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02 09:30: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6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预案: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注意节奏。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三、理解诗意,挥发情感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1)你认为在这首诗中,哪几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1-4句)说说你的理解。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

  C、再理解重点的词语: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太阳。

  D、最后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像春天对小草般的恩情,谁说子女能报答的完呢?——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的。——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四、情感体验,深入悟情

  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由于对儿女的爱牵动着她心,坚持到底,一定要为孩子缝制一件衣服。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古代吴越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细密,这样出门人才会早早归来。你能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前四句古诗吗?

  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假如你明天就要远行,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孟郊,穿着母亲为你连夜赶制的衣服……你会怎样想?

  (预案: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恩情不能报以万一,对母亲无限的热爱与崇敬,这是孟郊的心声)

  5、诵读古诗。

  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注意节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音乐引入情境播放《秋日的私语》)

   1、同学们,今天黄老师想和大家来谈谈秋天的雨,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有位作家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3、请小朋友读读课题。(展示个人对语言不同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个性化读书。(自主读)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的情况。

  3、通过这次读书你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说)

  你是想看看秋的颜色?还是想闻闻秋的味道?还是听听秋的声音呢?

  三、品读课文,理解体验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哪段就来学习哪段?)

  1、说说是怎样体会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的?(因为它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我们身边,打开秋天的大门)

  ⑴ 请学生读一读不知不觉,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写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

  ⑵ 请你读一读。即时评价读得怎样?齐读。

  ⑶ 它打开了丰收的大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出示多媒体投影)

  ⑴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指名学生说。

  ⑵ 这么美的景象,你是如何读的?读读,如何读出五彩缤纷。

  ⑶ 教师范读指导。(配音乐朗读)(学生倾听)

  ⑷ 和老师比赛,相信你们读得要比老师好。学生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个别读,齐读)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是哪些气味?(学生说)

  ⑴ 请你读一读,黄老师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闻到这种气味。

  ⑵ 齐读第三自然段。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喇叭吹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说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

   四、自主选择,积累背诵

   比赛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配乐)

  五、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1、交流扩展:

  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2、自主作业:

  ⑴ 写一首诗(编写歌词)

  ⑵ 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

  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

  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重点)

  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难点)

  二.自学内容

  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

  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D.提出的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难问题再记录

  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作练习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

  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车启动了

  父亲吐出两句话

  注意身体

  与人和气车走了

  父亲依旧立着

  凝视道路

  默默无言

  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重点

  一、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领略本文的语言美。

  四、体会在写景中抒情的写法。

  五、领略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入境,导入新课。

  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春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象,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春的世界。

  二、听读,感知全文。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是让学生说说本文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并通过教师引导概括出春天的三个特点。并及时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活力,启迪学生奋发向上。

  环节一、阅读与欣赏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环节二、扫障大比拼让学生准确的读出屏幕上生字的读音。可以补充纠正。

  环节三、看谁说的准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呢?

  学生回答:春花,春草,春风,春天的人等

  提问:春天有这么多景物可写,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些景物呢?

  明确:因为这些景物都能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提问: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明确:新——力——美

  三、品读,赏析语言。

  让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准确生动,清新优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可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

  环节四、请你当老师你认为本文写春天写得最好的句子和段落有哪些呢?四人一组,互相说说好的理由。

  四、熟读,当堂背诵

  如此美的句子和段落,应该让学生当堂来背诵。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环节五、背诵不示弱三分钟背诵比赛

  五、衔接,延展课文

  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引导学生从课文之外寻找春天的足迹。

  环节六、开拓者行动

  你想当作家,请你用文章来赞美春天;你想当音乐家,请你用歌声来歌颂春天;你想当画家,请你用画笔来描绘春天

  自由准备,成果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导入

  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二、新授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提出问题: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

  (1)测量胸围差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教师指出: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①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化。

  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

  ②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提醒学生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问题: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

  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反之,缩小。

  ③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

  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1.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学生讨论之后,每四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按课本实验的图示吹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2.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播放课件:演示肺泡的结构和肺泡,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师生探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让学生明确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道理。

  问题: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师生讨论得出: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教师讲解: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4.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其原因是: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夸奖、斥责”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找出爱迪生救妈妈的句子从而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能用上学过的词语说说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用上积累的词句说说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在词语教学中,紧紧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的阶段目标——结合上下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对有些词语采用读对话、看图,各种形式的说话练习的手段来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夸奖、斥责”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吗?他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他发明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件演示)

  2、自读课文:读音字音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3、生字辨析

  (课件出示)生字:

  yóu音序:y字义:动植物体内所含的脂肪物质。

  油部首:氵组词:油画、汽油

  结构;左右造句:我喜欢画油画。

  jiǎn音序:j字义:1、查2、注意约束

  检部首:木组词:检查、早检

  结构:左右造句:老师在检查我们的作业。

  chá音序:c字义:翻着看。

  查部首:木组词:检查、查字典

  结构:上下造句:老师正在检查作业。

  tuán音序:t字义:圆形的。

  团部首:口组词:团结、团体

  结构:全包围造句:团结起来就能打败敌人。

  yán音序:y字义:热、炎症

  炎部首:火组词:阑尾炎

  结构:上下造句:我的耳朵发炎了。

  zé音序:z字义:批评

  责部首:贝组词:责怪、责备

  结构:上下造句:我受到了妈妈的责备。

  chì音序:c字义:责备、多、广

  斥部首:斤组词:斥责、怒斥

  结构:独体字造句:爸爸斥责我不懂礼貌。

  kuā音序:k字义:表扬

  夸部首:大组词:夸奖、夸口

  结构:上下造句:小红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jiǎng音序:j字义:称赞、表扬

  奖部首:大组词:奖励、奖品

  结构:上下造句:老师奖励我一朵小红花。

  4、词语积累

  重点词:恍然大悟:忽然醒悟。

  迟疑:拿不定主意。

  环顾:向四周看;环视。

  三、知识拓展

  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呀!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方面有发明外,在其他化工领域也有不少创造。爱迪生一生大约有两千项发明创造。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为他除了有一颗好奇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爱迪生的聪明智慧,下节课我们用心去看看他是怎样救妈妈的,好吗?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6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十篇02-0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总7篇10-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08-1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八篇07-30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07-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7篇05-3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6篇05-3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四篇01-3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6篇01-2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8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