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只差三厘米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4-03-07 16:40:09 炜玲 励志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败只差三厘米的励志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败只差三厘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成败只差三厘米的励志故事

  成败只差三厘米

  在南京青奥会央视总演播室里,出现了一个俏丽的身影,她在荧幕前镇定自若,大气稳重,她的评论准确专业,行云流水。她就是央视体育频道评论员陈滢。她是南京青奥会央视总主持人,这也是她第一次担任重大综合赛事的总主持人。

  一时间俏主播陈滢的名字响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十二年前陈滢还只是央视一名翻译和配音工作者。

  2001年,还未大学毕业的她进入央视实习,第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工作,由于本科是英语专业,最初在体育频道翻译资料,同时参与赛事配音。那时台里从国外引进比赛的录像,上面带着BBC、NBC等频道的英文解说。她的工作就是先听译,再翻译成中文并配音。

  有人说,翻译工作是嚼别人吃过的馍,没什么味道,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对于非体育专业毕业的她来说,要翻译好这些解说也并非易事。各种专业词汇让陈滢很头疼,因为体操、花样滑冰每个项目都有一套不同的专业术语,光体操项目就有近2000个技术动作,再加上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评分标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每天抱着字典和专项书籍学习,裁判守则更是时刻不离手。

  因为陈滢自小练习舞蹈,喜欢音乐,所以对与舞蹈有关的体操、花样滑冰比赛特别喜欢,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两个项目的录像也格外上心。在听了国外解说员的解说后,时常有不过瘾的感觉,逐渐地她会在国外解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想说的内容,让评论更丰盈、更有人情味。就这样,她在幕后一干就是三年。

  机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但同时,机会也需要自己争取。2004年11月,中国花样滑冰大奖赛时,陈滢勇敢地向领导请缨。一个幕后的配音编辑要走到台前来,这可是要有足够的勇气的,陈滢如此,领导也是如此。“现场解说好比在刀尖上跳舞”,自己在控制喜怒哀乐的同时,还要把现场的热烈气氛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其中的分寸很难掌握,在比赛现场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工作,对评论员的自控能力要求极高,既要全神贯注理性地分析比赛,又要感性地传情达意。台领导对她说:“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不行以后就永远不要再提了。”结果那一次的解说陈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之后,她解说的赛事越来越多,都灵冬奥会、北京奥运会、温哥华冬奥会、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渐渐地,她成为央视体操和花样滑冰等项目国际赛事解说的不二人选。?2014年南京青奥会,她力压群芳,成为央视总主持人。大家有所不知,和单项评论工作不同,总主持人的工作需要了解奥运会26个大项300多个小项的信息。由于此次青奥会的播出大本营设在北京,不像之前的奥运会把大本营设在赛事举办地的主新闻中心,所以资料搜集更新非常困难。难上加难的是,和以往大型综合运动会的主持人都配备专门的撰稿团队和提词器服务不同,本次青奥会要靠主持人自己即兴组织语言串联节目。最终,凭借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陈滢出色地完成了南京青奥会的主持工作,并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许。

  陈滢自己把这次赛事主持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多年的赛事评论经历。

  这让我想起了竹子。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生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用了6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才有了后面的拔节生长,以致成钻天之势。

  其实,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之前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最后之所以没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熬过那“三厘米”阶段!

  三厘米创造出的奇迹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要让自己完美起来就必须得经历千锤百炼的雕刻,滴水穿石,铁杵成针。

  据科学统计,竹子在刚冒出土面发出嫩芽的时候,忍受着烈日暴晒和狂风暴雨的洗礼,用了4年时间,也不过长了3厘米,但在第五年却以每天平均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长到15的时候,仅仅只用了6周的时间。原理就是在前面的4年时间里,竹子把自己的根牢牢的巩固在土壤里,并不断延伸,扩展到数百平方米。

  人类坚强的意志力犹如竹子的韧性,看似柔软,却不会被轻易折断。

  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抱怨人生,明明自己在很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想想竹子,想象成你所作出的努力是刚发出嫩芽的小竹笋,你的所有付出都是在为了更好的扎根,等到时机成熟,终会登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同样的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杆。晾衣杆不服气的问着笛子:我们都是来自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回到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琢。

  此时晾衣杆沉默了。人生亦是如此,吃苦是必经之路,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其价值。

  马云在聊起他的创业心

  得时,说道:昨天很残酷,今天更残酷,明天会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都死在了今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

  我们在很多时候总是会自以为是的认为未知的就是美好,而忽略了它该有的本质。三分热度,没能熬过三厘米时期带来的风吹雨打,致使抵达不了巅峰。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他人辉煌腾达的时刻,忽略了其背后艰辛的付出。

  人生需要储备多长时间,才可以抵达巅峰。或许有人一夜成长,或许有人一夜白了头。

  生活在我们脸上肆无忌惮的刻画着岁月的痕迹,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到最后,剩下的也只不过是沧桑的皮囊。

  从懵懵懂懂的童年跳着欢快且无忧无虑的步伐,一路奔跑到青少年时期被各式各样的书本压着在成长。随着时间的双手催赶着人不断前行,我们步入社会,或开始迷茫不知所措,或坚强自力更生。没给我们留下丝毫喘息的机会,头发已经白了好多根,行至中年我们开始为生活拼命奔波,为养家糊口四处漂泊,只为更好的生存。压力如巨石般砸在我们脑袋和胸膛上,仿佛是张牙舞爪的恶魔般要吞噬着我们。多少个“忍辱负重”的日夜过后,我们再也没有和生活对抗的能力,我们老了,头发苍白,沐浴在阳光下等待着死神比之昨日更近一步的宣告。

  一生不过如此,在转瞬间时光就匆匆而过,遗憾无外乎是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安逸;最怕想坚强的时候已经没了能力。

  加油,努力当下,放眼未来。送给自己,送给所有奋斗的人。

  熬过“3厘米”,人生大不同

  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了四种高贵的品格,其中又以竹子让人印象深刻。

  竹子清新雅致,具有宁折不弯的高风亮节,也深受很多文人墨客的喜爱。

  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意思就是,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子的高度评价。

  关于竹子的生长,其实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竹子在刚开始生长的时候,要用四年的时间,才能长高3厘米。然而到了第五年,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长,仅仅用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高。

  是不是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这是因为竹子在前四年的时间,将它的根在土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竹子用这么长的时间来扎根,就是为了能够长得更高,一旦根扎好了,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

  自然界真的很神奇,由此可见,打好基础真的非常重要,真的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实话实说,我们的社会现在是很浮躁的。

  做事情的时候,总有人急于求成,不肯花心思去把基础的工作做好,一旦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效,就觉得这件事情没有前途,然后就轻易地放弃了。

  总是把问题归结于环境与运气,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只盯着别人的成果,却不去想别人的付出。

  一个人的成功,一家企业的成功,并非偶然,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因为机遇好,那也是无数次碰壁换来的。

  黎明前的黑暗是多少人没有迈过去的坎,竹子的3厘米,变成了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分水岭。

  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

  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声音会让你放弃,那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个道理,用很长时间只取得一点点进展,这对于大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他们过于追求短期结果,从而忽略了前期耕耘与扎根的重要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经验的积累与基础的牢固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的关键。在完成目标的道路上,要坚定且沉着,相信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成功打基础,都不是白费,只有这样,成功才能离我们越来越近。

【成败只差三厘米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成败选择励志故事10-10

方向决定成败励志故事10-16

喝水决定成败的哲理故事10-23

故事只是故事的励志故事10-17

励志故事小故事07-30

洗碗的故事励志故事10-21

励志故事大鱼的故事10-11

励志故事12-30

经典励志故事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