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时间:2023-08-25 11:45:11 诗琳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通用6篇)

  关于论语八佾篇的读书笔记怎么样写额?读书笔记不拘于形式,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看看下面哦!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1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周礼》规定,周天子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士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可忍:可以忍心。

  这则的大意是说:孔子在谈论到季孙氏的时候说:“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庭院里乐舞,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去做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应用。本意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只是用此句来反问鲁公,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专权。而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动不动就说出这句话,缺少语境和语意,违背了这句话的本意。

  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句,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表现出了对季氏破坏礼乐制的极大愤慨。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2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个子贡,上一节课刚刚说到礼仪制度是灵活的,你就跳出来要跃跃欲试啊。

  你这个小气鬼,想把告朔仪式上的蒸全羊给撤了,那大伙祭祀结束后分肉,不就少了很多吗?你这个搞商业经济的,帐算得太精细了吧?一只羊值多少钱?你算算,如果当官的都不把礼仪制度当回事了,这得多少钱?

  孔子立刻把子贡教育了一顿。

  子贡,你就是舍不得一只羊,可我舍不得的是礼仪,你自己看着办,哪个重要?

  子贡不敢吭气了。老师发威,你以为他是病猫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你现在见识到了吧。

  论语的编者很有意思,立刻把子贡拿出来举了个例子。

  礼仪制度虽然可以灵活处理,但还是要有限度的。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底线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是要保证礼仪制度的'完整性,以便可以给大家更好的教育吗?

  齐宣王易牛以羊,孟子没有说什么。子贡如果易羊以鸡,和易牛以羊有什么区别?家里不富裕,难道还非得倾家荡产买只羊啊!

  同样保证了礼仪的完整性,同样可以提醒大家我们要重视礼仪,保证礼仪的威严。

  显然,理由并不充分。

  论语的编者在这里说这一句,除了承接上文,表达礼仪的灵活性,并同时表达出灵活的限制外,还想说什么?在惜墨如金的论语里,论语的编者肯定还安排了其他的意义,好和后面的章节衔接起来。

  回头再仔细看看,子贡去掉羊是为了节约,而在孔子看来,是利欲之心在作祟,而利欲之心正是礼仪制度的大敌,多少好的理想就是坏在这个利欲之心上。

  论语的编者巧妙的用了子贡的这个例子来说明,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更不要以为恶小而为之。好像后面会说到的一句话,“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礼仪制度可以灵活处理,但其底线是不要有利欲之心,不要因为有利欲之心而去改变礼仪,这样会让礼仪制度走向灭亡的,今天是一只羊,将来就是整个礼制,皆可放弃。

  不幸的是,孔子言中了。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3

  学习了孔子“八佾”,主要是孔子为复“礼”而做的一些论述。孔子终身为天下和平而游说诸侯,希望通过复“周礼”而实现各阶层“守其序,司其职”,从而天下太平。但在弱肉强食的春秋纷争时代并不被统治者接受。这可以理解,那时代的诸侯趁周天子势微,都想借此机会强大自己,没人想做狼群中的羊,弱者意味着灭亡,强者才能生存。这时候孔子的“礼教强国”之路必然不合时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对于竞争日趋激烈时代而言,对于急于求成的各路诸侯而言,太过漫长。但他们并不否认这条路的可行性,所以诸侯对儒家一行敬重但不重用,他们更看重法、墨、兵、纵横家之类能快速帮其强国称霸的实战派。所以孔子终身比较落迫,也曾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狗”。

  如此这般,孔家学说没用么?然而并非如此,虽然当时儒家不受待见,但我们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及其演化,包括现在!这是相当伟大的,世界上甚至把儒家与三大宗教相提并论可想,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近代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更是印证了儒家在世界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战乱年代不被接受有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人性的特点。孔子的理想化治理国家的手段是更多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但人性的基本需求是先物质后精神,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知道的自己百度)。所以,在物质需求有保证的时代下,儒家思想自然大行其道,首先它非常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君臣兄长父子”理念完美的规划了社会的层次与制度,保证了社会这个大熔炉有序安定,同时也为各阶层之间的规划好了发展路径,保证了社会有序和平稳定幸福的发展。所以,和平时代需要儒家思想!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存需要之外,呼唤精神满足与幸福感的提升。不可否认我们的物质条件较40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因为思想约束的不到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大家感慨、报怨的原因,因为不幸福。孔子克复“周礼”,其实是在克复一种和谐的社会准则和规范,或者讲是规则。礼只是行为规范和规则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经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是一个道理。做人要讲忠孝节义,做事要讲智信仁勇,人活一世,修身齐家,立已成人,服务社会……这些道理在我们前几十年一心注重经济建设的时代慢慢遗忘了,丢失了!更恐怖的我们差点永远失去它们,我们的孩子,80后的我们被社会教导理想是科学家、教师、工人,长大服务人民,那时候感觉人生很精彩,社会很精彩,前途很光明,我们的人民币上印的是农民与工人,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尊敬最羡慕的人,劳动最光荣,奉献最光荣!90后呢?他们被教导的是超女,网游,早恋,富二代、炫富……一切向人民币看齐,只不过这时的`人民币上已不再是农民与工人!

  还好,中华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5千年历史的经验让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社会,保持着时刻反省与改进的好习惯,世界4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感恩社国,改革开放不到40年,我们完成了外国佬100年才能达到的小康水平。今日,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开始发掘自己的先进文化,重温传统优良思想,重塑中华之魂。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的政党,我们的小初高开始推行国学教育,我们的媒体开始宣传中华瑰宝,我们的社会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的加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与建设的服务当中。虽然现在我们的时代仍然金钱至上,虽然我们的青年仍然哈韩哈美,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代的趋势不容改变,国学的发扬必然不容改变。儒家“礼”是现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工具,做一个知礼,懂礼,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时代幸福者,我们愿意与孔子同行!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4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6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开始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因为这里八佾(音易)之礼节是天子才能享有的。季氏这个土军阀竟然“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是雍篇中的两句诗文)。所以孔子引之,以斥责之。接下来林放出现,引出孔子关于“礼之本”的论述,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丧,与其和易,宁愿哀戚。(林放这个人后来我们福建很多姓林的都追其为祖先)。

  论语八佾第三这篇里主要是讲“礼”的问题。我国素来成为“礼仪之邦”,从论语的记录来看,我国古代是十分讲究“礼”的。但同时已经有人在破坏“礼”这个人就季氏还有他的兄弟仲孙、叔孙都是鲁国的卿大夫号称三家之堂。孔子这样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都孰不可忍受他们,可见礼在我国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林放的问题倒是我很想知道,可是孔子的回答似乎没有系统地给礼下个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乎?在这里我也发表我浅薄的看法:

  1、具体化来说,礼是国家政事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礼节规范。大的方面包括国家政事外交军事,小到黎民百姓起居生活,婚丧祭庆等。可以说无处没有“礼”无时没有“礼”。

  2、抽象化来说,礼是规范人类生活往社会性发展的伦理准则。因为人从出生以来具备“自然性”,会索取会吃,会不按规矩来,象动物一样的原始冲动的性质。但当人逐渐成年,就会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教训,从而规范了人的社会性。这就是礼的抽象化。

  当然学礼最重要的不是象我这样从概念入手。最重要的就要象林放问的“礼之本”。其实这里提出一个标准问题,就是什么是“礼”什么是“非礼”。孔子讲的十分明白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别以为孔子不着边际的讲到丧事上去。其实孔子的讲的是“礼应该从心而来”,宁俭宁戚不从心上讲能俭能戚乎?所以孔子关于礼的标准应该是“孝”。读孔子的书要明白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向天下推广王道与仁政。学到这里就能稍稍的连贯一下,礼的根本是“孝弟”的具体表现,表现在日常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王道与仁政这个政治目标的社会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社会风俗也不断的演变,所以礼也在变化。很多学者认为儒家礼的标准是封建时代的标准不值得提倡因为社会不同了。其实不然,孔子的标准在孝弟,他老人家喜欢从家庭教育说起。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关于“礼之本”在于人的一颗孝心,赤诚报国之心。孔子虽没明说但也跃然于纸上。所以儒家的礼还是经的住时间的考验的。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15篇10-17

儒家经典论语读书笔记(通用26篇)09-14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28篇)12-07

《论语》品读心得02-14

于丹论语心得02-11

论语阅读心得03-22

读《论语》的心得05-17

论语名言警句09-30

我与论语作文05-12

论语阅读心得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