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6-21 17:11:4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一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一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2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

  新知识点: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教学要求: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何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平面图形的拼组

  一课时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新知识点:

  1、十几减9的口算。

  2、十几减8、7、6的口算。

  3、十几减5、4、3、2的口算。

  4、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小黑板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包括括线的问号)

  (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分析任务: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学生常常会遇到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具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知道爱惜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在日常购物中要注意文明礼貌,让学生知道要节约零用钱。

  二、课前调研:

  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花钱的经历,但是对人民币到底认识多少呢?我对15名学生做了访谈式调研。

  调研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吗?

  (2)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3)你知道人民币都分哪些种吗?

  (4)你自己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是怎么买的吗?

  (5)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

  (6)一个转笔刀5元7角,你要拿哪些张钱去吗?还可以怎么办?(老师提供样币)

  通过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他国家的币种知道得很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部分学生没有独立买过东西;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晰,在所调查的15个学生里,有10个学生能清楚地说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只有7个学生能说出1元5角是15角,5元7角我可以拿一张5元和7张一角和其它方法的。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对外币的一些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放在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我用1元钱买了一支笔,我可能拿哪些钱去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后还原到生活当中去。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使用爱护人民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显示“购物”两字)

  师:小朋友,大屏幕的两个字你认识吗?谁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购物

  师:购物是什么意思呢?

  生:买东西。

  师:对,买东西就要用到钱。

  师:你知道世界上都有哪些钱呢?(课件出示各国的钱)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日本使用的是日元,美国使用的是美元,(课件上指点给学生看!)

  2、引导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师: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呢?

  生:人民币。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集中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小朋友将准备好的钱袋拿出来。(同桌合作)

  师:把你认识的人民币拿给同桌看一看,看谁认得最多,开始!

  (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小朋友认得不错,下面我来看看你们都认对了没有?(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是怎么认的?(着重讲可以看数字、颜色)

  (第一组:放大的100元第二组:放大的20元第三组:放大的10元)

  (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及纸币同时出现)

  师:两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指着硬币,纸币的课件)

  生:一个是纸币,一个是硬币。

  师:对,他们制作的材料不一样。

  师:两个硬币的背面是什么?

  生:国徽。

  师:国徽是什么?

  生:是我们国家的标志。

  师:很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因此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

  2、给人民币分类

  师:这么多钱放在桌上,你们觉得怎样?

  (课件出示一堆零乱的钱,面值参照书P54)

  生:很乱。

  师:那你们能把它们有规律地分一分吗?

  (请一个小朋友说,教师移动鼠标将钱分类)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分一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生:按数字分。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硬币纸币分。

  生:按元、角、分来分。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谁来给他们三兄弟排排队?

  生:元是老大,角是老二,分是老三(随小朋友说,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打开课本55页,书上的人民币你都认识吗?发现书上印的人民币与我们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左下角有一个红颜色的斜线。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样币。

  师:这小朋友知识面真广,这是样币,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3、简单的角与角的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按单位可以分成元角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一张两角可以换——()张一角,一张五角可以换——()张一角。

  师:(教师演示换2角,请小朋友拿自己准备的钱上来换!)

  同桌小朋友动手相互换一换5角(教师巡视)

  师:(汇报成果)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分别请两个小朋友上讲台拿5角与其他小朋友换1角)

  师:刚才小朋友只换了2角,5角,现在4个小朋友随意换一换。(用他们准备的钱)

  (教师巡视)师:换好了吗?你是怎么换的,谁愿意来告诉老师?(分别请3组小朋友)

  4、学习1元=10角

  师:老师这里有些玩具,一元一个,谁愿意来买?

  (将学生来买的钱拿给小朋友看,说明小朋友拿1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

  师:老师可以卖给他吗?还有不同的付法吗?(进行3—4组,用不同的分法进行)

  师:我们从来买的小朋友付的1元钱中发现什么?

  师:对,不管用什么方法付,是不是加在一起都是10角?

  1元=10角(板书,课件出示)

  师:那你们能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吗?用你手里的学具来验证一下。

  生:1角=10分(师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这些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练习20角=()元3元=()角1元2角=()角)

  (三)游戏,逛超市

  师:你们想不想用手里的钱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师:好!下面我们去小小超市逛一逛,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谁愿意(准备卡通售货员的帽子)

  师:谁愿意来买,带上你需要的钱!

  (操作中,教师指导:你把他的钱数了吗?问售货员:你觉得当一名售货员责任是什么?并穿插进行礼貌教育)

  师:下面小组合作,先请小组长当售货员,四人轮流,两人买,一人监督,付钱的数目对否?

  师:小朋友都用自己手中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小朋友可以不要每件事情都麻烦爸爸妈妈,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去买,但我们自己的零花钱不能乱用,要积累起来,用在该用的地方,好吗?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活动一:认识我的前后

  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今天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谁愿意向老师们介绍一下自己,你愿意在介绍你自己的同时,把你的前面、后面同学也一起介绍一下吗?

  2、我也想介绍一下我的前后。我的前面是一(三)班43个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在这里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前后(板书)

  3、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好像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他说的对吗?那什么是前?什么是后?

  师:我现在明白前后与我站的方向有关。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的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

  6、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面向听课老师,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面向窗户,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想像一下,如果面向走廊,你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仔细听,听的小朋友就是小评委,听伙伴说完后还要评一评。

  活动二:排队买票

  过程:在情境活动在中体验前后

  1、上课前,笑笑向我透露一个消息,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她作为一个记者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现在她正在排队买票呢。(电脑出示)

  2、笑笑排到哪儿?你怎么知道的?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3、从前面数或从后面数,你能说一说你在组里的位置吗?(同桌互说)

  4、请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站在最前面来,再观察一下,你的位置变了没有?两人说一说。你的同桌说的对吗?在说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活动三:按要求做动作

  1、那我们也要进场了,为了方便老师给每一位小朋友编号,按顺序第一排1号,第二排2号依此类推。

  2、教师讲解规则教师要哪些人起立,那些人要迅速起立,做得又好又快的可得到红花。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游戏的要求有哪些?生复述。

  师:—同学小耳朵灵

  3、活动开始:

  ①2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

  ②5号后面的同学拍拍手。

  ③3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

  ④1号后面的同学跺跺脚。

  ⑤2号后面4号前下、面的同学请起立。3号后面6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

  ⑦6号前面的同学请起立。

  活动四:百米赛跑

  过程:在情境中理解前后变化的相对性。

  1、同学们,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有哪些运动员参加比赛。预测谁得冠军。

  2、比赛开始,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两人说一说。

  3、学生反馈,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谁跑在最后呢?谁在它的前面?你还能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4、如果跑步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你想一想,猜一猜。马上要到终点,现在你又看到什么?谁能说一说现在每只动物的位置?四人一组,说一说每只动物现在的位置。

  活动五:卡丁车赛

  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主动探索前后位置与顺序。

  1、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笑笑赶快来到卡丁车赛场准备进行现场报道。忽然信号不好,没有画面了。真遗憾,我们没办法看到比赛。比赛的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没关系,笑笑用手机给我们发来了这样一个信息,小朋友听仔细:2号车排在最前面,1号车在4号车和3号车的后面,3号车的前面是4号车。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手中卡丁车图片摆出比赛的画面吗?

  3、四人一组摆图片(其中一组在黑板摆)

  4、反馈交流

  5、回答几个问题:1号车是第XXX名,4号车在XXX号车的后面,在XXX号车的前面。

  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六:机动(数车的辆数,动画出现)

  活动总结:

  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本领?

  2、现在应用我们所学“前后”的知识,来做一个游戏。

  (1)我的前面是你,你的前面也是我;

  (2)我的后面是你,你的后面也是我;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法—举例说明—法发现法等教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个同学在拉手风琴,那么,除了1个同学,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展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合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准备

  软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3.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 5+7 5+8 5+9

  b.4加几有:4+7 4+8 4+9

  c.3加几有:3+8 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一第1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的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一第2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对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4.数学游戏。学生依据得数举算式卡片。说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算

  48 -15= 91-3=

  34-22= 23- 5=

  56-34= 42-9=

  47-27= 72-7=

  2、交流:从每组中找一道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究新知

  师:看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生2:小:亮比小东少跳几下?

  生3: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

  1、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几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2、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

  4 0- 2 8 1 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算法:

  (1)32-20=12,12-8=4;

  (2)32-30=2,2+2=4;

  (3)30-28=4,2+2=4;

  (4)28+( )=32;

  (5)用竖式计算。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3、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习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习5:估一估,说一说

  2008年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3-26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用数学教案01-21

一年级数学教案01-21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08-2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2-24

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案08-09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01-20

简单的一年级数学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