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20 12:42:4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枫、套、素、被、产、桦、减、蒸、针、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被、产、桦、减、仍”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廷顿。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写秋天树叶变化的句子,能圈出表示小兔心情的词语,并能读出小兔的不同的语气。

  3.知道不同植物的叶子,到了秋天有不同的变化,了解有关植物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能学习课文的形式,适度进行拓展说话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认真描写“被、产、桦、减、仍”5个生字。

  2.划出描写小兔心情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读出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小兔和几种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质疑。

  3、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小兔和哪些树对话了?

  2、交流,并板书:

  枫树桦树大松树

  3、学习生字:枫桦

  4、积累:“木”字旁的字。

  三、自学生字。

  1、小组学习。

  2、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套:的中间部分注意书写;

  3、比一比:

  摸()膜()模()

  减()喊()感()

  4、读课后词语。

  四、学习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

  3、用小圆圈圈出小白兔在问不同树的语气分别是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语气:奇怪担心着急

  5、画一画,到了秋天枫树、桦树和大松树各有什么变化?用“——”画。

  6、全文读一读。

  五.让我们来演一演。

  六、小练习。

  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有“高兴”、“着急”,你能再写几个吗?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朗读中的体验主要在指导学生读出小兔奇怪的语气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兔子为什么会奇怪的原因,适时地出示枫树在夏天和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枫树在这两个不同的季节,它的叶子竟然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体验才会到位。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书P81)

  (3)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语文教案 篇5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

  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

  1、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明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7、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8、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谊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9、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使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沉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12、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句话?

  这里的“高墙”是借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七、课外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3-02

语文《公输》教案08-20

语文《赶海》教案03-02

语文《社戏》教案03-03

语文《跳水》教案03-02

语文拼音教案03-11

语文《黄鹂》教案03-12

语文《散步》教案12-23

语文《长城》教案02-23

语文赞美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