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直言敢谏的魏征》

发布时间:2017-08-15 编辑:tyl

德育故事《直言敢谏的魏征》

  德育故事《直言敢谏的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敢于和善于向皇帝直言劝谏的大臣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唐朝的魏征了。

  魏征从贞观初年被委任为谏议大夫,一直是朝中最有名的谏臣。他在轻徭役、薄赋税、抑制享乐等政策方面,凭着自己的渊博学识和为国为民的忠诚,每每当着众臣的面和太宗激烈争辩,为求各项政策都能符合当初太宗自己定下的原则。魏征对“贞观之治”的最终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

  魏征的耿直坚忍,不仅表现在国家大事上,对皇室的内部事务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太宗曾封自己最喜爱的一个女儿为长乐公主,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太宗给女儿的嫁妆远远超过了礼规。魏征认为不合礼仪,直言指出:“陛下爱长乐公主,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符合礼规。一个人的美德应该是一贯的,如果在小事上苟且,在大事上也坚定不起来。”

  太宗听了,只好减少了给长乐公主的嫁妆。后来,长孙皇后知道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对太宗感叹道:“曾经听说陛下敬重魏征,今天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妾与陛下是结发夫妻,情深义重,尚且不敢冒犯威严。魏公身为臣下,却能用公理来明辩陛下的私情,实在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更难能可贵的是,到了贞观年间的中期,国家富裕了,边境也安宁,天下太平,魏征却敏锐地看出了潜藏的危机,他及时提醒太宗守天下是不易的。

  太宗满不在乎地说:“任用贤臣,多听谏言,不就行了吗?”

  魏征回答道:“自古贤明的帝王,在创业或建国初的困境中,往往能听得进谏言,等到安定之后,就会心怀懈怠,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这样发展下去,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圣人不忘居安思危,正因为这个道理,而要在安逸舒适中做到时时警惕,不是很难吗?”

  果然,不久魏征的话就应验了。群臣一致上书请太宗封禅泰山,说什么“封神是天意,机不可失,天意不可违,拖到现在才办,咱们还嫌太晚了呢!”太宗心里也想封禅泰山。但魏征认为太宗好大喜功,极力反对。太宗只得采用迂回的办法,他问魏征:“朕要你凭良心说,朕对天下功劳大不大?”

  魏征点头回答道:“大!”

  太宗有点得意洋洋地问:“那么,你为何反对朕去泰山?”

  魏征整整衣冠,从容对答:“陛下治乱世,安天下,刚刚才开始,百姓还没得到足够的好处。天下是安定了,但还未曾令人满意,如今白廪还空虚,丰收的粮食仅够消耗罢了。由于这些原因,现在还不是封禅的时候。”

  太宗听完魏征的话,想了半天,只好取消了封禅泰山的计划。

  有时候,太宗也受不了魏征那不留情面的劝谏,但因为魏征始终正气凛然,太宗唯恐给抓住什么把柄,竟然有些怕他,加上他和魏征的情谊一直很深,所以不好发作,只是对他说:“你以后不妨这样,认为有什么不对的,当着大家的面只管顺着朕的意思,等没有人时悄悄告诉朕,朕一定照你说的办!”

  魏征不赞同,说:“舜帝曾告诫群臣,不能当面顺从,背后反对,陛下虽没有这样告诫魏征,臣却天生是这样的人。”

  太宗知道不能勉强他,只有继续听他不留情面的劝谏。但细细地想一想,也庆幸有这样刚正不阿的大臣。太宗曾经比喻:“美玉混在石头中间,如果没有良匠琢磨切削,就和碎砖瓦石是一样的。朕虽然算不上美玉,但有魏征的约束,用道德来规劝我,他足可以称做是良匠了。”

  魏征的确没有辜负太宗的评价,他先后进谏数十万言,提出诸如“载舟覆舟”、“十思” 等等杰出的论断,被史书称为“可以作为万代帝王的借鉴”。

  所以,太宗曾在宴请公卿的盛会上说:“贞观以前,跟随朕平定天下的人中,房玄龄的功劳没人比得上。贞观之后,尽心尽力,犯颜直谏,安国家,利百姓,成就朕今天的功业,为天下所称道的,只有魏征!”

  魏征官至宰相,家里屋子居然没有正堂。贞观十六年,魏征病重,太宗就用自己准备造宫殿的材料为他修建。但太宗知道魏征的习惯,不敢过分装饰。有一天,太宗来到床前看望,流着泪问魏征有什么嘱咐,魏征说:“妻子儿女都不挂怀,惟独担心国家的安危……”

  又过了几天,太宗夜里梦到魏征病已痊愈了,在朝堂上再次慷慨进谏。但天亮时,却接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太宗非常悲痛,便亲自登门哭祭,暂停朝政5天,并准备用最高规格送葬,让文武百官送出郊外。但魏征的遗孀裴氏说:“魏征一生勤俭朴素,用这样隆重的丧礼,和他的志向不符。”拒不接受。最后,太宗只好叫人用牛车载着棺木送到墓地。

  太宗登上内苑的西楼,望着出殡的队伍痛哭失声,他对侍臣说:“以铜作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史作镜,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镜,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朕以前有这三镜,现在魏征去世,三镜已经不全了!”

  家人料理后事的时候,在魏征书盒里发现一份表章草稿,是他在临终前写的。字迹难认,只有几行可以分辨,意思是说:人都有善有恶,用善则国家平安,用恶则国家动乱。当朝的大臣,陛下对他们或爱或憎,喜欢的,就只会看到他的善,不喜欢的,就只会看到他的恶,只有对喜欢的人也能看到他恶的一面,对不喜欢的也能看到他善的一面,才能任用贤臣,振兴国家……

  太宗对群臣说:“魏公的遗表写得很清楚了,朕仍然免不了犯这样的过错,你们应该把这段话写在笏板上,时刻牢记提醒朕!”

  不久,太宗下诏书:“当年魏征能让朕明白自己的过失,他去世后,朕变得越来越不明白,难道惟独当他活着时我才有过失吗?……你们说了我不接受,是我的责任。若我愿意接受,却没有人说,是谁的责任?……”

  晚年的唐太宗,虽然走上历代帝王的老路,渐渐变得好大喜功起来,但每次独自上凌烟阁,缅怀先他而去的贤臣名将,总是在魏征的画像前站得最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