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15 12:44: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雷锋从小乐于帮助别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向雷锋学习。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过、桥、时、座、河、背、又;认识走之儿、广字旁和同字旁;理解“过来、过去、又”等词语的意思;会区别“一个”和“一个一个”的不同意义。

  3.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又、过来、过去”的意思。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出示雷锋肖像,简介雷锋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过桥”。(出示课题)讲的是雷锋小时候帮助同学的事。

  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过,读准三拼音,学习新偏旁“走之儿”,学会“过”的笔顺。(先里后外)说说它是什么结构?(半包围结构)。

  4、学习生字“桥”,三拼音,扩词理解。

  5、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

  要求小朋友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讲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初学课文,随课文学习有关生字。

  1、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后面做上“/”记号。

  2、指名四个小朋友分别读四句活。

  3、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出示卡片,学习“时”,读准翘舌音,字形与“过”作比较,用“时”口头组词。

  4、雷锋和小同学上学时,得经过什么?

  a.学习生字:座,认识广字旁,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广+坐)

  b.学习生字:河,怎样记住字形?(氵十可),扩词理解意思:大河、河水等。

  5、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的?学习生字:又,掌握字音字形。学习生字:背,认识月字旁。(北十月)

  6、认读带读字:

  léihòumàn

  雷锋时候漫过

  7、指导学生在书上的囹字格内给每个生字描一遍。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偏旁名称:走、广、月。

  3、齐读生字新词两遍。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

  六、课外熟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检查生字新词,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比一比,再组词。(口头回答)

  过()雨()去()又()

  时()两()云()有()

  3、指名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句。提问: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课文中“小时候”是什么意思?

  2、雷锋他们要过桥,碰到了什么困难呢?齐读第二句话。

  讨论:①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

  ②“漫过”是什么意思?打开幻灯,看图理解“漫过”的意思。

  3、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

  4、打开幻灯,练习说话: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5、出示句子:

  bēi

  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去。放学后,雷锋又把bēi

  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来。

  ①指名朗读。思考: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圈出有关词语。

  ②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a.“一个一个”是几个?它和“一个”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b.看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背过去”和“背过来”的不同意思。

  c.“背过来”这里为什么要用上“又”字?

  ③指导朗读。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三、课堂小结

  1、看幻灯,讲一讲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把“比一比,再组词”的作业完成在练习本上。

  2、《课堂作业》第三题。

  五、课外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字词。总结课文。深化导行。完成有关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组词。

  桥()()()

  河()()()

  2、《课堂作业》第4题。

  3、看幻灯,复述这个故事。

  二、齐读课文

  三、总结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雷锋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2、出示句子,齐读:ɡuānxīnbié人bānɡzhùbié人

  3、你准备怎样向雷锋学习?

  四、作业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五、课外作业

  向小朋友推荐课外读物,准备召开“雷锋故事会”。

  附板书:

  15、过桥

  bd

  上学时,一个一个背过去

  bd

  放学后,又一个一个背过来

  ɡuānxīnbié人bānɡzhùbié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一个部首“将字旁”。

  2、能正确地读写这些词语,并能准确掌握词语的搭配。

  3、了解这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积极参加体育锻 炼,并积累有关体育项目的词语。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项运动项目。

  教学难点:

  了解“羽”的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健壮的身体吗?健康的身体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重要,那么怎样让我们永远的健康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让我们更健壮》。

  1、(课件出示)引出(壮),师指导书写、生组词。

  2、出示(健壮)词,认读(健)组词。

  3、用(健壮)说一句话。

  二、学习生字,发展语言

  1、打开书自由读词,画出生字,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体育运动?

  2、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3、抽读词卡。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三、逐个识字,各个突破

  1、通过观察找出有共同点的两个字先学(棒、标)。

  2、根据字理演变过程学习(羽)字。

  (1)、课件出示(羽)的演变过程。

  (2)、齐读扩词。

  3、学习“打”。

  (1)、课件出示图画,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篮球、羽毛球、棒球、这三项运动在玩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打)。通过观察,发现特点,学习生字“打”。了解一字多义的特点。

  (2)、理解字义、扩词。

  4、利用字谜感受形声字特点学习“球”。

  (认识各种各样的球,了解我国球类运动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女排球在世界夺得五连冠,足球至今还没有在奥运取得成绩。)

  5、区别蓝与篮。(了解篮球的“篮”字为什么是竹字头。)

  6、做动作识记“踢”。

  四、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词卡。

  3、游戏识字。你指我猜:我会读,我也会读。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的哪些体育运动,怎样才能使我们更健壮呢?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金色的草地》记叙了一个小男孩由无意中发现了金色的草地会变颜色,到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与蒲公英成为朋友的经过。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要通过读课文,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色、草、片、变、发、并、而、怎”8个生字,会认“英、钓、注、意、观、察、便、张”8个生字,认识偏旁“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体会第1自然段的发现与第2自然段的发现有什么不同,增强观察自然的意识。

  [设计理念]

  鄂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是以“发现”为话题组织材料的。《金色的草地》被编人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也旨在让学生从小男孩由偶然的无意发现到主动去观察、发现的行为中受到启示,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现欲,从而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实践身边的科学。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本课和本单元编排的特点,我应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读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设计本课,力图通过围绕发现,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受到启发教育,达成学习目标,并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释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品读感悟第1自然段内容;指导书写部分生字“色、草、片、变”。)

  一、创境引新,激趣导入

  1.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色的草地》一课的'生字词,还和一个小男孩一起发现了一片金色的草地。(相机课件出示:一片蒲公英开放变成金黄色的画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草地印象如何呢?(学生答)让我们打开书带着对草地的赞美和喜爱,自由读这课第1自然段。

  2.设疑激趣:这片草地不仅美,还很有趣呢!小男孩发现什么有趣呢?想不想知道?让我们赶快读读第2自然段吧!

  二、自主探究,读悟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2.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相机(在背景图上)板书:早上绿色

  中午金色

  傍晚绿色

  3.课件出示早、中、晚草地颜色变化的三个句子,自主读悟。

  (1)谁来读读早上草地变化的句子?让老师能听出小男孩喜欢观察、善于发现。

  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中午、傍晚草地颜色又是怎么变化的?自由读读吧!

  (3)谁又愿意读读中午、傍晚草地变化的句子?你想读哪句就读哪句?

  指几名学生读,相机评比读,读出蒲公英的神奇,再挑战读。

  (4)老师和男、女生合作读这三个句子。

  4.课件出示草地颜色随时间变化的画面,学生观察后,自由畅谈感受。‘

  5.质疑:读了句子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归纳问题出示: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齐读问题。

  6.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草地,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吧!读出你的体会,齐读第2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草地的颜色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男孩想知道,我们也想知道。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能读懂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1)把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小组的学习伙伴交流交流。

  (2)词语质疑,组内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画面和手势理解词语“合拢”、“攥成”、“张开”。

  A.老师用手势动作演示这三个词表达的意思,相机板书(简笔画图),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B.谁能上台用黑板上的蒲公英演示“合拢”、“攥成”、“张开”?

  指名演示后,利用课件再现蒲公英开合特写情境,加深词语理解。

  4.自由朗读蒲公英的花瓣开合的三个句子,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再指名读、评议读、引读)

  5.大家读得这么好,如果加上动作、表情再读读一定更棒。指名加动作、表演读。

  6.这段写得真好,你喜欢吗?愿意把它背下来吗?

  7.比一比,谁背得快。背时可做动作表演背。(自由背,指名比赛背)

  四、激发情感,体验乐趣。

  1.哦!原来草地颜色的变化是由蒲公英的开合引起的呀!那你们喜欢这神奇的蒲公英吗?(学生答)

  小男孩更喜欢,让我们带着对蒲公英的喜爱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2.讨论交流:为什么它和我一起睡觉,也和我一起起床?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比一比,谁读得好,背得快。

  五、回归整体,升华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你想夸夸小男孩吗?

  (要引导学生学习小男孩留心观察自然,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六、识字与写字,拓展延伸。

  1.出示“发、并、而、怎”,指名读,齐读。

  2.指导认识“又”字旁。

  3.交流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4.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说说写好它们,你有什么发现?

  5.老师范写“怎”。

  6.学生描红、练写。

  7.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1)节假日,请爸爸、妈妈带你到大自然中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拓展阅读《有趣的发现》。

  七、自选段落,背诵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题目叫《院子里的悄悄话》。你能根据课前预习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梳理,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1.谁和谁在说悄悄话?

  2.它们的悄悄话实际指什么?

  3.它们说了哪些悄悄话呢?

  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思考:老槐树和小槐树说了哪些悄悄话?

  2。再读课文,扫清学习障碍。

  3.检查效果,师生议答。

  (1)指读课文。(正音)

  (2)引导学生对老槐树与小槐树谈话的内容加以简单总结。

  三、精读课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1.提供阅读提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1)年轮是什么?树冠是什么?

  (2)年轮和树冠有什么作用?

  2.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

  (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4.全班交流,探究学习。

  (1)联系课文内容说出什么是“年轮”、“树冠”。

  ①引导学生动笔画出树龄七年的年轮,体会年轮的形成过程。

  (画图演示,加深认识。)

  ②多媒体出示大树图,让学生指出树冠部分。

  (2)引导学生理解“年轮”的作用。

  ①联系语言文字说出年轮的作用。

  ②出示多媒体课件,树木的年轮,学生辨别方向、气候。

  (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年轮作用的认识,形成认识事物的能力。)

  (3)启发学生理解“树冠”的作用。

  ①用书上的语言说出树冠的作用。

  ②多媒体展示树冠图,让学生辨别方向。

  ③着重强调修剪后的树冠不能指示方向。

  5.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槐树是个善于观察、爱提问题、聪明好学的好孩子。

  (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接受得自然,起到滋物无声的作用。)

  6.指导朗读。

  四、结合板书,全课总结。

  五、课堂练习。

  请你运用童话故事的方法给同学们讲一个科普知识。

  六、实验活动。

  去野外观察,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再查阅资料,探寻其中的奥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启发学生观察和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发现“加偏旁”的识字方法,进行口语交际。

  2、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口头表达,顺序清晰,生动具休。

  三、教学难点:

  1、口语交际 2、自我展示

  四、教学类型:练习课。

  五、教学准备:收集与春天有关的信息材料。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内当家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要带同这们到语文园地里去玩,大家准备好了吗?

  2、好,我们开始玩了,今天看哪位同学玩得最棒?

  二、我的发现,观察发现。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东西之间有联系吗?扇子、剪刀、雨伞、飞机、银杏叶、蜻蜓、蘑菇、燕子。

  2、我们看看学习伙伴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燕子的尾巴是剪刀。

  (你能把学习伙伴的话说说完吗?)

  换一种方法说可以吗?(我发现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3、你能用这样的说法说说其他的东西吗?

  我发现银杏叶像

  我发现蜻蜓像

  我发现雨伞像

  (也可以反过来说)

  4、你在平时的生活中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呢?(大胆想像、自由表达)。

  如:河水像一面镜子。

  三、日积月累,积累语言

  1、读读认认

  (1)读读下面的字、词,试试看你有什么发现?(生字都是用学过的熟字加上偏旁组成的字。)

  (2)认一认:你能记住哪个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如:我记住了“材”,我是根据词语“木材”来记住它是木字旁的。

  (3)用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

  如:西(西瓜) 牺(牺牲)

  2、读读背背

  (1)介绍:这是四幅描写春天的对联。

  (2)借助拼音自读。

  (3)老师范读,生生互读。

  (4)说说你最喜欢哪幅对联?把你喜欢的背给同学听。

  3、我会说

  (1)读读横线后边的词语,想想横线上应填什么?

  (2)说说自己想搭配的词语,和其它同学评一评。

  (3)课文中还有这样的短语吗?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增强表达

  1、教师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进入情景。板书春天在哪里。

  2、教师启发:从歌词里,你知道春天花在哪里吗?指名回答。

  3、教师播放春景图和春天的录像片断;春天有多美,大家都有自己的感爱,让我们再次走进春天,回味一下在春天里的快乐。

  4、鼓励学生细细描述自己对春天的情由、感受、启发他们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观方面,从景物、人物、动物、事物等各个方面的描述(板书:春天里的发现)。

  5、组织学生谈话,各自在春天里最想做什么,训练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尽量多说,说得与众不同最好。(板书:春天的畅想)

  6、教师指名回答并点评。

  二、展示平台

  1、以春天为题,教师组织学生赞美春天。

  (1)喜欢写作的同学在一起练习写话。

  (2)喜欢积累诗句对联的同学,抄写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对联。

  (3)喜欢画画的描绘春天的图画。

  2、组织展示成果。

  (1)请写作抽学将作品展示给全班看。

  (2)抄写诗句的同学与大家分享佳词美句。

  (3)请绘画的同学将作品展示给全班看。

  三、宽带网络,拓展学习

  1、老师导入:课文中、生活中,我们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发现了春天的美丽迷人,其实春天还有好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2、布置相关作业

  (1)阅读宽带网,告诉我们有关城市代表性的市花。

  (2)介绍你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自己家乡代表性的是什么花。

  (3)交流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①描写春天的古诗 ②歌唱春天歌曲

  九、课后小结

  十、作业布置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朗读中了解内容,感受盘古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课前准备:

  ①自制生字卡片。

  ②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③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关于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作业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本课生字词各一行。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4个生字,认读8个字。

  2、能恰当地进行词语搭配,积累词语。

  3、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我最喜欢春天》,很多同学都找来了有关春天的诗、文章。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展示学生的摘抄、搜集作品。)

  老师也找了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读出诗中生字的读音:蕊、底、墙、即疑、邻)谁来读一读?

  春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雨后的诗歌,请大家打开书第3课:《雨后》

  自己把这首儿歌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儿化音和轻声。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

  指导读:

  1、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

  2、诗中没标儿化音的,有些也可以读成儿化音。

  检查生字。

  踩:做个踩的动作。所以踩是足字旁。

  骄傲:你什么时候感觉很骄傲?

  痛:注意痛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

  这首诗歌写的是雨后的哪呢?请大家边读边思考。

  四、有层次的指导读:

  这篇诗歌写的是雨后的哪呢?板书:广场。雨后的广场什么样?谁来读一读?什么是神仙?小朋友们为什么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生:他们很自由,开心……

  看谁能把雨后广场的美丽和小朋友们的快乐读出来。

  你在雨后会做什么呢?

  诗中的小哥哥也在踩水,他怕不怕溅湿衣服呢?

  板书:使劲地

  学习“使劲”两个生字

  摔一跤还骄傲?你怎么理解的?谁能读出骄傲的心情?

  生:他玩得这么痛快,根本不在乎摔了一跤和那水淋淋的泥裤子。

  板书:欢喜、兴奋、骄傲。

  小妹呢?她怕不怕摔跤呢?(如果也摔一跤,不用再有顾虑了………和打雪仗泼水节一样的心情)同时,也提醒大家,不要在下雨的时候把身上弄湿了。

  板书:紧紧地,小心地,轻轻地

  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呢?

  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生字

  观察板书:使劲地,紧紧地,小心地,轻轻地

  填上合适的词,想一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大都是动作)

  找一找书上“的”字后面也都是动作吗?

  请你说说你看出了什么规律?(解决有同学常问为什么有时候用“的”有时候用“地”的问题。感受一下不同就行了)

  课下可以观察什么时候用“得”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津津(jīn)乐道

  玄(xuán )奥清澈(chè ) 禅(chán)心犬吠(fèi)吟(yín)咏

  憔(qiáo )悴( cuì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1)交流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一)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A: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B: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C: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D: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F: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1.这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三)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四)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五)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一》教案05-04

小学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11-07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五》教案04-08

小学语文《熟能生巧》教案04-12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21

小学语文《草》教案04-01

小学语文《阳光》教案04-06

小学语文瑞雪教案03-23

小学语文《回声》教案04-24

小学语文《柿子》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