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1-03-03 18:18:50 语言教案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九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1、“大自然的语言”

  改写者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含蓄生动,引人入胜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拟人手法,“沉睡”与“苏醒”对举,形象生动地写大地回春。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

  4、“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用摹声的手法写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段三个例子都是将贴切的比喻与巧妙的拟人融为一体,植物举两个例子,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布谷鸟的例子未与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而是用错综修辞法,避免了呆板无味,使句子错落有致,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6、“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一句运用比喻,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生物的变化作为一种征兆,对它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得十分有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并掌握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一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小组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内容说明】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分钟)

  师:咱们广东因为地理原因,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师想考考大家的智慧,看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几幅图片识别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顺序打乱)

  图片分两张展示绿油油的菜花,冬雪点缀的梅花(一组),夏日的荷花,红红的秋枫。(一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确了。

  师:请大家回顾第一节课所学的有关科学知识想一想,这些与气候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我们叫做什么?

  生:物候现象。

  二、从标题入手进行重点讲解(3分钟)

  师:很好!我们已经明确物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细心地发现作者竺可桢写这篇文章时并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标题,是什么标题呢?

  生:(反应不快)

  可以打开课本寻找答案。

  生: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师:为什么这样改呢?

  一生:吸引读者。

  一生:用了拟人的手法

  一生:还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上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师: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我们学习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物候现象就像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比喻就更形象,读者阅读起来就更有兴趣了。那么,在课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这样形象说明的特点呢?

  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语言,体会一二段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2分钟)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大屏幕显示,老师朗读) (3分钟)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分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讨论3~5分钟)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5分钟)

  生1:“苏醒、融化、萌发、开放”这些词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师:比较好,只是“开放”这个词不太好,花儿是一下子全部开放了吗?

  生:“次第”一个接一个。

  师:那这些词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呢?

  生:生机勃勃。

  继续交流。

  生2:“炎热”和“孕育”两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师:写出了什么特点?

  这里出现了困难,老师引导:“孕育”一词是什么用法?

  生:拟人。把夏天比作母亲。

  师:是啊,母亲十月怀胎是为胎儿储存能量和营养,以利于孩子出生后健康正常地成长。

  生:那这里就写出了夏天为秋天果实的成熟储存阳光、水分等能量,这反映了夏天的力量。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还好在写秋天的特点上。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

  师:对!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2、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这两段文字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师过渡与衔接:回顾第三单元所学的说明文,运用生动形象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组单位来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准。(为了节约时间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课)

  4、小组合作共同寻找(2分钟)

  5、全班交流:(3分钟)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很准确!那么这里的生动描写是为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呢?

  生:桥的外形美观。

  全班齐读一遍,共同温习。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全班齐读,一起体会语言这美。

  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1、过渡:看来大家对以上这种写法理解得不错,但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老师还要进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关于“燕子”的说明,文字简洁,平实。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作文本来完成改写训练。要求:

  ⑴ 可以在大屏幕所显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选一段作为改写内容。

  ⑵ 用语要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⑶ 字数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 5分钟内完成。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2、学生构思写作。

  3、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5~8分钟)

  第一组:推选出来的是王培焦同学的,自己邀请另一个同学帮他读:

  燕子是益鸟,身上披着乌黑的羽毛,腹部却是雪白的绒毛。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捉能力如果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难相信,一天能捕捉大约8000多只害虫,只要确认捕捉目标,看准时机,“嗖”的一声,猎物就叼在了嘴里。

  第二组(徐志添同学):略

  第三组:(孙家谦同学,请老师帮忙读。老师顺便幽默了两句,活跃了气氛)标题“课堂训练飞”: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万里无云之空自由飞翔,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小而显眼,快而不乱,美丽的蓝天正是有了燕子才显得有艺术之美。(掌声响起)

  第四组:未完成。

  第五组:(高夕睛同学,自己读)燕子展开双翅,大胆地向远方飞去。 速度像风一样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挥舞着翅膀,早上还在杭州的西湖,穿过翠绿柳荫,越过飘浮的白云,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亚,在蓝天的陪衬下,燕子的展翅高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六组:略

  老师小结:可见,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平实的语言或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丰富的,用法是灵活的。但无心积累与运用的人是无法掌握语言的。希望同学们能做有心人,掌握祖国的语言。

  五、总结与回顾

  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了我们走进物候世界的兴趣,那么联系上节课,

  我们回顾一下大家了解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

  师生一起:(老师引,学生填空)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其实,物候知识不仅在竺可桢的文章里,它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飞就会有雨来,等等。所以,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交流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要求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训练概括能力,第二课时以品析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主。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以为把握住了重点也突破了“运用”这一难点,虽然举手发言的面少了一点,但总的来说学生都在积极动脑都在配合老师,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在整个备课讲课评课的过程中,我的收获也不少,有两点最为突出,即一是教学是一门艺术,细节决定成败。环环相扣,老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注意衔接与过渡,有时一句简单地启发与提示却能给学生思维的重大影响;还有像板书也不容忽视。另外就是虚心地向同事学习,诚恳地请教,集思广益,能收获更多的智慧。

  【学科组评价】

  本堂课教学思想上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上能强调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能让学生在读、写、评、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探究知识、培养能力、促进交流。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所有环节都能紧紧围绕“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一重点展开,其最大亮点是读写结合,当堂训练,让学生以致用。另外,老师在处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具体如何品味语言等方面均能较好地进行处理与指导。略嫌不足的是课堂的前半部分气氛不够活泼,板书设计不够合理,学生主动发言的参与面不够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加强。

  【校长点评】

  本节课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很明确的联系和回顾了同单元其它篇目的有关知识,在时间的把握和内容的处理上,使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融通和知识的用得到和谐的统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o) 销声匿迹 萌发 翩然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shuāi)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风雪载途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孕育

  3、走近作者:

  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

  (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摘要。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候的有关知识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相信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一生说出需积累的重点词语,其余补充。

  3、走近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者。

  (一)1、(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学生发言,其余补充。

  明确: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1、(1)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思考后明确:逻辑顺序

  1、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之后根据教师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

  “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五篇03-1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6篇02-2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9篇02-18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八篇1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10篇05-1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8篇04-2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7篇04-1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编六篇03-1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编六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