分,由精神价值,而不是物质价值来创造。所以,盈利能力=体验与精神价值创造能力

  快乐:不快乐还搞什么搞?每当我看到董明珠那张苦大仇深的脸,我就知道格力走不远了。越来越少的人会为单纯的便宜买单,他们需要的是欢乐、刺激和满足。董明珠大姐,你没创造快乐的能力。

  想要:你觉得消费者“需要”某种东西,并没有什么卵用,关键是消费者真的想要什么。就像你觉得一个女生需要找个男朋友,对你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她想要和什么样的男生在一起。所以,要成为消费者“渴望”和“想要”的东西。

  [下]造场景:什么节日咱都过

  创造:新的场景可以被创造出来,只要我们有能力在场景中填入新的,好玩的体验。“双11”和“520”,“618”和白色情人节。人们渴望更多狂欢的机会,商业机构也在创造更多狂欢的机会。因为我们想嗨,我们就找更多的嗨点,有人就创造更多的嗨点。

  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丛林。一眼望到边的丛林没什么意思,丛林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看不透,从里面总能发现新的、好玩的东西。如果你是丛林的一棵树,那没什么意思,人们渴望的是灌木丛,发现一头穿山甲。成为一个可被别人发现的彩蛋,成为彩蛋制造机。

  身份:我们在不同的场景里,用不同的身份和别人交互。我们快速地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选择不同的道具,来增强我们的身份,帮助我们传递情感,实现更强的交互体验。这一刻你西装笔挺,一本正经地和客户谈判,一小时之后,你开着你的小宝马,成为一个Uber司机,晚上回到家,你又变身工程师,帮小区里求助的妹子修电脑。这种切换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能性越来越多、障碍越来越小。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你突然发现,你的十八般武艺,都有用。

  Uber:是临时搭建、限时拆除的邂逅;是有限时间和空间内的可能性。是小冒险,是抽彩票,是开宝箱。

  漫咖啡火了:在拥挤的城市里、一个人、一间屋子,如同一间禁闭室。我们其实不愿回到那个冰冷孤寂,我们称之为“家”,却名不副实的地方。所以咖啡馆成为除蜗居外的第二生活场景,那里热闹、好玩、有东西吃,有人聊,困了再回家。

  结尾:场景即时间、场景即注意力、场景即消费,我们用时间换来了什么?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在努力,在下一刻更加引人注目。在别人的场景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场景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场景的作文03-20

深圳场景作文12-18

下雪的场景作文10-06

雪天的场景作文10-20

有关著名的革命事迹05-22

革命烈士的事迹04-07

辛亥革命的作文11-08

革命烈士的诗歌10-20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作文600字10-11

场景的作文300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