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31 10:36: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感受到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破坏大自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作业。产生向往美好家园的感情。

  2、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爱护家园的责任感,掌握一些简单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用自己行动美化家园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移情体验,引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思考,树立环保意识和爱护家园的责任感,能尽自己的力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家园。

  教学难点:

  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让自己的环保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教学准备

  师:相关课件、垃圾桶等。

  生:环保棋、垃圾等。

  教学流程

  活动一:环保大讨论。

  1、师:小朋友,你喜欢旅游吗?说说去过哪里?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那里的风景吗?

  师: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个地方,看看这天、这水,猜猜这是哪里?(国家AAAA级景区富春桃源景点——岩岭湖)

  2、师:“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其实这样的美景在我们富阳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规划方案《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作业》。

  4、你喜欢这样的环境吗?(揭示课题——美好的家园)

  5、讨论:怎样的家园才是美好的家园?

  6、然而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在我们身边,并不是每一个角落都是这样美好的,你瞧!

  △关注被砍伐的森林。

  1、这只小鸟飞来飞去在干什么?

  2、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会说些什么?

  3、有些地方的人们随意砍伐森林,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师:同学们,破坏动植物的家园,最终只会毁坏我们自己的家园啊!

  △关注废气、废水污染

  1、你又看到了什么?想住这儿吗?为什么?

  师: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老师就在网上见到过这样一则报道

  3、讨论:同学们,看着刚才的一幕又一幕,想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4、你有什么要跟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或者我们大伙儿说说吗?

  活动二:环保小实践。

  师:保护美好家园,人人有责,就拿咱富阳来说,富阳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那我们小朋友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丢垃圾做起。

  1、了解学生平时是怎么做的。(及时评价和表扬学生。)

  师:保护环境不能光凭一颗心,也要讲学问,你瞧: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家,垃圾一般有三个家: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

  2、你了解他们吗?比如说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重点关注:

  △电池

  1)了解电池的作用、危害、回收。你身边有这样的有害垃圾吗?赶快放到我们的回收箱里来吧。

  △可回收垃圾

  牛奶盒回收变废为宝、废纸的回收、塑料的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活动三:环保游戏常

  1、师:你们平时喜欢下棋吗?垃圾朋友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特意奖励我们二(5)班的小朋友一副环保棋。我们一起来看看。

  2、学生活动。

  3、反馈采访,你为什么能这么快走到终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学习提示”,预习课文,《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2、检查预习,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学习提示”,了解训练重点(学会按三项要求预习课文)。

  (1)回顾关于“预习”——过去我们学会了什么?(三年级、四年级)

  (2)自学“学习提示”,同桌议议,然后指名说:什么叫预习?预习有哪三项要求?

  2、按照预习要求,逐项进行预习:

  (1)读通课文,快速、轻声、自由地读两遍,读准生字的音。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可注在书上)。

  (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3)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通过多次默读课文,运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①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标出,并打上“?”。(完成作业本第2题)

  ②难理解的片段用“()”标出,同时打上“?”。

  ③其他不懂的安排或疑难问题用“——”标出,同时打上“?”。

  3、检查第一项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全班评议。(字音有否读准,有无添字、漏字,是否读破句)

  4、作业:(1)作业本3、6题(课内完成)。

  (2)中午写字课听写词语。

  (3)上交课本,检查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标注要求规范)

  (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预备下节课使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第二项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第三项预习情况,归纳疑难问题。

  3、给课文分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指出学习目标。

  2、检查第二项预习情况。

  (1)明白检查第二项预习要求,思考一下。

  (2)根据预习要求,进行检查:检查学生如何按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懂字、词的意思。

  (汇报过程略)

  3、检查第三项预习情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1)明白检查第三项预习要求,思考一下。

  (2)进行问题质疑。教师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如学生无法提出有质量问题,可结合课前收集的问题进行。)

  4、给课文分段。

  (1)回忆分段方法。

  (2)抓住重点内容分段。

  5、作业:作业本4、5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逐段讨论,重点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3、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速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回忆了顾老师的哪几件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3、讨论上节课提出的本段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1)“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桃李”指什么?栽种桃李的人是指谁?)

  (2)“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3)“……在我的心目中,您的本领简直比魔术师还大!”

  (4)“老师,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我那平平淡淡的日记就充满了生机。”

  (分析句子含着的意思,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

  4、学习第三段,自由读课文后,先想想这两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5、引入疑难句子,讨论理解:

  (1)“只有您头上的银丝和眼角的皱纹是您辛勤耕耘的见证。”

  (2)最后一个自然段。

  (分析句子含着的意思,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

  6、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7、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8、总结作文。

  这篇文章是一封信,作者回忆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三件事: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她对顾老师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9、作业:完成作业本第七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晕

  华

  虹

  霞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

  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

  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2、学生:

  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语调激昂、感情豪迈;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1、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⑴ 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⑵ 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⑶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⑷ 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2、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六、拓展延伸

  教师紧接《黄河颂》: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同学们,你想再颂黄河吗那就去读读《黄河大合唱》吧,你想更深入地认识黄河吗那么,下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黄河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油画棒画创作媒介的特点、创作手法,能够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工具和技法创作出一幅表达自己心声的油画棒画。

  2、学会画简单的油画棒画。

  教学重点:

  了解油画棒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段。

  教学准备:

  1、笔:铅笔——宜选取软性铅笔如2B、4B等铅笔用于所画对象的轮廓勾形;蜡笔——有十二色、二十四色、四十八色等,初学者选用二十四色为宜。

  2、纸:宜选取普通素描速写纸,易着色,不易将纸涂坏。

  3、其他工具:橡皮、刮刀、削笔刀、画板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句: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去做工,大脑去思考。

  用手不用脑,学习学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展示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有灵气、招人喜爱的小宝宝、小动物呢?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观察、分析的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观察对象,从而发现他们的特点(如长鼻子象、大耳朵兔、长颈鹿)。但应切忌教条式地给学生太多框框限制,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及画中所表现出的意趣,宜鼓励他们正确观察后大胆下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

  2、了解油画棒画的基本勾形,类似于速写。标准的执笔方法可使蜡笔不易折断。正确的涂色方法易使所画对象色彩饱满、自然、生动。

  3、掌握油画棒画的作画步骤:①我们画各种物体形象,先要把各部分归纳成不同的基本形,在进行组合描绘。步骤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外后里,先上后下。可以先用铅笔打稿,再涂色,也可直接用蜡笔(或油画棒)去画。

  画人物形象时,多从正面去表现,可把头部画成正面,四肢和躯干等画成侧面。

  画动物形象时,头部可以画成正面或侧面,四肢、躯干等画成侧面。

  画风景建筑时,从正面、侧面都可以描绘。画交通工具时,要多从侧面去描绘。

  观察分析比较对象(抓住特点);②确定画在纸上的位置及大小(大小适宜,位置偏中);③勾形(从整体至局部,从有特点的部位到其他部位);④涂色(注意色彩的过渡、重叠,不能涂到轮廓线外);⑤勾线(用深色笔加强外轮廓,调整画面)。为了使画面上一些浅色或者重叠的物体形象更突出,就需要用颜色把各部分的轮廓勾画出来。勾线前,要先平涂好各部分的颜色,再用深色蜡笔(或油画棒)勾线,这样画面既干净又美观。如果采用彩色水笔勾线,要先用深色彩笔勾画出各部分的轮廓线,然后平涂蜡笔(或油画棒)色。反之,会因为蜡笔色的蜡性,而不好勾线。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

  1.完成《课堂作业 》。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十篇】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10篇06-2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10-0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07-17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01-19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6篇01-08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4篇12-10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10-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06-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6-04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03-05