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少年观后感

时间:2021-02-09 14:45:1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拾荒少年观后感

  看过《拾荒少年》后,心中有不少感受想要与大家分享,那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拾荒少年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拾荒少年观后感

  篇一:拾荒少年观后感

  这部由青年导演张思庆执导的微电影,摘得了第49届金马奖的最佳创作奖。该片主要是讲述了,一个老拾荒者在拾荒之余,还在车站等人流多的地方挣取外快——他盯着常在那作案的小偷们偷钱包,等小偷们去到胡同里把钱包里的现金拿完随手就扔掉后,他再把钱包拾起,根据里面留有的信息联系失主趁机大赚一笔,在一次盯小偷拾钱包中,因一个拾荒少年偷走他拾到的钱包和一张相片的缘由,结识了同为孤身流浪的拾荒少年,当他得知少年身有残疾并和自己是同乡,是被人贩子从安徽拐到厦门时,他便收留了少年,并根据钱包中的名片和掉落的相片,试图帮少年找亲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老拾荒者故伎重演想从失主身上大赚一笔而落入小偷们设计好的圈套,最后搭了自己的家和挨了顿打,但是换得了少年的安全,但并没有换得少年的感激,少年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心置若罔闻,气急败坏的流浪汉不断质问少年,结果竟然发现少年是装残疾骗自己,当再次回到被小偷砸坏的小屋时,在昏暗的灯光破落的屋子里,少年哭着说出了装残疾骗老汉的原因——人贩子不卖有残疾的小孩,老汉听后似乎想到了自己,被触动后沉默了片刻,就在这几秒钟里,坦诚把两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便开始了一段同为孤身流浪拾破烂,你寻妈妈我想家和女的生活。

  影片虽然很短但并没有给人仓促之感,故事发展自然环环相扣,悬念重重扣人心弦,剧情丰富饱满同时也温情感人,亮点多多,泪点也不少。

  一股真实感伴随始终,牵着观众跟着故事的情节走,感受着剧中人物情感自然的流变。首先是题材的真实,《拾荒少年》剧本是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虽有改动但整体上还是保留了故事的脉络。其次是故事发展逻辑的真实,从老流浪汉因生活所迫而走上“发小财”的不正道,到遇上身世可怜装残疾的少年,少年身上对亲情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和残酷,深深刺动同为流浪漂泊,与女儿分离的老汉心中那块柔软的心,随后帮他找寻妈妈,同时少年也一点一滴感受着老汉对自己的关爱,从对其装残疾到坦然到在骑三轮车时,把手放在老汉的肩上,从当初的戒备到接受,这一过程变化自然而合乎情理,给人以真实感。再次是语言的真实,老拾荒者从头到尾都操着一口流利的阜阳话,其中不乏很多方言的习惯用词如成为老者随口而出的“不要脸”,以及少年的话语都是简单的生活用语和表达,并没有一些超出该年龄之外的用辞,以及片中出现的小偷们习惯用的脏话,这些都是真实生活的语言,同时老者一口不变的方言更为这种语言真实增色不少。最后是场景的真实,从一开始的车站到老流浪汉追少年穿过的小巷和巷道两侧的住宅,再到老者住的破棚子最后到阜阳火车站,全片出现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经过刻意的加工,特别是那条小巷,就是老街道里寻常可见的,你可以看见老房子上水泥的脱落后留下不平的墙面,小巷里宽窄不一的巷道,在地面凹凸不平处会有一小窝积水,在稍微宽有光的地方则晾晒着衣物,每一个画面都给人未经加工修饰的真实感。

  其次是人物的典型性,通过多重对照塑造了多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背井离乡在厦门漂泊多年的'老流浪汉,以拾荒为生,但同时受生活所迫而干起在常人眼里不合道德规范的事——归还钱包索要辛苦费,但遇到身世可怜同为流浪的少年却为之触动,伸出援助之手,一个典型的农村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外表倔强,爱贪小便宜,拘泥于小事但内心充满爱到紧要关头毫不犹豫,既带有乡间的淳朴又有老者的慈爱。拾荒少年对于母爱亲情的渴求,对《故事会》的着迷,装残疾以规避人贩子的拐卖,对陌生人的戒备和对老流浪汉关爱付出的感恩,既有七八岁孩子的特征,又有从小流浪拾破烂的现实所逼的早熟懂事。而片头出现的混混、小偷,他们行窃老练而有团伙,到后来殴打老流浪汉的毒辣丝毫不留情,以及老汉寻到的相片失主,乞求他开一个善意的谎言却遭到西装革履的出版商失主的质疑、唾骂甚至以警力相向,在不同人物的接触、碰面中,为观众多重对比地展现并塑造了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本质深处的真善美。

  再次是结尾的召唤结构,引人遐想联翩。影片行进到老汉知道少年爷爷为了给少年一个活下去支撑的念头而杜撰了一位虚的母亲,老汉也为了打圆这场谎而去乞求书商说一个善意的谎言,但是却遭遇了丑恶书商的拒绝,当他得知一切背着蛇皮袋回到一片废墟中的家中,见到少年时,问了一句:“如果你妈不认识你怎么办?”但望着少年期盼的眼光欲言又止,顿了片刻说到:“走,我带你找你妈!”少年弱弱回了一句,“我想换件新衣服”,然后老汉牵着少年的手走出门口,以两个背着蛇皮袋走出废墟的背影而结束全片,对于老汉如何处理真相给少年一个答案,少年能否见到照片中的妈妈,一老一小今后会怎样,都没有给观众一个交代,而是给了大家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寻求答案。

  最后是现实意义的深刻性。影片关注的是社会边缘人物的生活境况,以两个典型人物为代表,老拾荒者代表了老一代的拾荒群,少年拾荒者代表了新一代的拾荒群,老一代的拾荒者经过多年的社会磨砺似乎已经掌握了这一领域的生存技能,而新一代的拾荒者的未来却一片未知,他们要防着人贩的拐卖利用,又要与老一代的挣口饭吃,努力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但这就是现实中的境遇,直击人心,引人深思。同时在展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尾随小偷拾钱包勒报酬这一现实时,配以轻快的背景音乐,让人看后并不会因现实的丑陋而心里有压力和负担观看下去,以一种轻松的节奏来揭示沉重的现实;在老拾荒者追赶少年插入的背景音乐闽南语歌曲《欢喜就好》,“人生海海···有人说好,一定有人说糟,如不想那么多,我们生活更自在”也唱出了拾荒者们的生活态度,乐对生活。

  影片建构了一个慈爱而柔软的老者心灵和一个稚嫩而美好的少年心灵,与人类与生俱来生命力中的真善美交相辉映,同时影片直击人心灵深处,直戳人泪点与故事引起人们的感愤体验和断零体验密切相关。在现代经济发展民生活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物的境况却与现代社会脱轨如此远,不免让人感世愤不公,同时老者和少年都是孤身一人飘零在外,其中辛酸苦楚只有同是天涯孤单、飘零的占当前国人多数的异乡人、漂漂族知晓,引发大众的共鸣,既与世俗生活的物质性想靠近又有所超越、离间。

  篇二:拾荒少年观后感

  该片讲述的的是马跃进作为一个拾荒者,他经常跟踪扒手,将扒手销赃后的钱包捡起来,联系失主以便向失主勒索钱财。有一次他照常偷窥扒手作案,看到一张女人照片从那个钱包里掉了出来,马跃进光顾跟着扒手而不顾照片,一个拾荒少年捡起了照片。马跃进照常待扒手销赃后捡起钱包,没想少年一直跟着马跃进,并且趁其上厕所之机偷了钱包。马跃进逮住少年得知真相后,开始了一场奇异地“寻根”历程

  看了这部影片,我很感动,也很心酸。一个小孩,从小就没有见过妈妈,可能他的爷爷也是也个拾荒者,捡到了这个被遗弃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必须编一个谎言去满足孩子对妈妈的好奇心,而后来爷爷去世了,那张“妈妈”照片就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寄托,为了躲避人贩子,他只能假装哑巴去做一个小小的拾荒者,而且这一切都不是孩子所能改变的,如果一切继续,可能这个孩子就会成长成他爷爷那样的拾荒者,也会有他那样的弃儿,又会成为毅种循环,直到那个中年人的出现,看似不怀好意,似乎一切都对孩子不利,最后却阴差阳错鬼使神差二人成了患难父子,改变了两人一辈子拾荒者的命运,微电影里出现三个拾荒者:小拾荒者——中年拾荒者——老年拾荒者,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心中的希望,分别是妈妈-女儿-捡来的孙子,可能最后都不存在,但是希望却支撑了他们的生活。人,必须带着希望生活。

  电影的配乐很好,刚开始带点幽默,温情处又很感人。演员都是不知名的,说话还带有口音,我觉得这反而增加使得影片更真实。少数几个抒情作用的轨道和升降运动镜头在这种记录感中增加了一些不同的节奏,整体看下来也是恰到好处的。拾荒场景及马跃生活坏境的布置也很到位,在小屋的夜内景内,光线尽量保持了一种现实中带着浪漫的感觉,尽管是一个拾荒者的家充满拾荒者的气息,但也不显得那么脏乱破旧。

  这部影片也成功获得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之最佳短片奖。

  篇三:拾荒少年观后感

  两个捡破烂的人,一老一小,他们的衣服和鞋都是破的,同样不加遮掩,手中时常拿着一个让普通人感到厌恶的脏脏的编织袋,袋子仿佛一个百宝箱——钱包、瓶子、酒、故事会……即使年龄差距很大,但他们同样孤独,同样缺少爱,于是他们追寻着爱,永不止息的寻找,而爱对于他们就像远在天边的月亮……

  短片从“捡破烂”这个职业入手,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不被人了解也不被一般人认同,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信念。城市中他们显得很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他们心中也有一个目标,虽然这个目标不是很伟大,不是那种让人一听就怀着敬畏之情的目标,但他们寻找的过程依然艰难。这个目标就是爱,寻找遗失很久的爱。其实在片尾,观众会恍然大悟——他们拾取的不是荒芜,而是亲情。寻爱的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们不曾放弃。

  影片讲述了一个拾荒老汉马越进跟踪小偷,在小偷把钱拿走后,拾取钱包以“勒索”丢失钱包人,一次,当马越进拿到钱包,哼唱着去厕所的时候,一个拾荒少年从编织袋中拿到了钱包,可惜被马越进逮到。之后由于钱包中的一张照片,一场老汉与少年的寻根之旅展开了……这一老一小由刚开始的对立,慢慢改变着,到最后他们牵手走在一堆荒凉的由废砖瓦铺成的路上时,他们像是一个人,还继续着不断寻爱……

  导演由拾荒老汉马越进入手,通过“捡破烂”这个职业的一个秘密——在小偷丢弃钱包后,用钱包勒索被偷人入手,让观众有了一些新鲜感,接触到这个平常不为人熟知的职业的信息,当然,不是没个拾荒人都有这个挣外快的手法,导演在这里运用了一个“伪民俗”,引人入胜。接着,拾荒少年出场,首先是少年和马越进的一场追逐戏,可以感觉到少年的活力和马越进的衰老,追逐到一个死胡同后,在马越进的威逼下,少年屈服了。少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哑巴,在马越进的话中,导演把少年和老头安排成了同乡,这时可以感觉到老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相反他还有些憨厚。但这个由观众给演员戴上的帽子很快就被打破了,带着少年回家后,马越进就很快联系了丢钱包的人,想要再挣一笔。但正当观众认为老头唯利是图时,老头的形象再次得到改变——老头被小偷打后,回家路上冲少年做出“快跑”的嘴型。导演这一建立形象又推倒,推倒之后又一次建立,让观众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物更加鲜明。经过一次“逃亡”,少年突然开始说话,开始和马越进交流,这说明少年开始接受马越进,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来信任和感情。紧接着马越进开始让少年给女儿写信,开始一起用捡回来的电视机看那部让老头口口唱的《少林寺》,一起吃饭,马越进特意在菜汤中煮了虾夹给少年吃。这和“逃亡”前是产生强烈对比的,之前少年在吃饭前一直在看《故事会》老头却教唆少年看《美女杂志》,之后两人交换了书,这说明两人开始彼此接受,开始站在别人的位置思考,甚至可以说,这两个人在融合,在最后成为一个人。

  导演塑造人物的手法总是塑造后打破再塑造,拾荒少年在和马越进初次相识时是个哑巴,让观众在心中树立了观点,而后又突然打破,“你才不要脸!”一句话把少年和马越进联系起来,之前他们因为没有语言交流而显得很隔阂,直到这个隔阂被打破,两人才看到真正的彼此。影片开始,拾荒少年一直在躲藏,躲避马越进的眼睛,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胆小的孩子,让观众对他还有些担心和期待。可之后马越进把少年逼到死胡同后,少年的一脸倔强和坚毅,让观众有些惊喜之余更有些神秘,这种人物性格的不完全展现,也推动了影片。在介绍人物关系时,导演借用了三轮车这个事物,第一次少年被迫被马越进带回家,他们背对着,第二次他们的关系缓和,在少年开始接受马越进后,少年和马越进同向坐着,第三次,他们共同赚钱回安徽时,少年在三轮车上抱住了马越进。这样的安排,不仅让观众有一些期待,又完全的揭示了这两个人的关系变化。

  电影的镜头语言也有许多出彩的地方,在马越进拿到钱包准备去厕所时,导演运用了背部角度拍摄,使主人公不和人交流,身后不被察觉的神秘感。在马越进从厕所出来看到少年并开始追逐时,一首轻快的音乐响起,“人生海海 甘需要拢了解……”一首民歌,歌词说了人生不能要求太多,欢喜就好。这也昭示了电影中主人公的一些情感,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们活的很快乐,能寻找自己的亲情,寻找自己的爱。在马越进和陈先生联系“赎回孩子”,马越进走在桥下和他汇合,镜头前景是马越进一脸的微笑,后景模糊的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把不锈钢车锁,这让观众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而在老头和少年一起回到安徽老家,打开那个积满邮件的邮箱打开那封由少年写的信,一首节奏很慢带着淡淡忧伤的歌曲开始,这首歌曲在老头和少年牵手走在废墟上时节奏变快,有些快乐的感觉,虽然大景别中是废墟,但这两个人就是希望,他们的寻找就是寻找希望的过程,寻找爱的过程,观众会相信他们终会成功。

  这部短片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这个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平凡的人寻爱的过程很艰难,他们渴望着成功,他们也一定会成功!

【拾荒少年观后感】相关文章:

《网络少年》观后感01-28

网络少年观后感01-13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02-15

电影《网络少年》观后感750字02-04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观后感12-30

最美孝心少年的观后感范文12-01

散文随笔拾荒者作文11-05

《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02-14

《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的观后感12-07

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