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25 19:03: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读生字词,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4、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看车时、坐车出去时。)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段落。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1、师:这一课继续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课题课前板书)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7小节)

  1、读课文第1到7节,先分角色读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段对话,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当保罗听到小男孩说:“……天哪!我希望……”时是怎么想的?(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3、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读小男孩讲的那一句话:“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领会原句中隐含着的意思:像你哥哥那样为弟弟买一辆新车。相机指导朗读)

  4、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也十分吃惊。(读有关的句子)为什么很惊讶?(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相机理解词语“不由自主”,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5、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小节)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读(8—12)小节,边读边思考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呢?

  1、读后回答,并找出小男孩说的那一段话,指名读。

  思考: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会怎么做呢?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下了车抱进了

  5、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

  (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四、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五、小练笔

  想象保罗和兄弟俩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题目可取《难忘的夜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33-3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柱表面积、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圆柱形模型、剪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我根据学生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都喜欢喝饮料,那么你们知道做这样的一个饮料罐至少需要多少的铁皮吗?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疑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求知,解决问题。)

  (2)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来做一个“饮料罐”,该怎样做? ?

  生:要做一个圆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同学们说的意见不一致时,我适时引导,你们动手剪一剪不就知道了吗? 每一组的同学都剪开自己带来的圆筒,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2、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先来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就是求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议论。

  生1: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圆面积×2+长方形面积。

  生2: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对吗?要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3: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3: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等,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生4:我觉得知道圆的直径和高也可以了。

  生5:我还觉得知道圆的周长和高也行。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得很好,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生6: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小结:同学们会动手、动脑,巧妙地把圆柱的侧面转化为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论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分组合作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

  3、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师:我们知道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了,那么它的表面积该怎样算呢? (1) 出示例2

  分组讨论例2中给了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它的表面积应包括几个面?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掌握了圆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学交流就能掌握方法。)

  (2) 教学例3

  师: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例3,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 学生做完后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5:我知道了,做这个无盖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一个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生6: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因为用料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让学生看34页,看“注意”后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讨论,理解进一法,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出示牛奶罐、无盖水桶、水管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实物分别处理,要学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综合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9分米,底面周长3.5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2)砌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米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与应用

  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先让学生讲讲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以及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全课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总和;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是求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水管-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所以都要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感受、认识排比修辞方法。

  2. 积累成语;理解笑话故事,知道要正确使用成语。

  3.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 能把活动中看到的、想到的用文字具体、清楚地表达出来。

  (一)温故知新

  1. 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两个句子,请大家读读这两个句子,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2. 交流感受。

  3. 小结,用上排比句,我们的文章将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气势。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读成语。

  2. 这些词语大概讲了哪方面的内容?

  3. 你对哪个词还不理解?交流解惑。

  4. 学生记词。老师创设语境,学生用相应的成语来回答。

  (三)开心一刻

  1. 自由读。能说说你为什么笑吗?

  2. 你能给小明提个醒吗?

  3. 在自己的表达中用上成语或其他的好词都不错,但一定用得恰当,不然就会闹笑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看看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与原来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2. 请大家把自己当做一名播音员正在解说这场比赛,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 交流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教师教唱几句《刘三姐》对歌中的几句。

  三、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四、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布置作业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合唱。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学生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学生择其精要,探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说出自己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学生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认字10 个,会写9 个生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水为主的风景名胜举不胜举。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其相关的诗歌也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走近瀑布,去观赏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观,去聆听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可以吗?

  ⒉板书课题:瀑布,全班齐读。认读生字瀑,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与学生谈话,勾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乃至让他们心里每一种莫名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⒈同学们,你觉得这首诗歌写得怎么样?

  ⒉怎么才能把这么美的瀑布读出来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自己试着读读,如果还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就更好了。

  ⒊学生自己朗读,教师巡视。

  〔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意之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形成自己的见解〕

  ⒋谁能把你喜欢的那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到哪一小节,就展开哪一小节的自主学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读了这一小节,你想说什么?还想问什么?同学互相帮助解答,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相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图片或媒体展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评价的内容也要充分利用,老师机智应付,转化为新的问题。如:同学说:他读的真好!老师顺势问:你认为好在哪里?好像真的看见了瀑布!,你能让我们也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不仅仅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敢说,思维活跃。为升入中年级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指导他们读好诗歌的每一小节。〕

  ⒌假如此刻你就像课文插图中的小朋友一样,正站在瀑布脚下,你会发出一句什么样的感叹?

  ⒍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涵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而发,意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

  伴着你的读书声,我仿佛站在瀑布的脚下。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因为这壮美的景观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四、设置悬念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四、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后扩展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个手抄报。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村庄 (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

  锋利的斧头 (房子、家具……)

  什么都没有了 (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4、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2)(或多媒体课件)。

  2、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人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点击)1日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侍候)

  b.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课件1)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张纸上画风,你会怎样画?(生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画画贵在创新,做事情也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的。(板书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预习课文。

  请看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学习课文。先看预习要求,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导读部分和预习要求,开始预习课文。(课件2.3)

  抽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4)

  (三)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每个人读一句话,要求边读变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

  课文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生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一下。(课件5)

  2、细读感悟:自己再读一遍课文,用横线画出画师称赞小徒弟的话。读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以下问题:画师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骆驼的?(课件6、板书)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课件8)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课件9、板书)

  (四)拓展延伸。

  1.阅读拓展材料,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小故事呢?说一说。(课件10)

  2.平时,你是不是也做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举例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课件11)

  (六)作业设计。(课件12)

  (七)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徒弟 画师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画许许多多的头 不满意

  小徒弟——画山、一只骆驼、半只骆驼 称赞

  (动脑、创新)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06-0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10篇02-1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10篇11-3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07-09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06-0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五篇06-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6-0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6篇05-29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