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2-08 15:49:2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4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458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r3.14223.144=6.28(厘米)=83.14=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3.14x=3.77

  1.2(米)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R=c(2)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1.223.14

  6.28x=1.2=0.191

  x=0.1910.19(米)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3.148

  ⑵3.1482

  ⑶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xx.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xx.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125.6=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P65-66第3、6、7、9题

  教学追记: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15题,练习十九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汁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出示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第101页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算式与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要怎样换算成公顷。

  4.做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你发现哪个面积大一些?有什么想法?(长方形和圆如果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大)

  5.做练习十九第13题。

  让学生测量、计算。指名说一说每个图形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6.让学生口答第14题,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求面积。

  7.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操作、计算,然后口答长、宽和面积,老师依次板书。

  四、讲解思考题

  请同学们观察刚才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讨论一下: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指名学生交流每组的讨论结果。追问:这些不同的长方形里,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指出: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当它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11、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lO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第3、4、7、8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全长900 m,已修的米数是剩下的.1/2。已修的、剩下的各有多少米?

  (2)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4天,乙队单独修要5天。两队合作,需要修多少天?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1.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解决这类题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法和算术法解决。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2.教学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二)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1.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师:这类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板书数量关系)

  师:总路程知道吗?

  引导学生发现也可设全程为单位“1”来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1÷1/2+1/3

  =1÷5/6

  =6/5(时)

  (5)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行程问题也可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求解。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8题。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

  解:设白昼是x小时,则黑夜是3/5x小时。

  x+3/5x=24 x=15

  3/5×15=9(时)

  2.教学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相互订正)

  1÷1/8+1/10=40/9(天)

  40/9<5,5天能种完。

  3.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4/5?(课件出示题目)

  4/5÷1/10+1/15=24/5(天)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7题: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1÷1/2+1/3

  =1÷5/6

  =6/5(时)

  教学反思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练习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评。若有疑问,则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最后集体订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时,一直处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地表现自我,也鼓励学习较弱的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用积极的言语对他们的思路给予肯定,使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迁移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你发现最近我们南雄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答:略

  师:如果我们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两边进行绿化。

  ①这项工程计划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绿化、修马路、盖房屋、造桥、运货等各种工作,统称为工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尝试探究、探讨新知:

  1.谈话:如果我们将新建路两旁的绿化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请问:

  ①你选择哪个队施工?为什么?

  ②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2.(投影)出示例题,进行研讨。

  (1)要绿化30公顷土地,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要求: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分析题意:明确:3010 、 3015与(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合作时间?

  (2)把30公顷改为10公顷、1公顷。这时分别怎样求合作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板书: 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问: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用的时间都一样)

  怎样求出合作时间呢?

  板书:工作总量效率和=合作时间

  为什么绿化面积加大了,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3)(出示去掉具体绿化面积是多少的'题目)

  通过读题看看现在这道题与前面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要用1( + )?

  讨论:已知条件中去掉了具体的数量也能求出问题,这种做法与前面具体的数量计算结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体的工作总量,另一题是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是用单位1表示。

  相同: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也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是工程问题的特点,这个1可代表一项工程,一块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为什么绿化面积水逐渐加大,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明确:工作总量虽然变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没有变。把工作量30公顷、45公顷、60公顷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三个算式实际就是例题的后一种形式,所以工作时间不变。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个工程队一起完成这项工程需几天?

  (2)根据上面给出的情境,绿化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10天,丙队单独完成需18天。

  大家提问,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几天后,还剩全工程的 ?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队来完成还需几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还剩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

  4、看书质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工程问题这类应用题,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见解。

  五.课外实践:

  编题练习:

  六.回归评价: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我们南雄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

  2. 培养学生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3. 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开拓学生是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使自己更聪明,就要经常训练自己的头脑,在多观察、多思考问题中使思路灵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观察力的训练是伴随着理解思维而进行的,同时也检查你的记忆力,即你是否见多识广,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听就明白。愿这一节课能使你的头脑更灵活。

  二、知识新授与应用

  1.课件出示:一组有趣的图片

  图1: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仔细看一看。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图2:看着黑点身体前后移动。

  让学生跟着要求做,然后说一说看到的。

  图3:有多少个黑点?

  图4:是静的还是动的?

  图5:“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教师介绍学生认识。

  2、练习。

  三、回顾小结:

  学生谈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科整合,引出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引出古诗《登鹳鹊楼》,让学生有情感的朗诵。

  2.师提出问题:古诗中的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以来一直被传诵,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3.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你知道其中的情理吗?从而引出新课: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观察的范围)

  设计意图:由学校教学楼不同楼层拍摄到的广场图片,回忆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猜想验证,领悟方法

  1.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说:“同学们真聪明,所以有只小猴想请大家帮帮忙。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看!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但前面有一堵墙挡住了它的视线,小猴也很聪明,于是爬到旁边的大树上去看。小猴现在能看到哪些桃子,请大家大胆猜想。

  师指墙角下一点:这个位置小猴子在A点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它的视线受到了墙的遮挡。

  2.师: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3.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引出本节课的两个要害点“观察点”与“障碍点”,(板书:观察点、障碍点)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在观察点A与障碍点两点之间连线并延长,就可以确定观察的范围。

  4.进一步提出问题:小猴还想看到更多的桃子,你认为他该怎么办?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小猴子能看到哪些桃子?观察到的范围会有怎么的变化?先请学生勇敢的猜想,再通过画图来验证猜想。

  然后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大,也就是说,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高低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5.体验:让每个学生把书本竖放在桌上,然后再把下巴靠着桌沿,抬头,起立。再次感受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障碍点的关系。

  6.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抽象——画图——比较——发现——应用

  那观察的范围是不是只跟观察点的高低有关,还跟什么有关,请大家继续根据大屏幕的提示,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成为数学中的“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就越多,这正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着手操作,探究提高

  1.出示:汽车由远及近时,观察范围的变化。(科技大楼)

  夜晚路灯下笑笑的影子的变化。(生活馆)

  2.学生独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3.同桌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发现规律

  ①司机离障碍物越近,观察到的范围越小;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②观察的范围随着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5.汇总小结

  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巧设练习,回归生活

  1.小猫观察的范围的变化(生物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再汇报,展现出小老鼠的活动区域。进一步提出:如果小猫不想让小老鼠有这么大的活动区域,它将怎么办?请学生从新设计示用意,让学生感想观察的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日食、月食现象

  老师还想带大家去天文馆看一下,先请大家看一个短视频,然后画一画日食、月食现象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课外作业

  (1)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全环食;月食可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及半影月食三种。想一想、查一查月食为什么没有月环食?

  (2)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影子的大小、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以鼓励学生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本》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一、教学内容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 6/30 12/18 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学习内容:

  “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又能填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三、活动内容

  各个不同兴趣小组中在以数学为中心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强化对各个兴趣小组课题的侧重点和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选用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奥妙、趣味游戏、生活指南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奥数和趣味数学的内容。传授讲究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

  四、活动要点

  认真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数学世界。

  1.开学初组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详尽的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体现小组的特色。

  2.兴趣小组活动定课程,为开展广泛的数学活动提供切实素材。把学生的数学活动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每周的活动有教师专门指导。力求做到周周有内容,有目标。

  3.开展读报和阅读数学书籍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享受读报的快乐。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购买数学书籍,课外阅读的书籍还可以向学校图书馆借阅。教师在学生开展阅读前都收集了一些书籍中的背景资料给学生。教材中的“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师都在数学兴趣活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并指导,适当的介绍拓展些的知识,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独立思考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提供动力支撑。

  五、活动形式

  课内辅导为主,课外自学为辅;讲解,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具体措施

  1、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基础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2、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兴趣培养课,注重知识的现实性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不能强制要求训练和辅导。

  4、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的先后顺序。

  5、贯彻集体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6、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切实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7、通过兴趣班的活动,切实调动学生与数学的感情,对今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帮助。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xx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 +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练习十第4、12、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7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页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名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标:借助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难点:用所学的方向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师: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问:你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3、试一试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3)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问: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实践活动

  到操场上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

  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大米,水,沙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实验分组合作学习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并总结结论,得出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圆柱的体积=1/3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1/3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三、教学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1)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

  (2)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圆柱体体积的( ),圆柱体是圆锥体体积的()。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3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

  (4)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

  (5)体积和高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圆锥底面积15平方厘米,圆柱底面积是( )。

  (6)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比圆锥的体积大( )。

  2、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3)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4)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且底面积相等,那么他们的体积相等。

  3、补充习题

  (1)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1米。这堆煤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重约1.4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3)一堆圆锥形的煤体积是12立方米,底面积是6平方米,高是多少?

  (4)在一个底面半径是1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有水,把一个底面半径为5cm的圆锥形铁锤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1cm,试问铁锤的高是多少?

  (5)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多24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主要是构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成,靠文字和观摩演示都是苍白无力的,它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全身心的体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对比和反思,悟出等底等高的必要性,从而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局部可能包括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1

  难点名称:理解“满100减50”与“五折”的区别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打折销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佳消费方式,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懂得“满100元减50元”的促销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是整百元的,那两种促销的方式优惠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分析、交流、比较才能解决。

  难点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述,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促销方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两种购买方式所要支付的钱,并通过比较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提问“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么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

  3、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二、教学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根据这些信息,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哪个商场省钱?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1)结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关键的?

  (2)怎样理解“满100元减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么办?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黑板上的这两个问题?

  4、交流并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5、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1)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什么情況下两种优惠是一样的呢?

  6、小结:在今天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1)“满100减50”,就是够100才能减50,不够则不减。

  (2)打五折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

  (3)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才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学习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形式的优惠有很多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预习提纲:

  1、课本中哪杯水更甜?为什么?

  2、什么是化简比?

  3、化简比的根据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4、试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今天讲台上多了两个杯子,这是老师课前分别调制好的两杯蜂蜜水。你现在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

  你们需要老师提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数据信息:

  蜂蜜水

  (1)号杯:2小杯18小杯

  (2)号杯:40毫升360毫升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联系最近我们所学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1)号杯2:18

  蜂蜜与水的比(2)号杯40:360

  二、探索新知

  1、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再次提出问题:

  哪杯蜂蜜水更甜,你现在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想想办法,先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的想法与依据。随学生回答板书。

  2:18=2÷18=2/18=1/9

  30:270=30÷270=30/270=1/9

  比的比值都是九分之一,也就是说,两个杯子中的蜂蜜与水的比其实都是是1:9。(式子后板书:1:9)

  2:18=2÷18=2/18=1/9=1:9

  30:270=30÷270=30/270=1/9=1:9

  说一说,这个同学是怎样判断出来哪杯蜂蜜水更甜的?

  小结:看!虽然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但两杯中蜂蜜与水的比实际上都是1:9,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甜。

  2、理解化简比,揭示课题。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根据学生发言,师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几个“最简整数比”吗?

  通过例子认识到,就像分数约分一样再不能约分了,比的前项、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指化简过程,揭示课题:比的化简

  你是怎么理解化简比的?(随学生回答在化简比的过程上板书“化简”)

  刚才化简比时,用到了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3、化简比的方法。

  (1)独立尝试:同桌两人分别选一道。(找两人板书)。

  出示小黑板:

  化简比:24:42120:60

  交流:说说你的思路。(方法、根据)

  (2)小组活动:

  化简比:

  0.7:0.82/5:1/4

  这两组比与前个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两组比化简?并试一试。

  (3)全班展示、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的智慧。

  (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4)归纳:怎样化简比?

  (必要时,小组先讨论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比的方法可以统一,就像求比值一样,只不过最后写成比的形式罢了,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仅一步之遥。

  4、看书质疑。

  三、巩固提高

  1、化简比:

  (要求:学习有些吃力的可只化简前三组比,程度一般的学生至少化简四组比,程度好的学生要求全做。)

  21:240.3:1.54/5:5/71:4/50.12:60.4:1/4

  2、课本第53页第2题。(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并判断:这几杯糖水中有一样的吗?)

  四、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学习化简比十分重要,也很必要.

  五、作业:课本第52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比化简最简单的整数比

  1)号杯2:18=2÷18=2/18=1/9

  蜂蜜与水的比一样甜2)号杯30:270=30÷270=30/270=1/9

  教学反思

  1:9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

  (12×5,14×3)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自主探索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三)巩固练习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结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教案01-30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2-11

六年级数学教案07-08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4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07-08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7-08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比的应用》07-08

六年级数学教案-负数07-07

六年级《邮递的路程》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