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下学期教案

时间:2022-12-15 17:24: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下学期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下学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下学期教案(精选20篇)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3 、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4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天文知识比较难懂,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一、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1900年以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喜欢数星星,他从小热爱天文,长大成了的天文学家,他就是我国汉朝的张衡(板书课题)、“数”是多音字,(用卡片让学生读“数学”、“数字”、“无数”、“数数”)“数星星”的“数”读shǔ,“数数”读shǔshù 、

  二、读通全文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每字的读音、

  2、学生轻声练读、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6个)

  (2)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

  3、讨论、边读边想,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讨论

  三、学习生字

  1、引导自学、自学前4个生字:数、院、颗、闪、在书上画出由这4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检查、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指名个人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形、查字组词、

  3、教写生字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第一幅图(上下两部分)

  思考:

  (1)图上画的谁和谁?

  (2)他们正在干什么?

  (3)是什么时间?

  (4)从人物服装上看是什么时候的事?

  3、轻声自读

  思考:

  (1)晚上满天的星星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来、比较课后作业第3题(1)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当学生都正确找到并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后,通过课后作业题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渗透“比喻句”的知识,让学生略知比喻句的作用、)

  (2)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表示张衡动作的词有哪些?画出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并画出“坐、靠、仰、指、数”5个动词、还要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张衡从小观察星星的浓厚兴趣和认真态度、抓住“一直”这个词,有它和去掉它,让学生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加深理解、)

  4、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想好之后将上面的问题一道题一道题讨论,可分别采用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形式加强“说”的训练

  5、朗读训练

  (1)轻声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范读、

  (3)照老师的样子人人练读、

  (4)指名读

  五、课堂练习

  1、用卡片指读4个生字、4个词语

  2、抄写第一自然段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2.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

  2.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l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l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红军长征。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氛围。

  (一)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1.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红军过草地的情景。

  2.教师出示一组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以此加深学生的了解。

  (二)回顾旧知,引出故事。

  1.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长征故事中,认识更多令我们感动的人物。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感知文本。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阅读提示

  在反馈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用概括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述。

  (二)浏览读文,理清线索。

  学生浏览读课文,思考:

  1.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展开描写的?用一个字来概括。

  2.文中几次写到了“行”?围绕“行”,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出小标题。

  (注:两个问题不要同时出示。出示第一个问题后,在引导学生说出“行”后,再出示第二个问题。)分别出示两个问题

  3.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出示“三人行”的图示。

  三、品析文本,感受人物精神。

  (一)走近人物。

  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原因。出示问题

  学生交流中只要简单地说一说人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即可。

  (二)走进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画面,并在旁边批注画面中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出示阅读提示

  预设:

  学生所找到的感人的画面多以指导员王吉文为主要人物,教师要在交流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王吉文的品质。

  画面一:课文第3自然段描写的王吉文背小周艰难前行。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对王吉文的描写感受其品质:在自己伤势严重的情况下,靠着刚强的意志坚持背战友前行。

  画面二:课文第10-11自然段描写黄元庆让绑腿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第11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所烘托出的气氛,感受红军过草地的严酷环境对人的威胁。

  画面三:课文第14-19自然段描写的王吉文轮背小周、黄元庆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王吉文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感受他为了战友勇于牺牲的精神。

  画面四:课文第20-22自然段描写的小周、黄元庆托王吉文前行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前行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精神。

  画面五: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群雁南归”图。引导学生感受:草地上匍匐前行的三个人正像天空中南飞的群雁,群雁要去温暖的南方,而三个战士要摆脱困难走出草地。“群雁南飞”图正是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课件再次播放一组红军长征图片,以《七律·长征》为背景音乐。

  (二)课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人故事,认识更多令人敬佩的人物。出示

  (三)结合你所了解到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和人物,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三个人坚定地走下去的?把感想或启发写在小笔头中。出示要求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3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 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了解一些关于邮票的知识,积累运用表示数量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3、初步学会能抓住重点词句和想象补白来感悟人物的品质、课文的真谛。

  教学重点

  认识文中13个生字,书写12个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

  生字、词语卡片、实物投影仪、简单的PPT课件。

  学生:

  集邮册,搜集一些关于邮票常识的文字资料,一张画着多张无齿孔邮票的白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欣赏铺垫

  1、猜谜语:小小一幅画,无脚走天下。寄信必用它,无它信不发。请打一物。

  2、板书“邮票”。你知道关于邮票的哪些知识吗?

  3、课件图片演示:一边出现各种邮票的画面,一边结合课后资料袋

  配乐补充

  介绍邮票的知识。

  二、比较理解齿孔,引出课题

  1、出示两张邮票:一张无齿孔,一张有齿孔。比较这两张邮票有何不同?

  板书:齿孔。为什么把这些小孔叫齿孔?随机认识“齿”,牙齿的齿。

  2、邮票的四周为什么会有齿孔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4课,板书完整课题。

  3、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段序,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力争读通课文。

  2、交流反馈:课件出示以下语句,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1)每枚邮票的四周没有齿孔,许多枚邮票连在一起,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

  出示生字卡片“裁”,与“栽”“载”作比较。

  (2)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到伦敦的一家小酒馆喝酒。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酒”,与“洒”作区别。

  出示词语卡片“伦敦”,补充介绍伦敦是英国的首都。

  (3)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四、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课文中讲到了哪两个人?板书用别针刺邮票的人和阿切尔。

  2、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用别针刺邮票的人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阿切尔的句子。

  3、交流研读描写用别针刺邮票的人的句子。

  (1)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理解什么叫求助。

  (2)用上其中一些重要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人是怎么解决裁邮票没有小刀这个问题的。

  (3)取下胸前的校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邮票纸,模仿这个人刺好一个个小孔,轻松撕邮票的过程。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撕”,体念用手撕的感觉。

  (4)从这个人的这番举动当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善于动脑思考。

  (5)指导朗读重要语句。

  4、交流研读描写阿切尔的句子。

  (1)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什么叫吸引?酒馆那么多人,为什么单单只有阿切尔会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

  (2)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他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词语卡片“研究”。想象这个研究会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阿切尔会碰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4)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善于观察事物、思考研究、发明创造。

  (5)指导朗读重点语句。

  五、巩固字词书写新字

  1、课件出示:比一比,口头组词。

  力()裁()斯()论()酒()更()

  刀()栽()撕()伦()洒()便()

  2、指导书写生字

  (1)归类指导:仍、使、便

  “使”字中间是个口,一撇要出头;“便”字中间是个日,一撇不能出头。

  (2)重点指导:英、整、式

  “英”字中间一撇要出头;“整”字要把束字的捺改成点;“式”字斜钩上没有一撇。

  第二课时

  一、趣味填词复述故事

  1、课件出示:量词知多少。

  一()酒馆一()先生一()邮票

  一()小刀一()别针一()机器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枚”,邮票除了说一张,还可以说一枚。另外我们还可说一枚什么呢?

  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针”,然后填空:一(枚)别针。

  2、用上这六个词组说一说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

  先小组讨论,再指名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复述。

  二、人物对比领悟道理

  1、你喜欢课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吗?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谁更多?为什么?

  2、师作小结:那个用别针刺邮票孔的人确实非常聪明,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思考。但阿切尔更了不起,他除了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动脑思考之外,还能把生活中的创意加以提炼、实践、研究,发明创造出了新事物。那个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小的创意竟成就了阿切尔邮票打孔机这项伟大的发明。

  3、找出课文中描写这项伟大发明的句子。

  (1)你能给“立即”换个词吗?英国邮政部门为什么会立即采用这

  种机器?

  出示词语卡片“邮政”,补充介绍:邮政是专门经营寄递信件和包裹,办理汇款,发行报刊等业务的部门。

  (2)你能给“仍然”换个词吗?算一算,这种机器大约已使用了几年?而且它将继续使用下去,可见它为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这不得不让我们叹服阿切尔的才干,课件出示:阿切尔,我想对您说:“!”

  (3)指名交流

  4、朗读全文

  三、交流事例引领生活

  1、发明创造有时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研究,人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2、学生举例说明: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鲁班手被茅草划破发明了锯;瓦特由茶壶盖被水蒸气推动发明了蒸汽机……

  3、师作引导:大家讲的都是发明家的故事,其实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发明家。实物出示塑料清洁球,补充介绍:有人发现用铅质清洁球擦洗东西很容易损伤器皿,就发明了把塑料可乐瓶剪成细丝,做成塑料球擦洗东西可方便了……

  4、学生发言交流

  四、课外拓展培养兴趣

  1、老师再来说一个发明创造,有人发现要把邮票粘在信封上有时找不到胶水很麻烦,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事先把它涂在了邮票背面。我们只要在上面滴一点清水,邮票就可以牢牢地粘在信封上了。神奇吧?不相信大家可以去找张邮票试试。

  2、小组一起欣赏集邮册。

  3、邮票里面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集邮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课外我们也去收集一些邮票吧!

  五、查漏补缺指导作业

  1、课件出示课堂作业第五题: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采用、使用

  阿切尔()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邮票便很容易地被撕开,而且撕得很整齐,于是他利用这个原理()了邮票打孔机。英国邮政部门立即()了这种机器,后来,邮票打孔机就在世界各地广泛()。

  2、你是怎么来区别“发明”和“发现”的?

  “采用”和“使用”较难感悟,只要会填就行。

  3、指名填空,全班齐读。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

  3. 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难点)

  教学设想:

  朗读——整体感知——分析精神——回扣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

  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二、背景介绍

  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示威结束后,一位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

  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学生试读

  小声读,小组交流,完成任务。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五、再读课文

  1.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海燕,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2.作者是如何塑在它的性格和精神的?

  六、分析

  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 而 ;

  我们的人生因 而 。

  七、齐读

  八、布置作业

  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只有立下志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2、让学生知道只有立下志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以“立志”为主题学习课文9、一定要争气(板书)

  ⒉“争气”就是发愤图强,不甘落后、不示弱。在“争气”前加上了“一定要”三个字,表明要争气的决心怎么样?

  ⒊齐读课题,要注意读得坚定有力

  4、课题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要争气?为什么一定要争气?怎样争气?为谁争气?……)

  师: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先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现在同学们快速把书翻到62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预习时你圈画的生字。

  2.师: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出示字)。

  3.师: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生字都认会了,那就让我们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说一说哪读的好,哪还要加强。同时标出自然段。

  4.师:从你们一双双自信的眼睛中老师看出,你们读得一定很棒了,谁愿意接受检验?指名分段读。思考:文章写了谁?做了什么?为谁争了气?

  5.师:这些同学读得不仅流利而且声音还非常哄亮。课文读的这么好了。

  能说一说是谁?做了什么?为谁争了气?

  6.大家看,这就是童第周(出示画像)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汇报预习时搜集的资料)

  三、细读课文,重点体会:

  (一)童第周为什么要为中国人争气?指读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由于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起中国学生”……(师介绍事件背景)

  师:大家想一想,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他们对中国说些什么呢?

  师:听到,看到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难受、生气……)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两种不同的语气,一种是难受,另一种是生气)

  师:如果你是中国学生会怎么样做呢?……童第周又是怎么想的?(出示并指导朗读“童第周暗暗下决心……我们中国人也要努力做到”)

  这就是童第周为自己立下的志向,下面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读,读的时候想想用什么语气来读。(师:指名读,评价,比较一下谁的语气最坚决。)

  什么事外国人很难做到?难在哪?童第周是怎么样为中国人争气的呢?

  (二)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

  (1)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

  (2)童第周是怎样做成功的?

  1、自读思考。

  2、同桌交流。

  3、汇报。

  ①师:你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话中知道的?

  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耐心和细心。

  童第周的老师是欧洲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他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都不敢尝试。由此看出手术的难度之大(用尝试说话)

  板书:手术难做、教授没成功。同学不敢尝试指导朗读

  师:我们知道鸡蛋除了外面一层壳外还有一层膜,鸡蛋这么大个它的膜都很难剥离,能何况像小米粒大小的青蛙卵的外膜呢?说明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

  再次读出实验的难做。

  ②师:这么难办的事。他是怎么办到的呢?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

  师:这么难的实验,外国人不敢尝试,童第周怎么会做成功了呢?

  一是刻苦钻研;二是不怕失败;三是耐心加细心,最终以顽强的精神和熟练的技巧,使手术获得成功(板书)(指导朗读)

  童第周为什么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师:你们的见解我也很赞同,童第周能成功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决心,有为国争光刻苦钻研的精神.下面就请同学们有这种坚定的语气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吧!(童第周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要努力办到。)

  (三)第三自然段

  1.师:童第周真的办到了,他实验的成功使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板书:震动赞叹)

  2.师出示课文:教授激动地对童地周说:"童第周,你真行,中国人真行!")

  师:指导读(读出教授激动的语气和由衷的赞叹)

  (1930年,童第周留学比利时,当时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却无人能把青蛙卵的模型完整地剥开,研究停止。当时还有人说“童先生了不起!中国人真正了不起!你战胜了上帝,为我们的实验开辟了一条道路!”)

  3.师:外国人都这么敬佩他,你们敬佩他吗?他有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生:童第周有为国争气的决心,肯努力。生:童第周刻苦钻研,不怕失败。

  生:童第周还有耐心.有细心,有熟练的技术。生:我觉得他还勇于挑战困难,别的同学都不敢尝试的实验,他却敢去做。

  师引读:是呀!多么了不起的童第周呀,教授激动的说……多么让人敬佩的童第周呀,教授激动的说……多么让人骄傲的童第周呀,教授激动的说……

  四、总结提升

  师:这么让人敬佩,让人骄傲的童第周。你从他的身上学了什么?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童第周一样的人(出示名人像下附人名课件)纵观古今中外的这些成功人士,童年时代的他们看上去并不比同伴聪明,他们中有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气!

  在现实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难事,只要我们学习童第周有志气,有理想,并为这个理想不懈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刻苦、刻苦再刻苦成功就会离我们不远。老师相信:你们就是未来的童第周。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照例、率领、觅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面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美。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生活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生答)有一位叫陈醉去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乡下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生活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本课生词。(屏显)

  2、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乡下人家的哪些风景?

  3、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

  (三)阅读提示:

  认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风景,画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全班交流:

  你最喜欢乡下人家的哪些风景?你喜欢它什么?(生交流)

  屏显瓜架图,指名读课文,你觉得瓜架怎样?这时如果你来到瓜架下心情会怎样?(生答)找一个同学带着这一种心情再读课文。乡下人家在瓜架下都会干什么?(生答)因此作者说这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板书:别有风趣)齐读(青、红的瓜……)还有谁也喜欢上这美丽的瓜架了?

  谁愿意跟老师到小河边看看?(指名读课文)屏显图片,来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把老师的这个句子补充完整?从课文以及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鸭子生活的怎样呢?(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谁能把它们这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读也来?

  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乡下人家会觉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吃晚饭的情景,找到了吗?(屏显课文图片)乡下人家是怎样吃饭的?如果你坐在这里吃饭你的心情会怎样?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课文读一读。

  这就是乡下人家的生活,因此作者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除了这些,你还有喜欢的风景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农家生活,领略到了平时我们忽略的美。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实践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田园,感受田园生活的美。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自读课文,应借助教材表现的人物个性来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并由学生根据行文的思路及人物的个性,探讨主人公的特殊所在。设计注重于培养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

  2.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激发学生对人物个性描写产生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本文平实而简练的语言,体会一个优秀的神奇任务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外貌、言行,突出人物个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于教师形象都有一定认识,因此,这位富有个性的人物能够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学案基础知识及有关文学常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对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认识人物的兴趣。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尖嘴缩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个人物是谁,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孙悟空”)

  写人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形象才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名篇《金岳霖先生》。(板书课题)

  2、展示目标

  3、看课文左上角的这幅人物雕像,这就是金岳霖先生。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一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找出来?

  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结合下面6个问题提示思考:

  (1)金先生有何奇特的外貌?

  (2)金先生有何奇特的行为举止?

  (3)金先生有何独特的教学风格?

  (4)金先生与学生对逻辑学专业的见解有何不同?

  (5)金先生对友情有何独特表现?

  (6)金先生的业余生活是怎样度过? (讨论小结)

  明确:

  ①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板书)

  讲课时戴帽,帽沿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板书)

  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说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③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板书)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板书)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要他作“小说和哲学”的讲座,他得出结论是:小说与哲学二者没有关系。

  ⑤对友情独特的珍惜——重于情深于情。(板书)

  林国达因游泳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⑥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板书)

  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5、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人物形象特征,逐步理解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问题引导:总结本文采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明确:

  1、漫画式的笔法(板书)

  如第二段中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2、语言平实简练(板书)

  如第九段中金先生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的描写。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课堂检测,见导学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下一课导学案。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有趣

  ①奇特的外貌——样子有点怪。

  ②奇特的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童心未泯。

  ③独特的教学风格——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④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觉得好玩。

  ⑤对友情独特的珍惜——重于情深于情。

  ⑥对生活独特的热爱——有赤子之心。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掌握“牛奶、面包、铅笔、尺子、飞机、汽车、果树”等词语。认识“架、辆、轮、匹、词”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认识量词,知道正确使用量词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时手里拿着:

  (出示一本书)同学们,这是什么?(一本书)。

  (出示一把尺子)这是什么?(一把尺子。)

  可以说成“一把书、一本尺子”吗?

  二、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

  注意读准翘舌音:支、尺、车、船、书。

  三、看图学词

  (1)分别出示9张图片,读下面的词语:

  牛奶 面包 香肠 铅笔 尺子 转笔刀 飞机 汽车 轮船

  (2)看图口头填空:

  一( )牛奶 一( )面包 一( )香肠

  一( )铅笔 一( )尺子 一( )转笔刀

  一( )飞机 一( )汽车 一( )轮船

  四、学习短文

  1.自读短文,画出文中的量词。

  2.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3.班内交流。

  (1)口头填空。

  一( )牛 两( )马 三( )鱼 四( )鸭

  五( )书 六( )笔 七( )果树 八( )花

  (2)理解“使用词语要恰当,搭配不好出笑话。”(结合实例理解)

  五、练习朗读

  “只”是多音字,作量词读zhi。

  下面九个数量词中的“一”,朗读时要变调,前面五个,因为量词是一声、三声,所以“一”读第四声;后面四个,因为量词是四声,所以“一”读第二声。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领读的方法加以指导。

  一杯 一根 一支 一把 一艘 一个 一架 一辆 一块

  六、小游戏

  对对子,比比谁对得多。

  甲说:一头 一只……

  乙说: 牛 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牛奶、面包、铅笔、尺子、飞机、汽车、果树

  二、学习生字

  1.观察本课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学、分组学,互相讨论。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在识记字形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记忆生字的不同方法把生字分类,再分别处理。如:

  作比较:奶(妈)、包(句)、根(很)、车(连)、支(枝)、刀(力)、机(几)、汽(气)、条(冬)。

  部件分解:铅(钅+几+四)再与“船”进行比较。

  “支”和“只”读音相同,在使用中易混淆,可通过多组些词语让学生明白,只有用于杆状物、队伍、歌曲、棉纱的粗细、电灯的光度时用“支”,其余都用“只”。

  三、指导书写。

  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字上面一个横析比下面的横折要小一些,竖要写在坚中线上;“包”字右上部的“勹”不宜过大,里面的“ ”稍小些,不超出“勹”也不紧贴“勹”,最后的“ ”向右时稍拉长,把上面的部分包在内;“尺”的“尸”,上面的框体要小些,最后捺要伸出,下部体势舒展。

  “奶”“车”两个字的笔顺要重点指导:

  “奶”的右边有两笔,先写 ,再写丿

  车

  重点指导。

  奶:右边先写“了”,再写“丿”。

  船:认识“舟”(舟字旁)。

  铅:认识“钅”(金字旁)。

  板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二)

  一( )牛奶 一( )铅笔 一( )飞机

  一( )面包 一( )尺子 一( )汽车

  一( )香肠 一( )转笔刀 一( )轮船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语言,了解景物特点。

  2、比较阅读,分析托物言志写法,体会文中哲理。

  【教学重点】

  用精读的方法,品析文中语言,了解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用比较阅读方法,了解托物言志写法,体会文章蕴含哲理。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见过紫藤萝吗?见过瀑布吗?见过紫藤萝瀑布吗?

  教学预设:学生对前两个问题应该很好解决,关键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应该会有疑问,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迸溅仙露琼浆忍俊不禁笼罩盘虬卧龙遗憾

  2、默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到了哪些内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会答出文章写到了作者观赏紫藤萝的过程,或者写到了美丽壮观的紫藤萝,可能会忽略文中作者的情感,尤其是不能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初识藤萝。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紫藤萝的。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整体到局部:一树花——一穗花——一朵花,也可能会回答时间顺序:见花——赏花——悟花,这是全文的写作思路,不能和作者写花的顺序混淆。如果学生能从“现在——从前”这个时间来梳理作者写花的顺序,是值得肯定的,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能明白文章哪些部分写到了紫藤萝。

  2、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紫藤萝的。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描写紫藤萝的句子,小组交流并归纳。

  如:“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是从整体上写出了紫藤萝繁花倒垂,倾泻而下的状态,化静为动,十分繁盛、壮观。(形态美)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紫藤萝的主色调“紫色”,“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这一句从局又写出了紫色的变化,这样紫色有浓有淡,富有层次,给人变化美。(颜色美)

  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充满童趣,宛如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儿童。“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作者用拟人的笔法把紫藤萝写活了,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巧妙融合在富有情趣的紫藤萝上。(情趣美)

  四、重读课文,走近藤萝。

  1、自读课文,请在“的紫藤萝”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填的词语有“美丽、繁盛、壮观、欢乐、热闹、活泼、生机勃勃”等。但学生很可能会忽略作者对以前紫藤萝的描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以前紫藤萝的句子,让学生对比阅读,获得对紫藤萝的完整印象,全面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为后面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做铺垫。

  2、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教学预想: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进一步感受紫藤萝的特点。

  文章在描写紫藤萝瀑布时,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把静态的花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壮观、色彩分明的藤萝画。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个语句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五、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朗读课文,画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教学预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可能会体会不到叙述中作者的情感,还会忽略作者议论性的语句。

  学生可能圈画的语句有:“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教师补充:

  “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暗含作者心头焦虑和悲痛。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不正是作者感悟生命真谛后振奋精神的表现吗!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作者至此彻底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生命的美好,因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2、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预设: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建立“物”与“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讲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做铺垫。学生可能会对文中一些句子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教师补充:当时“_”动乱结束不久,作者心灵的创伤还没有平复,小弟又身患绝症,作者内心伤痛而无法纾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_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对那个时代有些了解和认识。

  紫藤萝瀑布的流动时刻牵引着作者情感的流淌。看到一树繁盛的紫藤萝,作者静静欣赏,细细品味。繁盛、壮观、活泼、可爱的紫藤萝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作者心上焦虑和悲痛,作者“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紫藤萝也曾经遭受不幸,想到以前“稀落伶仃”的紫藤萝,再对照眼前繁盛的紫藤萝。作者深刻体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作者至此彻底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生命的美好,因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

  六、比较阅读,了解写法

  1、重温托物言志写法,让学生就这篇文章举例分析。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这种写法,是我国文学的一个传统。

  教学预设:学生对紫藤萝的特点会把握的比较透彻,但难以建立紫藤萝和作者情志间的联系。教师让学生借助文本充分感受紫藤萝的现在和过去,“繁盛”和“伶仃”,进而理解到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

  2、把《爱莲说》《陋室铭》和《紫藤萝瀑布》加以比较,看看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学预想:这三篇文章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尽管语言形式不同,选材不同,但都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爱莲说》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陋室铭》这篇文章借对陋室的描绘,表明自己高雅的情趣和安贫乐道的态度。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今昔的繁盛枯荣,来表现作者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今昔的繁盛枯荣,来表现作者对“疾病的痛楚”、“生死的疑惑”的思考。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能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

  课下阅读作者宗璞的《丁香结》《燕园寻树》《好一朵木槿花》等,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八、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物————志

  紫藤萝情感变化

  美丽、繁盛稀落、伶仃人生思考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写8个生字“拳、玻、璃、纽、羹、邦、憋、稍",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形影不离”“一心一意”的意思。

  2、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 难点: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联想句的作用。感受文中“我”与伙伴小熊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朋友吗?怎样才能算朋友?

  生:在一起玩、感情很好,互相帮助。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新课文中小作者童年的朋友是怎么样的。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整体感知、初学写物

  (一)让学生默读全文,,同时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圈出生字和新词。

  (二)边读边思考,能概括课文大意

  师:请大家思考“谁要拿谁干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生:我因为要练拳没有沙袋,要拿小熊当沙袋,后来想到小熊和我形影不离的情景来,最后没有拿小熊练拳(我要拿小熊练拳,最后放弃了)

  学习“拳”字,“卷”和“手”-----手卷起来

  (三)细读小熊的描写段,提醒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抓住重点描写

  师:这只差点要被我打的小熊长得什么样子?请大家读第二节(整体读,个别读)

  师:我们一眼看到小熊是巧克力色的,仔细看小熊特别的地方在哪里?

  生:它的眼睛!

  师:两只眼睛一大一小。是怎么写一大一小的?

  生:大的……小的……(学习玻璃,提示玻璃的偏旁,学习纽,同样提示偏旁,纽扣跟衣服织物有关)

  师:一大一小说明小熊怎么样?

  生:很旧了

  师:很旧了说明小熊和我在一起时间(生:很长了)

  师:时间很长了小熊还坐在我的面前,说明我和小熊怎么样?

  生:感情很深了!

  师:大家都说眼睛会说话,小熊的眼睛说什么了?

  生:似乎在开玩笑……

  三、借朋友展开,品读文中情感

  (一)读文让学生体会我对小熊的情谊

  师:我们的题目是童年的朋友,小熊是不是我的朋友?(生:是!)我都要打小熊了为什么说小熊是朋友?请大家再读课文,圈出我把小熊当朋友的词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我 朋友 小熊

  形影不离

  一心一意爱

  师:什么叫形影不离啊?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示形影不离的句子?(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

  师:走到哪里都带,都到哪里了?

  生:吃饭时……睡觉时……(调羹----羹的写法,让学生黑板上书写,注意美的写法,记字----用美味的羔羊肉做羹,调的音调,多音字让学生组词;硬邦邦----硬的东西敲起来邦邦响)

  师:那说明我对小熊怎么样?

  生:感情很好!

  师:对!课文里面说我对小熊的感情好到哪种程度?

  生:一心一意地爱它,为了它,把命献出来我都舍得。

  师:谁能说出一心一意的反义词?(生:三心二意)

  补充板书:

  我 朋友 小熊

  吃饭时

  形影不离------到哪里都带

  睡觉时

  一心一意爱

  (二)通过对小熊眼睛的描写,体会小熊对我的情谊

  师:是啊!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命了,我的意思是说要让我为小熊干什么都愿意。我把小熊当朋友,小熊是不是也把我当朋友?(生:是的!)

  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熊把我当朋友?请大家再仔细读第二第三小节,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词句。

  根据生回答补充板书:

  我 朋友 小熊

  吃

  饭时

  形影不离------到哪里都带 快活地开玩笑

  睡觉时 对我笑

  一心一意爱

  师:前面我们说了小熊一大一小的眼睛说明小熊很旧了,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很久了,感情很好。我要拿小熊练拳,小熊是怎么样?

  生:快活地瞧着我,好像在开玩笑,对着我笑

  师:开玩笑,对着我笑,小熊生气了吗?(生:没有!)说明小熊对我怎么样?

  生:也很爱我,对我感情也很深!

  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四、从我的转化,进一步体会品读情感

  (一)细读联想句,加深对小熊情感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看到小熊和我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带着它,我要打小熊小熊也不生气。我和小熊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最后我怎么样了?

  生:我再也不拿小熊练拳了。

  师:我把小熊当朋友,小熊虽然是玩具熊,但它是我的朋友,就好像是活的一样。有哪些句子把小熊写活了?齐读第二三小节

  生: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似乎在开玩笑……。

  师:把两手朝上举着后面的话去掉读一读试试看,是去掉好还是不去掉好?为什么

  生:不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话小熊好像会说话

  生:不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话可以看出小熊不怪我

  师:还有那句?

  生: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在它嘴上时……简直像活了似的。

  师:也把简直……去掉读读看感觉怎么样?

  生:没写出小熊活了似的。

  (二)展开联想,展示我的心理变化,读懂真正的朋友

  师:读一读最后一节,看看我们的小作者是不是已经真心后悔了。边读边划出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沉默 憋 稍微克制

  (让学生写憋,提示跟心情有关是心字底)

  师:默读最后两个小节,想想看,我沉默了好长时间,都想了些什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熊说些什么?

  生:我在想,小熊陪了我这么长时间,已经这么旧了,我还想拿它练拳,小熊肯定会打坏,再也不能陪我了,我也就失去这个朋友了。

  生:我在想,我要打小熊,小熊一点也不怪我,还对我笑,我真是不应该这样对朋友啊!

  生:我要对小熊说:对不起小熊!我再也不拿你练拳了,我们一直做好朋友。

  师:小熊会不会原谅我,还跟我做好朋友?

  生:当然会!

  师:注意看第三节后面的一句话“童年时真正的朋友”,为什么说是真正的朋友?

  生:我和小熊感情深

  生:我要打小熊小熊也不生气

  师:对,朋友不但要感情深,还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这样才是真正的朋友。

  作业:把我沉默时想的话写下来。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2

  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 “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的写法。

  学习难点:

  “诗体小说”特征的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 利用网络,搜寻有关孙犁的材料和对他诗体小说特征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如有可能可作成简单的POEERPOINT课件,便于课堂交流。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课文

  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白洋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白洋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文章情节发展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 夫妻话别(开端)

  B、(32—61)探夫遇敌(发展)

  C、(62—84)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D、(85) 学夫卫国(尾声)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主要刻画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2、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对话描写。

  3、 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A 分析“夫妻话别”的对话

  1)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同时思考这一段对话反映了水生嫂怎样丰富的内心和她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①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可以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体会它内在的意蕴)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态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刚才大家一起仔细咀嚼了夫妻俩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视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的。(播放夫妻话别的录象)

  B、(播放探夫前的一段) 讨论分析四个女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1)A、B、C、D四句话中,有两句应是一个女人说的,是______两句,为什么?

  (2)这五句话表现了四个女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分别用机智伶俐、沉稳谨慎、爽朗直率、忸怩含蓄来表示她们的性格,那么______爽朗直率,______ 忸怩含蓄,______机智伶俐,______沉稳谨慎。

  (3)女生齐读这段对话,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4)小结:这段简短的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鲁迅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仅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孙犁的这段对话写得也很精彩,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洋淀妇女那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淳朴、真挚的美好形象。

  文中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还有,请大家课后再去仔细品味一下。

  4、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那么发挥行业田野狠毒艰苦月光花部分如同感,冒尖户用途热望去,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5、 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A、 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

  B、 生动的细节描写

  6、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对话和细节的品味,一起走近白洋淀妇女,请大家概括一下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共同特征:

  白洋淀妇女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

  六、咀嚼鉴赏,把握特征

  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故事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环境描写又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章着重勾勒的是什么?——自然环境

  1、文章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着重挑选开头一段分析。请大家合上文章,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2、这几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描写了月亮、院子、芦苇、苇席、淀水、雾、风、荷香。

  3、各种景物的特征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文字

  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薄的透明的雾,(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想笼着轻纱的梦)、清风,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4、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5、小结:

  1) 选择富有特色的、充满诗情的景物——景物美

  2) 运用了清新雅致的、富有诗韵的语言——语言美

  3) 创设了恬静安宁的、富有诗情的意境——意境美

  二)体会文章叙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本文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作品有何区别?(可从战斗过程、战斗场面、战斗氛围等角度分析)

  ——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斗的过程,也没有一般作品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战斗场面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主要写了妇女们的切身感受和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打捞战利品的闹场面,把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洋溢着人物诙谐的情调、欢乐的气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说“他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淡化了战争

  因此,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中有意淡化战争,使文章叙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 总结:因此,《荷花淀》的艺术特色就是:(见网页)

  4、 介绍孙犁和荷花淀派(见网页)

  孙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创作风格的呢?这与他的创作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他曾这样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网页)由此可见,孙犁先生终身追求的就是真善美的极致,他的艺术所极力表现的也是真善美的极致。这是由于这样的创作观念,所以《荷花淀》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才能写的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七、总结课文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但孙犁只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文章写景充满事情、、诗情画意,叙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一起分析了以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形象,并且初步欣赏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我们运用我们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学会自己赏析。那么,孙犁的作品还有许多,我们不能一一展示,请大家课后光临省前中网站,到美丽的白洋淀,进一步走进孙犁,探究孙犁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体会文章叙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本文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何区别?(可联系“松骨峰战斗”)(学生速读62—84,讨论分析)

  ——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战斗场面寥寥几笔,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主要写了妇女们的切身感受和战斗结束后兴奋地打捞战利品的闹场面,把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洋溢着人物诙谐的情调、欢乐的气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茅盾说“他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淡化了战争

  2、当伏击战结束后,水生说了一句“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请问这些女人落后吗?为什么?

  ——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水生一方面为女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探望他们而感动,另一方面又觉得

  3、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请找出本文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

  A、 体会文章开头(1—3节)

  1)老师读,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

  描写了皎洁的月色,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香。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请学生补充完整,并体会抽掉这些语句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一些修饰语,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出了水生嫂的勤劳淳朴。这里的夜景很美,生活很宁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纯美的艺术境界。

  B、文章其他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怎样写的呢?学生阅读讨论

  探夫未遇途中的景物描写:

  1)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景物:万里无云,凉风习习,波光潋滟

  特征:开阔、明朗

  2)“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安安稳稳的菱角。顺手的一捞,大有南朝乐府《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味。不过这里弄的是菱角罢了。人们心境的悠闲,淀上的宁静,生活的平和,诗一样的境界,反衬下文敌人大船追赶的紧张,对比鲜明,这也许就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吧。

  小船奔向荷花淀,又有一段景物描写:

  “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修改: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里有一望无边际的大荷叶,有高挺的荷花箭。这段文字如果去掉“密密层层”、“高高”,就显不出荷叶之多,之密,荷花箭之高挺,运用叠词也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

  修改: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碧绿的草坪。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婀娜多姿的少女。

  小结:原文运用明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生动、逼真、传神、富有寓意地写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一样,白洋淀的妇女即将成为勇敢的游击战士。

  丰富的联想,美好的形象,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斗志。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使我们想起了水生这一批青年战士;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又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迷人的景色中显出了豪气,这就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总结:孙犁是现代著名作家,长期在冀中工作。他写的许多小说、通讯、散文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他的创作风格清新俊逸,他的小说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诗体小说”的特征: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七、拓展提升,能力迁移

  1、 介绍“白洋淀”派

  《荷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边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堂、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浓郁,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2、从《风云初记》里找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体小说”的特征

  八、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但是孙犁只是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用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和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他运用生动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叠词,进行景物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情、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白洋淀的荷花一样,清新美丽,永不凋谢。

  白洋淀在河北保定地区,淀中象小岛一样的园田和村庄星罗棋布,沟叉河道纵横交错。白洋淀水乡风光四季怡人。淀上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争相斗艳的荷花,飞腾戏水的小鸟,以及蜿蜒蛇形的千里堤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自然风景画面。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构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崐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九、布置作业,巩固目标

  片段练习:要求围绕一个主题,写一段人物对话,要突出人物个性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品读法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一草一木总关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种花,它的名字叫紫藤萝。先看几张紫藤萝的图片,说说你眼中的紫藤萝。

  (PPT示紫藤萝图片)

  生:像瀑布,芬芳淡雅,灿烂。

  过渡:紫藤萝花的美丽让我们惊叹,作者那卓越细腻的笔触也让我们折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2、语言品析

  思考: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紫藤萝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角度提示:修辞,用词,情感。

  (学生思考3~5分钟,然后进行回答)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明确: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盛,也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明确:“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的使用,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写出了花的生机与活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

  (3)“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4)“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明确:用“帆”与“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且用“忍俊不禁”拟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花朵美丽妖媚的特征,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思考:将“帆”换成“小铃铛”、“伞”是否合适?

  明确:不合适。“帆”代表作者扬帆远航、拼搏奋进的精神。后文出现生命的长河与之呼应。

  (5)“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明确:运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

  思考:紫藤萝的花语是什么?

  这是一树_____的紫藤萝花,她向我们昭示了生命的_____,我___她。

  (如:经历了不幸依旧绽放顽强敬佩)

  小结:品析语句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从字词的凝练、传神、修辞手法的使用、语言富含的哲理等方面品析感悟。

  3、写法探究

  阅读宗璞的《丁香结》,看看它与《紫藤萝瀑布》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宗璞:丁香结(节选)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分析:

  《紫藤萝瀑布》:由于家庭遭受_迫害,小弟也因身患绝症而死,所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当她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时,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从而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鼓舞。

  《丁香结》: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思考:通过以上分析,大家能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吗?怎样写好这类文章?

  明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1)写景是前提基础,抒情是自然升华。

  (2)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例如整体—局部—整体。

  (3)富于表现力的句子,多种修辞手法。

  小结: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

  4、拓展迁移

  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如《短文两篇》中作者借助陋室和莲花这两个物,来寄托自己品德高尚,超凡脱俗的品行。“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捱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赏图言志,畅所欲言:

  请你欣赏某一种植物,发挥联想,想想产生哪些感悟,写成一个小片段。要求:托物言志;100字左右。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能力目标: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德育目标:

  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时间:

  3月4、5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2、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3、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三、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五、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要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2、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三、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五、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行道树→无私奉献、不随波逐流、甘于自我牺牲的品格。

  课后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5

  教学背景分析

  三年级孩子对照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泛化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而且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教学转移,所以本节课我许多地方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质疑、合作、练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加深了解。

  3、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对导课、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组织、教师教学中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与技术运用等重要环节的设计和说明)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大屏幕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2、引入课题:太阳

  3、抽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传说

  4、过渡:同学们想对太阳有更全面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太阳》。

  (二)初读课文,子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2、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指名回答。

  3、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太阳有哪些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大屏幕出示描写太阳远、大、热的相关语句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6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闹钟、挂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6、背诵三首古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

  长歌行

  劝学

  惜时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巩固练习

  写一写,填一填,画一画。(针对课文内容画一画)然后写出青蛙讲的故事的名字。

  二、表演

  1.说一说小鱼心情的变化。(板书:好奇――着急――高兴)

  2.说一说青蛙的表情。(板书:大眼睛转了一下大眼睛转了两下)

  (教师如果随学生的回答板画,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3.全班推荐4个小评委,组成评委团。

  4.分小组排练。(教师要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导演、小解说、小演员。注意加上动作,表情的变化,如果能加上合理的想像,语言表达完整,就被评选为表演优胜小组。还可以设立多种奖励的名称如最佳小鱼、最佳青蛙、最佳导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5.小组展示。

  三、作业设计

  自己试着画一幅画,然后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词读句,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选字填空

  1.出示“再、也、又”。指名读。教师讲解:这三个词都有重复的意思,但在运用时也有差别,让我们看看他们怎样用在句子中。

  2.学生独立做。

  3.订正。

  二、完成“看一看,填一填”

  1.说说这些偏旁的名字。

  2.仔细想一想,他们都和什么有关?

  3.学生独立填写,可以多写几个。

  4.补充填写书后的偏旁表。

  三、完成“想一想,填一填”

  1.学生独立填写。

  2.指名读句子,检查填写情况。

  3.延伸练习,拓展思维:青蛙和小鱼都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四、作业设计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20个生字,练习书写。

  2.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收集两首李白写的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朋友卡,加深对朋友的了解。

  2.积累李白的诗,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3.掌握一把“金钥匙”:“多比比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赠汪伦》

  1.谈话导入:课下每个同学都收集了李白的资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白吧。(交流收集的资料)

  2.学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

  3.指名读。看字音是否读准确。

  4.教师讲诗意。

  5.学生练习背诵。

  6.交流收集到的李白写的其他的诗。

  二、“金钥匙”

  1.自由读。对“金钥匙”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2.说说你拿到了一把什么样的金钥匙。

  3.你打算怎样“多比比”呢?(引导学生从自检的角度来谈,可以跟自己以前比,看到进步,激励自己;可以跟同学比,看到差距,继续努力,通过比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制作朋友卡片

  1.让学生看看书中提供的朋友卡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补充上什么内容?

  2.学生填写朋友卡片。(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本子上进行装饰,保存。)

  四、作业设计

  1.已经掌握了“多比比”这把金钥匙,就将自己的情况写在本子上。

  2.认真填写朋友卡片,经常翻看运用。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8

  教学目的:

  1、学会9个字,认识7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国家尊严时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明白楚王为难晏子的原因,领略他的聪明才智,并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导入:

  1、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晏子的资料,谁来和我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资料。

  3、今天我们来看看晏子出使到楚国时发生了什么?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不同?

  2、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

  三、学习课文第一幕:

  1、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了吗?

  2、小结:这篇课文的形式很特别,是剧本。剧本首先要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根据事情的发展把故事分成几幕;有场景的介绍;故事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推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剧本的一、二幕布。

  3、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们觉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楚王的傲慢无礼,目空一切。

  5、练习分角色朗读。

  6、楚王为什么要为难晏子?

  四、学习课文第二幕:

  1、过渡:楚王想好了要让晏子好好出丑,他如愿了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觉得晏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全班交流,领略晏子的沉着和论辩的机智。

  4、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在小组里演一演这两幕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按照正确笔顺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

  3、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是重点,感悟课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周总理的课文,板书“关怀”。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再度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读课文,全班参与评议。

  (三)学习生字

  1、组自主识字。

  2、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互相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教师巡视。

  3、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怀周恩察握镜段;朗聚神灿烂幸福。

  “恩段神灿烂”的韵母是前鼻音,“镜朗幸”的韵母是后鼻音,“周察神”的声母是翘舌音,指导学生把这些生字读准确。

  4、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启发学生多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①熟字加偏旁认记:怀恩握灿烂。

  ②熟字去掉学过的偏旁认记:察。

  ③熟字换偏旁认记:神。

  ④编顺口溜或猜字谜的方式识记:

  “竖撇横折钩,内藏土和口;翻开百家姓,这姓就是周。

  “每一口人都有田,表示生活喜连连,家家户户过大年,把它倒贴门上边。

  5、巩固识字。

  ①多种形式练读,反复与生字见面。

  ②小游戏,考考你。

  ③小组合作学习,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熟读课文

  (四)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明之处。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小组内汇报。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视察、聚精会神”两个词语。

  5、分小组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指导读出对周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

  (五)拓展活动

  讲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六)作业

  通过阅读课外书、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集关于周恩来的事迹。

  (七)教后反思

  语文下学期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知识与技能>: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理解难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演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了解剧本的格式。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编排剧本。

【语文下学期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学期教案12-05

学前班语文教案下学期02-10

《匆匆》语文六年级下学期教案03-16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03-02

二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组教案02-10

小班下学期音乐教案02-15

大班下学期安全教案02-16

中班下学期美术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