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1-05-26 19:05:3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五篇

语文教案 篇1

  《在金色的沙滩上》是京版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七课,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孩子们在沙滩上建造一座城市的情景。课文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充满儿童情趣。我承担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本课时的任务是认识10个生字,4个认读字,学会“堆抬球流轮汗孩”这7个左右结构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同时感受汉字的美。通过比较“一座、一座座”、和“一颗、一颗颗”,了解它们的区别。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识字写字是低段的教学重点,为突显这一内容而且尽可能的做到巧妙有效并贯穿始终,我是这样做的:

  扎扎实实落实识字教学:

  在初读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到生字和认读字,遇到这些字停下来多读几遍,记住了再读后面,使得这些要学的字给孩子的第一印象就很深刻。识记字音通过二人合作拼读,去掉拼音读就已经记住了字音。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检查,使得学生牢记字音。这里我先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让学生在词中都准,然后再单个出示生字,让学生脱离词语也能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

  努力提高识字效率:

  二年级后半学期的识字量很大,但是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经验,所以我设计了让孩子给生字分类。分好类后学习左右结构的字。这里我指导学生先观察左右结构字的特点,然后还有方法的提升:1看宽窄2看高矮3看分界。这样让学生不光掌握本课字的写法,也学会了同类的所有左右结构字的书写方法,从而达到老师的教为了以后的不教。而且写字时,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球、流、孩”三个字有效示范,突破难点。

  低年级学生写字有个特点,不满意了就擦,影响了书写的速度和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我教给孩子们把字写好写快的方法:看准想好再下笔,一气呵成不和橡皮交朋友,为了避免孩子们边写边玩我还强调了所有字写完你再抬头的要求。

  培养孩子独立识字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孩子学习独立识字。所以从刚开始的自己读书遇到生字停一停,到两人一组合作检查校正字音,到同学自主给所有生字分类,再到3。4人一组合作记住字形,然后共同观察结构特点,自己书写。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了培养孩子独立的识字能力。

  力求把识字和读文相结合:

  课文是识字的载体,在朗读中我更是利用学生再次与生字新词见面的机会,

  熟记并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了:宽宽的意思,为第二课时的造句做好了准备。在比较中区别了一座和一座座,一颗和一颗颗。同时进行了读文的指导:读长句按标点符号停顿,有时还需按句子意思停顿。

  以上是我今天讲这节课的感受,恳请老师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 (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完成《名家指路》练习。

  三、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四、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五、阅读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六、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八、板书设计:

  百丈山记

  登山三里 险奇

  山门前后 幽静 移步换景 不畏艰险

  瀑布峰峦 雄壮 定点换景 热爱自然

  记游目的 导游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 李政道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3

  教学难点:2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 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 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 反馈

  1、 同桌互读

  2、 抽生读,检测读音

【【精品】语文教案五篇】相关文章:

【精品】语文教案六篇04-16

【精品】语文教案四篇04-13

【精品】语文教案三篇03-18

【精品】语文教案9篇03-16

【精品】语文教案6篇03-12

【精品】语文教案5篇03-09

【精品】语文教案10篇03-08

【精品】语文教案8篇03-07

【精品】语文教案7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