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7 12:39:2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最小公倍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2、了解最小公倍数,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对口令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口令,老师说一个数请你对出它的倍数1、对9、12的倍数。

  2、对出一个数,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每周都会上微机课,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打字情况,那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呢?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学生打字的速度各有不同,教师可进行激励性。如:真不错,你一分钟能打这么多字;打得慢了点,没关系,只要你经常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快。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小伙伴红红和聪聪都是打字的能手,他俩打同样一份稿件进行了一次打字比赛。

  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聪聪用了5/6小时。

  生2:红红用3/4小时就打完了。

  师:他们两个人谁打得快呢?请同学们当裁判,通过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比较,教师巡视,了解通分的方法和结果。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比较的?谁打得快呢?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板书。

  生1:因为6×4=24,我先把和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4/6×4=20/24,3/4=3×6/4×6=18/24

  20/24>18/24,所以5/6>3/4。

  红红打得快。

  生2:我也认为红红打得快。但是我把5/6和3/4进行通分,都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5/6=5×2/6×2=10/12,3/4=3×3/4×3=9/12

  10/12>9/12,所以5/6>3/4。

  ……

  如果学生只有分母是24或12的一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介绍另一种方法。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两种方法,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概括一下,应有如下回答:

  ●相同的地方

  (1)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5/6和3/4进行通分后,再比较大小的。

  (2)两种方法通分时用的分母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

  教学预设

  ●不同的地方

  (1)第一种方法,通分时用两个分数分母的积24作分母,第二种方法,通分时用4和6的公倍数12作分母。

  (2)24是12的2倍。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两种通分方法中,12和24都是6和4的公倍数。那么,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在老师发给你们的椭圆形纸片上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再圈出它们的公倍数。

  学生自己找,教师巡视。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4和6的公倍数都有哪些呢?生:我先找出4和6各自的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40,44,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生: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如果让你继续找下去,6的倍数还有没有?用什么表示?

  生:还有无数个,也用省略号表示。

  生:然后找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师:观察我们找到的50以内6和4的这几个公倍数,想一想,如果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几?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继续找下去,48后面一个公倍数是60。因为每两个公倍数之间都相差12,48加12等于60。

  师:60后面还有没有?还有多少个?

  生:还有无数个,用省略号表示。

  师: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生:没有最大公倍数。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找不到最大的一个。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再来观察4和6的这些公倍数,没有最大的我们能找到一个最小的谁?

  生:12。

  师:还有比12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我们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了一些认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同桌的同学现互相说说。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出概念(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找了4和6的最小公倍数,现找了4的倍数,又找了6的倍数,最后找到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种方法太麻烦,其实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短除法(教师边说边板书用短除法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书写方式一样。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2.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知识复习

  (二)引导探究:带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三)练习:(A)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2)2-(1-z)=-2;

  (B)组

  (1)2(3y-4)+7(4-y)=4y;(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都教学哪些内容?

  哪些思想方法?

  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借助直观,领悟新知

  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四川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四川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

  提问:江西省和四川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面积)

  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

  生1: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

  生2:水库的面积。

  师: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面积的含义)

  二、 观察体验,感悟面积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

  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

  学生活动。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

  学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

  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

  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

  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

  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

  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

  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

  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 出示两个长方形。(第一个大些,第二个小些)

  师:我们来看这里的两个长方形,你能上来指一指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分别指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哪个面积小一些?

  生: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小。

  (2) 出示教科书第75页例题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同学们再看这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一下,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1: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差不多大。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自己想办法比一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提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如果需要,可以使用。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比较的结果怎样?

  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1:用重叠的方法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2:用直尺去量,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

  生3:用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纸片去摆,也能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3.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你能一眼看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吗?

  生:不能。

  师:那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生1:可以用同样大的纸片去摆一摆。

  生2: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

  师:你有办法把这两个长方形重叠起来吗?

  生:先在纸上把这两个长方形描出来,再把它剪下来,就可以重叠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2) 出示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

  三、 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按要求练习后,再到中国地图上找一些省份,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2.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分别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具体地说一说怎样数出梯形面积),再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计算。

  2、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2、口算:

  3/533/722/5-1/51/42/3

  1/2333/51/3+1/261/3

  3、标明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202+[50(25+47)][1178-12(84+5)]5

  4、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引入新课:

  在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多少朵花?(增加问题后就成为例4)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求还剩多少朵花?

  3、学生列式:

  4、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

  生:除法和减法。

  师: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从以上分析请你推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适用于分数吗?

  生:通过分析例4的题意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和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并作订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6、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题目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本练习的教学安排:学生先独立计算前两列的四个小题,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对比分步计算的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一次性约分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些?

  鼓励学生以后在计算中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计算第三列的两个小题

  此两小题由学生找出运算顺序之后独立计算,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计算中是如何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1、老爷爷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怎样理解?

  4、要求老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读题后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计算这几道题?(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第2题: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

  (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只有5层楼的高度)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习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1)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3)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如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4)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

  师:那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讨论、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

  3.操作、记录。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数,看哪组动作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个人摆数字卡片)

  4.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作为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个两位数?

  (分组汇报:12、13、21、23、31、32)

  5.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16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07-0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2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3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2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