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作文

时间:2023-05-18 14:21:45 优秀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优秀作文汇总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优秀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文优秀作文汇总7篇

语文优秀作文 篇1

  曾几何时,望着那厚重的语文课本而望而生畏;曾几何时,拒绝那排山倒海的诗句充溢脑海。一切一切的枯燥无味,生出了对语文学习的不满与厌恶。

  每当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我总认为那是侥幸。因为我向来只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一种包袱,但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面对日臻优异的语文成绩,我突然有所省悟:语文学习对各科成绩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于是我决定:为语文,为文学唱首歌。

  依稀记得,学的第一首诗是《静夜思》。当时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们感受到了大诗人李白思乡心切,对家乡深深的怀念。而如今,越来越多奥妙的诗句显得浅显易懂,并能在平时的写作中信手粘来,娴熟运用。

  依稀记得,读的第一本名著是《简爱》。生动的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起伏跌宕,正是这样一本名著,引导我走进了“第二课堂”。

  汉语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淼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吹”“绿”不止的江南岸;是庄子的逍遥之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武的老冀之之,是诸葛亮的精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者的《兵法》,是受到刑罚者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为语文,为文学唱首歌。它们是中华悠久的历史象征,是“取之精华避之糟粕”的结晶,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为中华的精髓唱首歌,她是位“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女子,神秘而不矫作,美丽而又含蓄,今人为之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语文优秀作文 篇2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做一名课改中的语文教师呢?我认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我做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尝到由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的滋味。其中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师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参加过多次的《语文新课标》的培训,反复的尝试、研究、反思,让我尝到了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让我知道除了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自身基本素养的提升。

  语文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我了解到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们可以说出诸多理由。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教师如果整天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让学生在驯养中成长。那么,谁还能喜欢你?谁还能喜欢语文?教师要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能透出文学素养,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这样的老师看起来有点“文刍”,可是在他的熏染下,让学生受益很多,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这才是课改中的语文教师。

语文优秀作文 篇3

  语文课的精彩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变化,调整教学行为,及时采取得当的措施,使课堂有序、有效而又充满激情。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我们的教学设计要朝着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进行预设。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思维特点、知识背景、性格特征,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设计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

  我们以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文字感受了苏轼词赋的豪放魅力,但对于“江”和“月”这两个在作品中既是焦点又极不和谐的意象,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特别是月,看起来是孤寂的,苏轼是否有所寄托?这与苏轼的潇洒是否和谐呢?对此,我没有急于介绍苏轼的思想变化层面,而是告诉学生可以去探究一下,或者查阅相关资料。

  于是有不少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确立了“苏轼潇洒之我见”这一研究课题。学生的结论是:现实的“月”,皎洁柔和;历史的“月”,古老苍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以被贬黄州为界,在被贬前,苏轼愉悦轻松、激情满怀。所以月亮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象征他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而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苏轼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所以,出现在景中的月虽也是静的,但却是孤寂的,甚至有着缥缈感。但作者哀而不伤,在他看来,江、月虽是永恒,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又为了生命仍具有永恒的价值;只要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苏轼把人生的意义确定为精神的超越升华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用“月”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他淡泊名利,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教学中,笔者直接从让学生谈谈苏轼的潇洒人手来导人新课,从而生成了见仁见智的解读。

  二、调动音符,奏响乐章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既定的,貌似天衣无缝,实则缺少教学的灵动性,缺乏课堂的生成性。一堂精彩的课,在于教师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捕捉到不和谐之音,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做到收放自如,使课堂富有灵动性。

  当我讲完《寒风吹彻》时,有个学生突然说出一句话:“人活着真没意思,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谁也帮不了你,寒风透骨,看不到一点暖意,怪不得整篇文章让人读了之后冷飕飕的。”当时,大部分的同学均有同感,唏嘘不已。面对这样的“意外”,我并不急着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而是让他们找找文中有没有作者向往的温暖,是不是还有一点温情。这一点拨,立时让学生翻开课本进行讨论。

  有学生从文中找出“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从中可以看出对陌生人的关爱。又有学生找到“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还有学生说文中写到作者想象天热的时候,母亲带领孩子过河看望姑母的情景,也反映了作者对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还有学生说“寒风吹彻中,我们依然还有春天的梦。”

  就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无拘无束地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凭着经验、体验和同样的启示,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实现了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对某一问题便能做出有个性且有依据的解读与理解,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学生通过这一比较、探究,深深体悟到:倘若只从生与死的角度评判,人生的确是孤独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更重视生命的过程,让生命更为充实。笔者随后也谈了自己的感悟: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只要走出精神的冬天,前面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段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教师就如同调弦师,与学生同台演出,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求新,与时俱进,使得这演出有自然主义的真实,有现实主义的坚实,有浪漫主义的诗情,更有后现代的解构,单调的语文课堂因之充满活力。

语文优秀作文 篇4

  早在之前的读书交流会上就听李蓓蓓老师说起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了。说它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事例感同身受,道理通俗易懂,毫无说教之词,非常容易让人接受。它不像其他教育类的书籍,读的时候感觉道理很对,可是一旦放下书,却完全不知从何做起;又或是通篇都是在教家长如何“训练”孩子;或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功,让人看了只会产生自卑感和距离感。这本书真正在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作为一名承担着教育29个天真烂漫孩子的年青教师,我怎能错过这本书?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认真研读起来。

  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母亲在教育女儿时的浓浓温情和细腻呵护,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她在对女儿的教育中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她的女儿不仅成绩好,能力强,而且在个性品格上也有着超越年龄的豁达成熟。而作为母亲只是单纯地希望这样的个性和品格能帮助女儿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吃大亏。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提出:要尊重儿童,对孩子管制、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在“像牛顿一样”一文中提出家长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在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问题上提出:“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陪孩子写作业常常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在我们惩罚不认真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给出了“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的新理念……很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经过尹建莉女士的对比分析,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很多时候都做错了。

  又比如在“古诗滋养的孩子”一篇,我就很有共鸣感。在教古诗《画》和《草》的时候,我极力想把古诗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之美解释给孩子们听,甚至一字一字地解释诗句,可是效果却南辕北辙。于是,我改变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感,我只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整首诗的整体意境。这样,学生对于诗词容易理解多了。那尹建莉女士对于古诗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很专业,它表面看来都是写日常的零碎事,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正是这些事吗?但作者总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到深刻的教育问题,并且一层层地分析,一点点引着你走向问题的核心,让你真正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非常赞成尹女士的这个观点——“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教育”。希望我能用这种不留痕迹的教育给孩子们一个更舒适、更自由的成长环境。

语文优秀作文 篇5

  与语文结缘也属偶然,高中时先学理科,后因老师动员又半路改道,幸运的是由此撞进了语文世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把语文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体会语文的真谛。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教改、课改,无论是纷呈的流派,还是种种的论辩,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是教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即提升学生素养,使其更好地生活,学语文就是学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近三十年的语文教育生涯愈加让我产生明晰而执著的感悟──语文在生活里,生活在语文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初涉讲台,懵懂之中就喜爱将生活里的素材搬进课堂,大凡课本中能与现实有勾联的,无不挖空心思,引入生活活水。

  也正缘于此,我品尝到了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副产品,一群纯朴的农村小女孩,利用午休时间,在桑树田里吃成了大花脸,还给我带回了一袋沉甸甸的紫红的桑葚,就因为我在分析景物描写时勾起了童年生活的回忆,而文本所表现出的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精髓则被孩子们在田野里诠释的淋漓尽致。

  也正缘于此,我的着眼于生活的趣味作文课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的门扉。我的“手提世界”专题(以装有教学资料的手提包为话题开展的一次活动作文课)成功引爆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它的生机与魅力就在于其生活内存永不停息的更替。“谁解其中味”(一次食品品尝活动)成就了一次滋味复杂的写作活动课,所引发的思想情感的碰撞交流让孩子们终身铭记,其教育、感化之功能远比食物本身要甜蜜。

  也正缘于此,进城执教后,为了使学生获得生活滋养,把握生活的脉搏,我依然念念不忘寻找一切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阳春三月,我们一起踏青挖荠菜,寻访春天;瑟瑟秋风里,我们一道登山野炊,感悟秋色;花红柳绿时,我们一起访古探幽,体察家乡古镇风情;细雨濛濛中,我们拜访总理故居,感受伟人足迹;学语言文字专题时,我们一道上街为汉字“捉虫”,用行动来捍卫祖国文字的尊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参加《语文学习》杂志社举办的“我有一个金点子”的`语文实践活动大赛中,我班的两个小女孩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走访,跑遍了全城的网吧、游戏厅,最终形成报告递交市长并与之对话,得到整改批示交办有关部门。她们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征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这种活的语文教育使孩子们将所感悟的自然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看着如今的孩子们被囚禁在深墙高院内,过着三点一线的日子,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不是师生不愿有生活,而实在是教育行政部门种种因噎废食的硬性规定,切断了语文教育与生活联系的纽带。

  也正缘于此,对语文教育者的生活教育理念势必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语文教育者不仅仅是基于教学的需求,也更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务必提升自身的生活素养。也许你并不喜欢体育运动,当孩子们谈起“世界杯”“姚明”时,如果你也谙熟内情,会产生怎样的知音效应;也许你并不喜欢流行音乐,当孩子们唱起周杰伦的歌时,你也能来上一段东风破、青花瓷,会产生怎样的共鸣效果;也许你并不喜欢武侠小说,当孩子们津津乐道于金庸、梁羽生时,你也来一段《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的精彩点评,会产生怎样的人气感染;也许你并不喜欢90后的流行小说,在孩子们为各自的偶像争论不休时,你也能从另一高度评寒论郭……如果有这样的意识与行动,又何愁在语文教育中师生不能共同弹奏出和谐欢快充满浓浓生活味的情感旋律呢?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以为语文味就是这种浓浓的生活味,有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师应当是杂家,斯言诚哉,语文教师如果能成为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对语文课堂而言则余味无穷;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则善莫大焉。

语文优秀作文 篇6

  “叮—”上课铃声响了,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教室。刚坐下来,老班就慌慌张张地跑到教室。大喊:“我有一个临时会议,你们在教室里自习!”说着他拿上听课本赶往三楼会议室。我们呆呆地坐着,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只见我们班头号闹包赵杰冲上讲台,大声叫道:“老师已走远,狂欢开始!”紧接着,就是响彻云霄的欢呼声。

  我淡定地拿出外衣,趴在桌子补起觉来。不到几分钟,我就被喧闹的`声音吵醒了,睁开眼睛看到的一切,把我吓得半死:王建鹏和几个男生一起捧着谁,在教室里进行“人工降雨”,我的语文书和作业本都被打湿了。中队长杨雨荨和班委坚持维护纪律,被钱俊杰关门时夹到肩膀,低头大哭起来。廖飞扬和几个女生一起“追杀”苏俊波一伙:苏俊波跑得快,每次都差那么一点,他就溜到男厕所里去了。

  我在一旁观看着这精彩的“表演”,不禁赞叹:男厕所真是救命稻草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于是,她们把苏俊波书包扔进垃圾桶,用力踩了几脚,等他来捡再收拾。

  除了她们以外,大多都比较安静:毕蓓和徐洛榕在写小说:李颖璐和王曦在画漫画,方文颖她们在下五子棋。我快步走到座位,趴在桌子上犯困起来,正当我要睡着时,马峥在走廊上看见老班的身影,大叫:“老班出没,大家小心!”叫完就飞奔回座位装模作样地做好。我也马上坐直,大家都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待老班的裁制。可半天没见老板进来,几个男生跟踪老班,哈哈!老班原来是去上厕所!

  真是一节疯狂的语文课,真希望老师再开一次临时会议。

语文优秀作文 篇7

  夏天的.一天,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曾老师让我们把书包和饭盒拿出来,放在花台上。我把书包和饭盒放在花台上,听见曾老师一吹口哨,就跑了过去。体育课中间休息,我去看我的书包和饭盒。发现饭盒上有几只蚂蚁,就把它抖了下来,然后把饭盒放到另一个花台上,我就去玩了。玩了一会儿,我再去看我的饭盒,又看见几只蚂蚁在饭盒上爬来爬去,就再把饭盒往地下一抖,蚂蚁被抖掉了。听见曾老师在吹口哨,我想:如果再把饭盒放在花台上,蚂蚁肯定又会爬上去的。于是,我只好把饭盒提着去上课。看来蚂蚁是要和我饭盒里的饭菜了。

【语文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优秀作文:美丽的语文03-21

中考语文优秀作文05-09

语文高考优秀作文02-07

初二语文作文优秀03-30

高一优秀语文作文02-18

初一优秀语文作文08-12

【精选】语文优秀作文四篇04-15

【精选】语文优秀作文三篇04-18

语文课优秀作文04-06

精选语文优秀作文四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