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

时间:2021-02-22 11:54:1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

  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一

  片子看了有段时间,因为怀着对话剧界这些国宝级老演员完美演绎与剧本内涵敬意,前前后后思考很多天之后才码了这篇文字,感觉是上半年看得最赞的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看似致敬,说的却完全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西方完全不同,没有陪审团制度,对疑罪从无的原则的推行与贯彻也非常的不彻底。我承认我一开始片场的时候还带着怀疑的态度,总觉得一个虚拟法庭在中国无法达到很好的表达。然而看后却发现的探讨的角度与其说是陪审团制度不如说是对这十一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一次疑罪从无原则、以及公民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了一个西方陪审的壳,表达的还是对中国社会现象某一个层面的思考:

  公民是谁?

  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也不是十二老百姓。而是十二个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8号陪审员的一个异议引来一群人的围攻,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儿”道出了中国老百姓的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有评论谓之中国版的人物怎么看上去如此猥琐?稍有不对就是一群人打嘴仗的闹市,整个过程显得杂乱而无序,哄哄的完全不是该有的讨论模式。

  然何冰的一个采访回答很是精准:“你不觉得我们的谈话就是这样的吗?我一开始有过微博微信,但后来我自己又把它删掉了。你发现没,现在中国人不在一起不太好好说话,就一个问题很难心平气和的谈20句以上,很快就变成人身攻击了,脏话连篇。所以这个电影在中国是很有意义的,就有话好好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有话好好说?

  公民意识的淡薄是其一,深层次的是中国人的“话语权”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缺失过,而这种缺失造成的现象是当“话语权”再次抛给你的时候你不会说话了,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说话。片子中的人物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有的长期被漠视;有的一直被偏见和仇视;有的一味和稀泥失去了原则底线。一张桌子十二个中国人,展现的确是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可以说本片产生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一开场案件背景是“富二代杀亲身父亲”除了8号所有人都认为被告人有罪。而除了这个案件本身的两个证人的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寻衅滋事”、“跋扈”、“不学无术”等标签。在这一固有的思维模式下正如8号陪审员吐槽的一样,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还来还原一个事实真相?

  在影片中对其它社会偏见也通过各个层面呈现出来:比如人们普遍的仇富心理;比如4号房地产商控诉人们一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认定人家傍大款,以及否定优秀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再比如10号陪审团的那个假设“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全车都是教授、大学生,只有一个人是外地的打工者,发生了偷窃事件,很多人会毫不怀疑地认为小偷是那个没文化的外地人。”

  我不由想起,此前吴镇宇儿子费曼受伤事件闹得轰轰烈烈,网友们先是组团喷陆毅、后又围攻曹格,在完全没弄钱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以各种猜测与道德捆绑表明立场,发泄与暴力充斥。

  不禁想问我们对于人最起码的尊重在哪里?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的底线又在哪里?

  如果中国司法真的有一天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意识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正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一个生命的生杀大权?

  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台词就是: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一个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真的成为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的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警言慎行从自己做起。

  请不要让陆刚这样的人感到孤独

  陆刚在放弃投票背对桌子时那个深沉的表情我至今难忘,小时候看《柯南》记住了一句名言:真相永远只有一个。面对法律、面对生命本应该是所有人保有的态度,却让8号陪审员的背影那么孤独?

  而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无聊”的执着与固执的人真实身份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决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社会对于无罪推定原则是很淡薄的,这只是一次模拟一场游戏有什么关系?这好像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常态,而追寻真相的较真然而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还不够讽刺吗?有些人对陪审团制度中8号的检察官身份吐槽,而我却把这当作是一次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变相对话:

  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其实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8号这样从事法律工作职业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对真相求真的勇气敢于对其他11个人提出质疑。那么,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这其中某一个或者某一些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如果你关注过一点点社会信息就会发现,近年来很多旧案被重审。而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等案件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次司法界的自我审视与变革。中国司法体系构建由三方面组成:警察局→检察院→法院。过去对于案件审理只重结果,讲就三方配合动不动就令军令状说XX天之内破案。这种高调而可笑的喊话却在当时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观念上的错误直接导致了检察院就好像成为一个盖章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与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而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是不是该好好提升下自身的法律意识与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也旅行责任和义务更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

  8号陪审员身嘶力竭的问话犹言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

  我曾经听过一个大四法学系朋友的怨念:她说大一进学校的时候抱着一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学法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齐声高喊:为了公平、为了正义。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在听到某位教授说自己如何炫耀帮助一富豪XXX缓刑的案例时感到愤怒;在看见业界同行某些丑陋行为和沉默时候的愤慨;然而最为懊恼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觉自己被现实压得有点喘不过气。

  何冰在一段采访中这样说:“大家好好坐这儿聊都是无限接近,都不可能真正公平。公平、公正这事儿是人的一个呼唤、一个期望,就不存在这东西。但人活着必须得奔这儿去吧。”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造制度的是人。所以无论是那一种制度一旦脱离了追求公平、公正的民与心,冤假错案都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然而,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影片最后,保安与小摊贩的和解,3号陪审员终于面对了错误举起了手,最终所有人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定无罪。这部电影正在用一种视角给我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我们依然要选择勿忘初心。

  而在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道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的有责任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二

  之前看了故事简介,虽然没看过原版,也知道此剧翻拍,在国内要改编得合情合理又不失精髓相当有难度。影片开篇的设定,简单几句话带过,几个补考的法律系学生模拟西方法庭,拉来家长亲戚来当陪审员,又在那么破旧的类似废弃仓库之类的地方进行讨论,这个设定真的不是很容易让我接受,怎么看怎么觉得诡异。北京的大学条件有那么差吗,就没个好点的会议室让家长们讨论?然而当这些人从不经心的应付差事慢慢变成认真讨论后,我也越看越投入,已经遗忘那个让我不太信服的设定,只关注讨论本身。

  听说导演是位有名的戏剧导演,但其掌控影片非常纯熟。全片的剪辑、节奏把控都极好,每一次冲突和情绪转换都显得顺其自然毫不突兀,戏剧张力十足。

  整场戏几乎全在一个场景中拍摄,像极了一场戏剧,这对演员的表演是相当大的考验。一个希望多给嫌疑人次机会理性分析各种信息的检察官;一个擅打哈哈的和事佬;一个和儿子闹过矛盾非常看重孝道、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一个自信的房产商;一个蹲过冤狱的前小混混;一个尊重生命态度平和的医生;一个为了自己生意被硬拉来的学校小商贩;一个渴望被重视的老头;一个歧视外地人的房东;一个曾经努力求学积极上进的保安;一个吊儿郎当和稀泥的小市民;再加上一个不大耐烦的组织者。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观念、思想和经历一层层展现,刻画得深刻又略带幽默,让我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感慨。仅仅一张桌子周围,仿佛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感受到了种种当前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而每一位角色刻画是否深刻,全靠表演来展现。这些人的表演几乎都可圈可点,韩童生、何冰、小商贩、最为突出。一部戏能出现十余位优秀演员同场飙戏,真的太久没见过了。有人可能觉得他们的表演太有戏剧感,看不习惯,我却认为这个影片的设定正需要这种戏剧化的表演才能感受到讨论中的矛盾和冲突。

  上面说的都是影片的优点,再来说说一点美中不足。

  一个是在于主持讨论的那个学生,表演功力略显欠缺,我几乎看不出他是何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一开始的焦躁、无奈到后面的认真思考直至改变判断,都表现得不够深刻有力,没有撑起这个角色。所幸他并没有发表太多言论,只负责维护秩序,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另一个是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比方已提到的开篇设定,还有回避了刀上是否有指纹这个问题,以及讨论中忽然下雨(下雨鸣雷打闪可以理解为烘托气氛)后 屋顶为何漏雨这个细节有什么意义我没看懂。

  至于很多人说最后给何冰安上那个检察官身份,是为了过审成为主旋律略画蛇添足了,我倒不这么认为。既然设定是一次模拟法庭的讨论,但讨论过程中那么的真情实感,作为看客的我也投入了进去,当然希望这次讨论不是那么毫无意义,希望能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实际影响。最后的真凶落网字幕作为一个光明的尾巴也无可厚非,让大家相信尊重生命多给他人一次机会是值得的。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和观众想法做些适当的调整未尝不可。

  抛开那些强调法理、揭示社会面貌的部分,这也是一部相当好看的商业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戏就让人昏昏欲睡,而这部戏可以做到全程无尿点,从头至尾保持让我兴奋,比很多所谓的大特效大制作剧情空洞表演浮夸的大片要难得的多。一个好故事一套有深度的表演更值得我去看。

  我会抽空找原版来看,我相信原版的立意更深更有意义,但结合实际情况的翻拍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三

  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段故事,讨论案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带了进来。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我感觉是由老戏骨韩童生饰演出租车司机。作为典型的北京胡同老人,对现实不满、与孩子沟通不够、整日骂骂咧咧,在模拟陪审团会议中,性格缺陷、社交迟钝、对于其他人逐渐提出的疑点熟视无睹,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看的时候挺热闹的。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其实一部好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它需要仅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而且把国内当前的很多心理问题糅合在内,扩大了题材内容。最后一幕揭示主人公是个检察官,好感动,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十二公民的优秀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电影十二生肖观后感范文04-30

成龙《十二生肖》观后感01-31

优秀的永远的雷锋观后感范文11-16

后会无期的优秀观后感范文04-17

李强优秀员工观后感范文04-16

《美人鱼》优秀观后感范文04-16

我被推荐上十二中的过程优秀作文03-01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优秀范文11-0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观后感范文11-28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观后感范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