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观后感

时间:2023-11-20 14:10:59 宇涛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我是医生观后感(通用12篇)

  由上影集团出品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吴孟超院士的真实生活,描绘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完成200余台手术,与肝癌患者肝胆相照,一心投身医学发展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我是医生观后感,欢迎阅读!

我是医生观后感(通用12篇)

  我是医生观后感 1

  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2

  有这样一位老人,89岁仍奋战在无影灯下,以每年将近200台手术的数量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有这样一位老人,几十年守“拙”不变,坚持手动缝合创口,坚决不用吻合器,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

  还是这位老人,他总要赶在病人麻醉前,意识尚清楚时去问候,几句寒暄或是简单把脉,却会鼓励起病人的斗志。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他——就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医生!

  看了《我是医生》的电影之后,我深深的感触到——吴孟超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根据我的了解吴孟超医生至今仍然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就如上述所说的,吴孟超是一个极其伟大的人,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工作也是很普通,可是他却能坚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成就自己的事业,这就说明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不仅如此,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性格特点,也是他成就事业的内在原因,他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吴孟超医师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在肝胆外科事业上,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人生,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

  吴孟超医师从医68年以来,直到如今已经89岁了他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在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病人至真至诚的态度和细腻入微的照顾,吴孟超医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实际行动,对忠诚使命、献身使命做了最好的诠释,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努力向吴孟超医师学习,学习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学习他把普通的工作不普通对待的精神;学习他坚持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用在有意义的地方。作为一名医院工作人员,我们要时刻为一线的同事们着想,为广大的患者着想,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像吴孟超医师一样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回报给人民。

  在《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经典的台词仍然在我的耳边回绕:“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作为一名党员,我会牢牢记住这句话,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更多更多的病人带去健康的福音。

  我是医生观后感 3

  6月8日下午,单位组织观看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吴老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揭开了面纱。

  影片中,吴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主刀手术近200台。他一生致力于攻克肝癌这一难题,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并把他觉得最好的学生——外科“一把刀”赵一涛派到这个研究领域。只因为他觉得“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句片中吴老说过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还有他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后辈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还记得片中赵一涛在饭桌上埋头苦吃努力完成老师委派的'“任务”,却意外的来了个峰回路转,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吴孟超院士所获荣誉,最终解决困局时的画面吗?那时的我,由衷地佩服吴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能依旧坦然面对,并未因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的那份高尚医德,他无愧为我们大家的学习楷模。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吴孟超院士的性格特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的仁爱情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顽强斗志,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淡泊名利,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外云卷云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吴孟超院士为自己的榜样,不忘初心,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我是医生观后感 4

  为进一步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职工队伍中提倡学先进、争优先的工作氛围,积极响应区委宣传部关于组织观看经典优秀宣传教育题材电影《我是医生》的号召,公司于6月7日下午组织观看了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

  这部电影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影片,吴老身上的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时刻为我们树立起时代标杆,大家观后感到,要以时代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思考和钻研,立足本职工作,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建设、单位发展有用的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5

  浩瀚的马来西亚橡胶林中,一双割胶的小手正在辛苦劳作,穿越时空,孩子成长为我国肝胆医学界的领军人物、而今已95岁高龄的吴孟超教授。

  这是上海电影集团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医生》中的经典开篇场景,这是马来西亚归侨、传奇军旅医生吴孟超的故事继纪录片后,再度搬上大银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上影集团等联合举办专家研讨会,对影片的文艺创作亮点和进步进行梳理盘点。吴孟超教授亲自到场聆听,他说,“我坚持做一个中国人,坚持做一个中国医生,坚持做一个军人,坚持做一个共产党员,从这一次的电影拍摄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看过《我是医生》的吴孟超回忆,年少时遇到抗战烽火,全家在昆明无依无靠,最困难的时候,自己还去街头卖过报纸,靠每天一点点辛苦钱吃饱肚子。他说,后来学医报国就是为了为人民服务,现在拍摄放映这部电影,也不单是为了讲一个医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给人启发。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分析,吴孟超传记从纪录片到故事片,前后两次创作体现了上影始终坚定不移追寻信仰之美、英雄大义。“一个时代不能只产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医生》的创作体现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气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当代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绝对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引领时代审美的重要创作,《我是医生》的编导团队兢兢业业,演员表达准确贴切,可以说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寻味的主旋律电影作品。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专家也对《我是医生》进行点评,认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摄制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题材影片,尽管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是医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医学“超人”吴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讨会上,“闲不住”的“超人”吴孟超还透露,最近身体微恙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已经打算下周“复出”继续到手术台上做手术。吴老说:“一个人有饭吃、有觉睡,还能干什么呢?还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继续作贡献。”

  电影《我是医生》由谢鸣晓导演,赵有亮、胡亚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将率先在上影集团联和院线全国各主要放映点上映,并面向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举办展映特别活动。

  我是医生观后感 6

  由上影集团出品、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点映以来,在观众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近日,在《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评论界人士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用影像艺术地塑造与再现时代英模风采,书写时代画卷,弘扬了时代精神。同时影片在艺术手法上的诸多创新,也为当下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赞美英雄,反映时代,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主席仲呈祥说,英雄人物往往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自有一种人生况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医生》将镜头对准吴孟超这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模,真正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体现了中国电影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有一种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

  我是医生观后感 7

  由第六代导演谢鸣晓执导,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并于2017年6月公映的《我是医生》这部影片,以我国著名肝胆医科专家、教育家吴孟超医生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年过九旬,虽年事已高,但仍奋斗在肝胆外科医疗一线老医学家无私奉献的形象,颂扬了他的“医者仁心”和勇于培养新人,开拓肝癌治疗新领域的不懈创新进取精神。其实,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的先进事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无秘密可言,如何在影片中生动地再现,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确实需要编剧和导演下一番功夫,因为作为纪实性人物传记类电影作品,既要尊重事实,又要艺术性地再现,能够让观众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观看,有所感动和领悟,的确需要采取全新创作手法,通过理顺一些线索,构建一些冲突,使得作品更有看头。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做到了,他们围绕“情”这个字做文章,通过不同“情”的融入与舒展,引出吴老的真实的感人故事。从而使得整部影片表露自然,内容丰满,情节生动,感人至深。

  摄于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发言者是吴孟超本人)

  师生情——此处的师生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吴孟超和自己老师、领路人裘法祖(也是医学界的前辈和大咖)之间的感情,二是指吴孟超与自己培养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吴孟超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自己老师的形象及谆谆教诲,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影片采用“闪回”的方式表达,显得更加感人。而与自己学生之间的感情,则重点体现出吴老爱才、惜才,并支持和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拓国内肝癌治疗新方法、新途径。影片所描写的吴孟超把自己培养的外科手术的得意门生,调至研究中心搞基础研究,以此推进通过自身免疫基因以修复的方式治疗肝癌的桥段,生动展现出吴老眼光远大、勇于创新的闪光点。

  医患情——这是体现吴孟超“医者仁心”最生动的一条故事线索。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他年过九旬仍上手术台开刀,解决疑难杂症;下病房检查,在触摸病患者身体时,先要搓热自己的双手;为有经济困难的'医患陪护家属订早餐……都是还原了事实真相的艺术情节再现,把吴老平时“救死扶伤、同情关爱病患”的作为十分自然地在银幕上展现,令观者十分动容。

  父女情——替代已逝去的妻子,一直照料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女儿,是吴孟超医生的最爱。同样,把年事已高,仍在岗位上作奉献的父亲照顾好,也是女儿用心承担的责任,于是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十分温馨、感人至深的父女情。而当女儿被检出身患肠癌,需要住院动手术时,这种父女情便更加显得珍贵,一方面是女儿迟迟不肯住院,直到在家中把关照父亲的话,用小纸条的方式贴满了每一处;另一方面,则是父亲一反常规,主动承担为女儿做手术,把殷殷关爱之情倾注在为女儿消除病魔、恢复健康之上。而影片中特意描写的一位护士长为了实现吴老妻子生前的嘱托,主动要求担任吴老做手术时的“护驾”者,也特别感人。

  师生情、医患情和父女情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地演绎,让《我是医生》这部影片所展现的内容有血有肉,自然贴切,观后能让人心中泛起阵阵暖意,同时对吴孟超先生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当然,这里面有演员本色出演的功劳:赵有亮饰演的吴孟超做到了形神兼备,胡亚捷饰演的吴老的得意门生——赵一涛,以及赵静饰演的吴老的女儿吴翎也都给影片带来了一抹亮色。

  我是医生观后感 8

  在上影集团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影片研讨会上,评论界一致认为,《我是医生》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主旋律英模人物传记影片,它突破了常规的创作模式,以平实的生活场景,让崇高变得平易近人。这里摘录刊发部分评论家的发言。

  紧贴真实,使人物具有稳固扎实的生活基底

  《我是医生》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人物传记影片,其中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结合后达成感染力很强的观看效果。

  影片始终“紧贴”传主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影片中有这样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胶人的儿子,父亲从小就夸奖我的手灵活。用割胶刀,稳准快,后来就换成了手术刀。”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作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艺术水准传记片,《我是医生》并未将伟大人物简单化,而是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着意展现吴老作为医生的日常。有一处画面令人感动,观之难忘。吴老和学生一起面对堆积的患者档案,那些虽然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却因为后发的`扩散转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为医生的吴孟超为此在办公桌前特辟一个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档案。他用朴素至极的话语教育学生:科学是事实本身!哪怕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够让他们的存在于医学推进上继续发挥作用!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影片中,这句话和盘托出人物心迹,表现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部传记影片最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

  我是医生观后感 9

  5月27日,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沪举行。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莅会并致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李捷理、上海大学副教授张斌、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以及来自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的.负责人、上影集团有关负责人、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这部传记电影主角的原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行人、《吴孟超》传记作者方鸿辉等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我是医生》为十九大献礼影片、中组部和中宣部“两学一做”教育影片、上海市委宣传部要求全市党员干部组织观看的影片,代表上海市申报20xx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也是上影集团20xx年度重点影片和中国医师协会特别推荐影片。

  我是医生观后感 10

  昨天下午,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在上影举行。95岁的吴孟超身着军装一出现,场内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吴孟超在感谢电影主创的同时,也几度敬军礼,“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坚持做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中国医生,始终为人民服务。”

  是医者,更是医学拓荒者

  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万5千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

  拍吴孟超的.医者仁心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影篇幅里不走寻常路。导演谢鸣晓说:“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头皮有点发麻,这部电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电影的方式去表现吴老的家国情怀。”

  所幸,编剧黄丹抛开了常规的手术台救人套路,他总结了吴孟超一生的奋斗目标是:搞超前的科研,从根本上救治病人。“这也是他医德、医术中的最闪光之处。”

  《我是医生》中,吴孟超有句让人过耳不忘的台词:“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电影中,吴孟超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

  现实中,由于癌症至今并没有攻克,赵一涛的质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间。对此,吴孟超的回应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过橡胶,描过图纸,但自从拿起手术刀后便再没有放下。我已经90多岁了,还能做多长?不知道。我要赶紧把科学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养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础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年、30年、40年总能解决问题。到那时,我在天上看。”

  我是医生观后感 11

  国产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难题,最近却有一部影片收获了专家和点映观众的叫好声,这就是上影集团拍摄的《我是医生》。在6日举行的《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直言:“中国号称电影大国,但的确不是电影强国。看了《我是医生》这部片子,我想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像这样走下去,中国电影就不仅是电影大国,可以逐渐成为电影强国了。”

  《我是医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传记电影。今年95岁的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5万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编剧黄丹说自己看了吴老五台手术,就站在护士身边,“那几天我的脑子里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术室皮肤上烧灼的味道,我从这些味道当中体会吴老所有的感受,跟他进餐,到他家里。我觉得创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写好的'。”

  扮演吴孟超的是赵有亮。这位老戏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部戏,而在片中吴孟超与学生赵一涛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扮演赵一涛的胡亚捷当天也来到研讨会,他表示这是他与赵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这部戏后,他总是习惯性地以“老头”称呼对方,赵有亮也特别自然地答应。

  据悉,《我是医生》6月初作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电影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2020年我的电影党课”活动的10部“电影党课示范课”之一,在党员当中放映,获得了热烈反响。

  我是医生观后感 12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深刻的体验。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我是医生》的成功在于,它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伟大,同时将一幅发展中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在观众面前,让人触摸到了时代的脉动。事实上,吴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胆研究领域是当下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缩影,当中国的科学家们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时,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样的作品,在当下的'中国影坛是缺失的;而《我是医生》则重拾传统,为当下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吴孟超90多年的人生历程里,有太多值得记取和呈现的华彩篇章。许多与会专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常规套路,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为此类影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写实手法凝练而克制地呈现吴孟超和学生、吴孟超和病患、吴孟超和女儿这三组关系,通过大量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来引起观众共鸣。特别是电影设置的得意门生赵一涛这个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调性一下子活泼起来,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另一方面则以写意的、诗化的方式表现了吴孟超和他的老师这第四组关系。每当吴孟超感到困惑无力时,他的导师裘法祖就会在一片柔光中出现在他面前,为他解惑,给他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等专家评价说,这体现出创作者在遵守传统现实主义的同时,也在追求更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艺术表达手段,从而为影片增加了直抵观众内心的艺术力量;而这一穿越手法背后暗含的代际传承,也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让影片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尹鸿认为,《我是医生》兼具主旋律、传记片和行业剧三种元素,每一种元素对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主创通过精心设计,找到了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呈现,将创作中的难关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过父女、医患、师生三种关系,将家庭、职业、传承三方面结合,为英模人物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让科学有了温暖的情绪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就是在叙事的同时,以字幕的方式,将全球医学界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银幕上,让吴孟超及其团队所做的研究置于全球参照系中。尹鸿认为,这一手法将影片表达的主题置于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展现了国际化的视野。

【我是医生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精选)10-03

我的医生梦想作文06-26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06-27

我的理想作文医生08-25

我的梦想作文当医生09-13

我的医生爸爸作文10-20

我的想当医生作文11-05

我的梦想是医生作文11-21

我的理想——医生作文12-20

我是小小医生作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