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时间:2021-01-18 15:32:5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现代性后果》一书由英国作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著,为考察现代性的本质及其与传统社会形式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当吸引人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杰出的方式,吸收了自古典社会学家以来的社会思想传统,并且让不同的理论家们作为对手相互竞争,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以下是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1

  (一)主要包括本书第一部分的导言、现代性的断裂、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社会学与现代性等四部分内容。本文是笔者阅读这五部分的内容后作出的知识梳理,以达到加深记忆,巩固阅读效果的目的。

  在文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明了写作的侧重点是依据文化与认识论的笔调。对于何为现代性,作者认为将现代型与时间段和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并不能真正揭示现代性的主要特性。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关于新时代的专业术语,指出此类现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制度转变上,认为我们正在从建立在物质产品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体系向主要地与信息相关的社会体系转变的讨论。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些争论更关注的是哲学和认识论的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利奥塔的扬弃“宏大叙事”的观点及一般意义上的对利奥塔的回应(认为一种首尾一致的认识论是可能存在的)。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作者认为为了说明我们对于自身的迷茫(即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系统性知识是不可能获取的),这些迷茫主要是源自我们被超出我们控制的无法理解的事件所困扰,就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的特征。作者提出的论点的出发点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论”的解释。所谓断裂,是指现代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作者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我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在现代性的断裂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分析了现代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断裂的特点。并指出了现代性的断裂特性未能受到重视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长久以来受到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可以按照一条“故事主线”来描绘历史)并提出了取代进化论的叙事或者结构其故事主线,即不能把历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或者不认为它体现了某种组织与变革的统一性原则。进而作者提出了识别将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的断裂的若干要素: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

  本次阅读的第三个部分是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作者将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的讨论构成《现代性的后果》一书的一个实质性部分。作者认为社会学的经典作家都极为重视现代性的“机会方面”,而没能充分预见现代性的黑暗的一面,并举例说明(生态关系没有融入社会学之中;政治权力的强化行使;军事力量的发展)现代性具有破坏性的一面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这足以使我们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去假设:现代性将会导向一种更幸福更安全的社会秩序。

  本次阅读的最后一个部分是社会学与现代性。作者对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做了分析。作者从社会学中提出了三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涉及对现代性作出制度性诊断;第二个概念与社会学分析的基本焦点“社会”有关,第三个是社会学知识和这种知识所涉及的现代性特征之间的连接点。

  在对现代性的制度性诊断这里,作者分析了社会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传统,即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通过分析,作者认为,现代性在制度性的层面上是多维的,每一个被各种传统详细说明的要素都发挥者自己的作用。在第二份概念社会学分析的基本焦点“社会”这里,作者认为各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所说的社会等同于民族国家。因此为了解释现代社会的性质,必须抓住民族国家的具体特征;其次,对于社会学的目标是否是解决“秩序问题问题”,作者认为应该把对秩序的探讨变为社会体系究竟是怎样把时间和空间“连接”起来的。强调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时间—空间伸延的程度比即使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也高的多。但就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而言,社会体系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扩张。为了认识作为整体的现代性的某些特征,我们必须深入地考察现代制度是怎样“适应于”时间和空间的。在第三个概念这里,作者通过论述关于社会学的两种著名的观点,提出社会学与其所进行的主题(现代性条件下的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双向解释”才能加以理解,认为这是一种反思性模式。社会学概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密切相关。作者认为要试图充分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就必须摆脱既存的社会学的种种视角,必须对现代制度的特别动力学机制和全球化范围作出说明,并解释其与传统文化断裂的性质。

  现代性的后果读书笔记2

  在《现代性的后果》这本著作中,吉登斯针对现代性的产生对社会乃至全球产生的影响,尝试用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去分析现代人如何应对因现代性的来袭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吉登斯的理论是放弃二元对立,主张二元融合,他兼顾宏观与微观,结构和个人互相作用,以此来构建他的结构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观点也是如此。

  现代性是什么?它如洪水猛兽般带来的影响到底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冲击,抑或是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力量催生的巨大副作用?诚然,现代性自17世纪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发生的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就一点点产生并不断变化。它伴随在巨大生产力和革命创新思想的诞生过程中,给予人民财富、自由、新的社会面貌,它就是此类社会过程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文化特征。然而我们也清楚知道这个社会进化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不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抑或是经济危机的发生,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当今恐怖主义的产生,现代性产生的问题逐渐催生出被人称之为"现代性的后果”,吉登斯如此称呼。而哈贝马斯称为“生活世界殖民化”。当然不论什么样的时代都有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西梅尔眼里则表现为“文化悲剧”。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里就现代性的产生用“断裂”和“动力”作用两个同时运作的过程解释现代性的产生机制。任何一个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时,都不可能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一帆风顺的,因而在过渡阶段或者说是转型阶段,两种形态之间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断裂性的过程;而这种断裂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现代性所导致的变迁的绝对速度,其激烈程度是以前的变迁无可比拟的。第二,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他地区发生联系时,社会变迁的浪潮实际上席卷了整个地区。第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本性。在前现代时期,某些现代社会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以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其他的事物则与前在的社会秩序只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连续性。

  而形态的发展靠某些动力来推动,吉登斯称之为动力机制;没有动力,整个社会将呈现僵化的停滞状态(这种社会形态既不是前一种形态,没有过度完结,它处于过渡期却又停止不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断裂性与动力性又是统一的。两者共同导致现代社会的产生。

  而具体地说,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又包含以下三方面,分别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

  关于时空分离。首先,它促成脱域的形成。其次,给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导致理性化组织成长,如科层制和民族-国家,以固有的动力和能力将地区与全球联系起来。最后,现代世界是位于世界历史的急进意识之中,它能吸取这种历史来塑造现在。

  第二,关于脱域机制,它包括两种类型,在当代社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者都可归为抽象的体系。第一种类型是符号象征,最为熟知的形式就是货币。第二种类型是专家系统,这是由技术成就或职业专家们所组成的大型领域,这些领域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最为明显的专家系统是律师和医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专家系统所主宰并有着巨大时空隔距的社会,因而信任就扮演重要角色。时空隔距的加剧使我们对社会种种现象不用拥有全部知识,这样就导致对信任的需要。信任被定义为对人或系统的可靠性具有信心。

  最后关于反思性,反思性指“社会实践不断地被由这种实践而来的信息所核查与修正,从而根本改变其特征”。现代社会的抽离性特征导致一些明显问题的认识。首先是需要对抽象系统给予普遍的信任,尤其是得信任专家系统。但现代性所带有新的风险总是对我们的信任构成威胁。

  而由17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以来发展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力量(分别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监督系统)在经由全球化进程的席卷后,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性的进化。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组织及个人伴随着这个四股外来或自身进步的力量,其社会经历了“断裂”,形成了自身的“脱域”机制力量,并且也在这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反思。现代性制度在全球化下扩展的表现为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劳动力和工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迁移、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国际关注甚至变得不仅是国家内部的事情、为了监督各国对自身的威胁和自身的发展形成各式各样的合作和监督组织及机制。而这样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使现代性问题席卷全球,变得不在是现代化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生态环境的关注、国际间军事干涉、恐怖主义等。而这些看似国际性的问题也会直接和间接影响个人生活。如危机个人安全、经济危机导致个人失业、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等。

  吉登斯以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从社会运动、世界性的灾害威胁和未来的后现代全球秩序等角度勾勒出他的思想。而目前的社会运动则分别针对这四个方面体现为自由言谈和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劳工运动。这些运动是多民主的参与;非军事化;技术的人道化和超越短缺经济的工作伦理。这些方式的最终目标是协调全球秩序;战争的消失;“以全球为己任的现世关怀”和社会化的经济组织。他也因此反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认为应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日常生活的形态、个人的行动正在积极地改变颓势,正如他结构化理论的思想一样。他既不是强调结构对个人的束缚作用也不是行动论者倾向于个人的行动,在他眼里,结构和行动、个人和社会并非二元对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塑造影响的关系。但他用“现代晚期”名词来代替“后现代性”的立场却并不能让我满意。具体地说后现代性在我个人看来更多表现为一种反思性的异化。而这种反思性的是在全球化进程过后随多元主义带来的变化。社会大众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反思,另一方面多元也一定程度导致了无中心主义思想。后现代社会被鲍德里亚称为消费社会,被鲍曼认为是破裂、碎片化、无中心的,这会被认为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说已经变得无所谓了?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且在变迁中又有联系,每个年代的社会都离不开对前代社的继会承和发展。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靠的是人类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与不断适应现代化的过程。因此,总体上说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思想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结构与行动上是比较合理的。而在当今这个愈加复杂多元的“后现代社会”如何能较好地解决“现代性”或“后现代”的问题呢?吉登斯相信从四个制度性维度的“反思性”实践能够改善,然而“反思性”本身异化或“后现代”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在我看来,即使是在多元文化、无中心碎片化的当今也需要有关于反思性上的重新思考。反思性并不意味着怀疑一切,多元也不意味着拥抱无中心,相反只有在一定中心思想引领下,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没有方向变成一群横冲直撞的野牛,而这样的中心仍需不断的努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