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读后感

时间:2021-01-17 10:49: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春望的读后感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春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的读后感

  杜甫,唐朝伟大诗人,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在盛唐中度过,游历了中国许多地方。参加科举,落榜。和许多盛唐时期诗人一样,杜甫怀有巨大抱负,入仕治国。但一次次世事的经历,使他真正看清了这个社会。

  当唐朝由盛走向衰落时,杜甫深刻的感受到了社会的变迁,人生的辛酸,同时也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

  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忠君、仁爱、入仕思想深深影响着杜甫。但当安史之乱爆发的八年间,唐朝社会的急转直下,百姓深受磨难,杜甫深刻的认识到了世事的变迁,他用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记录了这场战乱给社会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深刻的记录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底层百姓生活艰辛,战乱给整个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春望》就是杜甫写于这个时期,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作者回到长安所见所闻。

  在叛军的劫掠后,长安已是满目荒凉,往日繁华的长安,现在已是不堪目睹。诗人杜甫看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一个忠君爱国、对贫困百姓有仁爱之心的人,内心的伤感是可以理解的。

  诗歌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后再次回到长安的所见,叛军攻陷长安,虽然山河依旧,但已满目疮痍。春天草木茂盛,但人烟稀少,与往日的繁华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借助花、鸟美好的事物表达一种感伤悲凉之情。感慨世事的变迁,对花而伤感流泪,因为恨别而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惊心难过。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加强了诗人对长安沦陷的伤感之情。景随诗人的情感而变化,花鸟美好的事物也因为诗人内心的感伤而变得凄凉。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当时战乱持续时间长,同时也表明了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长期的战乱,在外打仗的士兵,故乡家人对他们多么牵挂,一封家书抵万金,思念亲人。在战乱的年代,年轻人都被抓去打仗,家里只剩下老弱,百姓在战乱中承受苦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诗人想到这里更是感到痛苦,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对国家社会、底层百姓的忧愁,白发脱落的更加稀疏短少,发簪几乎不能夹住。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国家破落,百姓处在苦难之中的忧伤之情。诗人把个人之情寄予到国家百姓,关心国家安危,关心百姓疾苦。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诗人把个人的坎坷遭遇与社会世事紧密联系,在细微之处见真实,寄予感情与诗中,客观叙述描写与主观的抒情相结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给人一种悲伤之感。《春望》把作者内心的伤感忧伤之情与现实景物恰到好处的联系在了一起。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国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难,诗人杜甫深深感受到了世间的桑海。沉郁顿挫的风格表现了杜甫一种倔强的性格,感情的深厚表达的真挚。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忧国忧民、仁爱之心等等。朴实无华的语言,世事的描写,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感触,对国家安危的关心被历代仁人志士所敬仰。


【春望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春望的诗歌03-23

春望诗歌03-28

春望古诗原文05-09

《春望》教学设计01-19

杜甫春望读后感(通用5篇)03-23

春望阅读答案的内容02-11

关于春望阅读的答案02-10

杜甫《春望》原文及翻译03-22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