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2-11-16 14:51:0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一个放牛班,如何会拥有春天?又是谁开启了那扇门,让阳光照进来......带着诸多疑问,笔者走近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

  忧伤的音乐、灰黑的背景、破败的学校、失落的贝比诺,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嘈杂的吵闹声、呆滞无神的学生、冷漠的同事、残忍的校长和“犯错——惩罚”的冰冷制度,让人不寒而栗。这里不仅仅是“池塘之底”,更是人间地狱。

  直到他的到来,像一束光,唤醒了沉睡的灵魂,点化了无知的孩童,填充了他们的躯壳。他理解孩子的内心,宽容他们的过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赋予他们自由与快乐,给他们黑暗冷清的世界点燃一盏爱的心灯,让无可救药的“放牛班”大放异彩,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那个人,就是本部电影的主演——马修。

  马修初来乍到时的经历是辛酸的,让人揪心的;他带领孩子“改邪归正”日渐向善的过程是辛苦的,令人敬佩的;他因未遇明君被迫离职的结局是悲楚的,也是令人温暖的。从马修在辅养院的教学历程,我领悟到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今天,我和全班一起在音乐厅看了牧牛班的春季电影。非常好。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名叫克莱门特·马修的音乐家,他因为没有机会展示自己而成为了一所学校的代课老师。马修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非常淘气。校长用暴力和体罚来控制这些学生。所以马修用他自己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一个同学不小心伤了仓叔叔的左眼。他应该被禁足15天,但是马修让他照顾叔叔直到他康复。马修还发现皮埃尔·莫恩希有天使般的嗓音,所以他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最后,他改变了整个学校,这样所有的学生就不再淘气了。

  我钦佩马修的教育方法。我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撕碎了关于杏活动的文件。刘先生没有打我或批评我,而是又复印了一份,这让我非常害怕和紧张。老师这样对我,让我感到更惭愧。我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通过这部电影和这个事件,我明白教育不能是体罚,体罚会让我们变得更淘气,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害。虽然我们很淘气,但我们仍然喜欢温柔、耐心和宽容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星期五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这学期的第二期电影课。我们所观看的电影是《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讲述了法国一个代课老师克莱尔来到了一个“教养院”当一名老师。他是一位教音乐的代课老师。在这个教养院里的学生们,都是一些有怪异行动或十分调皮捣蛋孩子。他想在这个教养院里成立一个合唱团。但这个想法遭到了校长的极力反对。它成立合唱团的过程十分艰难,但他还是执着地建立起了一个属于教养院的合唱团。一天,一位伯爵夫人和她的侍从来到了这个教养院。她听了合唱团的歌唱后,她十分高兴。她问:”合唱团是谁的主意?”可这时,当初极力反对合唱团组建的校长,荣誉捞到了自己身上。

  最后,克莱尔被开除了,但一个没有父母的学生却跟他走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只要有惊人的毅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部电影中,克莱尔就是坚持不懈地跟校长对话,和学生交谈,才成功组建合唱团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克莱尔这样的老师,比如我们敬爱的班主任陈老师。她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耐心地教我们。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放牛班的春天》详细记录了孩子的学习、爱好和还没有被挖掘的天赋。同时也记录了学样的校长和老师们的各种品德。由于马修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孩子们的一切。片中的主要人物:爱好音乐的马修老师和一班孩子们一同创造了他们共同的理想(音乐合唱团),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合唱团很成功,同时也因为马修老师的付出让学校的师生相处和睦,让老师们的品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改邪归正。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出了贝尔诺孤儿的思想是怎样在马修老师的爱心驱使下改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孤儿的心理承受。贝尔诺每个周六在苦苦等待父亲时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看到这里让我流下了同情他的泪水。社会上也许还有很多像贝尔诺这样的情况,在伤心的期待着亲人的到来。而生活在幸福中的人难道就不能好好珍惜吗!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同时也学到了只要不怕坚难,从困苦中走出来,前面就是洒满阳光的大地;做什么事dou要有恒心,心中的理想一定能如愿!愿同学们看完这部电影后能得到启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其实我很喜欢看电影,但是总有些把电影当作故事会看的感觉,或哭或笑地跟着镜头进入别人的生活,关机后又继续自己无聊的日子,并没有想过去写下那些电影带给我的思考。今天,老师给我们观看《放牛班的春天》,让我们写观后感,我刚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动笔,可是细细品味一下那些美丽的画面留给自己的感动。不为什么,或许为了自己重新尝试有大脑的感觉,笔这才落下。

  我并不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以前同学也推荐我看过,很多人都喜欢善良的马修老师,喜欢莫翰奇天使般的面孔,喜欢他如天籁的声音,而我驳斥,却是那个永远等待星期六的孩子——贝比诺。

  贝比诺有什么?他没有强悍的身体保护自己,也没有莫翰奇那样的天赋,连吃饭还得用珠子去的盘子,睡觉还要付钱,智商很低,无法明白马修冒险提醒的手势,以为被枪决的元帅是打错死的,故作聪明,套近乎得来的“5+3=53”的答案让他喜笑颜开。但他有爱,他知道他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趴在铁门上等待,春天来了,马修老师会在他睡觉的时候替他掖被角,会警告孟丹不要靠近他,会从他这个助手里接过触手可及的东西。春天真的来了,所以他才会带着傻笑当着众人的面向马修告莫翰奇的秘,是爱给了他勇气,依然是爱,给他勇气与马修老师坐上通往幸福的班车。

  谁说我们一定要聪明?我们或许不会用嗓音去吟唱动人美丽的歌曲,但我们可以用爱去感受生命中美好的时光。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当影片临近尾声,孩子们清澈的童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合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天使的羽毛一片片,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差点让我落泪。阳光下,没有言语,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然而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庄子说过,千里马因为伯乐的存在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对那些孩子,我更愿意相信我不喜欢的韩愈说过的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修的好,不是因为他职业的平凡,也不是因为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为他是真正能够听见并且尊重千里马的心声的伯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像马修那样,关注孩子,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用我们的情感和爱心去感动学生,成就幸福的童年。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今天元旦放假,晚上和媳妇一起重看了一遍《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我们俩都很喜欢的电影,太太尤其喜欢里面的佩皮诺。

  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我。恨不能成为一个音乐教师。 一个失败的音乐教师和一群问题孩子的故事。音乐唤醒了孩子们内心那颗埋藏已久的高贵的种子。我甚至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神圣。一群问题孩子在唱歌的时候,让我感觉到仿佛是教堂里的唱诗班。而他们之前却是偷窃、撒谎,无恶不作的。

  马修改变了学校的生态。数学教师也参与到其中,为他们伴奏。真正的教育是美丽和令人兴奋的。我的妻子也是这样一位教师。把孩子当成是孩子,把孩子当成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与爱好与孩子们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把孩子当成是一颗高贵的种子,并且相信这颗种子可以最终发芽开花。我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位马修一样优秀的教师。在我的眼里,我的妻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

  我们从来不想扬名立万,我们要的是美好的生命,我们要的是见证美好生命的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这次电影周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郎奇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派皮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派皮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派皮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派皮诺带走了。派皮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莫郎奇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派皮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莫郎奇的成材,派皮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今天,我们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使我十分震撼,一位教师,居然能时一些坏学生变好。

  在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达了一所学校,他来担任老师。由于这里面有凶狠的校长,还有很多不好的小学生。而马修用一颗关爱的心使大家渐渐喜欢上他。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在某本书里看到过这部影片名,但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所以我满怀期待的看了电影。

  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曾经是一位音乐家的马修老师,来到一所教养院当代课老师。这所教养院的学生很顽皮,而这里的老师和院长都很冷酷、冷血、古板,只要学生犯一点错,就要受到惩罚,而且是全体惩罚。马修老师想改变现在的状况,于是创建了合唱团,老师,发现了一个叫莫翰奇的男生对音乐很有天赋,让他当了独唱。这时,来了个转学生叫蒙丹,刚入学没几天就被当作小偷抓去了警察局,再次回到学校没几分钟就又被抓到警察局。在影片的最后,他把教养院给烧了。当院长看到教养院被火烧的一幕时,就吐露出了心中所有的想法。虽然这时所有的学生都平安无事,但最后院长把马修老师开除了,还不让学生们和马修老师进行道别,但他们用纸飞机送别了马修老师。马修走的时候,一个叫贝尔诺的男孩跟着他一起走了。

  看了这个影片,我一直有个问题,为什么取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后来我明白了:春天指的是马修老师,放牛班指的是合唱团,是马修老师感染了教养院里的所有人,所以他是学生们的春天。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了很多人,比如:宽容、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马修老师,一心想着升官发财的`院长和调皮的学生们。

  这个影片没有太华丽的背景,但是很让人感到温暖,也很感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从中能够感受到,马修老师是一个能够包容孩子的好老师,在孩子一次次恶作剧的时候,他没有说任何体罚孩子的话,他相信所有孩子都不是坏孩子。找到弄伤马克桑斯神父的孩子,他没有立刻交给校长,而是让这个孩子去照顾马克桑斯神父,让孩子心中渐渐有悔意,知道自己做错了。他无意中听到孩子用歌声捉弄自己,他不但没有生气,还说那个孩子跑调了,还纠正他,并发现了他们都喜欢唱歌,还给他们建立了一个合唱团,虽然过后遭到校长的反对,但是也没有放弃,转为地下教学。

  他用歌声让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慢慢的变得乖起来,其中有两个孩子可能真的不适合唱歌,他也没有放弃他们,依然给他们安排了事情,马修老师是一个对待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好老师,影片的最后,因为马修老师带孩子们出去,违反校规,被校长开除,虽然没有一个学生来送他,但是学生们都以音乐的方式回馈了马修老师,还通过纸飞机的方式给他留言,相信这些学生是真的喜欢他。

  最后,马修老师把那个小男孩带走了,那一天刚好是星期六,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我觉得马修老师真的做到了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平等,尊重,信任,赏识,关注,激励。马修老师是我们所有老师的榜样。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令人感受颇深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一所寄宿学校当助教,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下,他了解了拉齐校长的凶暴以及孩子们的无法无天,追求自由的心。马修老师用音乐激励孩子们,使他们久已禁锢的心得以释放,并且领孩子们爱上了音乐,使孩子们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

  电影放完了,而我的心却仍久久未能平息,孩子们纯洁无暇的心灵,与神圣的音乐,打破了束缚孩子们追求自由的枷锁。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其实是爱。是爱把误入歧途的孩子们带回了正道,马修老师是这个地狱般的学校变成了孩子们人生的转折点。我想,这应该就是马修老师爱的力量吧!

  不仅是马修老师,我们学校的音乐周老师也是如此。我十分喜爱唱歌,但我的胆子比较小,只能一个人独自轻轻地哼歌。周老师发现了,便开始加强我的胆量和自信心的训练和培养,渐渐地,胆量已经不成问题了。现在的我,不再自卑,不再独立,在我心目中周老师就是第二位马修老师。

  只要世界充满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孩子们深爱的马修老师,就是爱的化身。爱,可以把一切感化,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并与孩子们交往的故事。这所学校的孩子调皮捣蛋,校长残忍冷酷,老师淡漠无情。严厉的体制让这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到冰冷。主人公马修到来后,他用宽容温暖孩子们的灵魂,用尊重、理解与相信治愈孩子心底的伤痛,用音乐照亮孩子们的前路,用他的行为为千千万万个教育者做出了榜样。

  池塘之底,一群被抛弃的孩子等待着他的救赎。被不幸选中的孩子们,迷失了自我但是却没有磨灭掉灵魂的善良。当合唱团被建立,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另一个世界,那是如此新奇又令人迷恋!纯净的歌声在空中飘荡,我看到阳光下的花儿在欢快地舞蹈,空气中的尘埃在恬静地微笑。孩子们内心的保护膜在渐渐脱落,这是一场爱的救赎,也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纵观当下,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不当引导和社会风气的不良蔓延下,又有多少孩子成为他们的牺牲品?没有良好的教育更是导致孩子们无法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富强靠的不是经济发展的有多么迅速,制造了多少炮弹,靠的是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因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传递着我们民族的信念和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充分成长向善,受到正确的教育,心中有国家并为之自豪且努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异常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五十年的记忆,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泛黄的扉页,依稀能够看见1949年1月15日的字样,那是克雷芒马修先生来到“池塘畔底”寄宿学校当教师的日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乐格科设置的陷阱将马桑大叔的眼睛刺伤后,马修并没有让他去关禁闭,而是让他每一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当莫康志因为辱骂院长而被关禁闭,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学们合唱,每一天放学后独自一人偷偷在教室里练习唱歌,马修发现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给他“开小灶”……马修用它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在为公爵夫人演唱时,无论是合唱部分整齐甜蜜的歌声,还是领唱莫康志那清亮的天籁之声,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最终,虽然马修被迫辞职,可是马桑大叔,孩子们以及另一个教师联合起来,告发了院长滥用惩罚,院长被驱逐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敬佩马修那博大的胸怀。他不但因为他的孩子们编写歌曲来骂他,便厌恶他们。他是从中发现出孩子们与众不一样的特点,来组建合唱团。

  他还进取与那喜欢惩罚学生的院长做斗争,让院长无地自容,只好按照马修的话来行事。

  经过这部影片,我们明白,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马修,就是点燃这颗炽热的心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是在前天的教师节,当时学校举办了一个“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在活动的宣传片中有电影的一个片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但我却被吸引住了。恰巧一起来的同学看过这个电影,才得以知道它的名字。

  其实这个电影名字我好像很早就听说过,只是一直没有看过。乍一听还以为是一部中国电影呢,“放牛班”一词很有些特色。

  放牛班是一种俚语称呼。在台湾,所谓”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学班,专给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差生开设,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很多人家里很穷。放牛班制度一直是台湾教育制度的一个为人所诟病的污点。

  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因为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因此该片的台湾译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的“放牛班”在台湾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差班。

  一个人看完的电影,看的过程中几次抑制了想哭的冲动。马休老师的循循善诱,以及音乐强大的力量,拉回了孩子们那一颗颗“顽虐”而叛逆的心。

  看完了,想到了读书这么多年来所遇到的老师们,大部分都没有联系了。尤其是初中后来的班主任,给我的帮助一直无以为报。也许,老师们当时只是无意之举,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3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3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1-3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1-16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07

关于《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3-27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作文03-31

放牛班的春天优秀观后感02-1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精选07-07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