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1-02-10 15:24:1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一: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二:《等比数列》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 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 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 时,数列 既是等差又是,当 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 ?为什么不能?

  式子 给出了数列第 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概念》12-15

高中数学教案15篇08-16

我的高中生活高一作文02-02

高一走进高中作文精选6篇11-13

我的高一新生活高中作文01-04

数学教案:菱形11-25

《青蛙》数学教案08-15

数学教案:除法02-23

我的高中生活高一优秀作文650字01-03

高一新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