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24 16:38: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 ×100%=0.75×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 (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 d =0.8厘米 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本人进行《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后,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出色表现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认为“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有利于学生学习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叙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1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27

小学数学教案【荐】01-19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精】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3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