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2 19:05: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周教学内容:

  学习第六单元鸟儿,共三篇课文,《翠鸟》、《一只小鸟》、《惊弓之鸟》。

  二、周教学重难点:

  1.生字:一类字24个、二类字21个、多音字两个。

  2.积累:(1)有感情的朗读每一篇课文,继续练习复术课文。

  (2)继续学习概括与具体的写作方法。

  (3)初步学习抓住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4)学习鸟类外形描写。

  3.作文:《我最喜欢的鸟》

  三、周学科融合:

  1、发动学生查找收集有关鸟类的资料,了解有关不同鸟的知识和特点。

  2、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小鸟。

  四、周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介绍和叙述了有关鸟的知识和特点、故事。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用抓注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形式感悟理解,从而懂得珍惜鸟儿,理解亲情;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进行分析、理解,得出正确判断,才能做好事。

  翠鸟

  整体设计个性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生动,适合有声有色的朗读,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品词品句,加深理解,产生顿悟,体会语言的秒处,体会翠鸟的可爱。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了解翠鸟美丽的外形和它行动十分敏捷的特点,产生喜爱鸟类、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积累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希望”、“冤枉”、“失望”的用法,懂得用词精当,形象。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继续学习概括与具体的描写方法。

  3.生字目标:易错:叼

  区分:(处外)(等待)

  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

  自由读—范读纠音—同桌互读—指名读—自由读

  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细读感悟: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读、欣赏、说)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的?

  3.能力训练点:(1)恰当的使用词语。(第四段“希望、愿望、失望”)

  (2)生字学习

  (3)尝试抓住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4.拓展延伸:

  仿写:写一写你喜欢的小鸟的外形。

  课后反思

  一只小鸟

  整体设计个性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冰心。文中讲述的故事和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可唤起学生对相同经理的回忆,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可抓注重点词语,边读边想像。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懂得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2.积累目标:

  学习抓注重点词语,边读边想像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3.生字目标:多音字:弹

  生僻字:啁啾

  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自读课文—自学解决生字—小组内读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细读感悟: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从哪可以看出来?

  这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

  3.能力训练点:

  (1)结合课文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变想像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4.拓展延伸:

  续写故事

  课后反思

  惊弓之鸟

  整体设计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本课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卫国疑问有名的射箭手更累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应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判断。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好事。

  2.积累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用关联词“一---就---”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课文。

  3.生字目标:易错:惑命

  多音字:更

  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

  (1)自读泛读相结合,读通读顺。

  (2)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2.细读感悟:

  (1)讨论:更羸和魏王看到了以什么样的大雁?更羸怎么把它射下来的?为什么累羸一拉弓,大雁就会掉下来?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能力训练点

  (1)抓注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课文。

  (3)试用关联词“一---就---”造句。

  4.拓展延伸:

  (1)积累和鸟有关的成语。

  (2)讲一讲成语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哪个班呀?对,我们三(1)班是一个团体,我们的班长同学,我想问问你,作为班长你要给其他同学起什么作用呢?(作为班长在严格要求自己,要给同学们做榜样作用)在大自然中,生物也有自己的团体蚂蚁就是这样的生物,它们也有队长,也有纪律,也有人的公正和贪婪。今天我们来学习由一块奶酪引发的故事。(板书,齐读课题)

  2.正音:奶酪

  3.出示图片奶酪和蚂蚁,让同学说说,看到这些图片,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式由班级里的班长引出蚂蚁队长的这一形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同时,可以利用此机会培养班长成为更好的班级助手。

  二.初读课文

  1.那么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生字

  ①指名读(表扬)

  ②开火车读(组词)

  ③指导多音字

  3.检查自读情况

  教师出示:蚂蚁们一起搬运(一块奶酪),蚂蚁队长不小心弄掉了一块,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蚂蚁队长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了这块奶酪。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童话,并且明确默读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三.合作交流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以及刚才的默读思考我相信同学们都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老师要问题大轰炸啦,你们做好准备迎接挑战了吗?

  1.蚂蚁队长宣布了一条怎样的禁令?可以看出什么?

  (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只许,不许,处罚等词语可以看出蚂蚁队长是一位严格公正的领导。)

  2.一只蚂蚁嘀咕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要是偷嘴的是您呢?)

  (说明蚂蚁们有点不信任蚂蚁队长。)

  3.听到蚂蚁的嘀咕声蚂蚁队长是怎样回答的呢?

  (照样受到处罚。)

  (照样一词说明蚂蚁队长能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

  4.当他们搬运一块大奶酪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的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

  5.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渣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认真阅读6-12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

  奶酪刚掉下时?

  大家牵挂奶酪又不开时

  支开蚂蚁后

  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时

  6.蚂蚁队长命令最小的一只蚂蚁吃掉奶酪渣,这个做法大家支持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支持。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7.你们知道蚂蚁们为什么干劲更足了吗?

  8.你喜欢蚂蚁队长吗?理由是?找出相关语句。

  喜欢:发布指令,纪律严明,一视同仁,关心弱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爱护同伴

  不喜欢:过于威严,不够亲切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关键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读懂故事,让学生以问题挑战的形式进行学习,并且借鉴了谢老师的表格形式教学,让学生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位以身作则的蚂蚁队长的故事。蚂蚁队长下令“搬运粮食,只许出,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当大家齐心协力搬运一块诱人的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大家都非常渴望得到奶酪渣子,包括蚂蚁队长。最后蚂蚁队长通过了考验,命令一位小蚂蚁吃掉了奶酪。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说到做到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五.布置作业

  1.角色扮演(改写成小话剧,演一演)

  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3.阅读童话《格林童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从整篇布局来看,篇幅较长,但语句描写优美,富有感染力。

  张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他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和海底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张老师以其特有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进西沙群岛,逐步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理解定不会停留在华丽的言语间,那漂亮的珊瑚、蠕动的海参、成群结队的鱼都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我看来,这堂课是一堂出色的课,它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平常中显露不寻常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对于语文课堂的导入,我们也力求新颖,独特。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真。在本堂课中,张老师的导入很简洁,却不得不让你拍手称赞。张老师以一组与海水相关的词语作为见面礼,引出大海,继而在黑板上画出了海底、海面的简略图。在解说的时候,张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如果它露出了海面,形成一小块四面环海的陆地,这叫什么呀?大的就叫岛,小的就叫屿,总称叫“岛屿”。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这一群岛屿又叫什么呢?就叫“群岛。”在此基础上,教师直接引出本课课题。寥寥几语,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岛屿,对西沙群岛的陌生感也会就此消弭。

  二、标新立异学词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词语教学上,张老师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把词语单独拎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而是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后,交流自己对西沙群岛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朗读、表演、想象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做到了“寓学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像鹿角一样的珊瑚、懒洋洋的蠕动的海参,以及威武的龙虾的样子。

  三、巧用多媒体,拉近生本距离

  在课堂初始,教师形象的像学生解释了西沙群岛。但西沙群岛对这群孩子来说,依然是比较模糊的。针对此点,张老师在解释“群岛”引导课题时,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祖国地图,展示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画一画,找一找,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接着此举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再如对珊瑚、海参、大龙虾这样的海底生物,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张老师并没有畏惧,而是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它们的形状、样子。从学生的一声声惊叹声中,我相信学生一定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恍若置身海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再如教学第四段时,老师抓住了“有的……有的……”,运用多媒体出示了更多的鱼种,对文本进行了补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然而张老师并没有止于此,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写一段话,无形中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我看来,这节课同样也有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某些环节,张老师的预设可能过强。如:在初读后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主动的读完第三段,然后出示词语进行教学。但学生并没有如师愿,故而在此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我认为,如果真的想顺着自己的教案来上,也可以在学生读出本段中的其他句子时,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去读这一段,从而有序教学。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堂永远是下一堂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慢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质。

  3、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初步体验预测的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激发兴趣

  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朗读。齐读。

  摘树叶,巩固本课的生字。

  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大概内容。

  二、听讲故事,自主学习预测

  读第一、二部分,学习根据插图预测

  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老屋是什么样的?画出文中描写老屋的句子和词语,细细品读。

  谁在向老屋请求?它是怎么说的?应该怎么读?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猫:躲雨)

  请学生大胆猜测:老屋会答应吗?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插图,特别是老屋的神情,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它会不会答应呢?

  出示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说说你猜测的结果是不是与文中一样?相机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凑”这个动作,再次感受老屋年龄之大,感受老屋的慈祥、和善。

  总结: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猜测,是阅读童话故事的好方法。

  请学生两人分角色表演课文的第一部分。读前讨论:老屋和小猫的话应该怎么读?(老屋要读出慈祥的语气,小猫要读出请求和真诚的语气。)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读第三部分,学习联系生活预测

  老师读第6自然段,学生猜测:老屋这次会倒下吗?“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1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画出来。

  学生自由默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这次是谁向老屋求助?理由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老母鸡:孵蛋)

  老屋会答应老母鸡的请求吗?请你大胆猜一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父母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课余生活,感受课余生活的乐趣。

  单元习作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学习作者怎样观察和写出民族学校的特点,写出自己对学校的喜爱之情的。

  组织、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体会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给“我”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体验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乐趣。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和具体写事的。

  教学《爬天都峰》一课,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写一件事的,是如何观察和写出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具体的。

  略读《槐乡的孩子》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体会作者劳动的快乐,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事的。

  交流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记录和资料,做《语文天地》的展示台活动,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我们的课余生活》口语交际活动中,说说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说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学习课文的观察、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完以后读给父母听,和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其中一首古诗。古诗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少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地品读,便能得到美德熏陶和感染。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古诗,但对于古诗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通过课后注释、字的演变帮助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多形式诵读古诗,读准读通,读出古诗的韵律。

  2、学习借助古诗注释,联系插图,抓住重点词等方法领悟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描写的画面。

  3、展开想象,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风光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领悟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本诗中绝妙的比喻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学生朗读,指导朗读

  (1)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西湖)

  (2)明朝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明月)

  (3)是啊,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2、你知道这写在哪里的对联吗?(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西湖看苏轼笔下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齐读,理解课题。指导书写“初”,讲解甲骨文的初。学生练习写。

  3、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当属——西湖(板书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湖的美景吧!(播放西湖图片)(1)看到孩子们刚刚欣赏的表情就知道,你们一定被西湖的美景给吸引住了,是呀,西湖真是美如画,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请跟我一起读

  (2)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他吗?谁来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3)苏轼也是一位会吃的诗人,是一位美食家,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二年级曾经学过一首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苏轼的一生写了上千首诗,他在杭州做通判时写下了这首诗,来,你们再读读课题,注意停顿!

  (4)注意这个字—“晴”,后鼻韵,题目读起来似乎有些拗口,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来猜一猜?

  (5)你知道先是有太阳,然后下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初”一个“后”,你明白了天气是先晴后雨(板书:晴、雨)这位同学说道的是作者在吃东西,是不是在吃东西呢?“饮”是饮酒,一个人喝酒未免有些寂寞,叫上几个朋友岂不更好?他们在哪儿喝酒呢?把刚刚说到的连起来说,诗题就可以这样来理解: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先晴后雨的景色。

  二、反复朗诵,感受韵律

  1、自读古诗

  师:读懂诗题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游湖赏诗吧,请孩子们翻开书本第85页,自由把诗句放声读一读,要求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自由读诗歌

  2、指名读

  朗朗的读书声在我听来是种享受,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你很勇敢,注意读“潋滟”,你再读。注意“妆”,翘舌音,再读诗句,好诗读不够,一起读读吧!

  3、划分节奏读

  (1)其实,古诗像歌曲一样也有自己的节奏,古人读诗也讲究停顿,这首诗怎么读会更有味道呢?自己试着读一读,读给同桌听。(出示节奏划分)

  (2)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让我们把小手动起来,像老师这样(做示范)打着拍子读.我听出来节奏感.

  4、读出平仄来

  诗歌除了可以按节奏读,还可以按平仄声读,想听老师读吗?(点击配乐《出水莲》读)像我刚刚这样读,是按照古人的基本读法,分为平仄。标红色的字是一二声即平声,可以稍微拉长一点,蓝色的字是仄声,读得稍微短促一点。一起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三、品析诗句,描绘画面

  (一)讨论理解诗句

  1、听你们朗读真是种享受,但我们还要走进诗的世界,去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本学期每首古诗的下面都有—注释,通过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个好方法,相信你还有更多的好办法,接下来请孩子试着和同桌一起合作,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吧!生理解古诗大意,和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看你们学习得这么认真,我真想知道你们理解到了些什么?孩子们想想,在这首诗里,哪些句子写了西湖“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真会读诗,作者写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又主要是通过哪两种景物来写的呢?

  (二)品读1、2句

  1、都说“诗中有画”,这诗里藏着怎样的图画呢?一起去看看(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我看到了你们脸上露出惊叹的表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画面吗?全是雾就看不太清楚了,若隐若现。多美的句子呀,第一幅图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能用诗中的词语来形容吗?第二幅图:山色空蒙想到了诗中哪一个词?

  2、说得真棒,就是“山色空蒙”,诗人觉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好、奇)是呀,晴天的西湖多好,好在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十分灵动可爱,晴天的西湖还会好在什么地方?

  孩子们描绘的这些美景都被诗人融入进了一句诗里——水光潋滟晴方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们心情怎样?谁想来读读这美好的晴天?

  我的心都跟着亮起来了。感觉天气都跟着明媚起来了,一起读读这晴天的西湖吧(生齐读)晴天的西湖,诗人是道不尽的好,雨天的西湖诗人却是说不尽的奇,奇在哪里?(出示视频,生描绘)

  3、白茫茫的就像—“仙境”,如此奇妙,谁来读读这雨中西湖?这夏天的雨渐渐地小了这下是蒙蒙细雨了

  4、这雨中西湖,你们忍心去打扰它吗?(不——)读到这里,我们稍微读得轻些,那我们就别打扰到西湖,一起再来感受这雨中西湖吧!(生齐读?)

  (三)赏晴雨西湖

  1、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刚刚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会儿却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男生们,当晴空万里,你漫步在西湖边会这样吟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女生们,当西湖在雨幕笼罩下,你乘着画舫畅游西湖,会这样吟到——山色空蒙雨亦奇

  2、这两种感觉都很妙——(生齐读)

  (四)赏绝妙的比喻

  1、面对美好神奇的景色,诗人陶醉其中,由衷地赞美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他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西子是谁呀?苏轼为什么把西湖比作是西子?我不明白,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四大美女有那么多,为什么诗人不把西湖比作是其他的美女,比如杨玉环、貂蝉呢?

  他们都有共同的字,说不定你猜对了诗人的想法是比得上还是比不上?(比得上)那我们再读这两句,试试诗句中去寻找答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你还发现什么了吗?“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是谁?——西子当西子穿上素雅的衣裳,作上淡淡的装扮,她真美,当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作上浓浓的装扮,她也很美,她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得美,刚刚我们说到,晴天的西湖好呀,雨天的西湖也奇呀,晴天雨天都是那么的美,晴天雨天——总相宜(板书)

  是呀,西湖也被大自然赋予了绝世的美貌,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难道西湖只有晴天、雨天才美吗?(不,还有白天和夜晚,还有……)

  4、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去看看都有谁在为西湖梳妆?(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预设:

  师:如果说,晴天为西湖画浓妆;那么——生雨天为西湖画淡妆。

  师:西湖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夏天为西湖画浓妆;那么——生冬天为西湖画淡抹。

  师:西湖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花为西湖化淡妆;那么——生树为西湖化淡妆。

  师:西湖依然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师:如果说,月亮为西湖化淡妆,那么——生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5、所以说,西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在诗人眼里,它都——美,美得就像——西子,难怪诗人吟到(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作西子,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因为这绝妙的比喻,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很美的名字,叫做—西子湖

  6、苏轼如此热爱西湖,还因为他曾两次在杭州做官,为当地人民疏浚西湖,筑堤防洪,做了许多好事,西湖变得更加美丽。他把杭州看作是第二故乡,他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就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诞生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诵读延伸,升华感情

  1、你读得可真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行吗?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师生合作读)

  2、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叫做“我说你猜”,我来说诗句的意思,你来猜猜是诗中哪一句?(师说意思,学生一起猜),我想一对一地玩,你来(师说意思,请生说诗句)想来考考我吗?(请生说,老师猜)

  诗歌除了可以读,还可以唱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孩子们先轻轻帮老师打着拍子,我先唱一遍,你们在接着唱好吗?(师示范唱,生学唱)

  3、孩子们还有些意犹未尽呀,你们可以课后去试试用自己喜欢的旋律来和着唱一唱

  4、苏轼像我们一样,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来,一同看看(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

  5、你真会思考!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渔、挖莲藕,破坏了生态,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建造了“三潭印月”,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又美化西湖。同学们,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设置情境回味西湖

  1、出示西湖对联图,师用诗意的语言描述

  将来某一天,你来到西湖,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你漫步来到西湖天下厅抬头望见这副对联不觉吟诵到(生读对联)。抬头望见西湖雨天景象不觉吟诵到(生诵读古诗)。

  2、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下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10个生字“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在阅读过程忠积累9个词语。通过查字典,能区别词语“过硬”和“硬是”中“硬”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

  3、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

  2、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中,有一位人人称道的了不起的大师,他就是——梅兰芳。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知道的梅兰芳的某一方面的情况

  梅兰芳,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北京的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演青衣,兼演刀马旦。抗日战争时期留居香港、上海,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表现了高尚民族气节。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梅兰芳小时候练功的故事。

  2、出示课题:17梅兰芳练功(齐读)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轻声读全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各小组内反馈预习情况: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师:梅兰芳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好,可他小时候学戏时,先生对他说了什么?

  1、学习2——3节

  (1)轻声读2、3小节,划出先生对梅兰芳说的话。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或“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生为什么这么说?怎么读好这句话?

  (3)师生接读第3节,想象说话

  先生的话常常在梅兰芳耳边响起,像,他常想:。

  2、过渡:梅兰芳在挫折面前没有倒下,而是立志要好好学戏,闯出个样子。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3、学习4——7节

  (1)默读4——7节找找:4——7节中写了几个梅兰芳刻苦练功的事例?分别是哪几小节?(两个事例,分别在5、7小节)

  (2)反复读5、7两节,划出梅兰芳刻苦练功的句子。

  (3)出示句子,仔细品读

  ①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

  结合理解“过硬”和“硬是”中的硬的不同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上跑。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

  从哪些地方最能感受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顽强?

  朗读训练:谁能读好这句话?

  (4)齐读4——7节

  4、师生接读第8节,结合理解“蜚声”的意思。积累表示很有名的词语。

  5、梅兰芳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你从中感悟出什么?

  小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有顽强的毅力,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才会取得成功。

  四、完成练习、适度拓展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变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2、试试你身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3、收集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

  4、对京剧、越剧等剧种中角色种类进行了解。

  五、练习

  1、加部首成字,再组词

  例:每——海(海水)梅(梅花)莓(草莓)

  尧——

  采——

  中——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明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一夜睡不安稳。

  (2)小张在百米赛跑中跌倒了,硬是要咬牙爬起来,继续冲刺。

  (3)杂技演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易碎的瓷碗在纤细的棒尖上飞快地旋转着。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认识文中的生字,会写文中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做一个爱动脑筋,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寻找经验的人。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做一个爱动脑筋,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寻找经验的人。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文中的生字,会写文中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婿。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20xx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同学们叠过飞镖吗?你的飞镖飞的远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钱学森和飞镖的故事,板书课题:《飞镖的秘密》。

  二、自主预习,认读生字。

  1. 自由读课文,借助学习工具(字典),读通课文,读准生字,了解词意,了解课文大意。

  2.同桌互查:生字是否会认,课文是否读通。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1)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最难读,哪个最容易读错?

  (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范、利、标、败、召、并、叹、某”。

  (2)开火车认读生字。

  4.重点指导书写。

  (1)“范”的部首是艹,上下结构。

  (2)“并”与“开”的区分。

  (3)“某”的组成:甘+木=某。

  (4)教师相机指导范写。

  (5)请学生在书上写一写。注意写字的姿势。(教师巡视)

  (6)评一评,反馈,交流学生写的字。

  5.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钱学森叠飞镖,经过多次失败使飞镖飞得最远的故事。

  三、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抄写生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shī fàn sheng lì mù biāo jīng tàn

  shī bài zhào kāi bìng qiě mǒu xiē

  2.形近字组词。

  利( ) 败( ) 叹( ) 某( )

  和( ) 放( ) 仅( ) 谋( )

  3. 照样子,写一写。

  例:又远又稳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 看拼音,写词语。

  师范、胜利、目标、惊叹、失败、召开、并且、某些

  2. 形近字组词。

  利(胜利) 败(失败) 叹(叹气) 某(某些)

  和(和好) 放(放开) 仅(仅仅) 谋(阴谋)

  3.照样子,写一写。

  例:又远又稳

  人来人往、自由自在、人山人海、十全十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做一个爱动脑筋,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寻找经验的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初步阅读,理清文章顺序。

  集体阅读文章。

  思考:文章可以划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钱学森在师范学堂附属小学读书。

  第二部分(第2—7段):钱学森经过多次失败叠飞镖和飞镖飞得远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8段):老师预测钱学森将来会成为很有作为的科学家。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

  1. 自由轻读,注意正确,读流利。

  2.指名阅读第2段,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写了钱学森和其他孩子的相同之处及课余爱好——掷飞镖。这样写为后面突出其爱动脑、不怕失败做铺垫。)

  3.男生阅读第3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飞镖的制作材料和样子,以及同学们飞镖的飞行情况。)

  钱学森的飞镖飞的怎么样?(飞得最远。)

  4.女生阅读第4段。

  孩子们认为钱学森的飞镖里有“鬼”,老师是怎样认为的?(飞镖里有秘密。)

  5.集体阅读第5、6段。

  思考:(1)飞镖的秘密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2)老师认为钱学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飞镖只有怎样才能飞得远?

  全班交流:

  (1)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它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尾巴沉,它向上飞一会儿还会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翅膀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

  (2)钱学森爱动脑筋,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寻找经验。

  (3)一是保持平衡,二是减少阻力,并且能巧妙地借助风力和浮力。

  (二)学习第8自然段课文。

  1. 指名读。

  2.老师是怎样看待钱学森的?

  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科学家。

  3.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想?

  因为钱学森聪明、爱动脑筋,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寻找经验。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我要像钱学森爷爷学习,做一个爱动脑筋,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寻找经验的人。

  四、作业设置。

  阅读钱学森的其他小故事,感悟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加点的词仿写句子

  例:只有钱学森折的飞镖,飞得最远,像一支利箭直插目标。

  2.飞镖怎样才能飞得远?

  3.学完课文,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用加点的词仿写句子

  例:只有钱学森折的飞镖,飞得最远,像一支利箭直插目标。

  2. 飞镖怎样才能飞得远?

  答:一是保持平衡,二是减少阻力,并且能巧妙地借助风力和浮力。

  3.学完课文,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钱学森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不怕失败的人。

  【板书设计】

  飞镖的秘密

  爱动脑筋

  钱学森——————————飞镖

  不怕失败

  【课后反思】

  这《飞镖的秘密》一文透过这飞镖,讲述飞镖飞得远的秘密,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爱动脑筋,不怕失败,能够在失败中寻找经验的人。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独立学习生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生字,然后把生字放进课文中去巩固生字,并且能够美观的书写,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第二:理解课文内容时,先理清文章顺序,再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寻找答案。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存在的问题: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深度的训练,学生轻而易举地就能在文中找到解答相关问题的语句。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教学,更要兼顾对学生思维深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设想】

  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有新奇的故事情节;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看———说———写———讲———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出示文中三幅图画图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描述画面。

  2、听相关故事,设置疑问:“同学们是怎样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激发学生想象。

  3、按要求独立完成续写,开展续写比赛。

  续写要求(幻灯片出示):

  (1)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

  (2)有新奇的故事情节。

  (3)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

  比赛规则:

  (1)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续写,然后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篇佳作参赛。

  (2)各组组长当评委,结合教师给出的比赛项目认真听其他选手的故事内容,

  做好笔记。

  (3)位选手讲完故事后,组长将上台给每一项目选出前三名的(出本组外)

  贴上红星。

  (4)结合老师评价,选出获胜者,取一、二、三名。

  4、学生完成未写完的故事。

  5、展示交流,评价提高。

  指名读写作,老师、学生评议(这一段话哪里最吸引你?为什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③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风 云 雷

  太阳 月亮

  东 西 南 北 美丽的宇宙

  大地 江河

  花草树木 雨露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课前准备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大树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大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课题激趣,导入新课

  1、在高山密林中,住着许多动物,想想都有些什么动物。

  2、师相机引出梅花鹿。说说梅花鹿让你联想到什么。

  3、出示课题:一只梅花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伊索寓言《一只梅花鹿》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

  4、简单介绍《伊索寓言》。

  二、自读课文,体会内容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四人小组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丧了命。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一开始,鹿觉得自己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2、填上合适的词语:()的身段()的角

  3、指导学生用欣赏、陶醉的语气读好第七、八段,体会梅花鹿的心情。

  4、梅花鹿的腿呢?梅花鹿喜欢自己的腿吗?从哪里看出来?

  5、抱怨是什么意思?(埋怨)抱怨不光有语言的埋怨,还有神态的抱怨。找一找表示神态的词语。

  6、读出抱怨的神态和语气。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情绪低落、无精打采。

  7、梅花鹿遇见了什么样的危险?指导学生读好第十一段,把惊心动魄的场面读出来。

  8、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十二、十三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小鹿在面临生死考验时长腿发挥的巨大作用。

  9、全班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体会的?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四、延伸拓展,引向深入

  1、同桌间交流一下学习了课文后的感受,可以结合具体的一件事例来谈。

  2、复述课文。同桌讲讲,再请同学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3、假设你是那只梅花鹿,这次事情过后你会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4、交流课前搜集的《伊索寓言》故事,相互读一读,并交流读文的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要求:

  1.通读课文,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其他小动物仿照课文段落结构说一段话,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本领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借助拼音,读同课文,认读生字。

  2.利用多方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全文,启发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森林里举行了动物运动会,看!都来了哪些动物啊?(小猫、小猴、小鹰……)

  2.有这么多小选手!经过激烈的比赛,小猴、小鸭、小鹰分别夺得了爬树、游泳、飞翔三个项目的冠军,你佩服它们吗?(佩服)

  3.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练就这一身好本领的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

  (教师板书课题)《自己去吧》

  4.老师手势,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的时候把生字多读几次。

  2.先读完的小朋友老师奖励你们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读生字宝宝。

  3.让我们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生字。

  (自自字自己)

  4.老师现在提高要求,把生字的拼音盖住,我们再来看看小组学得怎么样?小火车开起来!(生:一开开到我这来!)教师出示盖住拼音的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会认生字也会读课文了,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

  2.请小朋友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呀?:

  3.生读完,教师指名反馈,板书

  小猴

  小鸭

  小鹰

  4.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分别让自己的宝宝去干什么呢?(如果说到小猴:师问:为什么小猴不自己去呢?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啊?(引导生说到小猴不敢爬树去摘,缺乏自信,所以恳求妈妈)师板书:没信心

  师:那么你能用恳求的语气来读读小猴说的话吗?

  师:好的,面对小猴的恳求猴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你来读。(生读:“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妈妈帮它摘吗?(没有)是妈妈不喜欢它吗?(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师板书:鼓励

  那么谁能读读第一自然段,把小猴的缺乏自信和妈妈鼓励的语气读出来。

  5.指名反馈,学生感情朗读,教师板书

  爬树

  游泳

  飞翔

  6.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

  7.集体反馈,教师:是呀,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是要培养小猴、小鸭、小鹰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么小猴、小鸭、小鹰学会了什么呢?

  8.生回答,教师问:你是从书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请你读听一听。(教师相机板书)

  学会爬树

  学会游泳

  学会飞翔

  9.对呀,小猴、小鸭、小鹰学会爬树、游泳、飞翔,你知道为什么它们能够学会这些生活的本领的吗?师:这都是与妈妈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10.让我们在来读读这课文,感受妈妈们对宝宝们的爱。(齐读课文)

  四.课文扩展

  1.老师黑板上面还有许多的小动物,你能按照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个小故事吗?出示模版。(生利用模版给黑板上的小动物编故事)

  2.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同桌间说一说。

  3.教师指名起来说,并启发教育学生:

  对啊,我们从小学要学会独立

  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以后才能象课文中的小动物一样拥有好本领。

  4.师:最后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五.指导教学会写的生字

  教师板书:

  11.自己去吧

  小猴学会爬树

  小鸭学会游泳

  小鹰学会飞翔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句,如“掬”“映衬”“对照”等;

  3.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4.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交流感受;学生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二、教学用具

  PPT、音乐、拉萨的图片

  三、教学重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关键词句,如“掬”“映衬”“对照”等。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拉萨的天空的“湛蓝”“明洁”等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欣赏图片。播放《坐着火车去拉萨》音乐,跟着老师一起乘着火车来到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1、拉萨的天空

  2.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板书?(“天空”字很大,突出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天空,而且拉萨的天很蓝,用蓝色粉笔;“拉萨”两个字写得比较大,是为了突出“拉萨”的天空,而不是写别的地方的天空;“的”字写得比较小,提醒学生要读轻声。)

  上节课学了生字词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看看它会给你怎样的惊喜呢?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在音乐声中)

  策略:自由朗读全文。

  1.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留下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板书湛蓝透亮)

  2.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天空?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除了第一句话,每一句都含有蓝。再找找,含有蓝的词语也很多呢?

  生:蓝天湛蓝蓝宝石蓝晶晶蓝得让人神往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这么多蓝,我们都掉到蓝的海洋里了。一起美美地读。读得真好,这浓浓的蓝都把我们包围了。

  3.“湛蓝”什么意思?(很蓝非常蓝深蓝)

  齐读第一段,画出句子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是一个比喻句,那么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拉萨的天空”比作“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

  师:你见过蓝宝石吗?它是什么样的?

  预设学生1:见过,很好看。

  预设学生2:没见过。

  师:(多媒体展示蓝宝石的图片)蓝宝石和拉萨的天空一样蓝,谁能把它读出来?

  指名读1。评价:湛读重一点,慢一点,才显得特别清澈。尤其要读出那亮来。指名读2。评价:更蓝了,更亮了。

  (教师指导把“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要慢一点、重读)咱们一起美美的读出来。

  让老师看看这么湛蓝的天空有没有进入你的心里,看着白板朗读一下。

  难度升级了,需要填空的部分更多了,再挑战一下。

  任务二:品读语言,体会拉萨天空之美。

  策略:默读第二~三段(小组合作)

  1.思考:拉萨的天空还有什么特点?并用波浪线划出来相关词语。(板书纯净明洁)

  师:就是干净、纯洁、一丝杂质也没有

  2.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阅读)

  3.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师:有小组喜欢这句话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举手

  师:蓝天离我们近,我们被蓝色包围,你们小组读懂了,来,看幅照片,我朋友去拉萨拍的。声音真的能碰到蓝天,手真的能摸到蓝天吗?

  生:摸不到。

  师: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联想一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4.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师:“掬”的意思,你懂吗?

  生:就是捧。

  师:让我们也来捧一捧蓝天——洗洗脸。什么感觉?

  生:(清、凉、舒服)

  师:那还是蓝天吗?啊,天怎么就成了一汪蓝蓝的湖,一片蓝蓝的水了?我们看这张图,倒过来是不是蓝天比水还清澈?

  生:是啊,比水还清澈。

  真的好妙呀!想象真奇妙。读出来。

  指名读1评价:奇妙

  一起读出来。

  师:非常妙。

  5.联系上下文和图片呈现理解“映衬”和“对照”。小组赛读“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你们两个小组都喜欢这句话,比一比谁读的好。找一找两组近义词。

  (出示图片)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是什么

  把天空衬得这么美呢?看见了?再看看山脚下,那拉萨河水——那河畔的草地——看到了吗?是哦,只有有了白云的映衬、草地的对照,拉萨的天空才蓝的更加纯净和明洁。

  6.(配乐)指名读第二段,全体朗读第二段。

  过渡语:既然我们从文中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去拉萨看看那里的天空呢?(想)。【音乐起】轻轻闭上眼睛,我们乘着火车来西藏,来到了拉萨。现在我们就站在高原上,把你们的目光向远处望去。群山连绵起伏,一大片一大片的云朵贴着山顶,是那样的洁白耀眼。你们看到了吗?白云上方就是那一汪纯净的蓝天。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幸福……很舒服……

  师:用原文的词语说呢?让人神往(板书)

  6.同学们全体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天空的美,进入“神往”的意境。

  过渡语:游客们去拉萨,除了被湛蓝的天空吸引,还有一座神圣的宫殿一定要去,是哪里?

  生:布达拉宫

  1.交流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布达拉宫的资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雄伟)

  2.比较欣赏布达拉宫的图片湛蓝天空下的布达拉宫图片,感受“更加”雄伟壮丽。

  (布达拉宫周围没有比它高大的建筑物,湛蓝的天空就像窗帘一样,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让我们用语言来掀开窗帘,感受拉萨的天空之美,齐读4、5自然段。

  (三)检测导结:

  1.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明洁)。

  2.如果你是拉萨的游客,看到这么美的天空,想说些什么,也可以写下来。

  3.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明洁,让我们神往不已。现在让我们在音乐的渲染下,以最饱满的感情朗读全文。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都沉醉在拉萨湛蓝的天空中,忘记了时间,有机会再继续咱们的拉萨之旅。

  xx区xx小学

  胡秀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05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4

三年级上册语文《窗外》教案01-23

三年级上册语文颜色教案01-23

三年级语文上册《自信》教案01-24

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01-2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0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30

童年的发现语文上册教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