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12-31 09:41: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课的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体入手,有层次的安排观察活动。第一道例题首先提供了两张同一间教室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后面拍摄的,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道例题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带尾巴的玩具猴,并提供4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3题,分别让学生比一比,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一、联系生活,激起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拍的是

  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学生齐答“老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2.引导揭题:生活中,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不同,得出的图片往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一步到位”的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图像也可能不同”的道理。】

  二、探索交流,激起相关的生活经验

  1.教学例一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在哪拍的吗?(继续播放2张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启发:拍的是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小组合作,探索例二

  指导观察,出示例题图介绍“小猴”

  谈话:你能分别说一说“小红、小玉、小芳、小云”各拍到了“小猴” 的

  哪一面吗?(小组讨论)

  引导:在小组内把准备好的玩具摆在桌子中间,4位同学下位相互观察。

  谈话交流: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边示范边讲解。(任选一组)

  3.教师引领,全班总结

  老师引导并纠正示范:先观察小猴的前面,从前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接着观察小猴的后面,从后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后面;再观察小猴的左边,(转到小猴的左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最后观察小猴的右边,(转到小猴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强调观察时一定不要高于小猴的高度)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清了老师是如何观察的了吗?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4.启发比较:找出小猴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张图片,区别并判断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5.小结:把自己当做小猴,看到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6.引导:请再小组内相互的走动观察。说一说你又看到了什么?(换位观察)

  【设计说明:教学例二时,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小组活动,亲生经历“位置不同,观察不同”的道理,并通过小组活动积累经验和发现疑惑,进而从老师的示范和纠正中解决疑惑、得到真知,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察方法。换位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活动交流,巩固训练,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帕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果让你观察一辆汽车,你打算从哪个位置观察?从汽车的正面、后面和侧面看到的汽车形状会有哪些区别?

  提出要求:根据图中3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他们看到的汽车形状连一连。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请小组长拿出茶壶放在桌上,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再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引导: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设计说明: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对本课知识进行内化和加深,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同一物体,不同观察位置,图形不同”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辨别物体“前、后、左、右”的方法和“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位置”的方法。本练习的设计既有切实的数学意义,又充分联系生活,真正的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

  教学过程:

  一、 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

  1、 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

  问题:20xx、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

  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

  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

  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而各个比赛地点离住所较远,他们要从住所到各个比赛地点,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车)

  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条什么?(线段)现在让我们来观察雨刷擦玻璃的过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雨刷擦过的面是个扇形,雨刷经过旋转会形成一个平面),

  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过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可以自己在举个例子吗?(线编织而成布;卷轴展开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经论:线经过运动会得到一个平面。

  4、 面动成体(演示多媒体)

  比赛完了,运动员们回到酒店,他们开门了,你们看酒店的旋转门,观察这个旋转门,你们想象得出这个门经过旋转后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拿出制作的小旗,有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先来看长方形,猜猜它转动后成什么图形,(圆柱)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向一个方向旋转,转动小旗。你发现了什么?绕哪里旋转?(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形成圆柱)。

  想象一下,下面的两个图形,绕轴旋转,会形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刚才我们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小旗,经过旋转分别成了什么立体图形? (圆锥、圆柱、球体,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是如何得到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5、 总结

  能用自己话总结一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吗?(板书:点———线———面———体)

  (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圆柱形的压路机经过旋转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面,长方形的面经过折可以得到一条线段,那如何做可以得到一个点呢?点是构成线的基本要素,线是构成面的基本要素,面是构成体的基本要素,这里点是最基本的要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使学生在动态中充分感悟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模型

  颗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在这些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我们已经研究过它们的特征、还学过表面积和体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师板书课题。)

  1、圆柱的认识。

  ①把你们准备的圆柱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圆柱到底有哪些特征。

  ②师将圆柱体透视图贴于黑板。

  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征?先独立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④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并在圆柱透视图旁板书。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2个圆

  1个侧面,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无数条高

  (在教学侧面展开图时,师让学生用剪刀将圆柱形纸筒剪开,体会沿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斜着沿直线剪,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圆柱的高时,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让学生描述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高?体会圆柱有无数条高及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再让学生指出透视图上圆柱的高)

  ⑤学生边总结圆柱的特征,师边演示课件,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圆柱、圆台、圆锥的过渡与比较。

  师课件出示圆柱透视图,演示上底面逐渐缩小,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还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师告诉学生这样的形体叫做圆台。

  课件演示上底面继续缩小,变成一个点,它叫什么?

  3、认识圆锥。

  ① 能不能和圆柱对比着研究一下,圆锥有哪些特征?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② 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有序归纳,并在圆锥透视图旁板书。

  1个顶点

  1个底面,是个圆

  1个侧面,展开是扇形

  1条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有几条高?先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再让学生尝试在透视图上画出圆锥的高)

  ③学生总结圆锥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4、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

  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1条高?

  (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前,我就先让学生制作圆柱和圆锥,所以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不必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三、练习应用

  1、下面哪些形体是圆柱体?

  2、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四面第四题)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是圆锥体积的2倍,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对:“是3倍”。师: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还是3倍?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研究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身份证上的数字,其实呀,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象身份证这样的数字编码,你能举个例子吗?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5、小结:大家真能干!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编好了一个学号,而且反映出了这么多的信息,老师一定把你们的这些好建议、好方法转告给校长,让他来采纳大家的这些建议和方法,你们乐意吗?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已学过的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的条数


长方形



2


正方形



4


等腰直角三角形



1


等腰三角形



1


等边三角形



3


等腰梯形



1




无数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理解“破十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师:请同学们看口算卡片,老师找同学口算,其他同学评价。下面开始:

  15-9=14-9=18-9=13-9=12-9=16-9=17-9=11-9=

  指生口算。(可随机指生说出计算方法)

  刚才大家都算得很熟练,可以看出方法运用得不错,十几减9你们都会算了,那如果十几减8、减7、减6、减5呢?你们会算吗?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今天怎们继续研究十几减几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花和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的玩耍,它们高兴极了。小花说:“瞧,我钓的鱼的多!”菲菲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小花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的,你钓了几条黑的?”菲菲说:“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的?”

  可是金鱼游得太快, 小朋友们,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它们算一算好吗!”

  2、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求黑的有几条,算式怎么列?求花的有几条,算式怎么列?(板书)

  (用减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列式: 13-8= 13-5=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两道算式怎么计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汇报算法。

  谁愿意来汇报?

  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

  (1).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3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等于8,所以13-8=5(条),黑的有5条。

  同理:先用13中的10减去5,等于5,再把5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等于8,所以13-5=8(条),花的有8条。

  (2).见减想减,算出答案。

  因为看到这两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

  8+5=13,13-8=5。13-5=8。

  (3).13-3=10,10-5=5。哦,那你是分两步减。那13-5呢?13-3=10 ,10-2=8。

  (4).把8看成10,13-10=3 , 3+2=5。 为什么要加2?(因为原来是减8,我们刚才是减10,多减了2,所以要反过来加2)那-5呢?

  把5看成10,13-10=3,3+5=8。为什么要加5?(因为原来是减5,我们刚才是减10,多减了5,所以要反过来加5)

  4、小结

  同学们用了好几种简便的方法解决了这两道算式。那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是哪几种方法?师生一起总结。(一种是想加算减,一种是先用十去减,也就是破十法,还有的是分两步减,还有把一个数看成另一个数,这是为了计算简便)

  这么多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

  计算时你们可以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算法,口算练习

  1、好,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5页,思考第一题上下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完成这道题。请一位同学把你做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对吗?)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以第一组两道题说明一下。(在计算11-5的时候可以利用5+6=11来计算。那后面呢?也是这样。点一下。其实就是想加算减。)

  2、再看下一道,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课件出示)

  3. 好,我们再来一道快速抢答要不要?谁算对一道就点燃了一根蜡烛,看看谁点的蜡烛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可以讲学到什么知识,也可以讲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其实都是用前面学过的十几减九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十几减九的方法解决了其他的十几减几的计算。也就是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住新房”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算理。2、2、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教学设计流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5、师总结: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大家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7篇07-0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0篇06-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六篇06-1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8篇06-09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6-0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6-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3-1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